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二章 相称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二章 相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1073 更新时间:2024/1/25 7:53:58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二章 相称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说明了君主能治理全国的秘密,就是用一国之目视全国,一国之耳听全国,其实,就是依靠全国系统性的政权体系来获得国家情况。

韩非子提“一国目视与一国耳听”就是为了揭示申不害君术的不足之处:虽知弗言。做臣子不可以侵权越职,但可以明知不法而不必告发。知而弗言,在韩非子看来是断了君主治国的耳目,使君主失明又失聪,不知天下事谈治天下。知而弗言,本就是臣子失职渎职,臣子做为一国之臣有责任维护国家集体利益,看到不法行为侵害国家民众利益而不管不告,视而不见,这本身就是犯罪,是包庇罪。知而弗言,是臣子职业素养与道德缺失,是典型的明哲保身的自私自利。

法家圣贤在不断实践依法治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制的治国政体理论,行政、司法、监督、监察统一于君。在全国系统建立分支体系,逐级上汇报,最后统一到朝廷,由君主做最后决策。君主从不同的系统中获得同一件事情的情况汇报,相互参验,得到最为全真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这是一国之耳目的真实面貌。现在申不害强调的君术却要掐断这一信息传递的光缆,那君主如何治国?

韩非子有专门的章节对这一思想进行系统的阐述。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治理国家都要依靠准确而全面的信息。过去依靠书信密函,现在依靠高科技通信传输,可见“一国之目耳”对于君主治国的重要性。韩非子指出了申不害君术的重要的不足之处,旨在说明“主用申子之术,而官行商君之法”不可治国。最起码“君行申子之术”是行不通的。

韩非子讲完了申不害君术的不足之处,接着讲商君之法。韩非子认为,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意思是:商鞅的法令规定:‘杀死一个敌人小头目,升爵一级,想做官的给年俸五十石的官;杀死两个敌人小头目的,升爵两级,想做官的给年俸一百石的官。’官职和爵位的提升跟杀敌立功的多少是相当的。

这就是秦国军队战力强悍的原因,赏罚分明。其实,细看历史上战功卓著的军队都是赏罚分明,等级森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士兵极高的荣誉感与归属感,在战斗中英勇杀敌,不畏强敌。“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这赏罚分明的核心,有多大的功劳得多大的奖赏,在原则与标准统一的情况下,做到只论功不论人,这样上到军官下到普通士兵都会奋勇当先。关于这一点韩非子也有专篇进行论述。

那么现在的赏罚法规是什么样呢?韩非子说,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意思是:如果有法令规定:‘让杀敌立功的人去做医生或工匠。’那么他房屋也盖不成,病也治不好。军功与奖赏不匹配,军功奖赏的是爵禄与官职,而不是专业资格证书。医生与工匠这是社会职业,不是爵禄与官职,有军功的人不需要这样的证书。军人只会打仗,而不会盖房看病,你赏他这样的证书,他也盖不好房看不好病。这就牛头不对马嘴,乱用商君之术。

韩非子对于此种乱现,他认为“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意思是:工匠是有精巧手艺的,医生是会配制药物的,如果用杀敌立功的人来干这些事,那就与他们的才能不相适应。韩非子还是将商君之法的赏罚落到了才尽其能上。其实基于赏罚严明的“耕战”国策就是为了才尽其能。现在让有军功的人去盖房看病这就是胡闹。这是对商君之法的误读误解,看似是在执行赏罚,其实是无原则无法规的官僚,实质是违法。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

君术是一国之君管理国家的方法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知道天下之事,所以保持通信畅通是术中关键。法制是臣子的行为准则与师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尽其才,所以赏罚分明是法中关键,而赏罚相称是重心,尤其是“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是核心。

标签: 韩非韩非子-定法商君臣子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章 小明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商纣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二十章 小明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的含意。事情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未露苗头时容易想办法处理。“未雨绸缪”来自《诗经-豳(bīn)风-鸱鸮(chī xiāo)》,意思是趁着天还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一章 义理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亲疏,贵贱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一章 义理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重点讲了老子“义者”所包含的内容。我们说“义”是用来确定君臣、父子、朋友、贵贱、亲疏者关系与地位的。人类社会是伦理社会,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种形式的关系将大家联系起来。在这些关系中最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血缘关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章 不虚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道家,无思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七章 不虚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讲了为什么要无为无思,是想让人的身心“虚”空,只有身心虚空了,“德”才能进入,人的心意才不会被其它所控制。韩非子认为贵无为虚,是为了“其意无所制”心意不受牵制。这里绝没有排它性,反而更具有包容性,因为“德”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五章 国无敌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官爵,智谋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五章 国无敌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社会发展中农商关系的处理原则,就是重农抑商。韩非子虽然没有直接说抑制商业的发展,但却说了重视商业发展的恶果,就是国家削弱。我们常说“无奸不商”,这是商业与资本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基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思想所设定的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七章 秦法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红林,商鞅,奸臣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七章 秦法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总结了申不害实施“有术无法”的治国之策的后果,韩国依托强大的兵力奋力征战,却七十年都不能成就霸业,这就是有术无法的祸患。君主虽行为君之术,却没有在官吏中整顿法令,内忧外患致使国家发展后劲不足,国力不济,终不能成就霸业。国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章 爱民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章 爱民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借用他《用人》篇中的一段来说明君主治国的易攻,也就是从最难的治吏处着手治国,国家就容易治理。易攻,就是要从主要矛盾与主要困难入手,主要矛盾与主要困难解决了,次要矛盾与一般困难自然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易攻是解决问题的原则,也是为事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九 处静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圣贤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九 处静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老子的“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 这句话现在常用的解释是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但韩非子的解释是人活着,就要动,而动的结果就是走向死亡,也都体现在四肢与九窍这十三件上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三章 先后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法家,吴国,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三章 先后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何为邦之利器,就是赏罚。不可以示人,意为不外借他人,“示”在甲骨文本作“T”,象祭台形,与祭祀有关,在这里可引申为献予,给予。这句话有很多种解释,我们不能说这些解释得对与错,本身圣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七章 数治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治国,官爵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七章 数治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国多力莫能侵”国家强大到天下没人敢入侵,这是多么好的状况。《孙子兵法·谋攻篇》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是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按韩非子的意思,应该是国强而拒侵之兵,这才是善之善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七 十三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骨节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七 十三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何为“出生入死”,并提出了四肢与九窍动静决定生死。四肢与九窍加起来是十三,所以韩非子就用“十三”代表之。“出生入死”这个成词来自《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从出生到死亡的时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