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平日生活中,如果有人只凭着感觉或者常规印象去推断一些事情的结果,我们就会说这些人犯了“想当然”的毛病。
这往往会让他们对于之后存在的困难出现轻视的心理,最终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而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想当然”的东汉名士孔融也因为这句话遭受了灭顶之灾,只不过他的祸患并不完全是因为多嘴造成的,其背后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其父亲孔伷是东汉的太山都尉,良好的家族背景和家庭环境让孔融从小便接受了十分良好的教育,其在儒家方面的学术水平也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除了大家熟知的孔融让梨之外,孔融在十六岁的时候还曾经和其兄长孔褒一起被捕入狱,结果两兄弟争相赴死,希望保住另一个人,这让孔融成为了名满天下的名士。
▲孔融让梨
在讲究门第出身的东汉末年,孔融很快就成为了东汉政坛上的耀眼新星,在董卓乱政的日子里,孔融多次出言忤逆董卓,但董卓碍于孔融显赫的家世并没有将其除掉。
而是把孔融贬为北海相,之后孔融依然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可惜他志大才疏,并不能在乱世立足,最终只能回到献帝身边担任少府一职。
▲孔融剧照
当时的东汉朝廷名义上是汉献帝执掌,但真正的控制者其实是曹操,孔融一开始将曹操视为汉朝的救世主。
还曾经写下“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的赞歌,但渐渐地孔融发现了曹操的不臣之心,这让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曹丕
孔融第一次和曹操正面起冲突是在曹操击败袁氏父子之后,当时曹丕欲纳袁熙之妻甄氏为妻。
孔融知道后便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当年周武王伐纣取得胜利之后,将纣王的宠妃妲己赐予了周公。
▲袁熙之妻甄氏
曹操见到这封信后大惑不解,因为史料上记载的都是周武王处死了妲己,并没有将其赏赐给周公的记录。
他觉得孔融身为孔子后人,恐怕有自己不知道的信息,便回信孔融希望他能告诉自己这则典故的出处。
▲妲己剧照
没想到孔融的回复是简单的“以今度之,想当然耳”,也就是说从曹家父子瓜分袁氏遗孀的举动来看。
当年周武王恐怕也是这么干的,这无疑是对曹氏父子行为的尖刻嘲讽,但曹操碍于孔融的名号,情绪不好发作,只能暂时作罢。
在北宋的时候,苏轼在科举考试中写下了著名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的典故,主考官欧阳修没听说过这个典故,便向苏轼请教。
▲苏轼画像
苏轼便援引了孔融“想当然”的故事,告知欧阳修这也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欧阳修听后认为苏轼才华横溢,对其愈发喜爱,而想当然这个词组在之后也渐渐流行开来,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
在回复完想当然之后,孔融依然在朝中身居高位,虽然此时曹操很想将孔融除掉,但那时他才刚刚击败袁绍,还没有吸收河北地区的人才。
为了招揽贤才,他必须摆出求贤若渴的姿态,如果此时处理孔融,未免会伤了天下儒生的心,这对于其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曹操剧照
但此时的孔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他还在各种场合嘲讽曹操的行为,在结束河北战事后不久,曹操又要起兵北伐乌桓。
听到这个决定后,孔融又给曹操写了一段话,其内容为“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氏不贡楛矢,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东汉末年军队
这段话提到了肃慎国不来进贡,以及丁零国盗走苏武牛羊的故事,这和曹操远征乌桓没有任何关系,其实这是孔融在暗讽曹操师出无名。
不过这种文人的文字攻击对于曹操的利益并没有什么损害,于是曹操便没有处理孔融,但等到后面孔融开始攻击曹操核心利益的时候,名门之后的护身符便不再有效了。
▲邺城复原模型
在征讨乌桓之后,中国北方基本被曹操平定,为了便于管理,曹操在邺城成立了自己的丞相府,所有人都知道曹操的封王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但作为汉臣的孔融并不希望汉献帝就这样被架空,于是他找到汉献帝,提出了汉代王畿千里之内不分封诸侯的规定,意图将曹操赶出邺城。
▲东汉末年百姓
这对于曹操来说自然是不可接受的,于是他便开始“敲打”孔融,阻止他继续插手政务,还将其贬为太中大夫。
按理说经过这次打击后孔融应该变得谨小慎微才对,但孔融却依然放任自己的行为,多次公然顶撞曹操,在洛阳城中招揽学子,还针对孝道等问题发表了惊人的意见,这最终让孔融被人抓住了把柄。
▲孔融被处死
在曹操南征刘表时,与孔融不睦的御史大夫郗虑以“招合徒众”、“欲谋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大逆不道”等罪名起诉孔融。
曹操自然乐得借他人之手除掉这个总让自己难堪的孔融,于是孔融及其亲族尽数被曹操诛灭。
在孔融一家被捕时,孔融的两名幼子还留下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句,这让人们对于孔氏的家学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那么曹操为何要对孔融下如此毒手,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一句“想当然”吗。
在讨论曹操和孔融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必须要从两人的出身说起,孔融作为孔子之后,其地位自不必说。
而曹操则是名义上的宦官之后,这虽然让他顺利进入仕途,但是在社会地位上和孔融等人还是有着明显差距。
▲曹操祖父曹腾剧照
在东汉末年,以名门之后为代表的清流和阉党之间有着长时间的争斗,曹操和孔融虽然没有参与其中,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东汉末年的清流十分注重门第出身,他们只愿意和与自己类似的人交流,但由于宦官掌握了大权,因此他们并不能真正从政,无奈之下他们便开始互相品评,这也是当时文人间最流行的活动。
▲名将太史慈剧照
由于这些清流人士在社会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只要有人在清流内部获得了一致认可,那么他就会成为天下名士,并借此进入仕途。
虽然这些人中不乏有识之士,但有些人只是对经史子集较为了解,真正上了官场或者战场便一无是处了,孔融其实就是典型的例子。
▲官渡之战
其在担任北海相时,孔融也曾立志讨贼,但他在军事上一窍不通,多次被贼军逼到险境,如果不是太史慈等人奋力解救,恐怕当时他就要丧命于刀兵之下了。
在担任少府期间,其对于官渡之战等大事的评价也多有错误,这都说明孔融的能力远不如其才名那么优秀。
▲东汉末年货币
而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他要在这些地区重新建立统治秩序,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对于注重实干的曹操而言,空有虚名的清流们自然不符合条件。
于是曹操破天荒的打破了汉代注重品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这令社会各界产生了不小的震动。
清流们认为曹操此举是对于儒家道统的破坏,因此对这项新政颇有怨言,不愿意为曹操出力。
他们认为自己才是社稷重臣,那些寒门出身的士人是远远比不上自己的,因此对于新进入朝堂的同僚,他们也颇为排斥,这让曹操的许多政令难以得到有效的推行。
为此曹操曾经在政令中提出警告,要求清流们不要结党营私,更不要整日不务正业,但命令发布后均收效甚微。
为了改善当时的政治风气,曹操有必要拿一名清流领袖开刀,压制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而行为有僭越嫌疑又身为清流领袖的孔融自然成了最好的选择。
▲曹魏群臣剧照
而且当时曹操正在南方征战,在平定刘表之后他还有攻击江东的打算,此时他需要对朝堂秩序进行一次有效的肃清,来为自己稳定后方的局势,而这个动作必须要有足够的震慑力,因此孔融的家属们也一同遭了殃。
在孔融死后,曹操麾下的名门子弟纷纷改变了态度,愿意为其后续改革贡献力量,对于寒门出身之人也不再排斥。
虽然从后面发生的事情中我们可以明白这只是他们的权宜之计,但孔融之死确实为曹魏势力的发展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事后来看作为孔子后人的孔融对于自己的地位未免太过自信,他自认为清流名士依然可以凭借影响力保全性命,这未免也有点“想当然”了,这个由他创造的流行语其实也是对其本人的最佳注解。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后汉书》,范晔著,中华书局1965年版;
《三国志》,陈寿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
《读通鉴论》,王夫之著,中华书局197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