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誉为明镜的魏征,敢于直言进谏,死后不久却被唐太宗毁了墓碑

被誉为明镜的魏征,敢于直言进谏,死后不久却被唐太宗毁了墓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754 更新时间:2023/12/9 12:47:40

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之间的故事世人早已耳熟能详。在人们的认知中,李世民之所以能被称为一代明君,离不开魏征的帮助,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魏征逝世后,李世民将其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录,足以见魏征的功劳和其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魏征逝世后不久,李世民便下令毁去其墓碑并磨灭碑文,这又是出于为何?

犯颜进谏的代表者魏征

在李世民登基为帝后,魏征被任命为秘书监参与朝政,因其直言不讳的进谏风格而被李世民器重,后累迁侍中、太子太师,最后官拜宰相。而魏征也不负皇恩,尽心尽力辅佐李世民。可以说,李世民统治期间之所以能被称为"贞观之治",魏征是一个绝对核心的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

魏征是古往今来直言进谏的代表者。据史书记载,在他参与朝政的14年间,一共向李世民进谏三百余次,算下来平均十天左右就会进谏一次,为有唐一代之最。

而在这三百余次的进谏中,反驳李世民旨意和对朝堂大事的建议占据绝大多数,无论是涉及皇帝家室还是军政事务。如长孙皇后为李世民觅得一位才貌俱佳的民间女子郑氏,李世民欲纳入后宫作为妃嫔。但魏征以"皇帝不得强抢民女"为由进谏,迫使李世民只得作罢。

犯颜进谏

而在军事上,魏征同样直言不讳。史料记载,因为兵源短缺,宰相封德彝向李世民进言请求允许征用不到参军年龄的男性入伍,并获得李世民的同意。然而当圣旨传到门下省时,魏征竟抗旨而不签发,惹得李世民怒斥"朕意已决,与汝何干?"魏征则回答到"竭泽而渔,则明年无鱼矣;焚林而猎,则明年无兽矣;兵不在多而在于精,无需凑数"。李世民沉吟半晌,觉得很有道理,便下令停止此事,还大赏了魏征。

久而久之,魏征因其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和勇于进谏的品格,成为了朝廷中的名人,更是称为了李世民心目中不可替代的人物,好比管仲之于齐桓公张良之于汉高祖。

魏征书法

贞观17年,魏征因病去世,李世民得知后声泪俱下,并废朝五天,下令厚葬并亲自为其撰写碑文。但魏征的妻子裴氏以其生前朴素至简的作风出言拒绝了,仅用一辆破旧的马车,载着魏征的灵柩,便下葬了。因此魏征的葬礼虽然简单,却不平凡,李世民也率领文武百官出城门相送,一时间,满朝文武无不叹然。

但就在魏征葬后不久,李世民便下旨毁其墓碑,磨灭碑文,并取消了将公主嫁给魏征长子的计划,可谓匪夷所思,引得大臣纷纷猜测其中的缘由。

魏征墓

探寻魏征墓碑被毁的根由

李世民之所以毁去魏征的坟墓,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李世民怀疑魏征和关陇贵族集团、山东豪杰门阀之间存在着联系。在登基之初,李世民曾经让魏征监视山东豪杰门阀和关陇贵族集团,后来,魏征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便是出自这两个集团中。

而在魏征逝世后不久,杜正伦和侯君集参与了谋反事件,让李世民产生了魏征曾经有过联合两大势力进而谋权的想法,进而毁去其墓。这也是广大世人的一致看法,但表象往往是最能被人注意的,而真相往往掩盖在重重伪装下,其实,真正令李世民下定决心的另有原因。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其中一点是因为在进谏时,魏征会把奏折准备两份,一份呈给李世民,一份交给史官褚遂良,想把这些都记录在史书中,供后人参阅。但是李世民得知后,担心这些奏折会给自己留下一个不好的名声,毕竟他已经是一位背负不仁名声的皇帝,因为他是靠杀掉亲兄弟而上位的。倘若真的让魏征将这些进谏奏折写入史书中,那么后人在回看时,就会认为这太平盛世都是魏征的功劳,而自己则是一个平庸的帝王罢了。

除了这种想法,李世民还因此对魏征起了疑心。在他看来,倘若魏征仅仅为了使大唐国泰民安,那直接将进谏奏折呈交自己,然后共同商议、改正施行便可。但魏征却想把这个过程写入史书中,在李世民看来,魏征这么做是为了给自己博取名声以流芳百世,那么你进谏的目的就是不纯的,为此,李世民还一度怀疑此前魏征的作风是不是装出来的。

魏征书法

当然,从后人的角度来看,魏征是纯粹为了记录历史,严谨求真,颇有战国时期齐国史官太史季的风采。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魏征使朝廷中形成了一种批判李世民的风气。魏征在世时,除了在朝堂上经常反驳李世民外,在平常也隔三差五的上书批评李世民,弄得李世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又因为不能明目张胆地责罚魏征而颇感无奈。

魏征雕像

渐渐的,在魏征的影响下,朝中大臣纷纷开始效仿,开始直言进谏,而且事无巨细,这给李世民带来了相当大的烦恼,以至于后来李世民只要有什么举动,就会引来一群人的说辞,李世民日后把这一切的起因都归于魏征。

在魏征和大臣事无巨细的"关怀"下,李世民感到巨大的压抑感。而李世民无时无刻不想打破这种局面,而魏征的死正好给了他一个跳板。于是,李世民下令摧毁墓碑,目的是为了杀鸡儆猴,让大臣们有所收敛。而这也确实震慑了不少权臣,使得此前纷纷进谏的大臣偃息旗鼓。

但是,这样平静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因为与大唐接壤的高句丽挑起了战事。

唐朝疆域图

李世民为何重修坟墓并再度立碑

贞观19年,高句丽联合百济,进攻新罗,在新罗国王的请求下,李世民决定御驾亲征。在这一战中,虽然唐军最后取得了胜利,但依旧损失惨重。李世民对自己用兵战绩的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在他看来,这一战没有完全灭掉高句丽,对他来说就是不成功的。日后李世民也对此颇为在意,曾感叹道"魏征若在,必不使我有此行也"。

对于魏征这个自己用来震慑大臣的替罪羊,李世民心里是很清楚自已有愧于他的,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李世民下令重修魏征的坟墓并再度立碑,慰劳其妻裴氏和子女。

赵匡胤

自古皇帝和大臣的关系就错综复杂,而如何对待诸如开国功臣和帮助皇帝登基的大臣们,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皇帝心中的心结。在这其中有仁义的皇帝,例如赵匡胤,跟随其打天下的功臣,在宋朝建立后,全都得以善终,虽然也被赵匡胤夺去了兵权,但也安稳度过余生;也有像朱元璋这样的皇帝,几乎将开国功臣屠戮殆尽。

李世民虽然对自己的兄弟狠下杀手,但对于帮助自己登基的"二十四功臣",却仁义至尽。除了侯君集和张亮两人因涉嫌谋反被处斩外,其余之人几乎都得以善终。哪怕李世民治了侯君集谋反的罪,也仅仅是杀了他一人而已,丝毫没有牵连他的家人,相比之下,那些动则株连九族的皇帝,都在史书上留下了极大的负面名声。

所以,综合来看,李世民毁去魏征坟墓的举动,更像是在发泄内心的不满,而在发泄后,才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下令重新修缮立碑,从这点来看,李世民何尝不是一个真性情之人呢?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正史上的杨广和李渊,到底有什么仇怨?两人最初是怎么结仇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对于李渊和杨广之间的矛盾,史书上记载得非常隐晦,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记载。但是,根据史书上的蛛丝马迹,后世的史学家们,还是可以做出一些推断:杨广和李渊之间最早产生矛盾,可能是开始于杨广夺嫡。当时的李渊,有可能并不支持杨广,而是支持太子杨勇。或者也有可能杨广在夺嫡的时候,找过李渊,但是李渊两不相帮。所

  • 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到底有多牛?他要是多活十年就没南北朝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363年,东晋十六国时代中期。在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一户非常贫寒的人家内,出生了一个小男孩。说起来,这户人家虽然很穷,但家世却很显赫。这家人的祖上名叫刘交,是汉高祖刘邦的亲弟弟。在汉朝的时候,这家人祖上也是很显赫的。可惜汉朝灭亡之后,天下先后经历了混乱的三国时代,以及接下来的西晋和东晋十六

  • 刘仁轨:武则天最忌惮的人,一场大战,让日本上千年不敢觊觎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663年,在朝鲜锦江入海口处(当时叫白江口),唐朝将领刘仁轨,率领大唐海军,和日本海军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后世史称白江口之战。在这场大战当中,尽管日军数量数倍于唐军,但最后还是被唐军打得大败。大半日军精锐,都被唐军歼灭,葬身海底。这一战之后,日本方面闻风丧胆,终于见识到了唐朝的厉害,彻底臣服

  • 唐朝第五位皇帝李旦,为何三让天下?又为何被称为六位帝皇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作为唐朝的第五位,同时也是第七位皇帝,李旦在后世有一个很有趣的外号,叫做‘六位帝皇丸’。为什么叫他‘六位帝皇丸’呢?因为李旦他们一家人,可以组团做皇帝!李旦他爷爷李世民是皇帝,他爹李治是皇帝,他妈武则天是皇帝,他哥哥李显是皇帝,他侄子李重茂是皇帝,他儿子李隆基还是皇帝!更有趣的是,李旦一生做过两次皇

  • 李林甫都做了什么,使其可以深得唐玄宗的喜爱,直至位极人臣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资治通鉴》中曾有这样一段话用来评价李林甫的一生,"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有右,乃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倍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这样一个人,为何能做到位极人臣,稳坐相位十多年呢?在我看来有两点,第一点是当时皇帝足够信任他,想让他胜任宰

  • 晋朝斗富的事儿,比现代人还厉害,蜡烛当柴烧花椒面儿刷房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晋朝奢侈之风盛行众所周知,但具体有多疯狂,有两个不得不提的人物,王恺和石崇。这两人到底多富有能在,晋朝的贵族均奢侈的大环境下仍然能排得上名号?王恺是皇亲国戚,是晋武帝的舅舅属于外戚,在朝中任将军一职,还握有兵权,是位高权重的典型。如此高位理应财富也在一人之下外人之上。但事与愿违,王恺在与石崇斗富的过

  • 契苾何力九岁为可汗,东突厥灭亡后降唐,面对薛延陀劝降割耳明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契苾何力是怎样的一个人?其实,契苾何力是最能说明唐朝如何强大,唐人的心胸如何宽广,以及唐朝因何而强大的一个人。铁勒唐将既然说契苾何力是怎样的人,肯定就得说说他的出身。契苾何力是铁勒人,但光这样说可能还不知道铁勒是什么人,所以还要简单介绍两句铁勒是什么民族。目前一般的观点认为,铁勒是历史上中国北方除了

  • 隋朝只有不到40年历史,为什么能够跻身中国古代八大历史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隋朝的统治,虽然只有三十八年的时间,但是它结束了自西晋统一后的两百七十多年的四分五裂局面,又一次实现了中国的一次大统一。历史上能实现整体统一的,一共就这么个个朝代,所以能被选入也是无可厚非。先不看隋朝开国皇帝,拥有多么强大的军队和多么骁勇善战的战绩,就单单说说看看这个隋文帝的政绩是如何的。隋文帝杨坚

  • 导致朝廷数百官员惨遭杀戮的甘露之变,宦官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段被宦官支配的时期,那个时期的中国处于非常动荡的局势中,因为宦官当道而造成的惨剧数不胜数。比如秦朝时,赵高逼死扶苏,拥胡亥继位,却间接导致了秦的灭亡;汉朝时,汉恒帝为了改变外戚梁冀专权的现状,与单超、唐衡等五位宦官联合起来谋杀梁冀,造成了"五候"把持朝政的局面,使汉朝经历了一段黑暗的

  • 皇帝身边携带备份诏书故敢于将传位诏书置于“正大光明”匾后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正大光明”匾系顺治皇帝所书,悬挂于内廷正殿——乾清宫内。“正大光明”四个字原系顺治皇帝所书,康熙朝摹勒上石,原迹藏于故宫御书处,乾清宫悬挂的是乾隆摹拓的,后来嘉庆朝失火,匾额被烧毁,嘉庆皇帝命人重新摹拓。现今所看到的“正大光明”匾额就是嘉庆朝留下来的。“正大光明”四个字出自宋代大家朱熹的《朱文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