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妇孺皆知的孔融,竟死于直性子?孔融:都怪我“想当然”

妇孺皆知的孔融,竟死于直性子?孔融:都怪我“想当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清风文史 访问量:3201 更新时间:2024/2/9 5:49:40

在我们的平日生活中,如果有人只凭着感觉或者常规印象去推断一些事情的结果,我们就会说这些人犯了“想当然”的毛病。

这往往会让他们对于之后存在的困难出现轻视的心理,最终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而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想当然”的东汉名士孔融也因为这句话遭受了灭顶之灾,只不过他的祸患并不完全是因为多嘴造成的,其背后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其父亲孔伷是东汉的太山都尉,良好的家族背景和家庭环境让孔融从小便接受了十分良好的教育,其在儒家方面的学术水平也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除了大家熟知的孔融让梨之外,孔融在十六岁的时候还曾经和其兄长孔褒一起被捕入狱,结果两兄弟争相赴死,希望保住另一个人,这让孔融成为了名满天下的名士。

▲孔融让梨

在讲究门第出身的东汉末年,孔融很快就成为了东汉政坛上的耀眼新星,在董卓乱政的日子里,孔融多次出言忤逆董卓,但董卓碍于孔融显赫的家世并没有将其除掉。

而是把孔融贬为北海相,之后孔融依然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可惜他志大才疏,并不能在乱世立足,最终只能回到献帝身边担任少府一职。

▲孔融剧照

当时的东汉朝廷名义上是汉献帝执掌,但真正的控制者其实是曹操,孔融一开始将曹操视为汉朝的救世主。

还曾经写下“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的赞歌,但渐渐地孔融发现了曹操的不臣之心,这让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曹丕

孔融第一次和曹操正面起冲突是在曹操击败袁氏父子之后,当时曹丕欲纳袁熙之妻甄氏为妻。

孔融知道后便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当年周武王伐纣取得胜利之后,将纣王的宠妃妲己赐予了周公

▲袁熙之妻甄氏

曹操见到这封信后大惑不解,因为史料上记载的都是周武王处死了妲己,并没有将其赏赐给周公的记录。

他觉得孔融身为孔子后人,恐怕有自己不知道的信息,便回信孔融希望他能告诉自己这则典故的出处。

▲妲己剧照

没想到孔融的回复是简单的“以今度之,想当然耳”,也就是说从曹家父子瓜分袁氏遗孀的举动来看。

当年周武王恐怕也是这么干的,这无疑是对曹氏父子行为的尖刻嘲讽,但曹操碍于孔融的名号,情绪不好发作,只能暂时作罢。

在北宋的时候,苏轼在科举考试中写下了著名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皋陶曰‘杀之’三,曰‘宥之’三”的典故,主考官欧阳修没听说过这个典故,便向苏轼请教。

▲苏轼画像

苏轼便援引了孔融“想当然”的故事,告知欧阳修这也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欧阳修听后认为苏轼才华横溢,对其愈发喜爱,而想当然这个词组在之后也渐渐流行开来,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

在回复完想当然之后,孔融依然在朝中身居高位,虽然此时曹操很想将孔融除掉,但那时他才刚刚击败袁绍,还没有吸收河北地区的人才。

为了招揽贤才,他必须摆出求贤若渴的姿态,如果此时处理孔融,未免会伤了天下儒生的心,这对于其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曹操剧照

但此时的孔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他还在各种场合嘲讽曹操的行为,在结束河北战事后不久,曹操又要起兵北伐乌桓。

听到这个决定后,孔融又给曹操写了一段话,其内容为“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氏不贡楛矢,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东汉末年军队

这段话提到了肃慎国不来进贡,以及丁零国盗走苏武牛羊的故事,这和曹操远征乌桓没有任何关系,其实这是孔融在暗讽曹操师出无名。

不过这种文人的文字攻击对于曹操的利益并没有什么损害,于是曹操便没有处理孔融,但等到后面孔融开始攻击曹操核心利益的时候,名门之后的护身符便不再有效了。

▲邺城复原模型

在征讨乌桓之后,中国北方基本被曹操平定,为了便于管理,曹操在邺城成立了自己的丞相府,所有人都知道曹操的封王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但作为汉臣的孔融并不希望汉献帝就这样被架空,于是他找到汉献帝,提出了汉代王畿千里之内不分封诸侯的规定,意图将曹操赶出邺城。

▲东汉末年百姓

这对于曹操来说自然是不可接受的,于是他便开始“敲打”孔融,阻止他继续插手政务,还将其贬为太中大夫。

按理说经过这次打击后孔融应该变得谨小慎微才对,但孔融却依然放任自己的行为,多次公然顶撞曹操,在洛阳城中招揽学子,还针对孝道等问题发表了惊人的意见,这最终让孔融被人抓住了把柄。

▲孔融被处死

在曹操南征刘表时,与孔融不睦的御史大夫郗虑以“招合徒众”、“欲谋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大逆不道”等罪名起诉孔融。

曹操自然乐得借他人之手除掉这个总让自己难堪的孔融,于是孔融及其亲族尽数被曹操诛灭。

在孔融一家被捕时,孔融的两名幼子还留下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句,这让人们对于孔氏的家学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那么曹操为何要对孔融下如此毒手,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一句“想当然”吗。

在讨论曹操和孔融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必须要从两人的出身说起,孔融作为孔子之后,其地位自不必说。

而曹操则是名义上的宦官之后,这虽然让他顺利进入仕途,但是在社会地位上和孔融等人还是有着明显差距。

▲曹操祖父曹腾剧照

在东汉末年,以名门之后为代表的清流和阉党之间有着长时间的争斗,曹操和孔融虽然没有参与其中,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东汉末年的清流十分注重门第出身,他们只愿意和与自己类似的人交流,但由于宦官掌握了大权,因此他们并不能真正从政,无奈之下他们便开始互相品评,这也是当时文人间最流行的活动。

▲名将太史慈剧照

由于这些清流人士在社会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只要有人在清流内部获得了一致认可,那么他就会成为天下名士,并借此进入仕途。

虽然这些人中不乏有识之士,但有些人只是对经史子集较为了解,真正上了官场或者战场便一无是处了,孔融其实就是典型的例子。

▲官渡之战

其在担任北海相时,孔融也曾立志讨贼,但他在军事上一窍不通,多次被贼军逼到险境,如果不是太史慈等人奋力解救,恐怕当时他就要丧命于刀兵之下了。

在担任少府期间,其对于官渡之战等大事的评价也多有错误,这都说明孔融的能力远不如其才名那么优秀。

▲东汉末年货币

而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他要在这些地区重新建立统治秩序,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对于注重实干的曹操而言,空有虚名的清流们自然不符合条件。

于是曹操破天荒的打破了汉代注重品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这令社会各界产生了不小的震动。

清流们认为曹操此举是对于儒家道统的破坏,因此对这项新政颇有怨言,不愿意为曹操出力。

他们认为自己才是社稷重臣,那些寒门出身的士人是远远比不上自己的,因此对于新进入朝堂的同僚,他们也颇为排斥,这让曹操的许多政令难以得到有效的推行。

为此曹操曾经在政令中提出警告,要求清流们不要结党营私,更不要整日不务正业,但命令发布后均收效甚微。

为了改善当时的政治风气,曹操有必要拿一名清流领袖开刀,压制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而行为有僭越嫌疑又身为清流领袖的孔融自然成了最好的选择。

▲曹魏群臣剧照

而且当时曹操正在南方征战,在平定刘表之后他还有攻击江东的打算,此时他需要对朝堂秩序进行一次有效的肃清,来为自己稳定后方的局势,而这个动作必须要有足够的震慑力,因此孔融的家属们也一同遭了殃。

在孔融死后,曹操麾下的名门子弟纷纷改变了态度,愿意为其后续改革贡献力量,对于寒门出身之人也不再排斥。

虽然从后面发生的事情中我们可以明白这只是他们的权宜之计,但孔融之死确实为曹魏势力的发展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事后来看作为孔子后人的孔融对于自己的地位未免太过自信,他自认为清流名士依然可以凭借影响力保全性命,这未免也有点“想当然”了,这个由他创造的流行语其实也是对其本人的最佳注解。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后汉书》,范晔著,中华书局1965年版;

《三国志》,陈寿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

《读通鉴论》,王夫之著,中华书局1975年版。

更多文章

  • 孔融以孝闻名于州里,为什么会说出''寄物缶中''这样的激烈言辞?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孔融,曹操,李膺,董卓,刘备,公孙瓒

    孔融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历史人物,他的让梨的故事也成为幼儿教育的典型案例。其实让梨只不过是孔融的人生轨迹中的早期的小插曲。孔融这个人物的经历很有意思,他以孝道闻名;在做官的时候杀死了一个''不孝''的人;最后却因为''不孝''的罪名被处死。孔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与曹操的关系如何?''寄物缶中

  • 曹操原本只想杀孔融,孔融小儿子的一句话,让孔家被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乖史论标签:曹操,孔融,孔家,李膺,董卓,袁绍,诗人,东汉,汉朝

    公元208年,曹操下令将孔融处死,当官兵上门抓捕时,孔融9岁的儿子只说了一句话,却惨遭满门抄斩。孔融作为三国时期有名的大才子,曹操又是一个爱才之人,为何会在孔融投靠其12年后,将他杀了呢?而孔融被曹操派来的人抓走后,他的家族为何仅仅因为孩童的一句话,而被斩草除根了呢?孔融是儒学大家孔子的二十代孙,从

  • 孔融被处死之前求曹操放过儿子,九岁儿子说了八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孔融,曹操,董卓,袁术,汉献帝,曹丕

    说起孔融,他可是很有来头,他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也是孔子的20世孙。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还有一个和兄弟争死的故事。那是东汉末期,朝廷昏暗,宦官迫害忠良,一个叫张俭的人被宦官追杀,张俭不得不四处逃命。宦官残暴,不顾国法,居然宣扬:只要有人窝藏张俭,一律治罪,有人

  • 孔融让梨:中国的道德典范,在美国却是反面教材,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孔融,儒家,中华,反面教材,典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时代长河中,人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直到现在,遗留下来的都是优秀的思想文化。它警示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要时刻牢记古人留下来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人。比如,东汉末年孔融让梨的故事,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恭谦礼让”的美好品德,告诉人们要学会尊老爱幼。

  • 孔融:以孝闻名,以不孝罪名结束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孔融,曹操,祢衡,李膺,袁术,刘备

    文:有点儿(读史专栏作者)我们小时候就朗朗上口的《三字经》里就有这么几句:“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千古流传,为我们树立了从小就懂礼让知孝顺的榜样。而且孔融非常聪明,擅长诗词歌赋,文章写得相当漂亮,成年后就成为东汉末年的一代名儒,名列“建安七子”之一,可见他的文采风流!可

  • 由于粮食紧缺,曹操想要禁酒,孔融:女子误国,你咋不禁止结婚?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曹操,孔融,汉献帝,曹丕,刘表,妲己

    东汉末年,曹操要禁酒,孔融:“你咋不禁止结婚?”曹操想扩大地盘,孔融:“不符合古制!”曹操想征讨刘表,孔融:“刘表好着呢!”这是怎么回事?这事还得从曹操迎回汉献帝说起。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然后打着天子的名号招贤纳士。得知这一消息,名士孔融非常高兴,一改往日对曹操的拒绝,屁颠屁颠地跑

  • 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为何长大后会弑母?真相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青檀子标签:孔融,曹操,袁绍,曹丕,孔子,诗人,三国,汉朝,东汉末年

    《孔融让梨》的故事都听过吧,这是从小就出现在语文课本上我们学习的范例,也是弘扬中华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四岁的孔融每次吃梨时,总拿最小的,从而把大的那一个让给哥哥。”这一段也被收录至《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作为千百年来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的典范。就是这么一个从小就拥有良好美德的小朋友

  • 孔融让梨的故事深入人心,可是他长大后为何会被曹操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曹操,孔融,刘表,祢衡,袁绍,袁术

    孔融这个名字基本上是个中国人都知道,因为他小时候“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是最受欢迎的育儿故事,没有之一。孔融小时候机智过人,有辩才,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也广为流传。孔融十岁随从父亲来到洛阳,当时年仅十岁的他得到了当时洛阳名人李膺的另眼相看,夸赞他日后定成大器。当时太中大夫陈韪对孔融这个小孩颇为不屑,就随口

  • 三国:不惧死但自作死的孔融,反对曹操的名士风范是否值得效仿?

    历史解密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标签:孔融,曹操,袁绍,刘表,嵇康,诗人,东汉,后汉书,三国(电视剧)

    三国时期名人多,但后世之人从幼年时就要学习其品德的名人就一个,他叫孔融。从他四岁让梨并被人宣扬出去开始,到如今,大凡中国人都知道“孔融让梨”的典故,也知道了孔融。从史书上介绍的孔融来看,孔融一生展现出来的优良品质很多,不仅仅只有让梨,魏晋时期的名士们的个人操守都还是过得去的,值得时人和后人学习。但孔

  • “孔融让梨”在我国成为经典,为何会被西方国家当反面教材?

    历史解密编辑:萌的很呐标签:孔融,李斯,儒家,法家,反面教材

    “孔融让梨”在我国能够成为经典,而在西方国家却成为反面教材, 这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美德。而秦国则是一个坚定的法家思想的执行者,秦始皇时期的李斯便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简单地来概述,李斯便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一切利益都要围绕着自己的利益。因此,秦二世而亡,李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