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
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
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
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
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
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屠城46座;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
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
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
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
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
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
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
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
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
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
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
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
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
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
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
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
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
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
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
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
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
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
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
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
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
冷兵器时代攻城之战,破城即屠城,的确残忍无情。大家都不容易,不要谈什么道德,不是你屠别人,就是别人屠你。胜者为王才是真理!
古代诸侯之争,可先礼后兵,一旦破城,必须先兵后礼。野外列军对垒,胜利方都会清理战场,何况摆师千里,兵临敌城,他人一城一国是那么容易征服的吗?
听到蒙古铁骑四字,是不是觉得很叼很有威慑力?当年成吉思汗蒙古铁骑,所到之处通常直接屠城。小编琢磨一下成吉思汗心思。
1.威慑对手,鼓舞士气古代城池是国之重地,拢聚人口和财富,都城更是国之核心。城池设于水陆要冲,重兵把守,以扼守要塞、军事防御为要务,通常由名将亲自坐镇,可谓固若金汤。
十多倍兵力都很难破城,攻城是非常惨烈的战斗。看着战友像下饺子一样从云梯上掉下来,久攻不下对士兵心理冲击是巨大的。
一旦破城而入,士兵会疯狂发泄内心恐惧和压抑,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佛挡杀佛,神挡杀神!一旦破城,城内守军根本无法正面抵挡。
屠城可宣泄士兵心理压力,士气大涨,军威大震。虎狼之师,无坚不摧,对所有敌人都是强大威慑力,让敌人明白:负隅顽抗的下场!威慑力或不费一兵一卒让对方投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目的。
2.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虎狼之师也是血肉之躯,破城后自己付出惨重伤亡,最后都是靠军令和毅力死撑。万一疏忽被对方援军偷袭,很难抵抗的住。所以进城后首先要做的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这是在敌人地盘,哪里藏着残余敌军或援军,谁也说不准。翻遍城池也要灭掉残余敌人。万一对方突然反扑,城不是白攻了?
最惨的是城里普通人,他们也或遭殃。毕竟在冷兵器时代,人口本身就是强大武器。屠城后,城内人口数量不足以威胁到自己,又或多为妇幼老人,自然是最安全的。
3.掠夺物资以战养战古代攻下一座城,平均消耗近2年。千里劳顿,兵围城下,四季更迭,物资消耗巨大,后勤给不给力决定了军队战斗力和续航能力。
所以,破城后军队一定会掠夺各种物资,以最快速度补给战斗力,必须防备敌人援军突袭,还有城内民众拼命抵抗。
指挥官通常都会下令屠城,士兵拿命拼下城池,如果这时约束太严,或引起抱怨。说的好听点,可捞战利品,又可巩固胜利果实。
倒霉的又是老百姓,小鸡都剩不下……
4.降低风险,控制城池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站着说话不腰疼。得城后也要守城,破城难,守城也难。
城拿下了,但兵力大损,物资消耗殆尽,还得自己守城,防止敌人反扑。屠城则最大程度上减少反扑风险,同时也减缓守城压力。
抢占城内物资,本身就削弱了可能潜在的风险。城内或潜藏残余势力,他们也需要物资,怎么能把东西留给敌人呢?军队将领岂能不知此消彼长的道理?
退一万步,你攻占了他人地盘,对方人口怎么说也比你的兵力多,这就是风险。尽管残忍,屠城和掠夺则是控制风险的最佳选择。
屠城后剩下的往往都是没能力反抗的民众,也没有物资条件反抗,心理上也不敢反抗。屠城要的就是这效果:安全且好控。
结束语攻城目的是完全占领并控制,包括武力、物资和人心,并把代价和风险控到最小。
屠城可把对方势力削弱到最小,抢占更多物资,威慑天下敌人和城内遗民。如此可大大降低战后统治风险,减少代价,便于管理
战争本质就是资源争夺,维持统治的稳定以长期控制资源,这才是根本目的。所以,破城、屠城只不过是千里之行第一步。
屠城是不得已的先行霹雳手段,这只是第一步而已。武力强行占领,后慢慢笼络,恩威并施、仁武并行,这才是常规手段。
武力是统治的保证,仁义是稳定的保证。实力强大并深得民心者,才能稳得天下。
所以,小编说攻城就要先兵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