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于禁的悲情人生:辉煌了大半生,却因为一次失败被全盘否定曹操麾下虽然大将众多,但是却有两位被冠之为常败将军,因为和其他人相比,他们打败仗的次数确实比较多,这两人就是夏侯惇和于禁,夏侯惇且先不说,作为曹操时期外姓大将第一人的于禁,为何也会被称之为常败将军?我们先大概来看一看他有哪些败绩?202年博望坡之战败于刘备之手;206年昌豨叛乱于禁未能迅速平叛,直到夏侯渊前来支援才迫使昌豨投降;209年陈兰和梅成叛乱,于禁被梅成诈降无功而返;219年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战败投降,这样看来于禁败得确实有点多,至少五子良将算他败得最多,那么于禁是常败将军吗?这个其实是一种误解,我们来看看他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如何就一目了然了。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大决战,为了打赢这一战,曹操可谓是主力尽出,几乎可以说能打之人都无一缺席,比如在官渡最前线的张辽、徐晃、许褚等人;颖川一带的曹洪和夏侯渊;汝南的满宠和李通;孟津和敖仓一带的夏侯惇;陈留的张绣;曹仁在阳翟,李典负责押运粮草等等,于禁所部四千兵马则是屯兵延津到原武一线。
于禁先是在曹操东征徐州刘备之际坚守延津,挡住了袁绍南下的步伐,接着又在乐进的配合下渡河打了袁绍一个措手不及,斩首数千、俘获数千并招降了袁绍部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于禁还军原武后再次大破袁绍在杜氏津的营寨,可以说于禁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极为抢眼,可谓是大放异彩,风头盖过分别在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立下功劳的张辽和徐晃,论战功于禁犹在他们之上。
官渡之战前于禁是平虏校尉,级别甚至还不如张辽的中郎将,原武破袁绍后升为裨将军,官渡之战后再次升为偏将军,校尉之上是中郎将,中郎将之上分别是裨将军和偏将军,当时的偏将军比较罕见,比如关羽投降后曹操对他那么重视也才是封他为偏将军。从校尉到偏将军,于禁一年之内连升了三级,这是极为罕见的,与之对应的是张辽虽然立下战功,也只是由中郎将升为裨将军,升了一级而已,由此可见曹操对于禁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是极为满意的。
事实上于禁前期的表现可圈可点,除了官渡之战立功之外,于禁在曹操扫平北方的多次征战中表现不俗,比如败吕布,破黄巾刘辟、黄邵等部,破袁术部将桥蕤、张勋,宛城之战约束青州军等等。曹操平定北方后,于禁逐渐淡出一线征战,而是奉命屯田,这是他后期战绩不如张辽、张郃、徐晃等人的原因之一。
219年襄樊之战期间关羽水淹七军迫降于禁,这是于禁一生遭遇到的最大惨败,他也因此被后人唾骂,不过对于此战历来争议颇多,不少观点认为爱兵如子的于禁为了三万士卒的性命考虑才投降了关羽,甚至认为于禁战败是天灾而非人祸,比如曹操两大谋士司马懿和蒋济都不约而同的认为:“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就连《魏书》也认为:“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
于禁的人生是一个悲情的人生:辉煌了大半生,却因为一次失败被全盘否定,不能因为于禁败绩较多就认为他是常败将军,曹操生前于禁官居左将军、假节钺,名义上是曹操麾下地位最高之人(于禁左将军是216年曹操封魏王后授予的,夏侯惇受封前将军则是于禁投降之后的事),他的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三国演义》等历史二:刘备攻取荆南四郡,只有赵云和诸葛亮参战,关羽和张飞去了哪里?建安十四年(209年)是刘备的翻身之年,这一年刘备和孙权联手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并趁周瑜攻取南郡、孙权攻打合肥无暇分身之际拿下了荆南四郡,从此刘备有了自己的稳固地盘,再也不用寄人篱下了,其后更是攻取西川拿下益州成为一方霸主。
《三国演义》对刘备攻取荆南四郡描写得比较详细,不仅虚构了邢道荣,还虚构了关羽和黄忠大战于长沙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的情节,除此之外攻取四郡的主将也一一道出:刘备、诸葛亮、张飞、赵云取零陵,赵云取桂阳,张飞取武陵,关羽取长沙,然而事实上却非如此,正史中攻取荆南四郡的只有刘备、诸葛亮和赵云三人,关羽和张飞并未参战,那么他们两人当时去了哪里?
先来看看史料中的相关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云别传》记载: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
诸葛亮和赵云是明确参战了,而关羽和张飞只是提到刘备拿下荆南四郡后对他们的封赏和安排,并未提及两人是否参战,那么关羽和张飞为何缺席了如此重要的战事?莫非他们当时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导致无法参战?《吴录》记载: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三国志-李通传》:“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北方,荆州南部南郡、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和江夏六郡就成为了一块肥肉,其中江夏的江北之地在曹操手中,江南之地靠近江东的部分在孙权手中,其余部分在刘备和刘琦手中。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被南郡和江夏隔开,远离曹操的势力范围,所以曹操也没抱什么希望,唯独作为荆州政治中心的南郡曹操绝不可能放手,所以他留下曹仁镇江陵、乐进屯襄阳、徐晃驻樊城、满宠屯当阳以力保南郡不失。
南郡地处长江中上游,相当于是江东的西大门,还是通向益州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远比荆南四郡重要多了,所以周瑜把主攻方向放在了南郡,暂时无法顾及到荆南四郡,这就给了刘备机会。孙刘双方当时还是蜜月期,合作远大于分歧,所以刘备把麾下最重要的两员大将关羽和张飞留下来襄助周瑜攻取南郡,并借此稳住了周瑜自己则脱身事外,为攻取荆南四郡赢得了时间。周瑜也没吃亏,如果没有关羽绝北道挡住乐进、徐晃、满宠、李通等人的援兵,周瑜想要击败江陵的曹仁要困难得多。
或许有人会问,没有了关羽和张飞,刘备何以能这么顺利、没费多大周折就拿下了荆南四郡?这就不得不提到刘琦的作用了:209年曹操刚败退北方,刘备就上表朝廷举荐刘琦为荆州刺史(当然这只是表面文章),因为刘琦是刘表的长子,由他出任刺史重新统治荆南四郡是顺理成章之事。而对于荆南四郡的太守们而言,刘琦和刘备当然比孙权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所以刘备打着刘琦的旗号基本上没费什么劲就拿下了荆南四郡,没过多久刘琦就病死了,荆南四郡自然也就是刘备的了。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三国演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