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为什么古代战争战胜方会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

为什么古代战争战胜方会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331 更新时间:2024/1/23 16:15:09

为什么古代打仗赢的一方总是要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

原因有四点:

一是震慑敌人。通过屠城方式彻底击垮敌人的战斗意志。清军入关后,在征服南明并强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时,受到汉族人民的激烈反抗,清军在江南一带制造了多起屠城事件。最有名的当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据《扬州十日记》记载,清军在攻进扬州后,“从破城之日起,豫王就下令屠城。”屠杀共持续十日,“城中积尸如乱麻”超过80万具,故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指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将“李成栋入城下令鸣炮屠城。小街僻巷,无不穷搜。全城刀声砉然,嚎叫之声,动地惊天”,分三次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屠杀了近二万民众,血流成渠,其中最可怜是妇女,“有美色者生虏,于街坊当众奸淫。若有不从,钉其手足”,史称“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汉民族心中永远的痛。

事后,和硕豫亲王多铎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的布告中,就露骨地宣称:“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扬州)可鉴。”公然以扬州大屠杀来威胁其他还没有投降的城市。古人不仅搞屠城,还有一种特殊的做法,就是将敌军尸体堆在道路两旁,盖土压实,做成金字塔形的土堆,称为“京观”,以彰显军威、恐吓敌人。1410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今越南),击败安南军队,杀死2000多名战俘“筑京观”。这一做法虽不人道,却让安南彻底对明朝服服帖帖。

二是鼓舞士气。古代打仗,将士们舍命打仗就是为了财富和女人,攻下城池后烧杀抢掠可满足士兵的发财欲望,从而鼓舞士兵们多打仗、打胜仗。清将周培公在带兵平定察哈尔王叛乱时,定的军法中有“抗命者斩、临阵脱逃者斩、救援不力者斩”等十三个“斩”,唯独没有掠夺民财者斩。平定察哈尔后,周培公不仅大开杀戒,而且纵兵掳掠,察哈尔王“数百年的基业,珠宝无法计算”被抢掠一空。事后,康熙皇帝居然率文武大臣亲迎,没有一点责问。

三是发泄仇恨。古代攻城战异常艰苦,攻下一座城池,会僵持很多天,也会死很多士兵。同时,由于守城一方大多会动员老百姓参与防守,这样,攻城的士兵就会把怒气放到全城百姓身上,所以一旦城池被攻破之后,就会大肆屠杀以泄愤。比如,太平军北伐最惨烈的沧州之战,出征时两万精锐,在沧州就折损了五分之一。太平军主将林凤祥“屠城以泄愤”,对城中居民不分官民,大开杀戒,“一时官绅士庶遇害者万余人”。《粤氛纪事》中记载道:“贼自入直境以来,此其受创之最重者,故积忿屠之。”

四是防止反噬。被击败的敌人虽然临时投降,但仍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一旦战况反转,随时可以反噬,只能屠城杀俘以绝后患。1398年,中亚屠夫帖木儿进攻印度,途中攻下了木尔坦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木尔坦市),俘获城中十余万俘虏。贴木儿手下大将劝他屠城并杀光俘虏:“我军渡印度之后,俘其教徒及犹太人已逾十万,如事有缓急必为我之大患。”帖木儿一听也是,十余万俘虏不仅是个累赘,而且是个定时炸弹,不如杀了干脆!于是下令屠城,将全城十余万俘虏全部屠杀。

我的回答这些都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战争的残酷主要体现在人性的丧失,让人性更加趋向于动物性,主要表现在战胜一方往往放纵士兵抢掠、奸淫、杀戮……至于为什么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影视剧当中的军队

武将为了增强鼓舞士气士兵的战斗力,许诺战胜对手以后允许士兵放纵。在古代有这样一句话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是一个武将想要成为名将那是要死很多人的,这些死了的人既包括对手,也包括自己的手下,所以打仗必然是要死人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士兵心里都不平衡,将领是可以得到升官的,升官以后不必说荣华富贵金银财宝三妻四妾。那普通士兵凭什么要给将领卖命?

对于广大的基层士兵来说,将领的成功对自己的意义不大,他们更加看重实际实在的东西。比如说直接得到的金银财宝,那必然是战胜对方以后进行抢掠来的直接有效。

图影视剧当中乱兵过后的少女

在军队当中都是一帮大男人,平常就很少见得到女人,荷尔蒙分泌自然就旺盛又得不到释放,看到女人这帮大男人必然眼睛都得绿。所以很多的将领都能体谅,甚至公然允许战胜对方以后,将对方的妻女当做财产进行赏赐,对士兵的一些动物行为也不予追究。

所以归根结底来说,这是将领给到士兵的一种直接奖励。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让你办一个100斤的石头你觉得会很重,如果告诉你这是一个100斤的美女你会觉得不费劲,如果告诉你这是100斤的黄金你会觉得轻。所以毫无顾忌的掠夺和奸淫可以可以有效地激发士兵原始的兽性提升士气和战斗力。

大规模的屠杀有效的震慑敌方,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在古代有一种战胜对方后特有的建筑叫“京观”

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四周人头镶嵌。

而且这一种现象在中外古代历史上都有记载,这就是利用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再通过大规模的屠杀放大这种恐惧。“京观”只是对屠杀的一种展示。

图京观(真实的京观这些就都是人头)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京观”的记载,东汉末年的皇普嵩镇压黄巾起义,攻下黄巾军最后一个城池的时候,一次性就屠杀了十万黄巾军,并且做成“京观”从那以后东汉末年就再也没有见过农民起义。你就可以想象大规模的屠城对于敌对势力的震慑效力有多强。

至于屠城更多的是出于报复,属于情感的极端发泄,也能够有效的消灭敌方的反扑势力。古代打仗死人是很常见的事情,尤其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是攻坚战的时候。双方都有可能死伤惨重。这个时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杀红了眼,双方都有至亲重要的人死于对方的刀剑之下,此时就成了不共戴天势不两立之事。我们经常在影视剧当中听到这样一句话“待我们杀将城去杀他个片甲不留,鸡犬不宁”通常情况下这就意味着即将要屠城了。

图影视剧当中大军行进的景象

宋元明这三朝就经常出现极端的屠城现象。

宋元之间的钓鱼城之战。元朝在攻打其他地区的时候稍有抵抗及实行屠城政策,尤其在攻打钓鱼城的时候蒙古大军整整攻打了36年伤亡惨重其蒙古大汗蒙哥汗战死,蒙哥汗留下遗言日后攻下钓鱼城当屠尽城中之民。

元明时期明朝的汉人为了报复元朝对汉人的屠杀和歧视,也为了防止元朝政府的反扑对待蒙古人依然采取不论老幼一个不留的政策。

结语正是由于古代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人性的泯灭,烧杀抢掠之事在古代战争当中数不胜数。古代文人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宁做治世犬,不做乱世人。所以越是回首战争,我们越是珍爱和平。

文/淦珩图/网络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为什么基本没有巷战?往往都是城破了兵将就溃散再无战斗力,为什么不能组织巷战节节抵抗?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古代完全没有巷战的理由!大家想想看,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没有高高的城墙和绕城的护城河。这个原因很简单,古代是冷兵器时代,面对冷兵器,高大坚实的城墙,可以说是守城一方最大的依仗,也是最坚固的屏障。无论对方用何种武器,刀枪剑戟,都无法破开城墙的防御。所以,古代攻城,只能通过云梯

  • 古代中国过春节,如果在战争期间,交战双方会休战吗?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打仗讲究一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基本上战争都爆发在秋收之后,由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更依赖于粮草的充足与否,否则就会因为粮草不济而自乱阵脚,导致大军不攻自破。更重要的是春节处于寒冬时节,发动战争的挑起方还得在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下,付出更大的人力物力来供应军需粮草,这对进攻方是相当不利的,增加了战

  •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虎牢关是现在的哪里?在此都发生过哪些历史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虎牢关,又称为成皋关、汜水关、古崤关,虎牢关的位置位于现在河南荥阳市区西北十六公里的汜水镇内。在古代,虎牢关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据《穆天子传》中的记载,虎牢关之名,是和周穆王有关的。其记载的是:“天子猎于郑,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命蓄之东虢,因曰虎牢。”由此可见,虎牢之名是因周穆王牢

  • 纵观中华历史,在哪个省发生的战争最多?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河南省!河南南利长江,西依山川,东出江淮,北控京津,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人杰地灵,战略之要地,得此可以扩充兵源,物资保障,四战之地,战略要冲,历来是兵家争夺的焦点,是平原腹地,故有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上可追朔到黄帝,下有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每场大战的胜败都决定着历史的走向!要了解夏都

  • 为什么古代有时攻破一个城后要屠城?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

  • 元朝和清朝的疆土如此广阔,为什么都没有统一朝鲜半岛?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元朝实际上已经吞并了朝鲜半岛设立了征东行省进行管理,而清朝《康熙皇舆全览图》可是把朝鲜半岛也包括在内的,坦白来说元明清时期朝鲜是中国领土还是独立的藩属国是根据政治需要而定的。我们知道朝鲜半岛的北部长期以来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在汉朝之前朝鲜半岛北部被中国商朝遗民建立的箕子朝鲜所统治,到了汉朝前期来自

  •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川军在抗战期间表现最好的部队,其实是杨森系统的第20军,关于这一层,电视剧《长沙保卫战》里面也有刻画,彼时军长已经换成了杨森的亲侄子杨汉域。正因为该军战斗力较强,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以杂牌军的身份被改制为“整编第20师”,可见被重视程度,师长则换成了挺能打的陆军中将杨干才。1947年12月,已

  • 古代隋唐三次攻打高丽均以失败告终,为何日本能成功占领朝鲜?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辽东半岛是朝鲜半岛点石成金的关键。历史上,就只有高句丽一个国家趁着中原王朝混战的空档占据了辽东半岛,实力发展到东亚小霸的程度。在高句丽之后,中原王朝始终把辽东半岛控制在手中,朝鲜半岛就没有了经济发展腹地和战略跳板,单凭朝鲜半岛的土地物产和人力,已经封印了发展的可能。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也缺少经略的意愿

  • 明朝时朝鲜人口和日本差距不大,但为什么完全打不过日本?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谢悟空邀!这场战争是在朝鲜打的,但朝鲜却不是主角,主角是日本和明朝。虽然朝鲜在战争中受损严重,但是日军从来没有把朝鲜军队当作主要对手,因为朝鲜军队实在是太弱了。日本从1467年的“应仁之乱”开始,一直处于军阀混战之中。直到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消灭日本东北的各大名,才基本上完成了统一。日本这场混战

  • 中国古代进行征讨,一般都说东征、西征、南征,为什么北却是用北伐?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用兵之名有四,两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加有罪曰讨,天子自往曰征。”这是啥意思呢?通俗来讲,就是说古代战争分为讨,伐,征,攻四种形式。征是中央的、正统的战争;伐是战争的大小之战,说白了是以大欺小;讨看言字旁,是正义的讨伐,一般在讨之前都有一番正义言辞滔滔不绝;攻就不必说了,就是主动发动战争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