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猫碰上死耗子,糊涂皇帝瞎指挥,却意外打了个大胜仗。
说实话,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透露着诡异,很多地方甚至令人无语,最后赢的也莫名其妙。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糊涂皇帝,他在位期间宠信以“八虎”为首的宦官,任用江彬等小人。
同时他还营建“豹房”,疏于朝政,经常玩失踪,跑出去微服私访,朝臣们拿这位皇帝头疼死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皇帝,竟然亲自指挥明军作战,大败蒙古铁骑,取得了一场大捷,使得蒙古几十年都不敢进入明朝腹地。
公元1517年,明武宗在宫中百无聊赖,于是换上老百姓的衣服,带上亲信,玩起了他最喜欢的微服私访。
朝中大臣毛纪等人闻讯急忙前来劝阻,说辞一点新意也没有,又是希望他赶紧回宫,以免发生意外伤了龙体。
这些话明武宗早已听麻木了,他直接无视了朝臣的谏言,一路飞奔来到居庸关下,明摆了打算出关。
关外可就是抵御蒙古铁骑的战区了,此时的明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根本不是蒙古铁骑的对手,皇帝一旦出关,那可谓是九死一生的局面。
好在巡关御史张钦早已得到朝中急报,提前派人封闭居庸关,硬是不让明武宗出关。
无奈之下,明武宗只得打道回府。因为他太了解这些文臣了,这些人根本不怕他这个皇帝,他也拿这些文臣一点办法也没有。
就在所有人都为此松了口气的时候,谁也没料到,明武宗竟然杀了个回马枪。
仅仅过了几日,他故技重施,再次扮作平民,再次来到居庸关下。
这次,不知道明武宗用了什么办法,竟然瞒过了朝臣们的眼睛,成功出居庸关,到达了宣府。
接着,他摇身一变,重新换回了皇帝的身份,接着他便以皇帝的身份下了一道命令:让谷大用镇守居庸关,禁止一切朝臣出关。
那么,明武宗如此执着地想要出居庸关,到底是想做什么呢?
很快,人们便得到了答案,他要和蒙古铁骑打一场硬碰硬的仗,这一战的主帅不是别人,正是明武宗自己。
接下来,明武宗接连下了两道命令。
其一,下旨运送100万两银钱到前线。
其二,下旨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运送银钱还能理解,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一般只要打打仗,都要先发些钱鼓舞士气,这样胜算会大一些。
但是皇帝给自己封官,这套路就看不懂了。
这里先放下暂且不说,后面会做分析的。
总之,这仗还没开始打,明武宗的一番操作就已经让人心里犯嘀咕了。
接下来,因为在宣府并没有看到敌军的影子,于是明武宗前往了更靠近前线的阳和,在这里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身份,指挥即将到来的整场战斗。
明武宗兴冲冲地跑前线来找仗打,那么真的有敌军吗?还是说这只是他搞出的一场闹剧?
数日之后,答案揭晓。
蒙古鞑靼部落的小王子率领5万蒙古铁骑南下,目标直指宣府地区。
明武宗听到消息后兴奋不已,而他身边的人都吓坏了,就连江彬都看得出来明军没有胜算,劝说明武宗不要以身犯险。
这江彬好歹当了多年边将,对于双方战力差距很清楚。这一战,双方兵力相差太远了,而且明军还是以步兵为主,根本不是5万蒙古铁骑的对手。
然而明武宗根本不听劝,就在阳和下达了一系列指令。
首先,他让大同总兵王勋,率军北上,迎战蒙古骑兵。
接着,他命令辽东参将萧滓驻守聚落堡,宣府游击将军时春驻守天城,延绥参将杭雄驻守阳和,副总兵朱峦驻守平虏,游击将军周政驻守威武。
各军必须于10日内到达指定地点,等待进一步命令。
这命令简直离谱,对付5万蒙古铁骑,就算出动5万明军都不是对手,王勋手上就不足一万人马,主动挑战蒙古铁骑根本就是送死。
也不知道为何,蒙古小王子竟然临时改变了行进路线,正好撞上了王勋的部队。
不过,王勋运气不错,当他迎上蒙古骑兵的时候,刚好起了大雾,蒙古军队无法探知明军的人数。
在他们看来,既然对方敢主动迎战,少说也要有三五万人马才对,因此蒙古人打得很谨慎,双方一直没有大规模交战。
等打了一整天仗,蒙古小王子才发现自己被忽悠了,对方只是小股部队罢了。
然而为时已晚,王勋已经趁着夜色率军撤退了,就他手上这点人,能拖延5万蒙古骑兵一整天已经是奇迹了,此时撤退完全可以向皇帝交差了。
而王勋这一退,便退到了应州城里。他准备凭借应州城的城防来抵挡蒙古骑兵的进攻,毕竟骑兵不擅长攻城是常识。
而此时城中多了一个人,那就是应该在平虏的副总兵朱峦,多一个人协同防守,王勋的信心也增加了不少。
骑兵果然行动迅速,不出一日,蒙古铁骑便来到了应州城下。
应州之战最关键的一仗就此拉开帷幕。
蒙古军队稍作休整,便开始准备攻城。不过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先发起进攻的却是明军。
原来,明武宗见蒙古骑兵急攻应州城,于是调遣各路明军四面出击,目标直指应州城下的蒙古军队。
由于各路军队距离应州城远近不同,且各部队间缺乏协同作战,导致各路明军是陆续到达的,先到的便先开始执行明武宗的命令。
应州城中的王勋一看援军到了,也趁机出击打了蒙古人一个措手不及,捞到一些好处后赶紧撤回城中。
当时的情况,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明军这边由于各位将领没有从属关系,因此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反观蒙古军队,在小王子的指挥下,行动有序。
加上蒙古军队在兵力上占绝优势,又有骑兵的机动性,慢慢地便占据了战场的优势。
换做平时,明军早撤了。奈何这次皇帝就在不远处督战,谁敢退?
自己战死那是为国尽忠,朝廷有奖赏,一旦当了逃兵,那必然连累自己的家人。
于是,明军将领虽然不情愿,却依然在执行明武宗的命令,全力围攻蒙古军队。
不过,他们都已经对胜利不抱希望了,只想能多杀几个敌人,这样死了也不亏。
在阳和城内,江彬也在劝明武宗赶紧撤到后方。
身为武将,他很明白,明军已经毫无胜算,全灭是迟早的事情。等蒙古骑兵腾出手来,皇帝就危险了。
然而明武宗就是不退,并表示山人自有妙计。
很快,江彬知道明武宗的底气来自哪里了。
原来,明武宗还是有常识的,他知道前线明军人手不足,于是让他们想办法拖住蒙古骑兵,同时密令张永等宦官率领京城禁军前来增援。
明武宗集结人马,带上援军,亲自前往战场,也就是所谓的御驾亲征。
蒙古军队原本以为胜券在握了,结果突然杀出这么一股援军,战场局势瞬间转变,这下该蒙古人担心自己的安全了。
但是此行,小王子还没有捞到好处,不愿意轻易退却。他决定搏一搏,万一打赢了,关外的财物任他取。如果打败了,到时候再撤退也不迟。
可惜,他低估了御驾亲征的效果,在得知皇帝亲临战场与众将士一同作战后,明军士气高涨,个个都想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下。
其结果就是,蒙古铁骑被打得抱头鼠窜,小王子无奈之下,只能率军撤退。
至此,应州之战结束,明军一雪前耻,大败蒙古精锐铁骑,堪称大捷。此后几十年,蒙古都不敢再大军进犯了。
不过,这一战明军赢得确实有些匪夷所思,整个过程充满了各种令人感到奇怪或者无语的地方。
首先,明武宗两次想要出居庸关,然后提前调兵遣将,就好像他能未卜先知知道蒙古小王子会来袭一样。
而且他要王勋前去迎击蒙古军队的时候,恰好小王子临时改变行军路线,他再次未卜先知。
要说这是运气吧,那这运气好得也太离谱了。
还有,明武宗为何要给自己安一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头衔呢?
难道他真的是戏文看多了,以为边将都喜欢搞“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自然不是,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应该是明武宗在打情报战。
这并非不可能,要知道,明朝当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情报机构锦衣卫。
提起锦衣卫,人们总没什么好印象,觉得这个机构就不该存在。
其实锦衣卫是好是坏,主要看管事之人怎么用他。而锦衣卫很重要的一个职能便是刺探情报。
当时的锦衣卫是由江彬管理,江彬这人抛开人品不说,能力肯定是有的。好歹他在边军混到了中层将领的位置。
而他能有后来那么高的地位,全靠讨好明武宗。既然明武宗想要打这么一仗,江彬能不用心准备此事?
以他的聪明,必然早早的派锦衣卫潜入蒙古部落刺探情报,而蒙古小王子的军队里,极有可能混入了锦衣卫的人。
所以,明武宗才能对蒙古军队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是临时改道他都能提前知晓。
而明武宗给自己安一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头衔,则是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以免被蒙古人探知到自己的所在,全力来抓自己。
当然,以明武宗的糊涂,此举很可能是江彬提议的,毕竟最担心皇帝安危的其实就是他这种靠皇帝得势的人了。
虽说在情报战方面,明朝完胜,但是在指挥作战方面,明武宗真的是瞎指挥,这仗能打到最后,太靠运气了。
先是让王勋率部迎战蒙古军队,就王勋那点人,上去不是送死吗?就算想诱敌深入,你好歹先安排好埋伏呀?
要不是当时起雾,王勋的部队就白白交代掉了。要说起雾这种事情也在明武宗的算计之内,我是打死也不信的。这纯粹是运气好。
再看看那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增援应州城的明军,就知道明武宗的指挥有多业余了,明显缺乏统一调度。
明军本来就在人数上处于劣势,再加上各自为战,能称道援军到来真的是奇迹了。
再来说说最后的御驾亲征,这简直就是在赌运气,赢了,也就只是赶走了蒙古军队罢了,输了,那皇帝可就交代在这里了。
到时候明朝内部大乱,蒙古军队趁机长驱直入四处劫掠,后果不堪设想。
也幸亏他运气好打赢了,不然他怕是要被后人骂一辈子了。
那么,明武宗这一仗到底是怎么打赢的呢?因为他歪打正着,作对了一件事,那就是皇帝亲临前线,甚至还御驾亲征。
前提已经提到过了,皇帝就在前线,使得将士们不敢不用命,即使是死也要坚决执行皇帝的命令。
这才使得蒙古军队被拖在应州城多日,为援军到来进行决战创造了条件。
而后来的明武宗御驾亲征,直接进入战场更是使得将士们为之疯狂。
他们不得不疯狂,别人家皇帝御驾亲征,那是做做样子,在军队最后方呆着看戏,
这位明武宗干脆直接带人冲入战场中,据说他还亲手击杀一名敌人。
皇帝都不要命了,他手下这些将士能怎么办?自然是拼命杀敌护驾了。
他们战死,那是为国尽忠,有护驾之功,到时候朝廷会封赏他们的家人。
如果他们护驾不利,一旦明武宗出事,在场的人都要判死罪,还会连累家人。
横竖都是死,自然是选择战死了。
反观蒙古军队这边,他们来这里不是为了打仗的,他们的目标是劫掠财物,因为草原上物资过于贫瘠,什么都缺,不定期劫掠就活不下去了。
加上蒙古小王子他爹达延可汗靠武力让大部分蒙古部落臣服,因此他要一直保持自己的强大。
如果这五万铁骑全打没了,那么他的统治地位也岌岌可危了,所以蒙古小王子不敢拼命。
蒙古军队压根就没想过要和明军拼命,他们只是想要赶跑明军,然后满载而归罢了。
一边悍不畏死,另一边不想徒增伤亡,这仗打到一定程度,蒙古小王子觉得无利可图,自然就退兵了。
可以说,这一战能打赢,明武宗只不过是瞎猫遇到死耗子,歪打正着罢了。
然而,事情到了这里还没结束,还有更魔幻的一幕等待上映。
因为明武宗命令谷大用不让朝臣们出居庸关,使得这整场大捷与那些文臣们没有一点关系,全是皇帝和武将的功劳。
虽然明朝重文抑武没有宋朝那么厉害,但是文臣的地位明显比武将高也是事实。
自从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就越来越弱,根本不是蒙古铁骑的对手,这好不容易扬眉吐气了一次,却没有文臣们什么事,他们自然不乐意了。
甚至有人担心这是武将势力要抬头的征兆,必须严肃处理,不能给武将们机会。
所以,当明武宗在宣府犒赏三军,顺带搞了个轰轰烈烈的阅兵式后,在京城等待着他的并非群臣祝贺、百姓欢呼的喜气景象。
事实上,就在明武宗回到京城后不久,便有流言传开了,说此次明军并非大胜而是大败,皇帝这是死要面子才对外吹嘘打了胜仗。
气得明武宗又是数日不上朝。
而更令人无语的是,这群文臣们在《明实录》里写道:明军斩杀蒙古军队16人,己方阵亡52人,重伤563人,暗示明军输了。
这一仗打下来,双方投入的兵力至少有10万人,就算是村子里打架,10万人也不会就这点伤亡吧?
战死上千,重伤几千至上万才正常。
很明显,明武宗被这群文臣给黑了,而且黑得很彻底。
奈何,明武宗这人虽然糊涂,但是也算是个厚道人,他并没有拿这群文臣怎么样。如果换成朱元璋,怕是又要搞出几大案来方肯罢休了。
整场应州大捷,之所以处处透露着奇怪,是因为其中存在着太多的意外,而最大的变数便是明武宗本人。
正因为他外行指挥内行,加上他情报工作又做得好,使得明军的表现时好时坏,令人看不透。再加上明武宗运气不错,又歪打正着御驾亲征,最后才有了这么一个大捷。
也是这一战,确保了明朝边疆大体上的安定,蒙古骑兵虽然偶有劫掠,但是规模比以往小了很多,而且不敢深入明朝腹地。因此,此战能获胜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天佑大明的体现。
明朝的正德皇帝是明朝历史上一系列堪称“奇葩”的皇帝之一,但是这位皇帝“奇葩”的地方不在于荒淫无道,而是他沉迷于游猎和微服出行。
有明一朝,皇帝经常和臣子对着干,儒家要求的“圣王之道”对一个以凡人之身享有无限权势和富贵的皇帝来说,太过于遥不可及。
(正德皇帝的画像)
作为历史上运气最好的皇帝正德皇帝,他是历史上最专情的皇帝明孝宗的嫡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不到一岁就被立为了皇太子,仅有的一个竞争者,他的同母弟还早夭了。
等于说,正德皇帝是命中注定的下一届天子。
明孝宗对他极为宠爱,从小几乎是让他随心所欲的在宫里面蹦,而且还把太子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对于太子天性喜好骑射,也大为支持。
“孝宗甚钟爱之,有所游幸,必从行,有所见必随事启迪,为学之暇,或闻其颇好骑射……弗之禁也。”可以说,明孝宗是一个好爸爸的典范。
这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长大的正德皇帝,性格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性,怎么高兴怎么来,绝不会屈服于大臣的逼迫和念叨,而且因为明孝宗的教育和放任,他的天性也得到了极好的培养,聪明、张狂、大胆,有自己的抱负和目标,且作为一个纵情声色的人却也拥有着为了实现目标而吃苦耐劳的精神。
他心里也有一个效仿高祖、成祖御驾亲征,统一天下,平定边患的梦想。而且还打算付诸实践。
如果把正德皇帝放到现在,就是一个家庭教育极其成功的典范。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德皇帝第二次偷溜出居庸关,到宣州巡幸的计划终于成功,正当此时,五万蒙古骑兵集结,目标是大同,正德皇帝主动领兵迎战,最终打退了蒙古兵。
这一场发生在应州的明蒙遭遇战,被称为应州大捷。
然而,史书以及后世却对这场称之为“大捷”的战争颇有微词,认为是名不副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
(应州大捷中蒙军的军力分布)
1、战果与宣称的“大捷”并不相匹配。《武宗实录》中记载:
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这种战果对于史书上时常可见动辄上万的死伤来说,实在有点过于少了。
且与史书记载中应州大捷的“烈度”并不太相符。
此役中,明蒙两军之间至少发生了6次战斗,且在两次战斗的战况据说还相当激烈,战斗的时间也很长,达到了6个时辰,还出现了“乘舆几陷”这种的描述。
“乘舆”就是皇帝的座驾。
连皇帝的座驾都差点儿失陷,可见当时情况确实万分危急,差一点怕就是另一个“土木堡之变”。
也无怪那些朝堂上的臣子们一个个忧心忡忡。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影视剧中的应州大捷)
1、明朝中期,明蒙之间的战争就是这么奇葩。
这个时间段的战争大部分时候死伤和斩虏首的数目都比较少。
比如《宪宗实录》中就记载了成化六年的一场与蒙战争:
时飞尘四起,炮声震天,宁围亦解,钺与宁下官军死者四百七十六人,伤者六百五十九人,斩虏首仅十二级。成化二十一年又有史料记载:
斩虏首一十五级,得虏马九十六,而官军阵亡者四十二,被伤者一百五十九。这主要是因为什么呢?因为蒙古是骑兵,主要目的是劫掠而不是占领,所以往往是掠之则走,触之即退,实在不得以,遇上了打个遭遇战就拍马撤走。
这个时间段的明朝虽然处于守势,且并不是没有一战之力,蒙古此时也没有再次大规模用兵入主中原的实力和想法,所以还是以寇边和劫掠为主。
抢一把就跑,这也是中原王朝与周遭的常态。
2、蒙军战略目标没有实现。
从土木堡之变这个当头暴击之后,明朝就仿佛被打折了膝盖骨,由明初的时候主动出击安定北境到之后的消极固守。
可以说,从土木堡之后,明朝是一代不如一代。
不管是精神还是武力。
而蒙古的实力却在缓慢地恢复,尤其是蒙古史上的中兴之主达延汗正好就处于这个时代。
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各部且还稳定了统治后,蒙古实力大增,他开始把目光从蒙古内部转向了有着无尽财富的中土。
于是,就开始了对明朝北境的侵扰。
(明朝大同府)
这个侵扰就恰好在弘治到正德两朝期间。从一开始派遣使者要求通商逼贡,到后来不耐烦明朝对于贡使的严格限制,开始试探着侵扰明朝,等到发现明朝外强中干,于是,弘治一朝的末期,达延汗的侵扰已经成为了年年都会发生的事。
《治世余闻录》中记载:
去年差了三千余人进贡,止准一半,阻回一半,都生歹心有,小王子死生定了,今再差四千人进贡,若都准了便罢,若只准一二千呵,也不进贡,都生起歹心了。王子那时也主张不得,你也难怪我们。所以正德皇帝一朝的时候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边防压力,而与此同时的是什么呢?是不堪一击的明军实力。
正德五年(1510年)刘六、刘七在北直隶发动反叛的时候,京师里面号称精锐的军队却对这支乌合之众的叛军毫无还手之力。
这一情况引起了正德皇帝的警觉。
以上两个大背景是正德皇帝屡屡巡边的原因之一,就是用御驾亲临这种方式,破除陈腐、低效而难以撼动的旧有军制,重新操练军队,提升战力,以稳固边防和统治。
(视剧中的少年正德)
所以“应州大捷”至少在这里有了两个突出的作用:
1、至少暂时遏制了蒙古对明朝边境的侵扰。
《明史》中明确记载:
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另有《名山藏》对“应州大捷”有详细的记载,其中对其评价和《明史》差不多。
是后虏虽岁犯边,然罕大入。其他的史书中也大多对“应州大捷”有积极一面的评价,至少可以说明一点,那就是“应州大捷”后蒙古对明朝的侵扰确实少了。
后来嘉靖一朝,文官已经彻底把正德一朝的豹房势力打压下去,从而对“应州大捷”多有非议的时候,也无法掩盖这个事实。
可见确有其事,无法抹除。
2、明朝的军事实力在此期间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正德一朝是明朝军事实力比较强的一个时期,他好骑射,重武功,亲自督练军队,奔走千余里巡视边境,客观上来说,使得明朝的武备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武宗实录》中有详细记载:
“近年以来,虏酋犯顺,屡害地方,且承平日久,诚恐四方兵戎废弛,其辽东、宣府、大同……甘肃尤为要甚,今特命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帅六军随布人马,或攻或守……使率各路人马剪削……”这个威武大将军朱寿就是正德皇帝给自己起的别名和封的官职。在朝臣极力反对正德皇帝御驾亲征的情况下,正德皇帝用这样一种说掩饰已经等于真身上阵,说不是掩饰又确实另外做了一件马甲,可以说做戏做全套。
如果给明军的战斗力用图来表示,那么正德皇帝期间处于一个很明显的从低谷往上攀爬的曲线。
2、“应州大捷”并没有打击到蒙古,蒙古的撤退是因为内乱。后世认为“应州大捷”被夸大作用了。
这个主要是因为达延汗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应州之战”的时候突然间去世了。
所以,难免会让人以为蒙古之所以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偃旗息鼓,不再大规模侵扰明朝边境,是因为作为统治者的达延汗在这一年去世了。
达延汗的死因,不管是中原的史料还是蒙古的史料都没有记载,作为中兴之主的达延汗突然的去世造成了蒙古内乱,但是实际上,根据蒙古史料的记载,达延汗去世之后,统治者的更迭还算平稳,并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变故。
而此时,“应州大捷”时蒙古的军队也没有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蒙古此后再也没有大规模侵扰的现象更可能的原因是蒙古发现明朝的军力上升了。
劫掠得来的战利品与需要付出的代价相比,入不敷出。
3、虽称“大捷”,封赏却太过。这也是当时以及后世的人对“应州大捷”颇有非议的重要原因。
并不是特别大的功劳,但因为担了一个御驾亲征的名头,大肆封赏,实在太过。
王世贞在《山堂别集》中说:
“自古赏功之滥,未有如此役者”。章潢甚至在《图书编》中认为“应州大捷”的冒功滥赏给后世添加了许多的弊端:
正德年间,军功冒滥,其弊有三,奏带越额也,纪验失实也,选法变乱也。实际上这次大规模封赏主要有两点让人诟病:
1、正德皇帝给自己的马甲封赏违背了礼制。
前面说了,正德皇帝因为朝臣不让他以自己的名义御驾亲征,怕有“英宗旧事”,所以就搞了一个威武大将军朱寿的“马甲”。
众所周知,正德皇帝是一个爱玩、玩得很投入的皇帝,面对这样一个能够显示自己武功成就的功劳,肯定要大大的显摆一把。
所以他在给“应州大捷”封赏的时候,把“朱寿”加封为镇国公,不但有封号,还有岁禄。
正德皇帝的封号和爵位与明朝时的开国功臣徐达差不多,可见,正德皇帝对自己在武功这方面的评价和自许确实很高。
这个惊天动地的做法,颠覆了儒家礼制,导致被群臣“泣谏”,但是正德皇帝如果听劝就不是正德皇帝了,所以,封赏的圣旨还是如期下达。
(应州应县辽制木塔上由明武宗亲自题写的匾额)
2、文臣武将全都封赏。
在正德一朝,是明朝少有的武将与文臣势力有一定抗衡能力的时期。
政出豹房,为了平衡豹房与文臣的关系,正德皇帝干脆不管文臣还是豹房出身全都一概大肆封赏。
然而,文臣这一边对于正德皇帝不尊礼制,更重要的是倚重武将和宦官的事实极其不满,所以出现了文官群体“辞赏”的现象。
比如,当时的大学时杨廷和就辞赏赐和封荫,但是正德皇帝都不允许。
皇帝嘛,雷霆雨露都是君恩,赏赐给你就受了。
就是这么个意思。文官的辞赏也不了了之。
但是,文官们的不满却保留了下来,到了嘉靖皇帝上位,因为他不是正德皇帝的儿子,而只是堂弟,所以一即位就发动了“大礼议事件”,给朝堂来了一次清洗。
这其中就有针对豹房势力的清算。之后,正德一朝的影响力逐渐消失,对正德皇帝的评价也一降再降。
(影视剧中的搞笑版正德皇帝)
不管怎么说,史实是难以抹煞的。
王世贞在《山堂别集亲征考》中这样记载到:
“天子御甲胄统六师者,自高、文、宣、英、武凡五庙,而出塞者七,平内乱者者三”。1517年,正德皇帝御驾亲征北境,是明朝的皇帝最后一次御驾亲征,算上这一次,明朝皇帝总共有7次御驾亲征,而正德皇帝一朝还平定了3次内乱。
正德皇帝的庙号是武宗,能用武宗做庙号的皇帝都在军事上成就比较大,比如历史上的唐武宗、元武宗等皇帝。
明武宗这个庙号也充分说明,即便是后世对正德皇帝的评价多有贬低,但是其武功上的成就却也难以抹煞。
所以“应州大捷”并不奇怪,联系前因后果,会发现“应州大捷”是在正德皇帝亲自统领下的一次大练兵,恢复了明朝的一部分军事实力,从而使得明朝的北境得到了一段时间的安宁。
这就是“应州大捷”的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