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为什么古代有时攻破一个城后要屠城?

为什么古代有时攻破一个城后要屠城?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561 更新时间:2024/1/11 4:57:59

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

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

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

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

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

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

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

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

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

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

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

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

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

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

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

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

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

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

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

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

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

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

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

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

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

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

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

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

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

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

冷兵器时代攻城之战,破城即屠城,的确残忍无情。大家都不容易,不要谈什么道德,不是你屠别人,就是别人屠你。胜者为王才是真理!

古代诸侯之争,可先礼后兵,一旦破城,必须先兵后礼。野外列军对垒,胜利方都会清理战场,何况摆师千里,兵临敌城,他人一城一国是那么容易征服的吗?

听到蒙古铁骑四字,是不是觉得很叼很有威慑力?当年成吉思汗蒙古铁骑,所到之处通常直接屠城。小编琢磨一下成吉思汗心思。

1.威慑对手,鼓舞士气古代城池是国之重地,拢聚人口和财富,都城更是国之核心。城池设于水陆要冲,重兵把守,以扼守要塞、军事防御为要务,通常由名将亲自坐镇,可谓固若金汤。

十多倍兵力都很难破城,攻城是非常惨烈的战斗。看着战友像下饺子一样从云梯上掉下来,久攻不下对士兵心理冲击是巨大的。

一旦破城而入,士兵会疯狂发泄内心恐惧和压抑,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佛挡杀佛,神挡杀神!一旦破城,城内守军根本无法正面抵挡。

屠城可宣泄士兵心理压力,士气大涨,军威大震。虎狼之师,无坚不摧,对所有敌人都是强大威慑力,让敌人明白:负隅顽抗的下场!威慑力或不费一兵一卒让对方投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目的。

2.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虎狼之师也是血肉之躯,破城后自己付出惨重伤亡,最后都是靠军令和毅力死撑。万一疏忽被对方援军偷袭,很难抵抗的住。所以进城后首先要做的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这是在敌人地盘,哪里藏着残余敌军或援军,谁也说不准。翻遍城池也要灭掉残余敌人。万一对方突然反扑,城不是白攻了?

最惨的是城里普通人,他们也或遭殃。毕竟在冷兵器时代,人口本身就是强大武器。屠城后,城内人口数量不足以威胁到自己,又或多为妇幼老人,自然是最安全的。

3.掠夺物资以战养战古代攻下一座城,平均消耗近2年。千里劳顿,兵围城下,四季更迭,物资消耗巨大,后勤给不给力决定了军队战斗力和续航能力。

所以,破城后军队一定会掠夺各种物资,以最快速度补给战斗力,必须防备敌人援军突袭,还有城内民众拼命抵抗。

指挥官通常都会下令屠城,士兵拿命拼下城池,如果这时约束太严,或引起抱怨。说的好听点,可捞战利品,又可巩固胜利果实。

倒霉的又是老百姓,小鸡都剩不下……

4.降低风险,控制城池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站着说话不腰疼。得城后也要守城,破城难,守城也难。

城拿下了,但兵力大损,物资消耗殆尽,还得自己守城,防止敌人反扑。屠城则最大程度上减少反扑风险,同时也减缓守城压力。

抢占城内物资,本身就削弱了可能潜在的风险。城内或潜藏残余势力,他们也需要物资,怎么能把东西留给敌人呢?军队将领岂能不知此消彼长的道理?

退一万步,你攻占了他人地盘,对方人口怎么说也比你的兵力多,这就是风险。尽管残忍,屠城和掠夺则是控制风险的最佳选择。

屠城后剩下的往往都是没能力反抗的民众,也没有物资条件反抗,心理上也不敢反抗。屠城要的就是这效果:安全且好控。

结束语攻城目的是完全占领并控制,包括武力、物资和人心,并把代价和风险控到最小。

屠城可把对方势力削弱到最小,抢占更多物资,威慑天下敌人和城内遗民。如此可大大降低战后统治风险,减少代价,便于管理

战争本质就是资源争夺,维持统治的稳定以长期控制资源,这才是根本目的。所以,破城、屠城只不过是千里之行第一步。

屠城是不得已的先行霹雳手段,这只是第一步而已。武力强行占领,后慢慢笼络,恩威并施、仁武并行,这才是常规手段。

武力是统治的保证,仁义是稳定的保证。实力强大并深得民心者,才能稳得天下。

所以,小编说攻城就要先兵后礼。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元朝和清朝的疆土如此广阔,为什么都没有统一朝鲜半岛?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元朝实际上已经吞并了朝鲜半岛设立了征东行省进行管理,而清朝《康熙皇舆全览图》可是把朝鲜半岛也包括在内的,坦白来说元明清时期朝鲜是中国领土还是独立的藩属国是根据政治需要而定的。我们知道朝鲜半岛的北部长期以来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在汉朝之前朝鲜半岛北部被中国商朝遗民建立的箕子朝鲜所统治,到了汉朝前期来自

  •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川军在抗战期间表现最好的部队,其实是杨森系统的第20军,关于这一层,电视剧《长沙保卫战》里面也有刻画,彼时军长已经换成了杨森的亲侄子杨汉域。正因为该军战斗力较强,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以杂牌军的身份被改制为“整编第20师”,可见被重视程度,师长则换成了挺能打的陆军中将杨干才。1947年12月,已

  • 古代隋唐三次攻打高丽均以失败告终,为何日本能成功占领朝鲜?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辽东半岛是朝鲜半岛点石成金的关键。历史上,就只有高句丽一个国家趁着中原王朝混战的空档占据了辽东半岛,实力发展到东亚小霸的程度。在高句丽之后,中原王朝始终把辽东半岛控制在手中,朝鲜半岛就没有了经济发展腹地和战略跳板,单凭朝鲜半岛的土地物产和人力,已经封印了发展的可能。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也缺少经略的意愿

  • 明朝时朝鲜人口和日本差距不大,但为什么完全打不过日本?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谢悟空邀!这场战争是在朝鲜打的,但朝鲜却不是主角,主角是日本和明朝。虽然朝鲜在战争中受损严重,但是日军从来没有把朝鲜军队当作主要对手,因为朝鲜军队实在是太弱了。日本从1467年的“应仁之乱”开始,一直处于军阀混战之中。直到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消灭日本东北的各大名,才基本上完成了统一。日本这场混战

  • 中国古代进行征讨,一般都说东征、西征、南征,为什么北却是用北伐?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用兵之名有四,两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加有罪曰讨,天子自往曰征。”这是啥意思呢?通俗来讲,就是说古代战争分为讨,伐,征,攻四种形式。征是中央的、正统的战争;伐是战争的大小之战,说白了是以大欺小;讨看言字旁,是正义的讨伐,一般在讨之前都有一番正义言辞滔滔不绝;攻就不必说了,就是主动发动战争的意

  • 清朝时为什么不收朝鲜?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不仅仅是清朝,除了唐朝短暂囊括、元朝在朝鲜半岛设立“征东行省”之外,中原王朝甚少对朝鲜半岛产生兴趣。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朝鲜半岛就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清朝在入主中原之前,女真铁骑几乎踏平了半岛,然而最终并没有选择吞并,而是让李朝继续成为中原王朝的第一藩属国存在:第一,李朝物产匮乏并不富有,

  • 明朝这么强大为什么不统治朝鲜?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明朝的强大是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时,那个时代的明朝正处于一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中,因此明朝才能北遏蒙元余部,南慑周边四夷。然而一个王朝即便是再强大,也不可能无限扩张领土。这是因为凡是能够被纳入统治范围之内的土地,都是在历史上与其发生过密切联系,或是具备某种向心力的、易于被伛服的部族比如清朝服蒙古、

  • 甲午战争时朝鲜军队在做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甲午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战场是在朝鲜,从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清军分别在海上和陆地上的日军偷袭,当时的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平壤之战发生,中日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清军共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当时清

  • 古代真的有打更这个行业吗?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我的老家是河北沧州的。记忆中“打更人”都说是打更(读音:经)的。在我的记忆里,临近解放时,村里有一孤寡老人,每年入冬后都要为全村打更。村里人给他点粮食,即是工钱也有救济的意思。解放初期有民兵巡逻,打更人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打更人的工具是“梆子”和“提灯”。“梆子”和走街卖豆腐的差不多。“提灯”俗称“气

  • 古代战争会留下大量士兵尸体,人们是如何处理战场的呢?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很简单,掩埋啊。古代战争的尸体,无论是敌我还是当地老百姓,都会尽快掩埋。只要真正去过战场的人,都知道有个名词叫做战场的味道。其实,这种味道就是尸体臭味混合其他气味形成。全世界,只有战场才有这种味道。抗战中,新兵一进入阵地就闻到这股浓烈的味道,不说恶心要吐,也是食欲全无,头三天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