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但你知道长大后的孔融吗?难怪老师从来不说

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但你知道长大后的孔融吗?难怪老师从来不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淋筱绘故事 访问量:2384 更新时间:2024/2/9 5:49:44

《后汉书·孔融传》中《融家传》记载: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去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是家喻户晓,那长大之后的孔融又成了什么样子呢?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是孔子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出名是13岁,此时父亲孔宙去世,孔融悲伤过度,需要人搀扶才能够站起来,乡亲父老成都称赞孔融的孝行。

16岁那年,名士张俭因为得到了中常侍侯览,密令要抓捕他,张俭又跟孔融的兄长孔褒是好友,就一路逃到了孔家,孔褒因为外出不在家,孔融就收留的张俭,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败露以后,孔融和孔褒都被抓了起来,两人都争着担罪。

但孔融年龄尚小,没有定罪,就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却因此闻名,他还得到了司徒杨赐征召,深得重用,杨赐还让他明察暗访贪官污吏,光和七年(184 年),河南尹何进迁升大将军,杨赐让他去庆贺。

没想到孔融仅仅因为门客没有及时通报,就负气而去,作为杨赐之人,代表的是杨赐,此举让杨赐和尹何进两人都脸上无光,本来尹何进打算杀了他,但孔融因为孔褒一事名震天下,杀了他恐怕不妥,就提拔孔融,迁任侍御史,但他心高气傲,不愿就职。

后来孔融就被转为虎贲中郎将,他在朝中又激怒董卓,董卓想杀他,但又怕非议,就让人将他调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山东昌乐西)国为相,在北海还流传着一则野史。

据说孔融初到北海时,看到一个人正在为自己的父亲送葬,孔融看他哭得不够伤心,认为他不孝,就让部下把他给杀了,孔融名声尽失,又被黄巾军张饶击败,就撤离到朱虚县自保。

随着袁绍曹操势力庞大,孔融的幕僚左承祖就劝他归顺其中一方,结果孔融怒而杀之,他自负于才气秉性,不屑跟任何人结交,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打北海,城外短兵相接,孔融还在城中喝酒作乐。到了晚上才知道被攻陷了,他抛下妻儿一个人乔装逃到了山东。

兵败之将,又临阵脱逃,回归朝廷肯定要担罪,但孔融非但没罪,还升任少府,仗着身后有汉献帝,孔融傲视群臣,常常给曹操写信讽刺他,曹操想禁酒,孔融就建议不要禁酒,久而久之,曹操对他忍无可忍。

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曹操终于找到了除掉孔融的理由,孔融一喝酒就口无遮拦,他提出“父母无恩论,认为父母是为了满足情欲才将他们生下的,母亲只是一个装着孩子的瓶子。

当时以孝治国,孔融的这番话无疑是找死,曹操就以“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株连孔融全家,他死后,甚至都没有人敢为孔融收尸,一来是怕迁怒曹操,二来是孔融得罪了太多人,没人愿意给他收尸。

孔融以“让梨”、“孝行”出名,最后也因为“孝道”而亡,这也是为什么老师从来不会提及长大之后的孔融,因为孔融活成了每个人都讨厌的样子。

标签: 孔融曹操董卓袁绍汉献帝

更多文章

  • 妇孺皆知的孔融,竟死于直性子?孔融:都怪我“想当然”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文史标签:孔融,曹操,刘表,董卓,三国,诗人,汉献帝,东汉末年,建安七子

    在我们的平日生活中,如果有人只凭着感觉或者常规印象去推断一些事情的结果,我们就会说这些人犯了“想当然”的毛病。这往往会让他们对于之后存在的困难出现轻视的心理,最终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而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想当然”的东汉名士孔融也因为这句话遭受了灭顶之灾,只不过他的祸患并不完全是因为多嘴造成的,其背后还

  • 孔融以孝闻名于州里,为什么会说出''寄物缶中''这样的激烈言辞?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孔融,曹操,李膺,董卓,刘备,公孙瓒

    孔融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历史人物,他的让梨的故事也成为幼儿教育的典型案例。其实让梨只不过是孔融的人生轨迹中的早期的小插曲。孔融这个人物的经历很有意思,他以孝道闻名;在做官的时候杀死了一个''不孝''的人;最后却因为''不孝''的罪名被处死。孔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与曹操的关系如何?''寄物缶中

  • 曹操原本只想杀孔融,孔融小儿子的一句话,让孔家被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乖史论标签:曹操,孔融,孔家,李膺,董卓,袁绍,诗人,东汉,汉朝

    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将孔融处死,当官兵上门抓捕时,孔融9岁的儿子只说了一句话,却惨遭满门抄斩。孔融作为三国时期有名的大才子,曹操又是一个爱才之人,为何会在孔融投靠其12年后,将他杀了呢?而孔融被曹操派来的人抓走后,他的家族为何仅仅因为孩童的一句话,而被斩草除根了呢?孔融是儒学大家孔子的二十代孙,从

  • 孔融被处死之前求曹操放过儿子,九岁儿子说了八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孔融,曹操,董卓,袁术,汉献帝,曹丕

    说起孔融,他可是很有来头,他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也是孔子的20世孙。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还有一个和兄弟争死的故事。那是东汉末期,朝廷昏暗,宦官迫害忠良,一个叫张俭的人被宦官追杀,张俭不得不四处逃命。宦官残暴,不顾国法,居然宣扬:只要有人窝藏张俭,一律治罪,有人

  • 孔融让梨:中国的道德典范,在美国却是反面教材,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孔融,儒家,中华,反面教材,典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时代长河中,人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直到现在,遗留下来的都是优秀的思想文化。它警示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要时刻牢记古人留下来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人。比如,东汉末年孔融让梨的故事,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恭谦礼让”的美好品德,告诉人们要学会尊老爱幼。

  • 孔融:以孝闻名,以不孝罪名结束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孔融,曹操,祢衡,李膺,袁术,刘备

    文:有点儿(读史专栏作者)我们小时候就朗朗上口的《三字经》里就有这么几句:“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千古流传,为我们树立了从小就懂礼让知孝顺的榜样。而且孔融非常聪明,擅长诗词歌赋,文章写得相当漂亮,成年后就成为东汉末年的一代名儒,名列“建安七子”之一,可见他的文采风流!可

  • 由于粮食紧缺,曹操想要禁酒,孔融:女子误国,你咋不禁止结婚?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曹操,孔融,汉献帝,曹丕,刘表,妲己

    东汉末年,曹操要禁酒,孔融:“你咋不禁止结婚?”曹操想扩大地盘,孔融:“不符合古制!”曹操想征讨刘表,孔融:“刘表好着呢!”这是怎么回事?这事还得从曹操迎回汉献帝说起。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然后打着天子的名号招贤纳士。得知这一消息,名士孔融非常高兴,一改往日对曹操的拒绝,屁颠屁颠地跑

  • 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为何长大后会弑母?真相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青檀子标签:孔融,曹操,袁绍,曹丕,孔子,诗人,三国,汉朝,东汉末年

    《孔融让梨》的故事都听过吧,这是从小就出现在语文课本上我们学习的范例,也是弘扬中华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四岁的孔融每次吃梨时,总拿最小的,从而把大的那一个让给哥哥。”这一段也被收录至《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作为千百年来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的典范。就是这么一个从小就拥有良好美德的小朋友

  • 孔融让梨的故事深入人心,可是他长大后为何会被曹操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曹操,孔融,刘表,祢衡,袁绍,袁术

    孔融这个名字基本上是个中国人都知道,因为他小时候“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是最受欢迎的育儿故事,没有之一。孔融小时候机智过人,有辩才,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也广为流传。孔融十岁随从父亲来到洛阳,当时年仅十岁的他得到了当时洛阳名人李膺的另眼相看,夸赞他日后定成大器。当时太中大夫陈韪对孔融这个小孩颇为不屑,就随口

  • 三国:不惧死但自作死的孔融,反对曹操的名士风范是否值得效仿?

    历史解密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标签:孔融,曹操,袁绍,刘表,嵇康,诗人,东汉,后汉书,三国(电视剧)

    三国时期名人多,但后世之人从幼年时就要学习其品德的名人就一个,他叫孔融。从他四岁让梨并被人宣扬出去开始,到如今,大凡中国人都知道“孔融让梨”的典故,也知道了孔融。从史书上介绍的孔融来看,孔融一生展现出来的优良品质很多,不仅仅只有让梨,魏晋时期的名士们的个人操守都还是过得去的,值得时人和后人学习。但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