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六章 君礼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六章 君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442 更新时间:2024/1/20 12:46:33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六章 君礼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讲了普通人对“礼”的理解与使用。天下道理,先天而在,你悟与不悟,悟多悟少,它就在那里,不增也不减。礼,也一样,普通人只看到了皮,君主看到了骨骼,而圣人看到了精髓。其实,人们出生时是一样的,长大后却是千差万别,根本的原因是由“悟道”的深浅决定的。悟道,一句话就是智商与情商,知识技能与政治觉悟。悟道的深入,就是与时俱进,紧跟技术的进步与形式的发展。悟道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圣人留给世人的是救命之法,绝不是享乐奢靡之法。

圣人用“礼”教会普通人如与人和谐相处。从认识的角度来讲,以人为中心的认识论,决定了人与自然,人与人这两种关系,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除了野蛮式的争斗外,只有“以礼相待”了,而和谐平安是人人往的,所以“礼”成为人与人相处的核心思想。

礼是一种意识行为,可以是有意而为之,也可以是下意而为之。从人类整体的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的发展都是被动的,是一种“为外物动”的结果,人类从来没有一次主动自觉地去做某件事,既是耕作也是因为食物不够才去培育农作物与训化动物。保护自然环境与环境和谐共处也是一样,当环境破坏到已经开始威胁人类生活时才去保护,但老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人只是自然的部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礼的产生,也是因“为外物动”,当人口不断增加,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伦理”产生了,为了摆脱野蛮,“道德”产生了,为了社会有序发展,“仁义”产生了,为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礼”产生了。每一种思想结晶的产生,都是为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与凡礼相对的是“君礼”,韩非子对君礼的解释是“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意思是君子的行礼,是为了他自身的需要。礼处在不同的等级作用也不同,普通人之间礼也许就是礼貌而已,失礼也许影响不大,但君主失礼,就是一国失礼,可能会引发外交危机,甚至会发生战争。你代表着什么,就要具备相应的礼数,而且要有意识地去行礼。你是君主,代表着国家,就要向外行国礼,而且要有意识地去做,绝不能带有人为的个人喜好与习性,不能因为你不喜欢,就无礼相待,不顾国家与百姓的利益。从君主的角度的讲,讲礼,是维护和巩固君位的最好办法,所以君为礼,为自身。想想,何必为自己的一时失礼,而失去江山呢,这就是欧洲贵族极为讲礼仪的原因。

君主讲礼的原则“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意思是为了自身的需要,所以专心一意地对待它而使它成为上礼。我们常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意思是人不修行自己的道德,就会天诛地灭,绝不是不为自己的意思。君主将“礼”修行到“上礼”,自然会天帮地助。修行的方法就是专心一意对待礼,人类一切的思想,只有你认真对待它实践它,它才会显现出力量,你想坐着不动,等着思想与主义来恩赐予你,那是做白日梦。天助自助者,这是中国化的精髓之一。

【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

在公司管理中,老板是公司的代表,在商务活动中就要为自己与公司的利益而讲“礼”,这种“讲礼”行为已经超出了自己的喜好与习性,是为君之道的一部。其实,生活中“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是常事,为自己,那个不上心不认真的。人,首先是个体存在,所以“以为其身”无可厚非,是自然之事。学习是为了自己,所以要上心;工作是为了自己,所以上心,管理是为了自己,所以要上心。上心就要认真专注,才能将学习、工作、管理做到极致。

标签: 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君主君礼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八章 兴礼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菩提,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八章 兴礼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重点讲了礼的现状“上礼神而众人贰”上礼要求专心致志,而普通人对礼却三心二意,结果就是“故不能相应”要求与实际不相符。这几乎是所有思想与实践存在的矛盾。上礼,已经是规则,而众人行礼却只是规则的实践,规则与实际的差距就是“不能相应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三章 明见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齐国,宋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三章 明见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开始为我们解疑欺君之臣。他列出了九个人,这九个人都是“朋党比周以事其君”者,结党营私,欺君罔上。“以事其君”说得多么的无奈可悲,欺君者就是用“朋党比周”来侍奉君主的。韩非子所列九人为齐国田恒、宋国子罕、鲁国季孙意如、晋国侨如、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三章 治法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红林,法令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三章 治法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饬令”的结果,民众少言实干,法治入乡进里。饬令,就是要在官吏中整顿法令,让法令深入基层成为社会治理的依据。律法严明,奖罚分明,任用建立功勋的人,让功勋者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民众就会自然跟随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三章 术法尽善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商君,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三章 术法尽善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阐述了商君之法的核心“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功劳与奖赏相当。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国家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战争展开,以奖罚为核心的法规建设也是以战争为中心,奖罚的法规侧重于军事。商君之法明确杀死一个敌人小头目,升爵一级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一章 食衣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红林,商鞅,法家,秦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一章 食衣人类的思想行为皆可用法与术来概括,或是用文化一词。我们经常讲的武术、艺术、医术、美术、法术、战术、算术等都是文化的具体表现。术前面的字代表某种行为与思想,而术是这种行为与思想的发扬和传承方法。比如艺术,艺是一种表演技能,而术是将这种技能发扬和传承的方法。有艺无术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三十章 晚成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楚庄王,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三十章 晚成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了的“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思想。韩非子曾说“是以圣人无常行也。”意思是圣贤的行为没有恒定不变的,也可理解为圣贤的行为与常人不同,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不按套路行动。按常理不行动怎么能知道,不去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一章 君渊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赵武灵王,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一章 君渊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轻,就会失去臣下;躁,就会丢掉君位。君主不牢牢掌握君权,就会失去管控国家的能力,自然就会失去臣下;不依法治国,不行为君之道,将己降归为躁类,就会失去君位。宏观上来看,历史上有很多君主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一章 文采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邪道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一章 文采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老子的大道论。圣贤学说皆为劝世之论,唯一目的就是劝人走大道,大道就是正道。正道就是遵道循理之道,按律而为,一是按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为,二是按社会法规、规矩而为,总之,凡事都合于规矩,遵于律法。人生,无外乎就是随时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章 德得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本性,禀赋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章 德得韩非子没有从“道”开始讲,而是从“德”开始讲,可见“道”有多难理解,按老子的话: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不知道怎么命名,只好叫“道”。从德开讲,这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通常做法,就是从事物的属性开始认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德”就是“道”的最高最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六章 显主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臣子,君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六章 显主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解释了十五个臣子具体的贤能之处。韩非子所推崇的贤能之臣,要通天地之道,也就是政治规矩;要懂君臣之礼,也就是职场规则;要知治国之法,也就是专业知识;要明世俗之道,也就是社会关系,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晓律法,遵纪守法。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