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三十章 晚成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三十章 晚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2741 更新时间:2024/2/10 17:40:37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三十章 晚成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了的“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思想。韩非子曾说“是以圣人无常行也。”意思是圣贤的行为没有恒定不变的,也可理解为圣贤的行为与常人不同,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不按套路行动。按常理不行动怎么能知道,不去看怎么能明白,不去做怎么能成功,但老子就是主张“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其实,老子不是真的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而是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自然知道所知所明所成,所以也就不用再去实践,不再自以为是,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按规律而为就行。就像自动化控制一样,按按钮就可以了,系统会自动处理。

韩非子理解老子的“不为而成”,是因为“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 意思是根据时机来办事,依靠条件来立功,利用万物的特性而在此基础上获利。这里的“时”是指举事的最佳时间,这里的“资”是指自身与客观条件,最好是这两个条件相合达到最佳状态。这里的“能”自然就是事物的本质,“时、资、能”就是事物的势力,只要我们顺势而为,就是获利成功。明白道理容易,但判断和掌握“势”却很难。世间万物千形百态,而我们只能通过五官来认知,所以老子让摆脱事物的表相,悟道明理,按理而为,顺势而行。

老子的“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并不是说人生下来就能如此,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孔子说知所先后,则进道矣,说明事物的发展是有过程的,而这个过程就是规律,规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按时间有序发展。韩非子今天给我们讲楚庄王“不鸣则矣,一鸣惊人”的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事物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按理而为就能成功。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

楚庄王执政三年,没有发布过命令,没有处理过政事。右司马侍座,用隐语对庄王说:“有一只鸟栖息在南边的土丘上,三年不展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这鸟该怎么称呼?”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呜叫,一鸣必定惊人。您别管了吧,我已经知道了。”过了半年,庄王就亲自处理政事了。废掉的事情有十件,兴办的事情有九件,诛杀了五个大臣,进用了六个处士,结果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起兵伐齐,在徐州打败了齐国,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地会合诸侯,于是称霸天下。

楚庄王熊旅,楚穆王之子,春秋五霸之一。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穆王去世,不足20岁的庄王即位,当时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辩奸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三年后,如文中所说一鸣惊人,废十起九,诛五举六,而邦大治。三年,是“邦大治”这件事必须要经历的时间,通过三年的苦心经营,“邦大治”的主体楚庄王,待时机成熟,自身与客观条件达到,治邦之事的特性展显,做出了一鸣惊人的举动。试想一下,如果楚庄王刚即位就想一鸣惊人,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后世之人不会称赞他的勇敢,只会说他刚腹自用,无自知自明的智慧。

韩非子对楚庄王一鸣惊人的行为认为“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意思是庄王不让小事妨碍自己的长处,因而能有大名;不过早表露出来,因而能有大功。老子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成不大事的人按事理而为,等待时机,顺势而为,在别人看来成事晚了。国是就是最大的大器,所以最后完成。最大的声音是无声无息,世间最大的声音是真理,是“道”,真理是不需要自我吹擂的,他如春风化雨般的滋润世人的心田。历史上汉武帝、康熙算得上都是一鸣惊人的君主。

不同的人,社会角色不同,社会作用与责任不同。楚庄王是一国之君,责任在国在民,而不是自己,所以他要忍辱负重,肩负起国君的责任,实现一国之君的抱负,就像越王勾践一样。忘我的精神,不单在于忘记自己的痛苦与自以为是的自私,还在于远大的目标与责任。作为家长,就要忘记自己的喜好与痛苦,勇敢的担起家庭的重担,作为老板,就要忘记自己的得失与习性,勇敢的担起公司的重担。但凡,是有责任心的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有忘我的精神。这很难,却是必须。“物我两忘”道家的最高境界,忘记本体,忘记客体,一切顺其自然而然,回归自然。忘我,就不会自以为是,就会没有痛苦,忘物,就不会欲望丛生,就会没有苦难。忘我,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为,忘物,就会心若旁鹜的专心致志,心志坚定(遵道循理的心)。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一章 君渊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赵武灵王,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一章 君渊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轻,就会失去臣下;躁,就会丢掉君位。君主不牢牢掌握君权,就会失去管控国家的能力,自然就会失去臣下;不依法治国,不行为君之道,将己降归为躁类,就会失去君位。宏观上来看,历史上有很多君主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一章 文采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邪道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一章 文采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老子的大道论。圣贤学说皆为劝世之论,唯一目的就是劝人走大道,大道就是正道。正道就是遵道循理之道,按律而为,一是按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为,二是按社会法规、规矩而为,总之,凡事都合于规矩,遵于律法。人生,无外乎就是随时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章 德得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本性,禀赋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章 德得韩非子没有从“道”开始讲,而是从“德”开始讲,可见“道”有多难理解,按老子的话: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不知道怎么命名,只好叫“道”。从德开讲,这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通常做法,就是从事物的属性开始认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德”就是“道”的最高最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六章 显主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臣子,君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六章 显主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解释了十五个臣子具体的贤能之处。韩非子所推崇的贤能之臣,要通天地之道,也就是政治规矩;要懂君臣之礼,也就是职场规则;要知治国之法,也就是专业知识;要明世俗之道,也就是社会关系,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晓律法,遵纪守法。如果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三章 礼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道家,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三章 礼者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总结了何为“义”?“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各类关系处理得很适宜,适宜的才能去做。这几乎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类关系中。关系,成了中国人的资本与资源,并将其市场化与商品化,其实,关系的实质是权力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章 用民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治国,仁义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章 用民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开篇就为我们讲明了治国理政的原则与方法,从君主权柄奖罚说起,奖罚不仅是针对具体的人与事,更重要的是要起禁止奸邪的作用,要防患于未然。韩非子归纳出禁奸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攻心禁其奸心,中策攻利禁其奸言,下策攻事禁其奸事。其实,在中国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四章 帝术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君主,臣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四章 帝术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解释了公孙鞅(商鞅)的法制,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国家律法的出处,国家颁布,解决了权威性与强制性;二是律法的作用就是约束与规范社会行为;三是律法的核心就是奖赏,按人性原始特质设定,解决了律法的内在原力。最后韩非子告诉君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二章 上利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治国,君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二章 上利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重点讲解了赏罚必出于君主一人的道理。这是一个既浅显又深奥的课题,浅显在于世俗于理,深奥在于本质于道。人性的特质与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的从属性,天下没有人能够独立存在,必须依托和依靠于某个群体而存在。基于这种属性,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第六章 韩患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不解细语x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奸臣,法令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第六章韩患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借三家分晋韩地成国后,新旧律法同存而不一,臣子无所遵循而奸邪滋生,这一景象回答了第二个问题的前部分,就是“徒术而无法”的后果是什么。申不害作为韩国韩昭侯的辅助大臣,只让君主行君术颁布韩国律法,却没有废除晋国旧法,新旧法令不统一,相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八 动亡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圣贤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零八 动亡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解了老子的“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后人大多数解释是活着的有十分之三,死了的有十分之三,但韩非子的解释是人的生死由以四肢为代表的骨骼与九窍这十三件所决定。在笔者看来,四肢代表的肌体,九窍代表感知,九窍的感知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