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一代英主陈霸先:一位出身贫寒的开国皇帝 力挽狂澜 堪称南北朝最有能力的皇帝 却遭后人讥讽

一代英主陈霸先:一位出身贫寒的开国皇帝 力挽狂澜 堪称南北朝最有能力的皇帝 却遭后人讥讽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16 更新时间:2024/1/23 10:48:41

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在位时间虽然很短,但却意义重大,他和他所建立的陈朝,在恢复江南经济、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后来陈朝虽然被隋朝灭掉,但陈朝却在文化上战胜了隋朝,隋唐延续了陈朝的礼乐的制度。

一国兴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南人爱说长江水,此水从来不见长。”这首叫做《六朝》的诗歌是清人郑板桥所作。浅白的词句道出六朝无奈的历史。“六朝如梦鸟空啼”,那个虽以竹林七贤和六朝风度闻名的时代,却只给世人留下了半壁江山、优柔寡断的印象和几个郊外孤独千年的石刻。

一朝接着一朝的偏安的小朝廷,一个又一个或懦弱或荒淫的皇帝,最终无法逃脱被北方政权所吞并的命运……是否六朝在南京建国的帝王们,都是那样的短命和微不足道?不是,六朝还是有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的皇帝的。这里我就带大家走入公元6世纪那烽火连天的中国大地,还原一代英主陈霸先本来的面目。

一块鸭肉与一场胜仗

公元6世纪中叶的一年秋天,寒风凛冽的长江边上,战鼓咚咚,旌旗猎猎,排列整齐的军队方阵前,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骑着战马,用低沉却坚毅的语气对着将士们训话。“我身为将军,多次带兵剿灭内乱、抵御外辱。如今,叛军和北方的蛮夷之军又杀气腾腾地想要侵占我们千辛万苦建设起来的南方富庶之地,我们忍心将大好河山拱手让人吗!?我们忍心兄弟姐妹遭受北人的蹂躏吗!?不!决不!我决心拼尽最后一丝气力抵抗侵略!”

“众位将士,我坚信你们都是热血男儿,都会为保卫国家拼尽最后一滴血!虽然大战在即,我也深知应该赏赐你们一些,但是国家初定,国库空虚,我除了一片赤子报国之心外,实在给不了你们什么了!”那男子顿了顿,又说道:“行军打仗,总是要吃饭。南方盛产鸭子,今天我就给各位一人发一块鸭肉吧。等到凯旋之日,我们再好好地痛饮一杯。”

除了风声、鼓声而外,方阵中并没有人答话,但是他们坚毅的眼神却在告诉主帅:这支队伍中没有懦夫,也没有胆小鬼,他们都是即将赴死的勇士。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最终以南方政权的获胜而告终,英勇的南方战士们竟然在一块鸭肉的鼓舞之下战胜了南下的蛮族铁骑。以少胜多的战例在军事史上并不少见,但是用一块鸭肉鼓舞士气的事情恐怕是绝无仅有的。缔造这个神话的正是一位彪炳史册,在民间却又少有人知的南朝陈的开国皇帝——陈霸先。

从村官到皇帝

这是载于史册中的一则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陈霸先。他以及他所在的六朝中最后一朝——陈朝,因为只有32年的历史和半壁江山的版图,让世人一直误解甚至是无知,人们更多记得的是他的后代——陈后主以及荒唐的胭脂井。这无疑也加深了人们对陈朝国家积贫积弱、皇帝荒淫无用的印象。

不过,现已83岁高龄的中国当代着名史学家、“六朝史研究会”奠基人、南京大学教授卞孝萱却是有着不同看法的:“陈霸先是南朝难得的英主。他从一个村官成长为将军,又由将军黄袍加身,承担下了一片支离破碎的江山。可以说他和他所建立起来的陈朝虽然短暂却非常重要,而陈霸先本人堪称南朝的第一英主。”卞孝萱这样认为。

陈霸先的家乡在今天的浙江湖州长兴县。根据史料记载,陈氏虽是当地的大户,但是在门第之见很深的南朝,陈家也只能算作寒门而已。但正是这样的寒门内,却出了个未来的英主陈霸先。《陈书》中称陈霸先“读兵书,多武艺”,而《南史》中更是记载他:“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在当时,能够读史籍、兵书,又多武艺的人可称得上是文武全才了。“从村官到皇帝”这就是卞孝萱对陈霸先政治道路的评价。

最初,陈霸先只是乡间小吏。而后,怀着满腔报国之志的他,来到梁都建康做一个看守油库的小吏,在得到梁朝贵族的赏识后,平步青云,并因在广东一带平叛有功而声名鹊起。最终,成就陈霸先帝业的是那场着名的“侯景之乱”。通过平定“侯景之乱”,功高一世的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并于太平二年禅梁称帝。

难挽狂澜的陈朝

其实陈霸先并不是在四方平定、八面颂歌的时候改朝称帝的,当时整个南方政权都身处危难之中。梁朝几代皇帝都无善终:梁武帝是饿死的,简文帝是被土壤压在头上闷死的,元帝在投降后受尽侮辱被土壤闷死,还有萧正德萧栋萧纪萧渊明等,都贵为王侯,下场却都很悲惨。但是这绝不是死了几个人的事,王朝的兴废、政局的动荡让曾经富庶的江南生灵涂炭。

而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强势的皇帝,那自东晋以来的南方汉族文化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于是,历史选择了陈霸先,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攘臂于无望之时。陈朝立国,正值侯景之乱不久,连续数年的战乱对南方的经济、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陈朝的几位君主一边平定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据,一边医治战争创伤,南方的经济、文化逐渐得到了恢复。

陈霸先打下基础后,继承人陈文帝励精图治,国势逐渐强盛起来;陈宣帝为了实现陈霸先的统一遗愿,兴兵北伐,战败北齐,拥有了淮南之地,这是陈朝鼎盛时期。后因陈后主溺于文酒,不图进取,江山最后让给了隋朝。

六朝并非只留给历史荒唐

“现在很多人都对陈朝和陈霸先有误解,认为陈朝偏安一隅,最终不可避免地被隋所灭。我不能同意这种观点。”卞孝萱认为,对南朝要有客观地认识。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在少数族统治下,长期遭受严重的破坏。而汉族则不得不南迁,并在长江流域建立本族政权,抵抗少数族的南来蹂躏,保存和发展了汉文化。中国史学界就公认,强盛的隋唐文化,主要就是继承了南朝文化。

卞孝萱举例说,唐太宗喜爱书法,最喜欢临摹的就是六朝东晋王羲之的字。早在东晋时期,以首都建康为中心的长江流域经济就有了很大的发展,而文化的兴盛,更远远超过当时的北方。经过宋、齐、梁三代的建设,江南的经济与文化已渐成为当时整个中国的重心所在,尽管经过梁末战火摧残,江南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陈朝立国时间虽然不长,但在恢复南方经济、保护南方华夏传统文化方面,依然做出了历史的贡献。着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就曾经说过:隋唐文化继承南朝,隋唐经济也依仗南方……到唐中期,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长江流域地位更见重要。“不光是经济,唐代文化上的成就更有渊源于包括陈朝在内的南方政权了”。

卞孝萱补充道,中国文化的极盛时期,首推汉唐两朝,但是南朝却是继汉开唐的转化时期。如果说北方在军事上战胜了南方,那么南方就是在文化上战胜了北方。唐朝文化上的成就,大体是南朝文化的更高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南方的文化发展,就没有唐诗的繁荣。”

由此可见“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权对于华夏文明的贡献是多么大。而作为南朝最后一朝的陈朝,更是起到了承上下的关键作用。如果没有陈霸先及其继承人的努力,南方的经济、文化不会在内乱后的短短30年间就得以恢复;没有六朝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也许大唐盛世的出现还要推迟很长一段时间。

一代英主无人识

讲起南朝陈氏,似乎后人知道更多的只有陈后主和《玉树后庭花》。至于开国皇帝陈霸先,估计知道他的人并不多。陈朝虽然号称共传了五位皇帝,但是祚命却只有32年。若将这32年放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实在是昙花一现的时间。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个短命的王朝。在那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可以想象,开国皇帝陈霸先费尽了怎样的心力,才建立了这样一个王朝;更可以想象,末代皇帝陈后主是在怎样的纸醉金迷下沦为阶下囚。

但是若将武帝陈霸先和后主陈叔宝放在那朝代频繁更迭的时代来看,陈霸先的英武或许无法和其后的隋文帝、唐太宗相提并论,而陈叔宝的荒淫、残暴却又远远不及宋、齐、梁的那些“败家子”们。于是,陈代的历史、陈霸先的英明、陈叔宝的荒淫就被那些或更强或更弱的朝代、或更好或更坏的皇帝所淹没了,以至于现在几乎无人还会念及他们。正如清代诗人袁枚看见万安陵时所说的那样:“黄图我欲披皇览,白骨人谁认帝耙。”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司马孚:大魏最后的忠臣 曾侍奉曹家四代六帝 至死都自称魏朝忠臣 司马孚是真忠臣还是伪君子?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

    司马孚是三国曹魏至西晋初年重臣,自曹操时代起,司马孚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孚协助司马懿控制京师,诛杀曹爽一党。后又督军成功防御吴、蜀的进攻,为司马氏政权的稳固多有功劳。西晋代魏后,晋武帝司马炎对他十分尊宠,但他并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司马孚,是魏晋时期一个身

  • 汉章帝刘炟:宽厚治国 被称为东汉贤君 却因放纵外戚 埋下了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隐患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

    汉章帝刘炟是东汉王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好儒术”,实现思想活跃、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局面,其统治与汉明帝统治时期合称“明章之治”。但是过于放纵外戚,种下了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隐患。汉章帝名叫刘炟,是汉明帝刘庄的第五子,东汉王朝的第三位

  • 章佳·阿桂:乾隆时期最厉害的武将 巨贪和珅的真正对手 最终以八十高龄得以善终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

    章佳·阿桂是清朝名将,长期戍守西北边疆。阿桂屡次统领大军东征西讨,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立下了重大功勋。阿桂不仅是著名的统帅,而且是一代名臣。他经常参与国家重大政务的决策,勤慎善断,处理问题细致周到。阿桂,章佳氏,满洲正蓝旗人,后因功勋卓著被抬旗至“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其父阿克敦,康熙四十八年进士,

  • 五阿哥永琪:清朝最知名的皇子 年仅25岁就去世了 无缘皇位 后代也很出色 他不死或许能拯救清朝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爱新觉罗·永琪是清高宗乾隆帝第五子,自幼聪慧好学,能骑善射,精通满语、汉语、蒙古语,熟谙天文、地理和演算法,并在书法、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因此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母族势弱爱新觉罗·永琪,字筠亭,号藤琴居士,乾隆帝第五子,人称“五阿哥”,生母为珂里叶特氏,又称“海氏”“海佳氏”,即《如懿传》中的海兰。

  • 隋末英雄杜伏威是隋末十八路反王之一 十六岁聚众起义 屡败隋军精锐 降唐不久后暴卒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杜伏威是隋朝末期农民起义军领导者之一,虽然杜伏威志向不高,只求在乱世中保全一方,阻碍了统一的进程,但因江淮义军一定程度上消耗了隋军的有生力量,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也为李唐王朝推翻隋朝、消灭诸义军并夺得天下做出了贡献。杜伏威祖辈都是农民,但他生性就不愿意种地,家里穷得丁当响,年轻时潦倒失意,也不经营谋生之

  • 高阳酒徒郦食其:楚汉争霸时期著名的说客 才智超群 最后却落得个被烹杀的下场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郦食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为刘邦出谋划策,游说四方,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富于谋略,而且敢作敢为,勇于冒险,以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为刘邦成就大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郦食其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个具有才能的谋士,他曾经辅助刘邦进行争夺天下的斗争,并且为刘邦最后成功地建立汉朝提

  • “装甲兵之父”许光达:请辞大将衔,毛主席赞其“英名天下扬”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在我国开创的初期有许多著名的大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他请辞大将衔,毛主席赞其“英名天下扬” 。1908年,许光达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普通农家,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他始终忠诚于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艰难困苦之中立场坚

  • 宦官张承业:为唐朝守节尽忠的最后一个忠臣 竭尽忠心匡复大唐 最终含恨而终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

    张承业是唐末五代宦官。张承业一生忠于唐朝,曾辅佐李克用、李存勖两代晋王,与篡唐的朱梁王朝对抗数十年,始终以唐朝的官职自居。最后张承业因李存勖执意称帝,劝谏又不被采纳,以致忧愤得病,最终死于晋阳。大唐天佑十九年,这是一个早已被世人废弃十多年的年号。早在15年前,大军阀朱温废黜了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李柷,

  • 耶律大石:孤独的苍鹰称霸西域 带领契丹民族西迁称霸中亚和西亚 重建辽国 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传奇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

    耶律大石是西辽的创立者,耶律大石在艰难的条件下,率众西征,在中亚创建了另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新王朝。他总结辽朝兴衰的教训,吸收当地民族的统治经验,制定了西辽基本制度和政策,推动了中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这一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耶律大石,西辽的开国皇帝,也是称霸中亚的菊尔汗。作为一个契

  • 郭嵩焘:首位驻外使节 近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却为当时的时代所不容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郭嵩焘是近代洋务思想家,是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先驱。郭嵩焘痛恨反手关家门,力主开眼看世界,早已被证实是明智之见和明智之举,他是超越时代的先行者,生前没有知音,没有同道,内心寂寞如沙。他叹息过、苦恼过,却从未绝望过,相信未来,内心始终怀抱着沉重的乐观。事实证明,郭嵩焘是对的。我们都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