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战争中什么时候才会埋锅做饭?

古代战争中什么时候才会埋锅做饭?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194 更新时间:2024/1/23 16:15:07

古代战争中,大军进兵前,三更埋锅造饭,五更进食,并做必要的准备,平明进兵。

大军的顺序,分为前锋、中军和后卫。前锋多是悍将壮兵,冲锋陷阵,不能折了锐气。中军为主帅所处重地,兵多将广,乃枢纽之所在。后卫是预备队,提供后勤保障,兼顾护卫中军后方的安全。

古代人打仗,多数光明磊落,两军阵前,使者来回穿梭,谈判并下战书,约时决战。

古代人打仗,主力部队不分兵,采用人海战术,擂鼓进兵,鸣锣收军,严谨而有章法。

大战前,将士饱餐,伙食好有肉,还有壮行酒,士气振振,为了荣誉而战。

战争中,由于吃饭的人多,后勤部门,忙作一团。做了一锅又一锅,生米变成熟饭,行军速度慢,做饭也不间断。各部队单位,吃饭时间有分别,根据任务急缓,轮流用餐。

战争中,有奇袭的小部队,出发前饱餐一顿,自带熟食干粮,带的多,是身上重要负荷,行进中不打火,避免暴露军机。

战争胜利,敌方割地赔款,缴获多。将士辛劳,有庆功宴,赏赐也得不少。

古代人打仗,由于运输能力限制,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近敌后,战斗部队,大量前出,粮草随中军前行。战斗部队,或行三十里一停,或行五十里一停,前后交叉而进。

民以食为天,将士们吃饱,才能打好仗,古今同是一理。

兵者,诡道也。古有增灶减灶之法,用于军事智谋。《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影响世界几千年,仍旧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本人洛阳一农民,高中毕业学写,过路君子行行好,关注点赞不忘恩。)

古代军队在行军打仗的间隙扎营支帐,割草喂马,挖掘水井。埋锅造饭一般是在天明以及日未落时(古人多一天吃两餐)。

在不具备做饭条件的地方,就要用干粮来充饥了。如永乐八年明成祖率军北征蒙古,“各军沿途炒面……每军关与小麦三斗”。编纂于明代的《养生类要》一书中记录的“炒面方歌”配方是“二两白盐四两姜,五斤炒面二茴香”,如果要追求更香的味道,还可以“半斤杏仁和面炒”。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充足的粮食,一支战斗力再强的军队也会不攻自破。电视剧中常有士兵运粮的镜头,却几乎看不到运菜和水果的画面。难道说古人打仗只吃粮食吗?

可以说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吃单调的五谷杂粮。首先粮食的保质期相对于蔬菜水果类更长,且管饱,一次运输量大,便于运输,而蔬菜或者肉类的容易坏。古时交通不便,打一次仗光赶路都得几十天,五谷杂粮(小米,小麦,大米等)是最好的选择。

古时行军做饭大多都是煮粥(军粮大饼到唐之后才有),附近如果有野菜的话,可以加一点,没有的话就只能就着带来的酱或者是腌菜吃主食了。不过粥都是很稠的,稀粥根本填不饱肚子。肉和新鲜蔬菜的话基本上是没有的。如果说军营附近有城镇的话,可以去买点,但这都是极少极少的情况。

但这都是好的情况。如果说遇到粮草不足的情况时,就更加艰难了。先是吃野菜、树根。然后是吃附近的动物,如老鼠、战马、鱼、鸟等。只要是能吃的,为了活着都会吃掉

最残酷的要数吃人了。先是吃敌人。公元893年,克用攻克天长,杀敌数万人,后将敌人尸首做成肉脯,随身携带行军。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自己人也是可以吃的。张巡守卫睢阳之役时,被安禄山围攻数月,城内没有粮食,士兵开始吃马匹,马匹吃完后,开始食用3万多名女人和老弱。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古人如何打“群架”,古阵法面纱如何揭开?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古人打仗可不是我们平常那种一窝蜂往上冲?打群架?no,no,打仗可不是打群架。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明清冷兵器时代,无数的军事家为了打赢战争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那想出的东西那是一套一套的,就比如阵法。阵法?我们大多数要么是从一些小说看到,

  • 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奇怪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瞎猫碰上死耗子,糊涂皇帝瞎指挥,却意外打了个大胜仗。说实话,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透露着诡异,很多地方甚至令人无语,最后赢的也莫名其妙。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糊涂皇帝,他在位期间宠信以“八虎”为首的宦官,任用江彬等小人。同时他还营建“豹房”,疏于朝政,经常玩失踪,跑出去微服私访,朝臣们拿这位皇

  • 为什么古代战争战胜方会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为什么古代打仗赢的一方总是要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原因有四点:一是震慑敌人。通过屠城方式彻底击垮敌人的战斗意志。清军入关后,在征服南明并强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时,受到汉族人民的激烈反抗,清军在江南一带制造了多起屠城事件。最有名的当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据《扬州十日记》记载,清军在攻进扬州

  • 古代为什么基本没有巷战?往往都是城破了兵将就溃散再无战斗力,为什么不能组织巷战节节抵抗?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古代完全没有巷战的理由!大家想想看,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没有高高的城墙和绕城的护城河。这个原因很简单,古代是冷兵器时代,面对冷兵器,高大坚实的城墙,可以说是守城一方最大的依仗,也是最坚固的屏障。无论对方用何种武器,刀枪剑戟,都无法破开城墙的防御。所以,古代攻城,只能通过云梯

  • 古代中国过春节,如果在战争期间,交战双方会休战吗?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打仗讲究一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基本上战争都爆发在秋收之后,由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更依赖于粮草的充足与否,否则就会因为粮草不济而自乱阵脚,导致大军不攻自破。更重要的是春节处于寒冬时节,发动战争的挑起方还得在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下,付出更大的人力物力来供应军需粮草,这对进攻方是相当不利的,增加了战

  •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虎牢关是现在的哪里?在此都发生过哪些历史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虎牢关,又称为成皋关、汜水关、古崤关,虎牢关的位置位于现在河南荥阳市区西北十六公里的汜水镇内。在古代,虎牢关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据《穆天子传》中的记载,虎牢关之名,是和周穆王有关的。其记载的是:“天子猎于郑,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命蓄之东虢,因曰虎牢。”由此可见,虎牢之名是因周穆王牢

  • 纵观中华历史,在哪个省发生的战争最多?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河南省!河南南利长江,西依山川,东出江淮,北控京津,物产丰富,人口众多,人杰地灵,战略之要地,得此可以扩充兵源,物资保障,四战之地,战略要冲,历来是兵家争夺的焦点,是平原腹地,故有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上可追朔到黄帝,下有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每场大战的胜败都决定着历史的走向!要了解夏都

  • 为什么古代有时攻破一个城后要屠城?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

  • 元朝和清朝的疆土如此广阔,为什么都没有统一朝鲜半岛?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元朝实际上已经吞并了朝鲜半岛设立了征东行省进行管理,而清朝《康熙皇舆全览图》可是把朝鲜半岛也包括在内的,坦白来说元明清时期朝鲜是中国领土还是独立的藩属国是根据政治需要而定的。我们知道朝鲜半岛的北部长期以来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在汉朝之前朝鲜半岛北部被中国商朝遗民建立的箕子朝鲜所统治,到了汉朝前期来自

  • 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川军在抗战期间表现最好的部队,其实是杨森系统的第20军,关于这一层,电视剧《长沙保卫战》里面也有刻画,彼时军长已经换成了杨森的亲侄子杨汉域。正因为该军战斗力较强,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以杂牌军的身份被改制为“整编第20师”,可见被重视程度,师长则换成了挺能打的陆军中将杨干才。1947年12月,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