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元869年,唐帝都长安朱雀大街,暮色四合,行人稀寥。
踢踏,踢踏--------一阵清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一身材高大男子身跨枣红大马急驰而来,但见那男子方头、红头发、鼻孔上翻,长相甚是吓人。
说时迟,那时快,那男子突然张弓搭箭、回首望月,一箭射向了背后的城墙,然后绝尘而去。
守城官兵一看有箭射来,紧急卧倒,一片惊慌。待镇定下来之后,发现箭上有书信一封: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官兵一看,我的个乖乖,这诗读起来怎么感觉后背凉飕飕的,竟然以这样方式投递反诗,于是立即将此诗上报朝廷,那么,接下来等待这名男子将会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②
不错,写反诗的男子叫黄巢,这是他第三次参加科考了,前两次是文考,因晚唐科场上的各种黑暗,黄巢落榜实属正常。
而这次他参加的是武举考试,比的是硬功夫,是真刀真枪的比试,不太好作弊,这对黄巢来说是个机会。
果然,黄巢以知天命之年,力挫各路好手,从县衙到州府,一直厮杀到长安,进入决赛,并最终在决赛中胜出,黄巢即将将武状元的桂冠揽入怀中。
然鹅,奇葩的是,唐朝的武举考试不单考硬实力,而且要求“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光能打是不行滴,还要长得高大帅气,就是到战场上,不用动手就能迷死人的那种。
而凭黄巢的相貌,到《西游记》剧组里演个红毛怪什么的,根本就不用化妆,吓死人倒是有可能。
就这样, “先天不足” 的黄巢又一次被拒之门外,而且这一次对他打击更大,不是自己没本事没考上,仅仅是因为长得丑,这是对他人格的侮辱,黄巢的愤怒可以想得到。
愤怒出诗人,愤怒的诗人出好诗。这首《不第后赋菊》就是黄巢“发愤之所为作也”。
“我花开后百花杀”透着凛凛杀气,让人不寒而栗,他期待着有一天,他要找回他的尊严,像这菊花一样,扫尽百花的威严。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他的目标不是县衙州府,更不是乡村小院,他窥视的是以长安为标志的大唐帝国,他要让嘲笑他的腐败政府付出代价。
③
公元820年,黄巢出生于曹州冤句县(今山东荷泽)一盐商世家。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盐都属于政府专营物资,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民间不得染指。
贩运私盐在唐代可是重罪,是要杀头、诛灭九族的,风险极大,但风险大意味着利润也大,黄家靠着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积累了相当财富。
贩运私盐虽然很挣钱,但毕竟是违法经营,属政府打击对象,黄家当然也不想世世代代过这种刀口舔血的日子,就想转型、漂白上岸。
黄家就把希望寄托在黄巢身上,从不让黄巢接触私盐生意,而是让他一门心思读书,上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家教,希望有朝一日黄巢能通过科举入仕光宗耀祖。
而小黄巢也不负众望,他自幼聪明伶俐,文武兼修,除了长得有点“潦草”外,其他没毛病。《新唐书.黄巢传》载:“善击剑骑射,稍通书记,辩给,喜养亡命。”
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记录了黄巢5岁写菊花诗的故事:
在为爷爷祝60大寿上,有人提议以院子里栽的菊花为题赋诗,让爷爷起个头,这老头子平时也是个文化人,可今天不知是喝高了还是太激动了,一时语塞,捋着胡须苦思半天也未能吟出一个字来,现场气氛持续尴尬中------
“堪于百花总为首,自然天赐赫黄衣”在一旁玩耍的小黄巢随口吟出了两句。
老爸一看,这儿子不是让老爷子难堪嘛,“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一边玩去!”
但爷爷一看孙子吟出这样的诗,非常高兴,就让小黄巢再作一首,于是就有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题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两句更具王者之风,让人耳目一新、心中一颤,好诗!
青帝是主管春天的神灵,小小年纪的黄巢就希望有一天能当上青帝,让菊花和桃花在春天一块开放,从而享受到蜂蝶的欣赏和戏舞。从中可以看出,黄巢从小就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远大志向。
记载这则故事的张端义在此诗下注道:“跋扈之意,现于孩提时。加以数年,岂不为神器之大盗耶!”一语成“谶”,多年后的黄巢果然称帝建立了大齐政权,这是后话。
黄巢三举而不中,他科举入仕的理想彻底破灭,尤其是第三次落第,更是让他的自尊受到了严重伤害,愤而箭发反诗表达自己强烈不满和复仇心态。
当然这首反诗报到朝廷后,唐懿宗忙着打马球、念佛经,迎佛骨舍利,对黄巢写的反诗并没有引起重视,只是淡淡地说一句:“科考的举子没考上,有怨言,发泄一下就算了。”
你说算了就算了?黄巢可不答应,断了科考念想的黄巢,转而接手家族私盐生意,很快成为名闻一方的盐枭,实力不断壮大,为将来举事积聚了力量。
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她既清雅幽香,又默然不群,是文人士大夫心目中最高洁的隐士。
黄巢给后人仅留下三首半诗作,其中有两首半都是写菊花的,他却赋予了菊花不甘寂寞强项不屈之凛然杀气,一个“零余者”的复仇之火即将点燃。
④
黄巢生活的年代恰逢晚唐,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已垂垂老矣,行将就木,政治更加黑暗,官吏更加腐败,“天下百姓,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全唐文》)。
公元875年,濮州(今河南濮阳)私盐贩子王仙芝,因走私盐被查抄,成了被官府通缉的要犯,无奈逃到了长垣县,和另一个私盐贩子尚君长联合发动了起义。
他们很快就拉起了一支3000人的队伍,号称“草军”,王仙芝被推举为大首领,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
起义军很快攻占了长垣县城,并成燎原之势,不断烧向周边州县。
本来就对朝廷充满仇恨的黄巢,听到王仙芝造反的消息,大为振奋,也在家乡曹州冤句县拉起了2000人的队伍响应王仙芝,作为私盐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不久黄巢就和王仙芝就合兵一处。
那一年,黄巢55岁。
王仙芝、黄巢合兵后,经过一年多的分散发展,很快就汇集了30万农民军,攻城掠地,直逼东都洛阳,直杀得官兵狼奔豕突鬼哭狼嚎,朝廷数次调集重兵围剿,每次都无功而返。
朝廷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招安。
对朝廷伸出的橄榄枝,义军方面也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和朝廷接触一下,探听一下虚实。
谁知在谈判过程中,发生了一件谈判双方都没有预料到的事情,那就是黄巢痛打王仙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到招安,其实朝廷从骨子里是看不起义军的,招安只是权宜之计,擒贼先擒王,王仙芝是起义军的头儿,只要解决了王仙芝的问题,其他的人群龙无首,自然就会解散。
朝廷只授予王仙芝一人左押衙监察御史之职,也就是负责御林军仪仗队安全警卫的小头目,正八品。
这王仙芝到底是小农意识浓厚,一看朝廷授予自己这样的官职,激动得竟然跪在地上连连叩头,完全忘记了谈判前和义军的约定。
这黄巢一看,气不打一处来,就这么个八品小官就把你王仙芝给收买了?!而且朝廷并没有给他和其他义军头儿封官。你一个人当官了,让手下这些兄弟怎么办?说好的要杀尽狗官共享富贵呢?
这黄巢也是个争强斗狠的主,一点都不讲政治,能动手解决的,就不要瞎哔哔,直接上去对还跪在地上的王仙芝一波老拳,直打得王老大眼冒金星,头破血流,满地找牙。
经此事件,黄、王分兵,王仙芝理亏,投降不成,不得不带领义军继续战斗。黄、王虽然还是统一战线对抗朝廷,但分兵无疑削弱了义军的力量。
分兵后的王仙芝还是念念不忘朝廷招安,一门心思想投降,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派去洽谈投降事宜的尚君长和大将蔡温球、楚彦威等人被捕杀。
878年二月,王仙芝率领的5万义军在黄梅被招讨使曾元裕的大军包围,经过激战,义军全军覆没,王仙芝战死。
⑤
王仙芝战死后,官兵把围剿矛头直指黄巢,加大了黄巢起义军的压力,但也为黄巢施展才能提供了舞台。
878年,黄巢攻克亳州,原王仙芝手下大将尚让(尚君长之弟)率残部来投,起义军在亳州举行结盟大会,推举黄巢为黄王,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建立临时政权,年号王霸。
亳州会盟是草军发展史上重要转折点,在黄巢正确军事思想指挥下,几十万起义大军流动作战,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始终牵着官兵鼻子走。
但义军和唐正规军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还是处于绝对劣势地位,被追到浙江的几十万义军被困四明山,危在旦夕。
就在起义军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黄巢以他惊人的智慧和勇气,异想天开,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开山辟道700余里,由浙江进入福建,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在危难时刻能带领导大家走出困境的人,这就需要高智商高情商高眼光,而黄巢此刻完美地展示了一个领导该有担当和责任,拯救义军于危难。
所以说也不是谁都能当领导的,不要动不动看到领导享受一点特权就眼红,那也是对人家能力和付出的回报。你想当领导,那必须先把“三高”给练出来。
福建是唐统治相对薄弱的地方,山高林密,面朝大海,进入福建的起义军犹如蛟龙入海,一举摆脱了官军的追剿,实现了胜利大逃亡。
写到这里,恰逢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探花郎自然联想到了长征。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有某些惊人的相似,长征被称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当然不是黄巢起义可比的,但熟读史书的先辈伟人们或许从黄巢起义中得到了某些经验教训。
进入福建的义军经过短暂休整,不得不再次“流窜”,因为地广人稀的福建实在供养不了几十万义军。
879年九月,黄巢率大军攻克广州,在广州建立了根据地,“欲据南海之地,永为巢穴。”广州是当时的大都市,较为富庶,起义军准备以广州为中心,割据岭南,与唐王朝分庭抗礼。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良园虽好,终非久留之地。广州的繁华、岭南的南国风情,并没有给黄巢带来好运,这一年广州爆发瘟疫,《旧唐书》载“其众大疫,死者十三四”,起义军遭受重大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部下纷纷提出回师中原。这一年闰十月,黄巢发布《北伐讨唐檄文》,自称义军百万都统率土大将军,宣布兴师北伐。
此时的唐王朝风雨飘摇,苟延残喘,但和起义军相比还是占上风,唐僖宗听说黄巢大军北伐,急忙调兵遣将,甚至借来了能征善战的沙陀骑兵。
在荆门,起义军受到山南东道节度史刘巨容和沙陀骑兵的联合伏击,损失惨重,被俘虏和杀死的义军有17万之多。
但官场老油条刘巨容见好就收,并没有乘胜追击,大将曹全晸请求发兵追击,刘巨容却说:“国家多负人,危难不吝赏,事平则得罪,不如留‘贼’冀后福”,于是“止不追”。
由此,起义军逃过一劫,而唐朝廷也失去了一次难得的消灭黄巢起义军的机会。
而此时的黄巢又展示了他的过人之处,他一边收拾残部顺江东下,攻打信州,一边向唐诸道行营兵马都统高骈诈降,以麻痹高骈,为义军赢得喘息时间。
这高骈是唐有名的战神,号称常胜将军,手下猛将如云,其中张璘更是没有对手,是唐朝为数不多的杀手锏级人物。
而高骈接到黄巢“投降”文书后,大喜过望,认为黄巢是真的走投无路了,他生怕围剿黄巢的其他军阀跟他抢功,于是就将他们遣返。
黄巢看到围剿义军的唐大军已撤走,高骈部也已彻底放松,于是突然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响叮当之势夜袭唐军大营,唐精锐之师猝不及防,溃不成军。
而大将张璘也为黄巢亲手斩杀,高骈在众将的保护下仓皇北逃,黄巢通过诈降一举扭转了战场上的不利形势。
⑥
信州大捷,杀死唐大将张璘,大胜高骈的精锐之师,高骈为保存实力,龟守扬州,命令各部严格自守,不得寻求和义军作战。
信州大捷极大震慑了各路军阀,黄巢以率土大将军的名义向沿途各军阀发出通牒:“各宜守垒,勿犯吾锋。吾将入东都,至京邑,自欲问罪,无预众人。”(《资治通鉴》)。
意思是说,你们看好自己的队伍,不要和我作对,我要到京城向皇帝要说法,与你们无关,你们不要趟这个浑水。
这些藩镇本来就是墙头草,只顾自己的利益,哪管皇帝死活,眼看黄巢势大,也不敢造次。
就这样,义军挥师北上,一路高歌猛进,基本上没遇到什么大的抵抗。880年11月攻克洛阳,西破潼关,12月初,百万雄师兵临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四川。
12月5日,长安银装素裹。
黄巢着黄金盔甲,跨高头大马,在将士们的簇拥下,浩浩荡荡进入长安,长安左金吾大将军张直方投诚,率文武百官数十人至灞上迎接,义军“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资治通鉴》)。
黄巢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理想已然实现!
12月13日,黄巢在长安含元殿称帝,国号大齐,改年号金统。
黄巢,这位出身底层的落魄举子,曾经横行江湖的盐枭,从举兵起,仅仅用了六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自己“他年我若为青帝”的儿时梦想,做了大齐的天子!
⑦
而新生的大齐政权,正如历史上众多的通过农民起义建立起来的政权一样,其兴也匆匆,其亡也匆匆。
新生的大齐朝并没有考虑到执政困难,从上到下滋生了骄傲自满情绪,几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周围无所事事,而长安的金粉繁华、笙箫歌舞,让义军官兵彻底迷失,他们纷纷涌进长安城大快朵颐享受胜利果实。
而黄巢本人也迫不及待过起了帝王生活,对唐僖宗后宫留下的佳丽嫔妃,逐一进行深入细致的摸爬滚打,夜以继日,不辞辛劳。
义军的大量涌入,让长安城的日常供应出现短缺。
起义军于是在城里开展了所谓的“淘物”运动,大肆屠戮唐宗室百官,对官僚、地主和富豪严刑拷打,勒令交出财物充公,长安城内一时血雨腥风、鬼哭狼嚎,成了人间地狱。
唐末诗人韦庄有诗云:“朱门甲第无一半,当街踏尽公卿骨。”描述的就是当时长安的景象。黄巢的“我花开后百花杀”变成了残酷现实。
而大齐对在京旧唐官员,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全部罢免,而不是量才适用,无疑把他们推向了反齐阵营。
而那些表面上臣服的藩镇也并没有从大齐得到好处,他们也蠢蠢欲动,逃到四川的唐僖宗也在紧锣密鼓重新组建政府,加快复辟步伐。
很快,一场复辟与反复辟的战争就此打响,大齐变成守江山的一方,而大齐官兵早已被艳脂俗粉绿酒红灯,熏晕了头亮瞎了眼,先前的昂扬士气已衰竭殆尽。
兵败如山倒,在金銮宝殿上称帝二年零四个月的大齐皇帝黄巢,被迫撤出了长安。
撤出长安的黄巢又一次沦为“流寇”受到唐大军追剿,黄巢且战且退。
在大齐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黄巢手下大将朱温、原起义军二号人物大齐宰相尚让相继投降叛变,他们反过来对黄巢进行穷追猛打,黄巢在劫难逃。
884年6月,黄巢兵败泰山狼虎谷(今山东莱芜),大齐朝败亡。而大齐皇帝黄巢个人的生死结局,史书记载不一,至今尚无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是自杀。《新唐书•黄巢传》:“巢计蹙,谓林言曰:‘若取吾首献天子,可得富贵,毋为他人利。言,巢甥也,不忍;巢乃自刎。”
二说是他杀。一种说黄巢为外甥林言所杀。《旧唐书•黄巢传》:“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另一种说法是为叛徒尚让所杀,据敦煌经卷显微照片《肃州报告黄巢战败等情况残卷》:“其草贼黄巢被尚让煞(杀)却,于西川进头。”
三说是脱身遁入佛门。主要散见于民间传说和两宋的笔记野史,传说黄巢为僧时,曾在寺庙墙壁留诗一首:
自题像
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辉。
⑧
唐末黄巢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从875---884年持续近十年时间,二渡黄河,四跨长江,席卷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陕西等12个省份。
黄巢起义急风骤雨般夺取政权,又迅速走向灭亡。它砸烂了一个旧世界,却没能创造一个新世界,它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流动作战,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没有建立稳定的地方基层政权,缺乏执政基础。
夺取政权太过迅速,缺乏必要的执政准备和执政资源,骄傲自满盲目轻敌、奢靡享乐。
夺取政权后,面对强敌固守一隅,失去了机动灵活性,高层内部分化叛变,最终导致了新生的大齐政权快速走向灭亡。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加速了唐王朝灭亡,但它也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破坏,给经济文化带来了浩劫。
它在战争中首次明确提出“均平”口号,对以后的农民起义提供了理论指导,其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也是不可否认的。
至于对黄巢个人的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
在封建统治者的眼中,他就是一个社会不安定分子,是杀人恶魔,是贼寇;社会底层阶级则认为黄巢是草根英雄、农民起义军领袖;文人墨客则认为黄巢是一个失落的有才华的诗人,是有始无终的帝王。
或许,还有其他的各种评价--------
俱往矣。
堪于百花总为首,自然天赐赫黄衣。
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终>
参考资料:《满城尽带黄金甲•史话黄巢》 荣海生 著
稀罕作者,麻烦您给个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