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原本只想杀孔融,孔融小儿子的一句话,让孔家被满门抄斩

曹操原本只想杀孔融,孔融小儿子的一句话,让孔家被满门抄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乖史论 访问量:1476 更新时间:2024/2/2 22:13:27

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将孔融处死,当官兵上门抓捕时,孔融9岁的儿子只说了一句话,却惨遭满门抄斩。

孔融作为三国时期有名的大才子,曹操又是一个爱才之人,为何会在孔融投靠其12年后,将他杀了呢?而孔融被曹操派来的人抓走后,他的家族为何仅仅因为孩童的一句话,而被斩草除根了呢?

孔融是儒学大家孔子的二十代孙,从小就继承了家族的家风,聪慧过人,在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让梨。

在孔融十岁时,他跟随父亲到洛阳任职,听说当时很有名的李膺也在洛阳任职,很想拜见一下。

但李膺这个人性情高傲,除非是和他一样有名的人或者亲戚,否则一般人他是不会见的。

有一天,孔融来到了李膺的府邸,管家看着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孩,以为他是来捣乱的,就要轰他走。

孔融却镇定的说:“我是李膺的亲戚。我的祖上是孔子,李膺的祖上是老子,老子还向我的祖上请教过周礼的事情,这么算来是师生的关系呢。”

府中的宾客陈韪笑道:“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意思就是小时候这么聪明,长大后就难说了。

孔融却反驳:“照您这么说,您小时候也很聪明吧。”

李膺笑称:“这么聪明的孩子,长大一定能成为器重的人。”

果然不出所料,孔融经过长时间的勤学苦读,眼界和见识不断拓宽,成为了闻名一方的名士,并进入汉室入朝为官。

但当时的董卓权利通天,一心想要废除汉室,拥立自己当王,孔融戳破了他的奸计,董卓一气之下,把他贬到了北海去看守城池。

他在北海励精图治,将北海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当地百姓爱戴。

无奈与当地黄巾军的实力相差太悬殊,在没有后援军的情况下,孔融不得不携家眷出逃。

孔融想要回到汉室,可当时董卓已被曹操拿下,汉室只剩名号了,他不得已做起了曹操的朝臣。

曹操对于孔融是十分器重和依靠的,但在孔融心中,却看不起曹操。

在那个朝代,很看中一个人的家庭出身,而曹操作为赘阉遗丑,也就是太监的后人,这在门阀士族看来,曹操始终是登不得台面的人。

在曹操打败袁绍后,孔融给曹操书信一份,信中写道:“你们和商纣王有什么区别。”

原来,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将袁绍的儿媳据为己有。

孔融本就看不上曹操的小人派头,这就更让他所不耻,有事没事就和曹操对着干,言语上侮辱他。

曹操以孝治天下,他就说:“父母和子女之间哪里有什么恩情,只不过是一时情迷的结果。”

曹操要“奉天子以从诸侯”,他就说:“要扩大君王的权利,诸侯的权利上交君王。”

矛盾就在日积月累下,加深加重。

公元208年,曹操再也无法忍受,给孔融扣上了不忠不孝的罪名,处死他。

孔融大义凛然,不惧生死,可他还有两个幼子,一个9岁,一个才7岁。

于是,他奏请曹操:“你处罚我,我没有怨言,但念在我两个孩子还年幼,请放过他们的性命。”

曹操同意了,派人把孔融抓到狱中。

在孔家混乱的场面中,两个孩子却镇定自若的下围棋。

士兵问他们:“你们的父亲已经下狱了,你们还在下棋,难道不害怕吗?”

孔融的儿子放下手中的棋子,回答道:“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意思就是,家都没有了,我们还能幸免于难吗。

这句话传到曹操耳中,曹操倒吸一口凉气,讪讪道:“孔家的后人果真不一般,留着他们的性命,恐怕将会是祸患。”

于是,孔融一家满门被抄斩。

都说虎父无犬子,年少成名的孔融,不但被奸雄所杀,最终祸及满门,让人唏嘘不已。

标签: 曹操孔融孔家李膺董卓袁绍诗人东汉汉朝

更多文章

  • 孔融被处死之前求曹操放过儿子,九岁儿子说了八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孔融,曹操,董卓,袁术,汉献帝,曹丕

    说起孔融,他可是很有来头,他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也是孔子的20世孙。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还有一个和兄弟争死的故事。那是东汉末期,朝廷昏暗,宦官迫害忠良,一个叫张俭的人被宦官追杀,张俭不得不四处逃命。宦官残暴,不顾国法,居然宣扬:只要有人窝藏张俭,一律治罪,有人

  • 孔融让梨:中国的道德典范,在美国却是反面教材,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孔融,儒家,中华,反面教材,典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时代长河中,人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直到现在,遗留下来的都是优秀的思想文化。它警示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要时刻牢记古人留下来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人。比如,东汉末年孔融让梨的故事,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恭谦礼让”的美好品德,告诉人们要学会尊老爱幼。

  • 孔融:以孝闻名,以不孝罪名结束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孔融,曹操,祢衡,李膺,袁术,刘备

    文:有点儿(读史专栏作者)我们小时候就朗朗上口的《三字经》里就有这么几句:“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千古流传,为我们树立了从小就懂礼让知孝顺的榜样。而且孔融非常聪明,擅长诗词歌赋,文章写得相当漂亮,成年后就成为东汉末年的一代名儒,名列“建安七子”之一,可见他的文采风流!可

  • 由于粮食紧缺,曹操想要禁酒,孔融:女子误国,你咋不禁止结婚?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曹操,孔融,汉献帝,曹丕,刘表,妲己

    东汉末年,曹操要禁酒,孔融:“你咋不禁止结婚?”曹操想扩大地盘,孔融:“不符合古制!”曹操想征讨刘表,孔融:“刘表好着呢!”这是怎么回事?这事还得从曹操迎回汉献帝说起。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然后打着天子的名号招贤纳士。得知这一消息,名士孔融非常高兴,一改往日对曹操的拒绝,屁颠屁颠地跑

  • 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为何长大后会弑母?真相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青檀子标签:孔融,曹操,袁绍,曹丕,孔子,诗人,三国,汉朝,东汉末年

    《孔融让梨》的故事都听过吧,这是从小就出现在语文课本上我们学习的范例,也是弘扬中华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四岁的孔融每次吃梨时,总拿最小的,从而把大的那一个让给哥哥。”这一段也被收录至《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作为千百年来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的典范。就是这么一个从小就拥有良好美德的小朋友

  • 孔融让梨的故事深入人心,可是他长大后为何会被曹操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曹操,孔融,刘表,祢衡,袁绍,袁术

    孔融这个名字基本上是个中国人都知道,因为他小时候“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是最受欢迎的育儿故事,没有之一。孔融小时候机智过人,有辩才,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也广为流传。孔融十岁随从父亲来到洛阳,当时年仅十岁的他得到了当时洛阳名人李膺的另眼相看,夸赞他日后定成大器。当时太中大夫陈韪对孔融这个小孩颇为不屑,就随口

  • 三国:不惧死但自作死的孔融,反对曹操的名士风范是否值得效仿?

    历史解密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标签:孔融,曹操,袁绍,刘表,嵇康,诗人,东汉,后汉书,三国(电视剧)

    三国时期名人多,但后世之人从幼年时就要学习其品德的名人就一个,他叫孔融。从他四岁让梨并被人宣扬出去开始,到如今,大凡中国人都知道“孔融让梨”的典故,也知道了孔融。从史书上介绍的孔融来看,孔融一生展现出来的优良品质很多,不仅仅只有让梨,魏晋时期的名士们的个人操守都还是过得去的,值得时人和后人学习。但孔

  • “孔融让梨”在我国成为经典,为何会被西方国家当反面教材?

    历史解密编辑:萌的很呐标签:孔融,李斯,儒家,法家,反面教材

    “孔融让梨”在我国能够成为经典,而在西方国家却成为反面教材, 这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美德。而秦国则是一个坚定的法家思想的执行者,秦始皇时期的李斯便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简单地来概述,李斯便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一切利益都要围绕着自己的利益。因此,秦二世而亡,李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

  • 孔融被曹操杀害,只能怪他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教研室标签:孔融,曹操,袁绍,李膺,孔子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遗容。融谓使者曰:“戴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世说新语》孔文举即孔融,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第二十世孙,东汉灵帝时,以出身高门,被推举到朝廷做官,后为北海太守,代领青州

  • 孔融被满门抄斩,被抓时其儿女淡定下棋,说出八个字成为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茅舍品史标签:孔融,曹操,孔子,谋士,诗人,汉朝,三国,东汉末年,建安七子

    208年,孔融被曹操处死。他两个年幼的孩子因寄养在外,暂时逃过一劫,不料却因说了八个字,让曹操大惊,随即下令将这两个孩子也杀了。孔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历史人物,“融四岁,能让梨”,孔融让梨的典故流传至今。他是孔子的后代,东汉的名士之一,从小就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孔融深受儒家学派影响,常常以礼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