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三章 明见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三章 明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218 更新时间:2024/2/12 18:17:33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三章 明见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开始为我们解疑欺君之臣。他列出了九个人,这九个人都是“朋党比周以事其君”者,结党营私,欺君罔上。“以事其君”说得多么的无奈可悲,欺君者就是用“朋党比周”来侍奉君主的。

韩非子所列九人为齐国田恒、宋国子罕、鲁国季孙意如、晋国侨如、卫国子南劲、郑国太宰欣、楚国白公、周国单荼、燕国子之,这些人权重位尊,太威显贵,位至国相国卿,家族势力庞大,大到可以动摇国本,弑杀国君,新立君主。如齐国的田恒,《庄子·胠箧(qū qiè)》记载田成子盗齐国之事,指他为诸侯大盗,被称为“田成子取齐”。也是后世常引用之成语“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由来。

田恒是依靠硬实力窃国,他杀害齐简公,孔子斋戒三日,请求鲁哀公讨伐陈恒,鲁哀公表示鲁国实力弱小,让孔子问季孙肥。鲁哀公的意思是这事我无能为力,也管不了,你去别处看看,要不你去问问季孙肥。这明显是在推脱,君主都没办法你让我去问国卿。季孙肥是鲁国的正卿。

也有依靠自己聪明才智蒙骗君主的,如宋国的子罕,他告诉君主说处罚人是得罪人的事有损君主的名誉,这事就让我去做吧,而奖赏人是讨人喜欢的事能增加君主的声誉,这事你去做。结果国人都因害怕处罚而讨好子罕聚集其周围,逐渐君主失去了管控国家的权力,子罕篡夺了宋国君位。一个小小的计策蕴含着无上的智慧,宋国君主过于浅薄的心智与虚荣心葬送了国家。

如此九人要么依靠家族势力,权倾朝野,独揽大权,实力强大到可以随意处置君主,要么聪明绝顶,洞悉人性,看透君主,熟知治国之道,利用君主的缺点,欺瞒君主,达到控制君主管控国家的目的。不管欺君者采取种手段,问题还是出在君主的身上,不能因为奸臣的存在,就能摆脱亡国的责任。不能用外因代替主因。韩非子讲明欺君之臣就是要让君主防范他们。

在韩非子看来欺君之臣的行径就是“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乱治,援外以挠内,亲下以谋上,不难为也。”意思是: 不走正道而大搞谋私的勾当,对上威逼君主,对下扰乱法治,破坏国家安定,勾结外国势力来扰乱国内政事,拉拢下属来对付君主,做事毫无顾忌。

关于不法之臣的行径韩非子有专篇讨论,韩非子在这里分三个层次进行了总结,第一层就是徇私枉法,结党营私,这只是违法乱纪。第二层搞阴谋活动,威逼君主,破坏国家安定。第三层勾结外国势力,卖主求荣,成为国家的敌人。第一层与第二层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第三层已经发展为敌我矛盾。对于君主来说,不法臣子的办法主要是心劫控制君主思想,名劫控制君主行为,事劫控制君主理政干涉朝政。

对于此类欺君之臣,韩非子认为“如此臣者,唯圣智主能禁之,若夫昏乱之君,能见之乎?”意思是:像这样的臣子,只有贤德和圣明的君主才能禁止他们,至于昏庸糊涂的君主,能看得出来吗?韩非子的意思很明确对于这样的欺君之臣,古往的贤明君主是能够禁止的,至于糊涂君主就是放在眼前也看不到。那么言下之意就是这九个人的当世君主都是糊涂之君,他们要么被蒙蔽,要么装糊涂,反正打不过还不如委曲求全,全当没看见。

【隐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下乱治,援外以挠内,亲下以谋上,不难为也。如此臣者,唯圣王智主能禁之,若夫昏乱之君,能见之乎?】

贤明君主与昏庸君主的区别就在能否明见欺君之臣。对于不法之臣及其行为能够明查就能明见,而明查的最好办法就是依法治国,依法依规开展监督、监察、巡视、巡查,民意调查、离职审计。

标签: 韩非韩非子-说疑红林齐国宋国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三章 治法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红林,法令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三章 治法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饬令”的结果,民众少言实干,法治入乡进里。饬令,就是要在官吏中整顿法令,让法令深入基层成为社会治理的依据。律法严明,奖罚分明,任用建立功勋的人,让功勋者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民众就会自然跟随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三章 术法尽善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商君,治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十三章 术法尽善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阐述了商君之法的核心“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功劳与奖赏相当。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国家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战争展开,以奖罚为核心的法规建设也是以战争为中心,奖罚的法规侧重于军事。商君之法明确杀死一个敌人小头目,升爵一级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一章 食衣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红林,商鞅,法家,秦国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一章 食衣人类的思想行为皆可用法与术来概括,或是用文化一词。我们经常讲的武术、艺术、医术、美术、法术、战术、算术等都是文化的具体表现。术前面的字代表某种行为与思想,而术是这种行为与思想的发扬和传承方法。比如艺术,艺是一种表演技能,而术是将这种技能发扬和传承的方法。有艺无术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三十章 晚成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楚庄王,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三十章 晚成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了的“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思想。韩非子曾说“是以圣人无常行也。”意思是圣贤的行为没有恒定不变的,也可理解为圣贤的行为与常人不同,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不按套路行动。按常理不行动怎么能知道,不去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一章 君渊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赵武灵王,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一章 君渊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轻,就会失去臣下;躁,就会丢掉君位。君主不牢牢掌握君权,就会失去管控国家的能力,自然就会失去臣下;不依法治国,不行为君之道,将己降归为躁类,就会失去君位。宏观上来看,历史上有很多君主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一章 文采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邪道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一章 文采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老子的大道论。圣贤学说皆为劝世之论,唯一目的就是劝人走大道,大道就是正道。正道就是遵道循理之道,按律而为,一是按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为,二是按社会法规、规矩而为,总之,凡事都合于规矩,遵于律法。人生,无外乎就是随时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章 德得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本性,禀赋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章 德得韩非子没有从“道”开始讲,而是从“德”开始讲,可见“道”有多难理解,按老子的话: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不知道怎么命名,只好叫“道”。从德开讲,这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通常做法,就是从事物的属性开始认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德”就是“道”的最高最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六章 显主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臣子,君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六章 显主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解释了十五个臣子具体的贤能之处。韩非子所推崇的贤能之臣,要通天地之道,也就是政治规矩;要懂君臣之礼,也就是职场规则;要知治国之法,也就是专业知识;要明世俗之道,也就是社会关系,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晓律法,遵纪守法。如果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三章 礼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道家,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三章 礼者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总结了何为“义”?“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各类关系处理得很适宜,适宜的才能去做。这几乎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类关系中。关系,成了中国人的资本与资源,并将其市场化与商品化,其实,关系的实质是权力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章 用民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治国,仁义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章 用民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开篇就为我们讲明了治国理政的原则与方法,从君主权柄奖罚说起,奖罚不仅是针对具体的人与事,更重要的是要起禁止奸邪的作用,要防患于未然。韩非子归纳出禁奸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攻心禁其奸心,中策攻利禁其奸言,下策攻事禁其奸事。其实,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