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三国时期,古人如何打“群架”,古阵法面纱如何揭开?

三国时期,古人如何打“群架”,古阵法面纱如何揭开?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220 更新时间:2024/1/21 10:37:47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古人打仗可不是我们平常那种一窝蜂往上冲?打群架?no,no,打仗可不是打群架。

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明清冷兵器时代,无数的军事家为了打赢战争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那想出的东西那是一套一套的,就比如阵法。

阵法?我们大多数要么是从一些小说看到,要么从一些电视剧看到,在他们的笔下,阵法被传得神乎其神!那么所谓的阵法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就让我为大家揭开阵法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阵法?顾名思义,就是军队的战斗队列。

有人就有疑问了?排成队列干嘛,直接冲上去杀不就完了吗?

想法倒是挺好,可是别忘了,人再怎么厉害,他的体力都是有极限的。两个人扭在一起撕打,顶多也就半个小时,体力就基本上就耗尽了。那么几千人、几万人呢?甚至是几十万人呢?

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战争的目的消灭所有敌人,而是打垮敌人。这个打垮,就是打破敌人的心理防线,让其士兵战斗意志瓦解,从而溃败。所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了,答案就在此。

那么问题了,如何在战场上打垮敌人呢?这就得用到我们的阵法了。

历史上通常出现的阵法,有这么几个:一字长蛇阵、三才阵、八卦阵、雁形阵、却月阵、鸳鸯阵等等。

别看这些阵法名字起得很响亮,其实也没那么夸张。所有的阵法其实都离不开两个目的:进攻和防守。

两军对阵之时,阵法的重要性就油然而生了。

一来它可以保持整支部队的各单位紧密联系,即使其中一支失败了,另一支部队能及时补充上来,不至于全军溃败。二来,阵法的合理安排可以让各部队之间轮换作战,不至于在部队休息和重整部队之时,遭到对方袭击。

所以,现在明白了吧,打垮敌人,也就是打垮敌人的阵型(即阵法)。两军交战,一旦处于相互对峙,互有胜负之时,那才是最可怕的。即使打败了敌人,那也是伤敌一万,自损八千。所以要想尽量减少己方伤亡,就得打垮敌人的阵法。

任何的阵法都有弱点,只要你能发现。集中力量攻其弱点,然后全军直插敌方阵型,令其首尾不能兼顾,然后逐步包围蚕食。时间长了,敌方士兵就会产生恐慌,因为失去主将,就等于一群狼失去了头狼。恐慌之后,就会往后逃,大部分士兵往后逃,就等于说全军溃败。

著名军事家孙武曾说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战争虽然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但能够尽量减少伤亡,是这些军事家所要做的。阵法也就这样产生了。

我是衔笔书史,我来揭秘一下古代主要的步兵战阵~

在诸如《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中,曾经出现过许多名称极其威武的阵法,什么“一次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仿佛相声贯口一般。

那么,历史中究竟有没有这样的阵法呢?答案是有,但不是在战场上用的。

据《魏书.高宗纪》所载,北魏和平三年,“制战陈之法十有余条。因大傩耀兵,有飞龙、腾蛇、鱼丽之变,以示威武。”这段史料说明,当时这种华丽丽的战阵,主要是在岁末的“大傩”,也就是大型军事团体表演中使用,基本类似于现在的“集体舞表演”。

在南北朝时期,这种大型的军阵表演主要起到展示军威、娱乐大众的作用,然而到了后世,许多只会“纸上谈兵”的将领却往往把它当做战争必胜宝典,奉为圭臬,日日不断操练,并且应用到实战当中,其结果自然是丢盔卸甲、一败涂地。明代名将戚继光就曾在其著作《纪效新书》中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尖锐批评:“(阵法)日久传讹,习学通是虚套,其真正法令、营艺,无一相合,及临阵又出一番法令。如此操至百年,何裨于用?”

那么,古代实战中真正的步兵阵法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在整个冷兵器时代,始终占据主流的步兵阵法只有一种方阵。

在《尚书.牧誓》中,记载了武王在牧野之战前对士兵们发表的演说:“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其中“比尔干”中的“干”指的便是盾牌,而“比”则是连接之意“将盾牌连接起来”,可见当时就采用的是密集的步兵阵法。而通过秦始皇兵马俑的排列方式,能够看出秦代部队的阵型也是以方阵为主。

自汉到隋,关于军队战阵的理论记载较少。然而,在历史战事的记载中,我们也可发现,当时步兵的作战方式仍以紧密而纵深较大的方阵进行作战,在队列相互接近时,前排士兵相互砍杀,而占据优势的一方便会逐渐突破至对方军阵的内部。从战国以降,这种行为被成为“陷阵”,与率先登上敌方城墙的“先登”一样,是评价将领战功的重要标准。三国时期,高顺所率领的“陷阵营”;曹操吕布作战时,由典韦所率领的“陷阵兵”;东吴屡立战功的丹阳“青巾军”都是擅长陷阵作战的精锐部队。

到了南北朝时期,步兵军阵发生了一定变化,由原先正面窄、纵深大逐渐转为了正面宽、纵深浅的列阵方式。在《晋书.石勒载记》中所记述的洛阳之战中,刘曜所率领的十余万大军“陈于洛西,南北长十余里”,形成了一个正面极宽,而纵深不过二十余人的方阵。

这种步兵作战形势的变化,除了便于两翼部队向中央运动,从而对敌方形成夹击之势以外,还能够能够较好的应对越来越多的骑兵冲击

从南北朝初期起,装备了马镫、马铠、马槊的骑兵队伍逐渐普及,这种骑兵队伍的冲击力极为强悍,如果还是采用之前的大纵深方式,整个步兵军阵很容易在骑兵冲击下而崩溃。而纵深变浅后,当骑兵冲击时,正面的步兵可以及时向侧后方撤退,待骑兵冲过后重新合拢,阵型的弹性和持续性得到了有效提升。

因此,在唐代的《大唐卫公李靖兵法》中,曾经记载过大正面的步兵阵型。在唐朝初年的李世民窦建德的虎牢关决战中,双方的军阵都绵延达到二十余里,可见,步兵方阵的扁平化在此时已经成为了战争中的主流列阵方式。而在《纪效新书》中,戚继光明确指出,“法欲简,立欲疏,非简无以解分纠,非疏无以腾挪进退”,可见,这种较为稀疏的扁平方阵被一直沿用到了明清时期。

我是衔笔书史,欢迎关注我哦~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奇怪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瞎猫碰上死耗子,糊涂皇帝瞎指挥,却意外打了个大胜仗。说实话,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透露着诡异,很多地方甚至令人无语,最后赢的也莫名其妙。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糊涂皇帝,他在位期间宠信以“八虎”为首的宦官,任用江彬等小人。同时他还营建“豹房”,疏于朝政,经常玩失踪,跑出去微服私访,朝臣们拿这位皇

  • 为什么古代战争战胜方会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为什么古代打仗赢的一方总是要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原因有四点:一是震慑敌人。通过屠城方式彻底击垮敌人的战斗意志。清军入关后,在征服南明并强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时,受到汉族人民的激烈反抗,清军在江南一带制造了多起屠城事件。最有名的当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据《扬州十日记》记载,清军在攻进扬州

  • 古代为什么基本没有巷战?往往都是城破了兵将就溃散再无战斗力,为什么不能组织巷战节节抵抗?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古代完全没有巷战的理由!大家想想看,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没有高高的城墙和绕城的护城河。这个原因很简单,古代是冷兵器时代,面对冷兵器,高大坚实的城墙,可以说是守城一方最大的依仗,也是最坚固的屏障。无论对方用何种武器,刀枪剑戟,都无法破开城墙的防御。所以,古代攻城,只能通过云梯

  • 古代中国过春节,如果在战争期间,交战双方会休战吗?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打仗讲究一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基本上战争都爆发在秋收之后,由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更依赖于粮草的充足与否,否则就会因为粮草不济而自乱阵脚,导致大军不攻自破。更重要的是春节处于寒冬时节,发动战争的挑起方还得在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下,付出更大的人力物力来供应军需粮草,这对进攻方是相当不利的,增加了战

  •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虎牢关是现在的哪里?在此都发生过哪些历史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虎牢关,又称为成皋关、汜水关、古崤关,虎牢关的位置位于现在河南荥阳市区西北十六公里的汜水镇内。在古代,虎牢关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据《穆天子传》中的记载,虎牢关之名,是和周穆王有关的。其记载的是:“天子猎于郑,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命蓄之东虢,因曰虎牢。”由此可见,虎牢之名是因周穆王牢

  • 纵观中华历史,在哪个省发生的战争最多?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河南省!河南南利长江,西依山川,东出江淮,北控京津,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人杰地灵,战略之要地,得此可以扩充兵源,物资保障,四战之地,战略要冲,历来是兵家争夺的焦点,是平原腹地,故有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上可追朔到黄帝,下有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每场大战的胜败都决定着历史的走向!要了解夏都

  • 为什么古代有时攻破一个城后要屠城?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

  • 元朝和清朝的疆土如此广阔,为什么都没有统一朝鲜半岛?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元朝实际上已经吞并了朝鲜半岛设立了征东行省进行管理,而清朝《康熙皇舆全览图》可是把朝鲜半岛也包括在内的,坦白来说元明清时期朝鲜是中国领土还是独立的藩属国是根据政治需要而定的。我们知道朝鲜半岛的北部长期以来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在汉朝之前朝鲜半岛北部被中国商朝遗民建立的箕子朝鲜所统治,到了汉朝前期来自

  •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川军在抗战期间表现最好的部队,其实是杨森系统的第20军,关于这一层,电视剧《长沙保卫战》里面也有刻画,彼时军长已经换成了杨森的亲侄子杨汉域。正因为该军战斗力较强,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以杂牌军的身份被改制为“整编第20师”,可见被重视程度,师长则换成了挺能打的陆军中将杨干才。1947年12月,已

  • 古代隋唐三次攻打高丽均以失败告终,为何日本能成功占领朝鲜?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辽东半岛是朝鲜半岛点石成金的关键。历史上,就只有高句丽一个国家趁着中原王朝混战的空档占据了辽东半岛,实力发展到东亚小霸的程度。在高句丽之后,中原王朝始终把辽东半岛控制在手中,朝鲜半岛就没有了经济发展腹地和战略跳板,单凭朝鲜半岛的土地物产和人力,已经封印了发展的可能。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也缺少经略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