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时期很多人投降都没事,为什么于禁投降就遭到了鄙视?

三国时期很多人投降都没事,为什么于禁投降就遭到了鄙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4410 更新时间:2024/2/20 2:08:17

于禁投降不同于别人,别人投降是真投,投了就不回去了。于禁则不同,于禁投降不算真正意义的投降,最多算放弃抵抗。他“投降”不久,因东吴占据荆州又被遣送回去了,回去之后他面对的是个不怎么大度的新主公,于是就悲催了。

武将投降,原主人死亡或者战败,都不会面临于禁这样的尴尬。

比如说吕布背叛丁原投奔董卓,丁原死了也没法对吕布鄙视。如果丁原没死,那就是另外一种情景了。

比如于禁最先投靠的并不是曹操,他原是鲍信的手下,鲍信阵亡之后,他就跟着曹操干。这时候的于禁就没有受到猜度和质疑。

比如张郃,张郃最早是跟着韩馥。韩馥战败,袁绍接手冀州,张郃就投降了袁绍,也没人说什么闲话。

当然也有投降时原主人实力尚存的。比如说官渡之战张郃和高览投降曹操。

袁绍势力还在,张郃、高览两个投降对曹操来说是欢迎的,对袁绍来说肯定是恼火的。他二人投降,留在河北的家眷是不是受到了牵连并没有相关的资料。从袁绍性格来看他并似乎并不是一个太大度的人,(高览死得早,也没听说有什么稍有成就的后人)估计也不会太好。

不管怎么说,张郃、高览没有退路,算是铁了心的投了曹操,袁绍就是想骂几句也没办法骂。

以上这几个例子都是投了就投了,都没回去。于禁就不同了,严格来说于禁也算不上投降,投降是投靠敌对方,领对方俸禄,帮助敌对方做事。于禁并没有帮助关羽做事,他被关羽囚禁在荆州。准确的说于禁兵败是为了保住自家以及手下士卒的性命,放弃了抵抗。他只是兵败被俘而已,如果说他哪做得不对,那就是没有像庞德一样慷慨赴死,有庞德作比较,于禁显得缺少了点骨气。

如果于禁在曹操健在时被遣返,或许还没有事。虽然曹操也感慨过“于禁从孤三十年,何期临危反不如庞德也”,但是这种情况回来就好也不能过分谴责。刘备夷陵惨败之后,蜀国水军大将黄权被断了归路,不得已率军投降了魏国。这属于迫不得已,刘备表示主要责任在自己,并没有迁怒黄权的家人,黄权之子黄崇长大后,依然为蜀国效力,是个大大的功臣。老一代枭雄都有这份气量,于禁说明了情况,曹操应该还是能理解的(毕竟于禁的家眷并没有受到牵连)。但是他被遣返的时候,老曹死了,他所面对的是睚眦必报的小曹。

曹丕这家伙在争世子的时候,处处被压制,整天提心吊胆,心里面非常的阴暗(也正是这种阴暗情绪太多,使得他并不长寿)。他大权在握之后,做了很多的睚眦必报的事情。

比如他接班后,立马派使者去质问亲弟弟们为什么没来朝贺。他的一个亲弟弟曹熊被使者呵斥后就自杀了,曹熊为什么会自杀,应该不全是曹熊胆小懦弱,作为亲兄弟他太了解曹丕了。

比如曹丕逼迫曹植七步作诗,要不是亲娘卞夫人出面,曹植估计逃脱不了被杀的命运。再比如因曹操给他的压力太大,曹丕接班后接收父亲的一众小妾来报复,连卞夫人都骂他猪狗不如。

再比如以前不肯借钱给他的曹魏大将曹洪,在曹丕登基后,就被随便找了一个由头下了大狱,要不是卞夫人出面,曹洪也难逃一死。这些事情都能说明曹丕的品行。

于禁做事比较死板,比如早年打宛城的时候,青州军劫掠,于禁出兵镇压,被人误会造反。于禁不急着辩驳,先立营寨迎击张绣。于禁先公后私的品质深得曹操信任,不过他这个品质应该也得罪了不少人。于禁一直带兵在许都,少不了会因某些事情就会得罪曹丕。

如果于禁真有过得罪曹丕的事情,现在有了污点,曹丕能不趁机打击报复吗?

标签: 于禁张郃曹操袁绍曹丕刘备

更多文章

  • 关羽水淹七军,于禁的七军三万兵马下落如何?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历史解密编辑:月色如遇梦标签:关羽,于禁,孙权,曹操,吕蒙

    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是其一生功绩和威望的顶峰,此战关羽攻取襄樊围困曹仁,随后一举击溃前来救援的于禁七军共三万兵马,曹操大惊之下差点想迁都至邺城以避关羽兵锋。对于此战的详情以及后续情况就不多说,稍微了解三国的都知道,但是对于关羽水淹七军后庞德被杀于禁投降,随同于禁一起投降的七军三万兵马的下落无论演义或

  • 曹丕知道关羽水淹七军的真相:于禁不是归降,关羽也没有那么傲慢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曹丕,关羽,于禁,庞德,三国,汉朝,军事政策,曹操麾下

    关云长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军两员大将一死一降,五子良将中第一个晋位四方将军假节钺的于禁成了笑柄,庞德则成了威武不屈的典范。于禁之所以成为三国笑柄,也是拜《三国演义》所赐,这本书把于禁写成了一个跪地乞降的胆小鬼。但是我们翻看三国正史就会发现,曹丕应该是知道关羽水淹七军真相的:于禁不是归降,

  • “襄樊之战”时,曹仁和于禁,究竟谁的官职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曹仁,于禁,曹操,前将军,征南,襄樊之战,汉朝,三国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发动北伐,围攻襄樊,驻守襄樊的曹魏大将曹仁不敌,于是曹操派大将于禁驰援曹仁。我们都知道,曹仁与于禁都是曹魏集团的核心武将,地位都非常的高,但是军队出征在外只能有一个统帅,那么,“襄樊之战”时,曹仁与于禁,究竟谁的官职更大?其实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了解当时

  • 关羽死后,为何于禁也离奇死亡?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关羽,于禁,曹操,曹魏,孙权,东吴,庞德,三国,汉朝

    关羽生平玩过最大的一次投资便是将荆州数万精锐投向于北伐曹魏的中原重镇“襄樊”,倘若此次投资可以成功,便可以一举打破老曹辛辛苦苦布置的中原工事,非但如此还可以重创曹魏的士气!只可惜,关羽此次进兵,却成为了人生之中最后一次军事行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众所周知,公元219年关羽命傅士仁和麋芳把守后方,

  • 于禁在曹魏官至“左将军”,这到底是多大的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于禁,左将军,曹魏,曹操,关羽,前将军

    在官职上,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同年八月,曹操以钟繇为相国,于禁也在后来迁为左将军,假节钺。对于左将军一职,也成为于禁在曹魏最高的官职了。那么,问题来了,于禁的“左将军”,到底是多大的官职,地位有多高?一《三国志》中记载:(于禁)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左将军

  • 三国很多投降的人没事,为什么后期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蔑视?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关羽,曹丕,于禁,曹操,夏侯霸,张郃

    古代的任何一个时期,“忠”都是主旋律,这不会改变。不过,乱世中战争频繁,这个标准难免相对降低一点,特定情况下的投降是可以被接受的。就拿曹操麾下来说,张辽本属吕布,徐晃本属杨奉,张郃本属袁绍,文聘本属刘表,庞德本属马超,甚至连本属刘备的关羽也曾短暂效力曹操。可以说曹操半数以上的异姓名将都是投降来的,却

  • 于禁乃五子良将之首,为何战败后当场投降?怕死绝不是投降的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于禁,曹操,关羽,蜀汉,曹魏,刘备

    于禁这个名字估计不经常看《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不太了解,但水淹七军这个成语相信没人不知道。公元219年即东汉建安二十四年,蜀汉(这会儿刘备还只是汉中王)大将关羽围攻曹魏重镇樊城,而曹操则派遣于禁与庞德前往支援,双方最终在樊城外各自安营扎寨。后面的故事笔者猜想大家也都知道,于禁等人的营寨因为扎在低洼之

  • 赵云曾遭遇许褚、于禁、李典三人围殴,为何依然能轻易脱险?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赵子龙,许褚,李典,于禁,文丑,张飞

    穰山之战赵云能轻易脱险不奇怪啊,一来他武艺本来就比许褚等人中任何一人都高,二来像他这个级别的高手,除非用大军四面围死,否则很难围住。赵云被许褚等围攻前,曾经和许褚电调过一次,两个人战了三十合不分胜负。不过这次两人虽然战平,但是打的时间不长,不等于说他们的武艺水平就一样了,综合看的话,要赵云强于许褚。

  • 于禁:最悲惨的五子良将,晚节不保是否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于禁,曹操,关羽,孙权,张辽,曹仁

    建安二十四年,襄樊一战牵动着三方势力的神经。此一战,季汉五虎上将之首关羽威震华夏,水淹七军更是令后人津津乐道。几家欢喜几家忧,当关羽的名号震惊中华时,五子良将之一,被曹操称为麾下最为"毅重"的将领于禁竟然拱手而降。反观昔日马超副将庞德,本可借此机会投降关羽。与马超一同效命季汉、再续前缘。意料之外的是

  • 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七军包括哪些部队?可能有李典和朱灵旧部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关羽,李典,朱灵,于禁,张辽,张郃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对日后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那就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曹仁驻守的樊城和襄阳(太守是吕常)一线被关羽围困;当时曹操刚从汉中前线败退下来,于是以于禁为主将庞德为副将率七军驰援曹仁,《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