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为什么基本没有巷战?往往都是城破了兵将就溃散再无战斗力,为什么不能组织巷战节节抵抗?

古代为什么基本没有巷战?往往都是城破了兵将就溃散再无战斗力,为什么不能组织巷战节节抵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390 更新时间:2024/1/23 16:35:58

因为古代完全没有巷战的理由!

大家想想看,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没有高高的城墙和绕城的护城河。这个原因很简单,古代是冷兵器时代,面对冷兵器,高大坚实的城墙,可以说是守城一方最大的依仗,也是最坚固的屏障。无论对方用何种武器,刀枪剑戟,都无法破开城墙的防御。

所以,古代攻城,只能通过云梯等方式,翻越城墙,或者通过挖地道的方式,进行偷袭。从没有哪次打仗会出现攻击一方挖城墙的情况出现。这也是为何兵法中说十倍于守城者才能攻城的原因所在。因为冷兵器时代,受制于武器的威力,面对城墙这种庞然大物,根本就束手无策。

而一旦破开了城墙的防御,接下来我们看到的便是守军四处逃散的场景,极少会出现现代战争中巷战的局面。原因是守军既然已经失去了最大的依仗,那么哪里还有能坚持下去的勇气。所以,此时城墙带来的不仅是物理上的防御,更是心理上的变化。

没有攻破以前,若非攻方人数太多,或者其他原因,那么守方一定占据着极大的心理优势。既然连《孙子兵法》都这么说,那么肯定错不了。

但是一旦城墙被占据,攻守双方的心理状态会发生急剧变化。对于守方而言,最大的依仗没了,那还有什么能抵御对方?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对于攻方而言,对方最大的依仗没了,那还有什么可怕?当然是越战越勇。

那么古代有没有巷战一说呢?是有的。

巷战,最早见于宋赵升《朝野类要帅幕》:“巷战,城市之内接战也。”在其后的文献里《新五代史杂传范延光》:“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明朝的张煌言《洲行》:“又闻巷战戈旋倒,阖城草草涂肝脑。”可见巷战在古代是存在的,并被记入了各种文献当中。一直到清朝的徐珂在《清稗类钞战事类》里总结出技击能力强是利于巷战的,也就是单打独斗的能力在这种街头巷尾的零星战斗中尤为重要。而古代军队对于个体的能力要求其实并不是非常高,而对于大规模协同作战的要求则要高上很多,巷战的要求恰好与此相反,所以不会成为主流。除此之外,如果攻方对这座城市并没有太多兴趣的话,那么纵火焚城是经常会做的事情。中国古代建筑多为土木结构,难以经受大火的侵袭。只要点上一把火,根本就不存在巷战的环境条件了。

现代战争则不然,使用的武器,建筑物的材料结构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再加上现在一般不会出现屠城的情况,以免在道德上占据不利地位。所以,巷战变得越来越激烈和重要。

新搜神记,用科学和历史打通神话的任督二脉。

其实有巷战的,只是题主没有注意到。比如“八之乱”中,淮南王司马允和赵王司马伦就爆发过一场巷战,以赵王的丞相府为交战场。司马允万箭齐发,司马伦依靠府中大树为屏障抵挡,险些丧命。后来齐王司马和长沙王司马也爆发过巷战。

不过题主有这样的想法也未必无因。因为大部份时候城墙攻破了,战争也就结束了。巷战是相对较少,其实无外乎以下的原因。

1、战斗属于统治者内部斗争。这其实是经常有的事,双方都不怎么得到老百姓拥护,当然不能发动老百姓。

2、有比较仁慈的守城者以自己败亡为代价,不牵连老百姓。

3、这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部份时候,攻城者根本用不着巷战,事实上有两种可能。第一,守城方在战斗中已经耗尽了所有的资源,包括建筑。

须注意,建筑也可以用于战斗中。据说当智伯攻晋阳时,赵襄子让下属把房屋的墙壁都拆了,用里面的竹筋作成弓箭。石头可以直接当石用,金属更可以制成武器。这样惨烈的大战结束后,城里基本也会成为一片瓦砾,又用什么来巷战?

第二个可能就是攻城方其实根本不用巷战,他们只要放火烧城,主要用木建筑构成的房屋几乎就会成为死地。象汉灭南越之战,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策略,攻入城的杨仆军放火烧城,迫使南越人投降。

中国古代的木建筑的施工周期是很短的,就算紫禁城,也不过修了五年,很容易就重建了。如此以来,除非房屋中有特别重要的人物,比如说皇帝之类。与其一条街一条街打阵地战,消耗珍贵的士兵的生命,还不如一把火烧了干净。

其实还有第四个可能,那就是战胜方掩盖巷战的事实。象宋朝平晋阳,宋太祖是毁灭了整座城市,采用了火烧水淹的方法。这恐怕不怎么光彩。因为古代君主喜欢吹嘘自己是“仁义之师”,这样的军队是不应该受到老百姓的抵抗的。如果有这样的事,多半会尽力掩盖。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中国过春节,如果在战争期间,交战双方会休战吗?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打仗讲究一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基本上战争都爆发在秋收之后,由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更依赖于粮草的充足与否,否则就会因为粮草不济而自乱阵脚,导致大军不攻自破。更重要的是春节处于寒冬时节,发动战争的挑起方还得在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下,付出更大的人力物力来供应军需粮草,这对进攻方是相当不利的,增加了战

  •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虎牢关是现在的哪里?在此都发生过哪些历史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虎牢关,又称为成皋关、汜水关、古崤关,虎牢关的位置位于现在河南荥阳市区西北十六公里的汜水镇内。在古代,虎牢关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据《穆天子传》中的记载,虎牢关之名,是和周穆王有关的。其记载的是:“天子猎于郑,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命蓄之东虢,因曰虎牢。”由此可见,虎牢之名是因周穆王牢

  • 纵观中华历史,在哪个省发生的战争最多?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河南省!河南南利长江,西依山川,东出江淮,北控京津,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人杰地灵,战略之要地,得此可以扩充兵源,物资保障,四战之地,战略要冲,历来是兵家争夺的焦点,是平原腹地,故有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上可追朔到黄帝,下有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每场大战的胜败都决定着历史的走向!要了解夏都

  • 为什么古代有时攻破一个城后要屠城?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

  • 元朝和清朝的疆土如此广阔,为什么都没有统一朝鲜半岛?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元朝实际上已经吞并了朝鲜半岛设立了征东行省进行管理,而清朝《康熙皇舆全览图》可是把朝鲜半岛也包括在内的,坦白来说元明清时期朝鲜是中国领土还是独立的藩属国是根据政治需要而定的。我们知道朝鲜半岛的北部长期以来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在汉朝之前朝鲜半岛北部被中国商朝遗民建立的箕子朝鲜所统治,到了汉朝前期来自

  •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川军在抗战期间表现最好的部队,其实是杨森系统的第20军,关于这一层,电视剧《长沙保卫战》里面也有刻画,彼时军长已经换成了杨森的亲侄子杨汉域。正因为该军战斗力较强,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以杂牌军的身份被改制为“整编第20师”,可见被重视程度,师长则换成了挺能打的陆军中将杨干才。1947年12月,已

  • 古代隋唐三次攻打高丽均以失败告终,为何日本能成功占领朝鲜?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辽东半岛是朝鲜半岛点石成金的关键。历史上,就只有高句丽一个国家趁着中原王朝混战的空档占据了辽东半岛,实力发展到东亚小霸的程度。在高句丽之后,中原王朝始终把辽东半岛控制在手中,朝鲜半岛就没有了经济发展腹地和战略跳板,单凭朝鲜半岛的土地物产和人力,已经封印了发展的可能。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也缺少经略的意愿

  • 明朝时朝鲜人口和日本差距不大,但为什么完全打不过日本?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谢悟空邀!这场战争是在朝鲜打的,但朝鲜却不是主角,主角是日本和明朝。虽然朝鲜在战争中受损严重,但是日军从来没有把朝鲜军队当作主要对手,因为朝鲜军队实在是太弱了。日本从1467年的“应仁之乱”开始,一直处于军阀混战之中。直到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消灭日本东北的各大名,才基本上完成了统一。日本这场混战

  • 中国古代进行征讨,一般都说东征、西征、南征,为什么北却是用北伐?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用兵之名有四,两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加有罪曰讨,天子自往曰征。”这是啥意思呢?通俗来讲,就是说古代战争分为讨,伐,征,攻四种形式。征是中央的、正统的战争;伐是战争的大小之战,说白了是以大欺小;讨看言字旁,是正义的讨伐,一般在讨之前都有一番正义言辞滔滔不绝;攻就不必说了,就是主动发动战争的意

  • 清朝时为什么不收朝鲜?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不仅仅是清朝,除了唐朝短暂囊括、元朝在朝鲜半岛设立“征东行省”之外,中原王朝甚少对朝鲜半岛产生兴趣。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朝鲜半岛就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清朝在入主中原之前,女真铁骑几乎踏平了半岛,然而最终并没有选择吞并,而是让李朝继续成为中原王朝的第一藩属国存在:第一,李朝物产匮乏并不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