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的关羽,被杀前向孙权请降,却遭拒绝!
汉末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这短短的百余年内,无论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还是久经沙场、马革裹尸的武将,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节奏。
在三国英雄人物中,除了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的儒将赵云外,人们最敬佩的英雄当属义薄云天的关羽。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人,雅号“美髯公”。在其去世后,历朝历代都对他推崇备至。民间尊其为“关公”,清代奉他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数千年的乱世中涌现出无数流芳千古的名将,但若论被尊称为“武圣”的人物,关羽是唯一一个。从一个普通的凡人变成一个被世人尊崇的“武圣”,可见关羽享受的赞誉有多高。
建安十九年,刘备在诸葛亮、赵云、张飞、马超等人的辅佐下,攻取益州。到了第二年,和刘备是盟友的孙权,认为刘皇叔既然已经占据益州,按照约定应该归还当初借去的荆州。
于是孙权便派遣使者前去向刘备讨要,但刘备回应道:“等攻占了凉州,再把荆州还回。”(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三国志·刘备传》)
鉴于刘备的态度,作为一方霸主的孙权,自然是十分震怒,于是便派遣大将吕蒙率军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是可忍,孰不可忍。此时羽翼已丰的刘备,亲率五万精兵下公安,准备和孙权一决高低。(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就在此时,汉中被曹操所取,刘备听闻后迅速和孙权修和,且相约平分荆州。原本荆州管辖的六郡中,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划给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归属刘备,双方罢战言和。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亲率大军和夏侯渊相争汉中,在魏国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后,曹操亲提大军到了汉中,摆出了一副和刘备决战的态势。为了策应汉中的刘备,驻守荆州的关羽在经过一番准备后,便率数万精兵攻打驻扎在樊城的上将军曹仁。
这一场战役,关羽依托南郡、武陵、零陵三郡的力量,与曹操麾下良将曹仁展开了三国史上著名的襄樊大战。虽说此战没有攻破樊城,但是关羽却给曹魏带去了很大的威胁。一度打得曹仁损兵折将,同时也吓得曹操想迁都以避其锋芒。
《三国志·于禁传》:“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于)禁助仁。”
见关羽势大,曹操为确保樊城安全,于是便派于禁、庞德率七军共计三万人马南下救援曹仁。于禁可不简单,他可是号称“五子良将”之一的名将,擅长用兵,带兵有方,深得曹操赞赏。但就是这样一个骁将。却被关羽一战打的全军覆没。
《资治通鉴》:仁使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樊北。
《三国志·曹仁传》: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
《三国志》: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从这三处记载可以看出,关羽攻打樊城,于禁、庞德率七军南下救援,驻扎在樊城北。当时,天降大雨,汉水暴涨,关羽便趁机水淹了于禁统率的七军。不得已,于禁投降,庞德不愿降被关羽斩杀,此时关羽兵锋正盛,威震华夏。
正当关羽趁势要夺取樊城时,此时的后方却出现了问题。正密切关注着襄樊战事的孙权,不愿看到刘备的势力日益强大,于是在吕蒙的建议下,最终弃孙刘联盟于不顾,乘着荆州防务空虚之际,派遣吕蒙率军白衣渡江夺取了荆州等地。
《资治通鉴》:吕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
正在前线和曹仁对峙的关羽,想不到孙权会在背后捅他一刀。听闻后方基地丢失,再加上曹操又新派来了徐晃率军相助曹仁,此时已没有后勤补给的关羽无心恋战,被迫退兵。
在徐晃和吕蒙的前后夹击下,关羽被困于麦城。当时,逃至麦城的关羽因为被东吴切断了入蜀的道路,所以无路可走。此时,兵微将寡的关羽,已陷入绝境,无力再战。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起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据《三国志》记载:“羽在麦城,使使请降。”一生忠义的关羽,根本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他怎么会向在他背后捅了一刀的仇人孙权投降呢?孙权也感到困惑,于是和大臣商讨此事真假。
孙权帐下有一谋士,名叫吴范,他沉思片刻后,认为关羽是缓兵之计,想借此延缓孙权军队的攻势,之后寻找机会逃回蜀地。(《三国志》:“彼有走气,言降诈耳。”)
孙权采纳了吴范的意见,回绝了关羽的请降,同时派潘璋率一队人马埋伏在麦城通往益州的必经之路。果不其然,关羽率数十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遭遇了吴军的埋伏。关羽及其子关平被擒,随后被斩杀。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