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陕西靖边县儿子活埋母亲事件说明什么问题?

陕西靖边县儿子活埋母亲事件说明什么问题?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69 更新时间:2024/1/9 12:54:46

说明了人性的丧失,人味的缺少。

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人活得都比较自私,缺少感恩的心很难为别人着想甚至父母,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因果。不是这子的吗?

谢谢邀请!

这起儿子活埋老母亲事件,至少说明三个问题。

1

不要欺负老实人,尤其那种平时的闷葫芦。

这种人的恨意全部埋藏在心里,他不善言辞,也不屑言辞。

恨意爆发出来却是可怕的。

哪怕是自己的老母亲欺负他也不行,这个老母亲腿脚不利索,屎尿皆拉在炕上,把家里搞得臭烘烘,还在家里横行霸道骂人。

这个老实人不会骂人,但是他会用行动来表达他的恨意。

2

儿子12岁,她抛弃他改嫁异乡,在儿子最需要她的时候,她没有在身边。

儿子结婚生子,她皆没有管,她一直在帮衬二儿子。

二儿子不成器,自己也生了病了,她腿脚不变,也管不过来了。

又跑到大儿子这里,让大儿子养老,本来就是理亏的事情。

所以这就提醒有些老人们,年轻的时候抛弃儿女,不管不顾,老了又让儿女来养老,还要耍恨,搞不好你就被活埋了。

即使活埋不成功,儿子被抓起来判了刑,你的养老还是个问题,还是没有人给你养老。

所以要么不要生养,生养儿女就要管,另外不要欺负老实人。

3

农村老人的养老是一个问题。城里老人的养老又何尝不是一个问题呢?

有的生了几个儿子,最终还要进养老院的,也不在少数。

有的攒了一辈子养老钱,最后临死的时候宁肯把钱全部都捐给慈善机构,或者留给保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这说明人年龄大了,首先要服老,像年轻时那样横行霸道是万万不行的。

古代为什么一定要攻城?绕着走不行吗?

绕着走,不是不可以,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很多次。

战国初期,魏国大将吴起为快速占据秦国河西地区,就绕过函谷关,从山西龙门渡口(山西河津县)渡过黄河,进入关中,继而占据临晋、元里等地。

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祁山堡久攻不下,所以诸葛亮就绕过祁山堡,留少许兵力牵制,而后他自己则亲率主力攻打陇西。

魏灭蜀一战,钟会在攻打汉中时,因汉、乐二城久攻不下,钟会就用小股兵力牵制住二城蜀军,然后自己亲率主力部队绕过二城,只趋阳安关口。再之后,因姜维坐镇剑阁,魏军无法直入成都,就在两军陷入胶着状态时,邓艾险中求胜,率精锐部队绕过剑阁,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直扑成都。

西晋末年,前赵大将刘曜多次绕过函谷关,从蒲津渡口西渡黄河进入关中,最终攻破长安城,俘虏晋愍帝,灭亡西晋。

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时,因朱棣无法攻克由明将铁铉镇守的济南,遂决定留下少许兵力牵制于他,然后亲率主力北上,继而破东阿、汶上、邹县。

明朝末年,皇太极曾绕过宁远、锦州等地,率军从蒙古突入中原,攻打明都北京。

如上所述,历代还是有很多在战争过程中,绕过城池,去攻击另外一些城池的情况。

但是,从历代绕过城池的战争来看,要想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的城池,这必须要满足以下一些条件:

第一、实力够强。这是想要绕过城池的第一条件,如若实力不够强,就想绕过城池,他必然会腹背受敌,到那时很大几率会陷入全军覆没的结局。魏灭蜀一战,钟会为何敢绕过汉、乐二城?还不是因为魏军的实力要远远强于镇守二城的蜀军,当时钟会统兵10余万,而蜀军仅万人,因此钟会这才敢绕过二城,直扑阳安关口。

第二、粮道无忧。历来战争,将领们不敢绕过城池,而是选择一座一座去打,其原因除了害怕腹背受敌,就是因为害怕粮道被断。古代战争能赢的一方,无外乎兵源、粮草要比敌方充足,可以说粮草的供应至关重要,若粮草不足,则势必军心不稳,而一旦军心不稳,则无需敌方动手,其内部就会自行崩溃。而若想粮草充足,除了本国的粮草筹集要及时,最为重要的就是粮道,只要粮道不失,粮草就能源源不断的送到前线。

如此,对于一个敢绕过敌方城池的军队来说,他要想饶过,就必须保证粮道不失,而若是他们敢绕过,其必然就是能够至少八成的几率保证自己粮道不失。魏灭蜀一战,钟会敢饶过汉、乐二城,除了实力够强,就是因为这二城早已被钟会团团围困,他根本就不用担心自己后方的粮道会有被切断的可能。

第三、敌方可调动的主力被牵制。历代绕过城池的军队,其目的就是想借着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防御薄弱的城池,继而取得更大的战果。因此,试想,如若敌方可调动的主力依旧还在,且还能自由的去支援任何一个地方,那这绕城池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此,要想完成饶城池的操作,其还要做的就是地方的主力部队被牵制,其无法自由的去支援其他地区。

魏灭蜀一战,邓艾之所以敢绕过剑阁,直扑成都,其原因就是蜀汉的主力,即姜维的部队,被钟会的部队给牵制在了剑阁,无法去支援其他地方,这才有了邓艾绕过剑阁,奇袭成都,灭亡蜀汉的壮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敢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的城池,其所需具备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就是实力要比敌方强,二就是粮道要确保能始终被自己所控,三就是敌方的可调动的主力部队要能被自己的军队所牵制。

同时,一般情况下,会绕过城池的,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直取敌方的都城,继而俘虏敌方皇帝,如邓艾绕过剑阁,是为了取蜀汉都城成都;朱棣绕过济南,是为了取京都北京。其实想来也是,如若在有足够的实力能够有机会只取敌方都城,俘虏敌方皇帝,这谁不愿意去试一下呢?如若成功,那就可以极大的减少自己一方的伤亡,并且还可以再最快的时间占据敌方全境。

当然,纵观历朝历代,其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城池的战争,还是少之又少的。历代战争,多数情况下,还是以占据敌方城池,及要地为主的,而非亡其国,因此不太可能去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的城池,毕竟如若后方的城池没被占领,即使你能占据其他城池,这城池还是有一天会被敌国重新夺回的。

此外,不是每次战争,进攻方都有强于防御方数十倍的实力的,也不是每一次防御方都能被进攻方压制的死死的,甚至是主力都被牵制。而如若做不到这些,他们即使是敢绕过城池,也要时时刻刻面临着粮道被截,腹背受敌的威胁。

首先,如若没有绝对的实力能够去牵制所要绕过的那座城池的部队,那么一旦其绕过这座城池,去进攻其他城池,其结局很有可能就是在进攻这座城池时,后方那座没被占领的城池突然带兵袭来,而后与这座城池的军队对其实施两面夹击,如若到那时其结局恐怕就只有全军覆没了。

其次,当敌方的主力部队没被牵制之时,而后方敌方城池的军队又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那其所面临的另外一个威胁,就是粮道被断。而如上文所说,一旦粮道被断,其粮草供应势必就会成问题,而粮草有问题,用不了多久,其军心就会崩溃,等到那时,敌方不用进攻,其就会自行崩溃。

因此,中国历代战争,多数时候,进攻方多不会去绕过城池,进攻其他的城池。其主要原因有二点,其一没必要,多时候战争就是以争夺城池为主,完全没必要绕。其二就算饶了,也没有多少成功的机会,一是粮道可能被断,,陷入自行崩溃的局面,二是可能被敌方主力部队包抄,陷入全军覆没的结局。

古人又不傻,打仗绕城而走根本行不通,对大军来说甚至是自取灭亡。

古代城市建设不像今天是开放式性质的,每座城市外围都有高大而厚重的城墙,还有宽阔深邃的护城河。

以我国现存最大的西古城墙为例,其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相当于五六层楼之高,一旦有来犯之敌,城内守军只需关闭各个城门,拉起护城河上的吊桥,敌人就很难进入城内。

此外,城市每个城门都设有瓮城,搭配城墙上无数女墙、暗洞,在居高临下的情况下,只需凭借少量士兵就可以抵挡数倍于己的敌军,想要攻破一座城池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人员伤亡损失。

至于绕开城池这种说法,虽然避免了攻城伤亡,但结果只会得不偿失。

很多城市都建在关隘要口上,根本绕不过去

古人在城市的选址上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其中一个重要属性就是战略区位防守。

比如,四川的剑阁、陕西的华阴、湖北的襄阳,这些城市都建在重要山川、河流地理分界线的交汇处,占据了出入关口的唯一通道。大军想要绕过去就必须翻山越岭,不仅比正常路途远得多,而且地形非常险恶,很容易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伤亡程度并不亚于攻城损失。

古代发生在元灭南宋的一场重要战役,即“襄阳保卫战”,双方围绕这座城市打了整整十年。襄阳城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枢纽位置,江水穿城而过,并连接南宋整个长江防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元军南下的必经之路。因此,襄阳失守后,南宋都城临安再无险可守,政权也很快土崩瓦解。

明朝末年,清军想要入主中原,却被山海关挡在辽东足足几十年,先后战死了两代君王。只因山海关西连长城天险,东据波涛汹涌的汪洋大海。饶是战无不胜的八旗铁骑,也只能止步不前,要不是吴三桂投靠满清,将山海关拱手献出,清军能否进入中原还是未知数。

城市是大军的重要补给基地

古代城市也并不全是据险而建,那么对于那些地处平原,交通四通八达的城市能否绕过去呢。答案是同样不能。

在平原上兴建的城市,基本上都是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富庶地区。城市里的粮库都十分充盈,可以为大军提供充足的粮草。至于有些人说城市郊外也有庄稼,但那是需要再加工的,并不能直接食用。

此外,城市里还有重要的钱库,里面储存着百姓缴纳的赋税钱粮,是重要的军饷来源,可以有效补充兵员,购买必须的武器辎重。

历史上,曾国藩率领湘军打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后,进城的士兵各个都大发横财。太平天国的圣库更是被洗劫一空,仅曾国荃往湖南老家拉的金银财宝就装满了几十艘大船。

绕过城市容易腹背受敌

古代战争就意味着攻城掠地,城市作为一座巨大的堡垒,退可守、进可攻,是大军稳固的根据地。

古代也有绕过城市的流寇式打法,但不可避免都留下了巨大的攻击隐患,结局往往十分悲惨。

比如,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进一步打击清廷统治,洪秀全派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两万人马一路北上直取北京。北伐军就是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遇到各地州县就直接绕过去,大军很快就到了天津附近。但这种孤军深入的行为,导致北伐军四面无援,不断损兵折将,最终陷入清军的重重包围,从而全军覆没。

此次北伐,不仅使太平军的两万精锐力量白白牺牲,还使清朝有了喘息之机,集中精力在南方对太平军形成围剿之势。李秀成在后来供述太平天国十大败局原因时,孤军北伐就被列为了失策的第一条。

总结在古代战争中,由于很多城市都据险而建,并扼守着交通要道,本来就没有其他的道路供大军绕过去。而且,城市又是补充粮草的重要来源,是开展统治管理的基础,绕开城市就失去了作战的基本意义。因此,宁愿付出巨大代价攻下城池,也不会选择绕开它。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战争中什么时候才会埋锅做饭?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战争中,大军进兵前,三更埋锅造饭,五更进食,并做必要的准备,平明进兵。大军的顺序,分为前锋、中军和后卫。前锋多是悍将壮兵,冲锋陷阵,不能折了锐气。中军为主帅所处重地,兵多将广,乃枢纽之所在。后卫是预备队,提供后勤保障,兼顾护卫中军后方的安全。古代人打仗,多数光明磊落,两军阵前,使者来回穿梭,谈判

  • 三国时期,古人如何打“群架”,古阵法面纱如何揭开?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古人打仗可不是我们平常那种一窝蜂往上冲?打群架?no,no,打仗可不是打群架。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明清冷兵器时代,无数的军事家为了打赢战争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那想出的东西那是一套一套的,就比如阵法。阵法?我们大多数要么是从一些小说看到,

  • 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奇怪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瞎猫碰上死耗子,糊涂皇帝瞎指挥,却意外打了个大胜仗。说实话,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透露着诡异,很多地方甚至令人无语,最后赢的也莫名其妙。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糊涂皇帝,他在位期间宠信以“八虎”为首的宦官,任用江彬等小人。同时他还营建“豹房”,疏于朝政,经常玩失踪,跑出去微服私访,朝臣们拿这位皇

  • 为什么古代战争战胜方会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为什么古代打仗赢的一方总是要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原因有四点:一是震慑敌人。通过屠城方式彻底击垮敌人的战斗意志。清军入关后,在征服南明并强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时,受到汉族人民的激烈反抗,清军在江南一带制造了多起屠城事件。最有名的当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据《扬州十日记》记载,清军在攻进扬州

  • 古代为什么基本没有巷战?往往都是城破了兵将就溃散再无战斗力,为什么不能组织巷战节节抵抗?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古代完全没有巷战的理由!大家想想看,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没有高高的城墙和绕城的护城河。这个原因很简单,古代是冷兵器时代,面对冷兵器,高大坚实的城墙,可以说是守城一方最大的依仗,也是最坚固的屏障。无论对方用何种武器,刀枪剑戟,都无法破开城墙的防御。所以,古代攻城,只能通过云梯

  • 古代中国过春节,如果在战争期间,交战双方会休战吗?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打仗讲究一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基本上战争都爆发在秋收之后,由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更依赖于粮草的充足与否,否则就会因为粮草不济而自乱阵脚,导致大军不攻自破。更重要的是春节处于寒冬时节,发动战争的挑起方还得在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下,付出更大的人力物力来供应军需粮草,这对进攻方是相当不利的,增加了战

  •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虎牢关是现在的哪里?在此都发生过哪些历史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虎牢关,又称为成皋关、汜水关、古崤关,虎牢关的位置位于现在河南荥阳市区西北十六公里的汜水镇内。在古代,虎牢关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据《穆天子传》中的记载,虎牢关之名,是和周穆王有关的。其记载的是:“天子猎于郑,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命蓄之东虢,因曰虎牢。”由此可见,虎牢之名是因周穆王牢

  • 纵观中华历史,在哪个省发生的战争最多?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河南省!河南南利长江,西依山川,东出江淮,北控京津,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人杰地灵,战略之要地,得此可以扩充兵源,物资保障,四战之地,战略要冲,历来是兵家争夺的焦点,是平原腹地,故有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上可追朔到黄帝,下有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每场大战的胜败都决定着历史的走向!要了解夏都

  • 为什么古代有时攻破一个城后要屠城?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

  • 元朝和清朝的疆土如此广阔,为什么都没有统一朝鲜半岛?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元朝实际上已经吞并了朝鲜半岛设立了征东行省进行管理,而清朝《康熙皇舆全览图》可是把朝鲜半岛也包括在内的,坦白来说元明清时期朝鲜是中国领土还是独立的藩属国是根据政治需要而定的。我们知道朝鲜半岛的北部长期以来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在汉朝之前朝鲜半岛北部被中国商朝遗民建立的箕子朝鲜所统治,到了汉朝前期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