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大英雄,他们都因宁死不降而让人敬佩,如文天祥、杨业等人,但是在我国历史上,有个时期降将特别多,那就是三国。孙刘曹三人手下,有很多的降将,如刘备手下的魏延、黄忠、刘巴、法正、姜维等人皆为降将,而且他们在刘备手下都担任着重要职务。
孙权手下降将较少,但仍有太史慈、甘宁等大将,曹操更不用说了,几乎将对手的可用人才,照单全收,因为爱惜人才,放走的敌军将领也不少,如赵云、关羽等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有三人是降将,如张辽就曾是吕布部下,还有庞德、文聘等人,这些人虽为降将,但曹操从未对他们另眼相看,反而很信任他们,对他们委以重任。
三国降将众多,也与其时代特色有关。我们知道,三国是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诸侯间打来打去,人才损失严重,各诸侯为了图谋霸业,都需要人才的补充,因此,招揽降将则是他们最快的招揽人才的途径。还有一点,各诸侯之间的战争,属于国家内斗,不存在民族气节这些,所以将士们的投降,也不需要承担太沉重的道义包袱。
在三国,战士投降相当普遍,人们也不会认为这是一件可耻的事,如三国时期,有过降将经历的关羽等人,就很受人尊敬,至今喜欢关羽的人也不在少数。关羽那短暂的降曹经历,并未给他的人生带来污点,也无损他的声名。在三国时期,降将如此多,大多都不会受到人们的指责,但为何于禁投降关羽,却引来那么多的争议呢?
于禁是曹操手下一名将,一生战功赫赫,但是人生的最后一败,却将他毁了,不仅同僚嘲笑他,排挤他,而且曹丕也不待见他,于禁本人也是在羞愧中郁郁而终,死后都未能入享太庙。
这一切与关羽有关。公元219年,关羽率兵进攻樊城,曹操派于禁和庞德去守樊城,但是关羽却利用大水,淹了曹军,于禁、庞德等人皆被关羽活捉,但与于禁不同的是,于禁降了关羽,而庞德没有。不肯投降的庞德被关羽杀害,于禁投降了关羽,虽免了一死,但是并没有得到关羽的厚待,反而把他仍在大牢里,不管不问。
关羽兵败,荆州被孙权夺取,于禁也到了东吴手里,但是东吴也没有以应有的礼数对待于禁,反而几次羞辱他。于禁回到魏国时,曹操已经去世,新的魏王曹丕,因他投降关羽,也不待见他,同僚也不同情他,甚至一些人在他背后指指点点,嘲笑他。三国降将那么多,为何禁降会受到曹丕和同僚的如此对待呢?原因不外乎以下4点。
一是与庞德的对照。我们知道,庞德和于禁同时被关羽所擒,但庞德宁死不降,虽被关羽杀害,但人们对他油然起敬,充满敬意,相反,人们对庞德越怀念,越敬佩,则会对于禁越鄙视,越排斥。还有一点,庞德在魏国的地位、官职等,都是不及于禁的,反观于禁,跟随曹操多年,在军中有很高威望,却轻易投降了关羽,对比二人做法,于禁的确不能让人尊敬。
二是于禁的地位。于禁是军队统帅,且为五子良将之一,在军中拥有很高的职位,于禁也是曹军襄樊之战最高指挥官。想想,一个军队的最高统帅投降敌军,对这支军队的士气打击有多大,于禁的投降,对曹军的士气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甚至连曹操都动了迁都的心思。因此,人们更加不愿意原谅他。
三是曹丕的态度。曹操胸怀广大,极能容人,尤其是能容有才之人,不过从曹丕在这方面差曹操一大截。于禁投降后,曹操虽然感慨,但依然善待他的家人,而曹操死后,曹丕就没有那么宽容大量,能够容忍臣子的背叛。曹丕的态度,也影响了同僚的态度,尤其是曹丕让人在陵墓内,画了一些羞辱于禁的画,让于禁羞愧交加,悲愤而终。
四是性质不同。大多投降,要么是旧主一死,如张辽、文聘,要么是旧主待其不仁,如张郃,要么是怀才不遇,或者是抱负难以施展,如许攸,才选择投降的,但是很少人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投降的。
于禁投降关羽,往大来说,是为保全几万将士的生命,但显然曹军将士不这么认为,往小了说,就是贪生怕死,爱惜个人生命而投降的。这对于一些出生入死、上惯了战场的将士来说,是一件很让人鄙视的事,所以同僚瞧不起他,也是一件正常的事。
曹军的失败,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禁身上,而他的投降,纯属只是想保全他的生命罢了,试问普天之下又有几人不怕死呢?他就错在他的身份上,一个军队的最高统帅投降,怎么说都是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的事。于禁不投降,也难以改变战局,不过他这一降,却彻底毁了他的一世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