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二十六章 利民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二十六章 利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1539 更新时间:2024/2/12 10:47:57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二十六章 利民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再论厚赏重罚的社会价值,重罚不仅在于惩罚盗贼,更是警示百姓,让民众对律法产生敬畏,不能违法,不敢违法,不想违法,行为规范。厚赏不仅在于奖励有功之臣,更是让全体民众明白君主治国的原则是有功必赏,促使臣民踊跃为君为国立功。

重罚在于形成严惩奸邪的法治环境,厚赏在于形成积极上的为国为民的社会思想。重罚是法治的体现,厚赏是道德的体现。韩非子一再讲厚赏重罚,意在告诉君主治国以法治为主,道德为辅,法治针对的是社会治理结构范围内的个体与团体,而道德针对的是社会基层普罗大众,法治重在规范行为,道德重在教化思想。

对于厚赏重赏所产生的社会效应,韩非子反问君主你还顾忌与疑惑什么?意思就是请君主抛弃当世显学所主的仁爱治国论,实行法家的依法治国论。不要轻信当世学者所鼓吹的“轻刑”之论,那是乱国亡国的歪理邪说,只有重刑法治才能化最小的代价获得国治的最大利益。

平安定的社会里,韩非子“厚赏”的思想可谓无处不在,在学校老师表扬品学兼优者,不仅在于奖励好学生,也在鼓励全体学生,并且这里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与行为准则做为评选依据。在公司里老板奖励业绩突出者,同样,不仅在于奖励好员工,也在激励全体员工,并且也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就是绩效考核制度。由此上推,那些受到国家表彰的共和国功勋,其功劳与荣誉是无量无上的。正是有了这样的成体系的社会“厚赏”制度,国家才会人才辈出,不断前进,社会才会尊师重教,尊重人才,尊重科学,不断进步。

韩非子在连发两问后,还觉得说得不够深,又例举出不懂得治国之人的言论来再次说明重刑的必要性与利民性。韩非子说: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伤民,轻刑可以止奸,必于重哉?”此不察于治者也。意思是:现在不懂治国的人都说:“重刑会伤害民众,如果轻刑已能制止奸邪了,何苦定要实行重刑呢?”这是不懂得治理国家的言论。韩非子从民众利益说起,再次批驳轻刑论者。

韩非子开门见山的就否定了轻刑止奸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既不懂得治国,也不做调查,更不清楚国情,这样的人只是用自己的恻隐之心来度量治国大事,或是还是以仁爱之理考量国家治理,他们的问题还是出在站位与广度上,没有用“道”的思想思考,还是用“德”的思想在思考治国问题。

为什么说轻刑止奸的说法是错误的,韩非子认为“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轻止也;以轻止者,必以重止矣。”意思是:用重刑能制止的,用轻刑未必能制止;用轻刑能制止的,用重刑一定能制止。意思很明确重刑可以最大限度地禁止所有的奸邪,而轻刑就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轻刑只能让那些犯有重大奸行的人重新再犯,不仅不能止奸反而让律法失去了权威,君主如要实现国治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老虎还在,轻刑相当于放虎归山。

韩非子还是规劝君主要重刑治国,他说“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奸尽止,则此奚伤于民也?”意思是:因此君主设置重刑的条件下,奸邪全能得到制止;奸邪全能得到制止,这怎么会伤害民众呢?法治的目的是国泰民安,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民众的安全才有保障,生活水平才能提高,而重刑法治是国家安定的最有效办法,君主执行这样的办法明明是为了民众的安康与利益,怎么会伤民呢?显然重刑伤民的说法不合理不实际不正确。

【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伤民,轻刑可以止奸,何必于重哉?”此不察于治者也。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轻止也;以轻止者,必以重止矣。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奸尽止,则此奚伤于民也?】

政策的好坏看民众的获得感。君之大利在于天下,而天下者百姓也。君主治国的一切策略与政策的从发点是百姓,百姓获得了利益就是政策好,百姓利益受损了说明政策不好,道理就是这么简单。重刑还是轻刑,看伤民还是利民,显然轻刑止不了所有的奸邪,尤其是重大奸邪,而重大奸邪伤民更广更深,所以重刑法治利国利民。

标签: 韩非韩非子-六反治国法治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六十四章 国本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圣贤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六十四章 国本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了莫知其极,则可有国。让人不知道究底,则可以拥有国家。只有规律,才会让人莫知其极,看不到根由底细,其实,世间的每件事物都让人莫知其极,即使是最简单的事物,也有其规律,但就是不知其极,因为它随时在变,而我们只看到了那一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四章 五奸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明君,君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十四章 五奸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用燕王子哙的例子告诉君主不明于任臣,不能知人善用,就是独善其身,勤政修身,依然会身死国亡。燕王子哙与赵君敬侯两人的个体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赵君敬侯不修德行,成天沉迷于酒色歌舞,狩猎玩乐,生活奢靡奖罚无度,但他却知人善用,明于任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二十 慈勇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林悟道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二十 慈勇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勇敢何来。我们说世俗世界是以人为中心,这只是说人是认知事物的主体,与事物作用的体验主体,并没有能左右事物的意思,反而有时候是被事物所左右。面对危险与困难,人的表现无非两种勇敢与懦弱,勇敢是对信仰与亲情的不怀疑不犹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九十八章 道在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尧舜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九十八章 道在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告诉我们天地万物得道成器,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万物获得“作用”才能成为物,天下万物皆有作用。就像人,只有将机体与意识相结交才能成为人,机体是意识的承载体,意识是机体作用的源力。杯子没有装水的作用,就不能称为杯子。道理就是这么简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十一章 少祸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圣贤,律法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十一章 少祸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让我们知道了老子“治大国者若烹小鲜”的原始含意,就是把握好火候,不要轻易屡屡翻动,意寓为管理大国的君主,不要轻易变更法令。天下之事,最难的就是火候的把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度”,尤其是像烹饪这一类工作,没有严格科学的标准可循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四章 亡臣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黄帝,骊姬,夏桀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四章 亡臣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强调了君术与法制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两点,一是个人,君主执术解决了政权与君权的问题,臣子师法解决了遵纪守法的问题,实现君尊吏治。二是国家,君主执术臣子师法就能政通人和,国家政策与法规就能贯彻落实,实现国治民安。相对论,让我们明白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章 术法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君主,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三章 术法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强调了君主凭借“仁义智能”治国的危害,言下之意君主还是要依法治国。法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依法治国自然国治,而“仁义智能”是人意识思想的产物,属于“人为”范畴,而人是最不确定的因素,社会管理管理的就是不确定的事件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一章 禁奸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儒家,法家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一章 禁奸当原始人类走出洞穴,走向森林与平原,发展到族群部落,开始狩猎与种植时,人类的自主意识中的自我思想被唤醒。当人类摆脱了生存的困境,有了足够多的食物后,大脑功能得到提升,思想与精神开始充分发展,对于自身与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尤其是表达与记录思想的文字出现后,各种

  •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三十章 财祸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六反,红林,财用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 第三十章 财祸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直接否定了当世学者所提出的“轻刑财足则国治”的主张。轻刑者认为国家混乱的原因是君不爱民,税赋过重,财用不足,导致民众怨恨君主。韩非子反过来说,难道君主仁爱,刑赋皆轻,财用富足就能实现国治了,韩非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不行。仁爱的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章 上术下法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红林,商鞅,法家,分封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章 上术下法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论述了秦君有法无术的祸患,并对此做了总结。韩非子并没有讲秦孝公与商鞅的变法过程,而是从孝公商鞅死后开始讲,一直讲到昭襄王及以后。自昭襄王开始,秦国的诸侯权臣都如穰侯与应侯一样假公济私,中饱私囊,不为国家朝廷着想,只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