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时期六大“不孝子”,吕布垫底,袁绍屈居第二

三国时期六大“不孝子”,吕布垫底,袁绍屈居第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老夫从不吹牛 访问量:4413 更新时间:2024/1/24 3:11:44

两汉以孝治天下,在三国时期,也涌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孝子故事,比如徐庶、太史慈等人。

与之相反的,也有不少令人不耻的“不孝子”,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我们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其中最有名的几位。

本文主要以《三国志》为依据,与演义情节略有不同。

06.吕布

历史上,吕布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他先后杀了自己的领导丁原和董卓。

丁原就不用说了,对他虽然有知遇之恩,提拔之情,但是二人毕竟没有什么父子关系,所以吕布杀丁原也谈不上孝与不孝。

可是董卓就不同了,在《三国志》与《后汉书》中,都明确记载,董卓与吕布“誓为父子”,这表示二人的父子关系是经过众人见证,被世人所认可的关系。

《后汉书·吕布列传》: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甚见亲侍。灵帝崩,原受何进召,将兵诣洛阳,为执金吾。会进败,董卓诱布杀原而并其兵。稍迁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

也正是因为有这层关系在,董卓才如此信任吕布,能允许他自由出入府中。

王允找到吕布,让其做内应的时候,吕布也曾犹豫过:“奈何是父子,怎么好下手呢?”

《三国志·吕布传》: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不可否认,董卓与吕布的父子关系只是名义上的,他吕布也没有改姓为董,更不会享有继承权。

但是,只要二人当众缔结誓约,他们的父子关系就已经被世人认可,所以吕布弑杀董卓,怎么说都是一种大不孝的行为,无论其中是否掺杂其他的个人恩怨以及利益关系。

综合考虑,吕布弑杀义父,算是排在“五大不孝子”的末位。

05.夏侯霸

夏侯霸是夏侯渊的次子,众所周知夏侯渊是在定军山一役,被蜀汉黄忠斩杀。

按理来说,蜀汉与夏侯霸本人是有杀父之仇的。若是夏侯霸无力为父亲报仇,这本无可厚非,因为他父亲死在正面战场上,算不上私怨。

可是,夏侯霸彻底抛却父亲的仇恨,带着魏国士兵投敌,那就令人不耻了。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后,为了收回兵权,于是诏令征西将军、都督雍、凉二州的夏侯玄归朝,准备对其明升暗降。

与此同时,夏侯玄的堂叔、征蜀护军夏侯霸也被一同征召入朝。

夏侯霸虽然是夏侯玄的堂叔,但是无论是身份地位,他都是远远不及夏侯玄的。

这时,夏侯霸便劝夏侯玄不要接受司马懿的征召,并劝他与自己一同带兵逃亡蜀汉。

夏侯霸对夏侯玄说:“我有一个表妹嫁给了蜀汉大将张飞为妻,现在的蜀汉皇后还是我的外甥女呢,再加上蜀汉势弱,我们若是带兵而投,必然会被重用。”

夏侯玄却坚决反对,夏侯玄的理由也很简单,不说蜀汉是敌国,就说自己的一家老小都在洛阳,自己带兵投敌,固然是会被蜀汉重视,以后荣华富贵少不了,可是自己的家人哪还有生存的机会?

最终,夏侯玄依然返朝,而司马懿也没有杀死他,只是剥夺了他的兵权而已,要不是后来出了李丰、张缉一事,要谋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他也未必会身死族灭。

与夏侯玄相比,夏侯霸就完全没被司马氏父子放在眼中了,他若是乖乖回朝,性命必然是无忧的,参考他的一众兄弟,以及侄子、侄孙便知。

可是,性命无忧,想要继续手握兵权必然是不可能的了!

这才是夏侯霸叛魏投蜀的真正原因,说到底还是为个人荣华富贵,而抛却杀父之仇,抛弃尚在洛阳的一众亲族。

夏侯霸的为人可想而知。

04.庞会

庞会相比起夏侯霸来说,却走了另一个极端。

庞会的父亲与夏侯渊相似,都是死在与蜀汉的战役中。219年,关羽水淹七军,俘虏了庞德与于禁。

于禁投降,而庞德宁死不降,最终被关羽斩首。

曹操得知前线战况之后,还不禁感慨:“于禁与我相知已经三十年,没想到在临危关头,反而还不如庞德。”

庞德以死殉国,却成就了身后名,曹操为了褒奖他的忠义,还将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封为列侯,其中就有庞会。

没想到的是,时隔四十多年后,庞会竟然再次“为父报仇”!

这是什么情况呢?

当时,邓艾兵临城下,后主刘禅已经开城投降,随军一起出征的庞会,这时候带着自己的部下,特意找到了杀父仇人关羽的家族后人。

当时,别说关羽本人了,他的两个儿子都已经死了数十年,只留下一门的老弱妇孺。

可是,庞会还是打着为父报仇的名义,将关家一门老小斩尽杀绝。

《蜀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庞会此举,实在是令人不耻!

诚然,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崇尚复仇主义的,讲究的是“有仇报仇”,但是庞会这仇就报得太过夸张了一些。

首先,庞德死于两军对决,关羽俘虏他之后并没有虐待或者欺辱什么的,庞家和关家是没有私仇的。

其次,关羽父子都已经死了,此时剩下的关家老幼,与当年之仇可以说毫无关系了。

最后,哪怕是你真的要报仇,有本事凭借自己的能力正面战场上来报啊!蜀汉征战数十年,诸葛亮、姜维数次北伐。

怎么不见你庞会在某一次战争中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为国效力呢?

这时候,欺负老弱病残,你一个老头子倒是跑得比别人都快!

俗话说“过犹不及”,庞会的复仇,不仅没能留下好名声,反而葬送了他父亲庞德的一世英名,是为大不孝也!

03.韩综

韩综跟庞会一样,也是个将二代,他是东吴“江表之虎臣”、三代老将韩当之子。

韩当死后,韩综袭爵石城侯。

让人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在韩当尸骨未寒之际,韩综便将家中女性亲属全部分给部将,然后带着手下,扶着父亲的棺材投降曹魏去了!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以为是孙权对韩综不好,老将一死,便不念旧情,逼反了韩综。

其实不然,这事儿还真不是孙权的问题,用《三国演义》中的话说,这小子就是“脑后有反骨”的典型。

韩当死后,孙权出征曹魏,念着韩综要为父守孝,便将他留在武昌,谁知道这小子在孝期内竟然还犯了“淫乱罪”。

本来,孙权念着韩当的旧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算了,可是韩综却自己心中有鬼,总觉得孙权不会放过他。

于是,干脆对部下威逼利诱,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所有女性亲属,包括姐妹、女儿、侄女什么的,都送给部将做老婆,这才带着这群部下一起投奔了曹魏,被曹魏封了个广阳侯。

《三国志·韩当传》:权征石阳,以综有忧,使守武昌,而综淫乱不轨。权虽以父故不问,综内怀惧,载父丧,将母家属部曲男女数千人奔魏。

说韩综是个不孝子,想必没人有疑问吧?

不说在守孝期内淫乱,就说他爹效忠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数十年,好不容易用命换来了韩家在东吴的地位,却被这小子一夕败光,成了被人唾弃的叛国贼。

02.袁绍

袁绍可是三国时期的名人,毕竟是早期的第一大诸侯,可是他的名声却是用全族性命换来的。

汝南袁氏,说是东汉末年的第一大家族也不为过,从他高祖父袁安开始,连续四代人有五人位居三公之位,世所罕见。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在袁绍的忽悠下调兵攻打皇宫,最终何进不明不白地死了,而袁绍却成为大将军这边士兵的实际控制人。

在袁绍大肆诛杀宦官,正在做着自己的权臣美梦之时,董卓突然率军入京,并且意外地发现了少帝与刘协两张王牌,于是他就这样簇拥着少帝,浩浩荡荡地直入京城。

这时候,刚刚从泰山募兵归来的鲍信劝袁绍,趁着董卓大军疲弱之际,先下手为强,但是袁绍一看到兵强马壮的董卓,腿都站不稳了,哪里还敢跟董卓对着干?

于是,袁绍对他放了一句狠话之后便将朝廷符节挂在东门上,逃往冀州而去。

《后汉书》:及卓将兵至,骑都尉太山鲍信说绍曰:“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及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

袁绍逃亡之后,董卓其实还没打算跟四世三公的袁家彻底为敌,于是不仅没有追究他,反而将他封为渤海太守,并赐爵邟乡侯。

不久之后,曹操、桥瑁等人开始矫诏讨伐董卓,袁绍发现这是个机会,便积极参与其中,并一举夺得盟主之位。

190年正月,袁绍还在为自己被推举为盟主而兴奋不已,自称为“车骑将军”的时候,洛阳的董卓彻底怒了:好你个袁氏小儿,我已经够给你面子了,没想到你竟然还非要踩着我的头来扬名。

于是,董卓便将在洛阳的袁氏族人全部抓捕起来,一起砍头示众。

其中最显赫的要数太傅袁隗,以及袁基。

袁槐是袁术、袁绍的叔叔,他比袁绍的父亲袁逢更早登上三公之位,后来还曾任太尉、太傅,在袁家来说,是当时身份最高之人。

而袁基呢,则是袁绍与袁术的哥哥,作为袁逢的嫡长子,他才应该是袁逢的政治遗产继承人。

除了这两个袁家身份最尊贵之人以外,还有不少留在洛阳的袁氏族人,全部都因为袁绍做了讨董联盟的盟主而被杀。

袁绍此举算不算不孝?

01.马超

马超可谓是《三国演义》中被洗白地最不靠谱的一人了,明明是个大大的“不孝子”,却因为简单的因果顺序颠倒,而被洗成了一位大孝子。

马超的不孝,可谓是冠绝整个三国时代。

马腾是东汉末年早期的凉州军阀,但是他深知,以凉州的情况,在乱世割据一方还行,想要争霸天下无异于说梦话,于是他最终还是决定投靠曹操。

公元208年,马腾奉曹操之令入朝为官,被曹操封为卫尉,一行的还有马超的两个弟弟马铁、马休,二人也被封为骑都尉和奉车都尉。

只有马腾的长子马超继续留在凉州,统领马腾的兵马,他也被曹操封为偏将军、都亭侯。

《三国志·马超传》: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於是徵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

此后数年内,曹操数次征召马超入京,都被马超拒绝,他舍不得手中的兵马,自己在凉州称王称霸多好,怎么愿意到中原受人辖制呢?

这也就算了,在211年,马超不顾在朝中为质的父亲、兄弟,决定骑兵反曹。

为了拉拢当时凉州的另一大军阀韩遂,他不惜认贼作父,对韩遂说:“如今,马超弃父,以韩将军为父。韩将军亦当弃子,以马超为子。”

要知道,在这之前,韩遂曾经杀死过马超的母亲,那是真正的杀母仇人啊,马超对待这样的人,也能喊得出口一声“父亲”,真是令人无话可说。

就这样,马超与韩遂等人聚集了十万余众,开始攻打曹军,曹操闻讯不得不亲自率领大军西征,与联军在潼关对峙。

此战之后,212年5月,曹操大怒之下,抓捕了在邺城的马超族人,将其全部斩杀。

马超认贼作父,又害死自己的亲生父亲和兄弟,其不孝行为可以说是冠绝整个三国,无人能敌!

三国还有哪些不孝子,或者大孝子?欢迎留言讨论!

更多文章

  • 黄巾军中顽强的百万黑山军,领头是袁绍宿敌,被曹操封邑500户打发

    历史解密编辑:口说名人堂标签:袁绍,曹操,张角,诗人,东汉,汉朝,公孙瓒,黄巾军,黄巾起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道教起义,黄巾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张氏三兄弟的起义主力军,很快就被朝廷剿灭。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黄巾余部的将领们退回了

  • 袁绍——我都想到了,我还想多了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袁绍,曹操,汉献帝,董卓,袁术,沮授

    袁绍,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实力最强的军阀。他出身名门,四世三公,“隐居洛阳”待时而动;谋诛宦官,讨伐董卓,意气风发干事业;励精图治,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最后兵败官渡,发病命终,随之一切烟消云灭。袁绍能在东汉末年群雄并立的格局中,能够完成统一河北,雄踞一方,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者,而且在社会上声望很高

  •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机会翻盘,可惜其不具备这两个必要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茗人堂史标签:袁绍,刘表,逢纪,刘备,汉朝,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官渡之战是奠定曹操统一北方格局的关键一战,此战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集团交锋了一年多,最终以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导致袁军军心大乱,曹军趁势击败了10万袁军,很多人传统印象里,袁绍此战之后,就彻底失败了,被曹操所灭只是时间问题,但其实袁绍是有翻盘机会的。《三国志》记载,袁绍此战是精锐尽出的,“众数十万,以审

  • 曹操突袭乌巢是冒险行动,袁绍只要换个打法,就能打赢官渡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袁绍,乌巢,张郃,曹洪,诗人,东汉,三国,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官渡之战的转折点是火烧乌巢,这一点在《后汉书》和《三国志》、《资治通鉴》中都有明确记载,但说法却并不一致,比如是谁先主张重兵拦截曹操,又是谁要进攻曹操比较空虚的老巢,就至少有三个版本。实事求是地说,火烧乌巢,对曹操和袁绍来说,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如果只带着五千步兵骑兵的曹操在返程途中被围歼,官渡之战

  • 审配:袁绍手下的守城名将,曹操久攻不下,还差点命丧其手!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袁绍,沮授,逢纪,许攸,袁尚,审配,曹魏,三国,汉朝,曹操手下

    曹操攻破邺城,俘虏审配。曹操屡劝不降,只能下令将审配处决。审配忽然挣扎着站起来: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曹操原以为审配改变主意,岂料竟是如此宁死不屈!不禁感慨审配之忠烈,令人予以厚葬!审配,字正南,出身河北豪族,曾与田丰、沮授一同在冀州牧韩馥手下任职,却因正直敢谏被冷落。而后袁绍入主冀州,审配被

  • 袁绍一手好牌打个稀烂,从袁绍手中流失的“好牌”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袁绍,曹操,荀彧,郭嘉,朱灵,张郃

    可能连袁绍自己都没想到,自己曾经的部下竟然帮助自己最大的对手曹操摆平了自己。东汉末年,袁绍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但因袁绍算不得明主,很多大才都投靠了曹操,并辅佐曹操打败了自己的故主曹操。曹操的5大谋士,就有2位是从袁绍那里跑过来的,分别是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的荀彧、鬼才郭嘉。荀彧算得上是曹操的首席谋臣

  • 官渡之战看袁绍,历史袁绍一无是处的偏见,来源于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袁绍,曹操,沮授,张郃,汉朝,公孙瓒,官渡之战

    作为三国历史之中的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一度被认为是曹操的翻身之战,更认为这是曹操以少胜多取得的最大战果,结局上看曹操因为赢了官渡所以逐渐占据了河北,成为了北方的霸主。但是事实和经不起推敲,首先就是以少胜多这一说法,《三国志》当中对这一次战役双方兵力的描述是袁绍十倍于曹操,也就是说曹操用着不到对面十

  • 袁绍的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有军事,有人和,还有叛卖

    历史解密编辑:每时刻史标签:袁绍,沮授,刘备,张郃,许都,汉朝,官渡之战,曹操手下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发生了一场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战役----官渡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领2万多军队,打败了袁绍率领的11万8千大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在这场战役里,袁绍率领优势兵力,却打了大败仗。因此,在历史上,对曹

  • 代表袁绍歃血为盟的张景明,为什么被袁绍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袁绍,张景明,曹操,太守,张邈,董卓

    袁绍有一个评价——外宽内忌,其实很多统治者都是这个样子,表面上做出一种宽厚的态度,实则猜忌心很重。曹操也是这样的。不过曹操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里,主要说一说袁绍外宽内忌的一个表现。袁绍做出的人设以豪侠为主,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初期也算是一呼百应,人脉很广泛。然而他对一些部下的态度是非常猜疑且残忍。在臧洪与

  • 袁绍和袁术是兄弟,为何曹操消灭袁术时,袁绍却坐视不理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袁术,曹操,袁绍,公孙瓒,东汉,三国,曹操麾下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对于各个诸侯来说,虽然有不臣之心,但是,在汉献帝退位之前,却只有袁术这位诸侯僭越称帝。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袁术称帝后,任命九江太守为淮南尹,广置公卿朝臣,还在城南城北筑起皇帝祭祀天帝所用的祭坛。彼时,虽然汉室衰微,但是,汉朝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