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一章 食衣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一章 食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林主人 访问量:4910 更新时间:2024/2/10 17:49:49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一章 食衣

人类的思想行为皆可用法与术来概括,或是用文化一词。我们经常讲的武术、艺术、医术、美术、法术、战术、算术等都是文化的具体表现。术前面的字代表某种行为与思想,而术是这种行为与思想的发扬和传承方法。

比如艺术,艺是一种表演技能,而术是将这种技能发扬和传承的方法。有艺无术,这种表演技能就要灭绝,有术无艺就是诈骗。中国传统的表演艺术很讲究“艺”的积累与提升,既要有艺德又要有技能,当然能够传承到现在,对“术”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视。就传统艺术来说,本就是过去的一种谋生手段,为了生活通过卖艺换取生活资料。行话说观众是艺人的衣食父母,艺高才会有人来看,术高才能发扬与传承,可见“艺与术”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韩非子《法定》篇就是讨论法与术的关系。法,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具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传说廌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术,从行,术声。行,甲骨文中指道路。本义:城邑中的道路。现在指技艺、方法、策略。

我们明白了法与术的概念后,再来学习韩非子的法术之论,这一篇韩非子用一问一答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论述。韩非子假设了一个提问者,提出问题后他自己再回答。我们也按此进行学习与解释。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意思是问话的人说:“申不害和商鞅,这两家的学说哪一家对治理国家更急需?”在深研理解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申不害与公孙鞅。

申不害,郑国人。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一、思想家。以“术”著称,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

公孙鞅,就是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车裂而死。

我们从人物简介可以看出,申不害重在官吏的治理上,而商鞅重在法制的建设上。两个人的思想都是依法治国,只是侧重点不同,一个管人,一个管事,一个从官吏入手,一个从事物入手。而对于这个问题,韩非子的回答是,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意思是韩非回答他说:“这是不能比较的。人不吃饭,十天就会饿死;在极寒冷天气下,不穿衣服也会冻死。若问衣和食哪一种对人更急需,则是缺一不可的,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

韩非子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两者没有可比性,都是君主治国的必要条件,各有各的用法用处。这就象一个家庭里的爸爸妈妈,你说对于家庭来说那个重要,都很重要,不能做对比,这样的双比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食物与衣服的作用不同,用法也不同,对于人来说两者都很重要,没有孰重孰轻的说法。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

站在“道”的高度看,存在即合理,否则就不会存在。站在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合理不一定合法。成功是综合因素造就的,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治国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事情,韩非子将其高度概括为“法与术”的结合与应用。

更多文章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三十章 晚成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楚庄王,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三十章 晚成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了的“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思想。韩非子曾说“是以圣人无常行也。”意思是圣贤的行为没有恒定不变的,也可理解为圣贤的行为与常人不同,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不按套路行动。按常理不行动怎么能知道,不去

  •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一章 君渊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喻老,红林,赵武灵王,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一章 君渊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轻,就会失去臣下;躁,就会丢掉君位。君主不牢牢掌握君权,就会失去管控国家的能力,自然就会失去臣下;不依法治国,不行为君之道,将己降归为躁类,就会失去君位。宏观上来看,历史上有很多君主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一章 文采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邪道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一百三十一章 文采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老子的大道论。圣贤学说皆为劝世之论,唯一目的就是劝人走大道,大道就是正道。正道就是遵道循理之道,按律而为,一是按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为,二是按社会法规、规矩而为,总之,凡事都合于规矩,遵于律法。人生,无外乎就是随时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章 德得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本性,禀赋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二章 德得韩非子没有从“道”开始讲,而是从“德”开始讲,可见“道”有多难理解,按老子的话: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不知道怎么命名,只好叫“道”。从德开讲,这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通常做法,就是从事物的属性开始认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德”就是“道”的最高最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六章 显主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臣子,君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六章 显主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解释了十五个臣子具体的贤能之处。韩非子所推崇的贤能之臣,要通天地之道,也就是政治规矩;要懂君臣之礼,也就是职场规则;要知治国之法,也就是专业知识;要明世俗之道,也就是社会关系,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晓律法,遵纪守法。如果

  •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三章 礼者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解老,红林,道家,老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十三章 礼者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总结了何为“义”?“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各类关系处理得很适宜,适宜的才能去做。这几乎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类关系中。关系,成了中国人的资本与资源,并将其市场化与商品化,其实,关系的实质是权力

  •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章 用民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说疑,治国,仁义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章 用民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开篇就为我们讲明了治国理政的原则与方法,从君主权柄奖罚说起,奖罚不仅是针对具体的人与事,更重要的是要起禁止奸邪的作用,要防患于未然。韩非子归纳出禁奸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攻心禁其奸心,中策攻利禁其奸言,下策攻事禁其奸事。其实,在中国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四章 帝术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君主,臣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 第四章 帝术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解释了公孙鞅(商鞅)的法制,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国家律法的出处,国家颁布,解决了权威性与强制性;二是律法的作用就是约束与规范社会行为;三是律法的核心就是奖赏,按人性原始特质设定,解决了律法的内在原力。最后韩非子告诉君

  •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二章 上利

    历史解密编辑:红林主人标签:韩非,韩非子-饬令,治国,君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 第十二章 上利红林悟道《韩非子-饬令》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重点讲解了赏罚必出于君主一人的道理。这是一个既浅显又深奥的课题,浅显在于世俗于理,深奥在于本质于道。人性的特质与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的从属性,天下没有人能够独立存在,必须依托和依靠于某个群体而存在。基于这种属性,

  •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第六章 韩患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不解细语x标签:韩非,韩非子-定法,奸臣,法令

    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第六章韩患红林悟道《韩非子-定法》上一章韩非子借三家分晋韩地成国后,新旧律法同存而不一,臣子无所遵循而奸邪滋生,这一景象回答了第二个问题的前部分,就是“徒术而无法”的后果是什么。申不害作为韩国韩昭侯的辅助大臣,只让君主行君术颁布韩国律法,却没有废除晋国旧法,新旧法令不统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