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荆樊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的战争,这场战争魏蜀吴三国都参与了其中,最终的结局自然很清楚了,蜀国失去了荆州地区,魏国保住了荆州以北的樊城重镇,吴国成了最大赢家,几乎占领了荆州全境,基本解除了来自刘备方面的威胁。
荆樊之战的背景是汉中大战刘备惨胜曹操之后,关羽为了配合刘备的行动,出兵攻打曹魏北上重镇樊城和襄阳,关羽派遣重兵把樊城团团围住,曹操在汉中大败之后与孙权联合,一起出兵夹击关羽,最终关羽兵败身亡的一场大战。
曹操为了救援樊城,一共派遣了五名大将,分别是曹仁,于禁,庞德,张辽,徐晃。这种阵容非常豪华了,这些武将除了庞德外官职都不低,都说手握重兵的集团司令的意思。在这五人中,有人表现好也有人表现差,曹操到底用错了谁呢?
樊城之战开始后,关羽就围困樊城猛攻,樊城守城大将曹仁表现非常不错,善守大将的名号没有被打脸。曹仁在樊城最危险的时刻,与城内将士决心共存亡,亲自在城门督战,面对关羽的猛攻,他一直坚守樊城,与士兵共患难,在曹仁的坚持下,樊城内的曹军没有一人逃跑和投降,曹仁的带兵能力得到了验证。
其实早在赤壁之战结束后,曹仁守南郡的时候就表现非常出色,在兵力弱势的条件下,曹仁能击败周瑜,让周瑜付出了极大代价之后才得到了南郡。此外曹仁还敢于身先士卒,主动带队冲杀,是为将者勇敢的典范。
曹操派遣给曹仁第一兵马由于禁和庞德两人统帅,不过最终这支兵马未能解救樊城,而且还被关羽用水淹了,三万人马全成了鸭子。曹操在用于禁和庞德的时候,明明已经知道此二人不和还要用,这可是犯了兵家大忌了。
于禁为了防止庞德建功立业对庞德是处处受制,但庞德也是有脾气的人,也对于禁的行为感到非常不满。庞德一军在被水淹的时候于禁见死不救,庞德最终在逃往樊城的路上被关羽水军擒拿。于禁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自知没办法逃走了,向关羽乞降。
从曹操的角度来看,他肯定是用错了于禁,对于庞德而言他已经尽力而为了,做到了该做的本职工作,无奈上级不配合这也没办法的。
于禁一军覆灭之后,曹操又派遣了两支兵马,一支是徐晃率领的青年士兵,一支是张辽从合肥向樊城援助。但徐晃和张辽各自解救樊城的方法有些不同,徐晃采用快速进兵方式,率先解了樊城之围,张辽则有点反常理,声势很大但军队在战场胜负未分之际一直按兵不动,有一种看热闹的样子。
但曹操在让徐晃和张辽出兵前给了一道密令:“须兵马集至,乃俱前,”从徐晃和张辽二人的行动来看,张辽了解了曹操的用意,而徐晃却违背了曹操的意思。
曹操给徐晃的主要任务是解救被围困很久的樊城,徐晃第一步完成非常不错,和于禁不同的是徐晃很快和曹仁会师,樊城之围立刻解除,这里又要鞭尸一下于禁,自己和徐晃一样做不是一点事情都没有了,还是拉不下面子,因为于禁和曹仁官差不多大,于禁想想凭什么让我救曹仁还得听他指挥,我自己大败关羽难道不香吗?结局是关羽吃香了,踩着于禁的脑袋威震华夏了。
张辽这方面非常机灵,从出兵到樊城解围了,还是原地不动,大张旗鼓却不前进,搞对手心态。徐晃在樊城解围后,就把曹操的叮嘱抛到脑后了,立即率领新兵蛋子和关羽主力决战,虽然打赢了但损失着实不小。且关羽和徐晃是同乡,徐晃用他和关羽的情谊欺骗关羽的行为也多多少少有点不齿。
张辽在樊城之战中始终没有出兵,一直处于观望状态,他其实才是最理解曹操意图的人了,自己保存主力等待关羽和吕蒙大战后曹魏收利。但由于徐晃擅自进攻,击杀了关羽主力部队,导致关羽无法和吕蒙作战,最终东吴坐享其成拿下了荆州三郡,曹操解了樊城之围外白忙活一场,关羽最惨,兵败身死。
在樊城之战中,曹操用了五个将领中曹仁和张辽无疑是完成最出色的,曹仁能守住樊城是头功,张辽能保存自己主力功劳也不小。毁掉自己名声的是于禁,兵败投降晚节不保,庞德虽败但保住了名节,曹操也对此多有可惜,徐晃就不好说了,樊城之围解了,但曹操的机动部队也被他拼光了,算是有功有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