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为何非杀李善长不可?只因多年以前刘伯温的一番话

朱元璋为何非杀李善长不可?只因多年以前刘伯温的一番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酒苼清栀 访问量:2718 更新时间:2024/1/14 12:54:52

洪武二十三年,大明宣国公李善长被洪武大帝朱元璋赐死,罪名是伙同胡唯庸谋反,时年七十六岁。

毫无疑问,李善长死的冤枉,且先不说他是最早追随朱元璋打天下的特等功臣,就说他在风烛残年以朽败之躯谋反是为哪般?

事实上李善长从洪武四年便赋闲在家,可以说对朱元璋毫无威胁,为什么到了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却非杀他不可呢?

这一切的起因则要追溯到洪武二年刘伯温对朱元璋说的一番话。

他们谈论的内容,则是对大明朝廷左右丞相的重新安排。

我们知道明朝初年承袭的是元制,政府设左右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其中以左为尊,左丞相权利要比右丞相权利大。当时右丞相徐达正在外领兵与北元作战,实际上处理政务的便只有左丞相李善长一人。

重新安排左右丞相,岂不是要拿掉李善长?

刘伯温很谨慎,他说:“善长是开国元勋,德高望重,首相之位非他莫属。”

朱元璋只是笑笑:“李善长三番五次要害你,你却在这里帮他说好话,我看你也有宰相的气量嘛,不如就让你来当丞相如何?”

很显然这是朱元璋在试探,刘伯温不会看不出来,更何况朱元璋连李善长都不相信,他又哪敢去坐那个烫屁股的位置?范蠡和文种的故事那可是一直都写在史书上的。

刘伯温推脱说:“丞相是国之柱石,刘基只不过是个小树枝,哪里担当得了重任。”

朱元璋问:“那杨宪行不行?”

刘伯温摇了摇头,虽然杨宪是他的好友,他还是秉公直言:“杨宪的才干足以为相,然而他却没有宰相的气度,想要公平公正的处理政务,非他所能为。”

朱元璋又问:“那王广洋呢?”

刘伯温回答:“还不如杨宪。”

朱元璋看着他:“胡唯庸总可以吧?”

刘伯温说:“胡唯庸年轻气盛,若让他当丞相,会把天下折腾坏的。”

朱元璋说:“如此说来,朕的丞相只能是先生了。”

刘伯温赶紧拜倒在地:“陛下圣恩,臣没齿不忘,只是臣年老体衰,又不耐文书工作,恐怕会有负天恩。以天下之大,又何愁找不到栋梁之才?陛下只要耐心寻找便是,只是陛下方才说的拿几个人是万万不行!”

话已至此,朱元璋满心失望,同时又不禁在想:大明江山难道就非要用他李善长为相不可?

恐怕是的,此后李善长继续留在相位直到洪武四年退休。这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在那次谈话后一年朱元璋大封群臣,李善长被封为宣国公,列为特等功臣。

李善长德高望重而又身居要位,朱元璋为此寝食难安。

正是因为早已考虑到这点,所以朱元璋才会找刘伯温谈话,只不过刘伯温的一番话却让他没得选,也因此让他对功高震主的李善长越发猜忌。

好在李善长退休的早,双方才能相安无事很长一段时间。等到了洪武二十八年,李善长被牵扯进胡惟庸的谋反案,本就对李善长抱有怀疑态度的朱元璋于是疑上加疑,在猜忌心重的朱元璋眼里双重否定就是肯定了,李善长不是反贼也成了反贼。

更何况自胡唯庸谋反后,朱元璋不仅对丞相、更是对丞相这个制度都产生了怀疑,改弦更张、废除丞相势在必行。李善长作为大明首相、又是名相,让人一看到他就不禁想起丞相来,如今正好他又给了朱元璋谋反的口实,李善长这个早就变的碍眼的存在朱元璋当然是非杀不可。

标签: 朱元璋李韩公刘伯温丞相宰相

更多文章

  • 李善长问刘伯温:朱元璋登基前要先除掉谁?刘伯温:此人必死无疑

    历史解密编辑:树人闲谈标签:李韩公,刘伯温,朱元璋,郭子兴

    河工们在清理河道时,从河底的淤泥中挖出了一具石刻人像,上面刻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几个大字。这具独眼石人的出现,成功搅动了元末的乱世风云,不堪忍受欺压的河工们组成了义军,打算推翻元朝的统治,由此揭开了元末乱世的篇章。那么,好好的河底下,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具独眼石人的存在呢?难道真是上天降

  • 真没想到,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竟死于这件小事!

    历史解密编辑:忘川风华渡标签:丞相,皇帝,李韩公,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明朝开国,中国古文献

    洪武23年深夜,钦天监向朱元璋奏报,星象出现异变,恐怕将有祸患降临。解决方法是,祸起大臣,除之即可。朱元璋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沉默片刻,突然下令:速速准备好酒好菜,摆驾天牢!此刻,朱元璋要去见一个故人,一个自他起义便跟随他的故人。那一年,正值胡惟庸案的第十个年头,可还是陆陆续续有人因为涉及此案而人头落

  • 朱元璋问李善长:何时才能安定?李善长的回答决定了他的重要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金娃趣谈标签:刘邦,元朝,明朝,李韩公,胡惟庸,刘伯温,李善长,小说家,开国皇帝朱元璋

    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跟随他的文臣武将有6位被封公,其中5位是征战沙场的武将:大将徐达、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百战骁将冯胜和名将邓愈,唯一的一位文臣就是李善长。虽然李善长是唯一的文臣,但是偏偏朱元璋对他特别看重,朱元璋说道:“善长虽然没有汗马功劳,但是跟随我时间很长,我在前线作

  • 刘伯温让驸马把两个黑白棋子转交李丞相,李善长:我侄子命不保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皇帝,元朝,刘伯温,李韩公,朱元璋,胡惟庸,李丞相,李善长,艺术家,天文学家

    李善长和刘伯温都是明朝开国功勋朱元璋曾把李善长比喻为自己的萧何把刘伯温比喻成自己的张良建国后李善长被封为中书省左丞相刘伯温被封为御史中丞然而两人之间的关系却不像西汉的萧何和张良李善长和刘伯温是貌合神离明朝初年发生的一件大案又把俩人的关系降到冰点也为刘伯温和李善长的最终结局埋下伏笔李善长(左)和刘伯温

  • 明朝建国,人称“刘半仙”的刘伯温官爵为什么远低于李善长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刘伯温,李韩公,建国,朱元璋,明朝,诸葛亮,明朝建国,刘半仙,李善长,中国古文献,元朝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而明朝建立之后, 朱元璋也对大臣们进行论功行赏,先后一共封了150位功臣爵位。其中,公爵25位,侯爵79位,伯爵12位,子爵11位,男爵23位。150位功臣之中,徐达位列武将第一,封为魏国公,李善长位居文臣第一,封为韩国公,授刘

  • 李善长为啥会被胡惟庸案牵连?

    历史解密编辑:淮下书生标签:李韩公,胡惟庸,胡惟庸案,丞相

    李善长为啥会被胡惟庸案牵连呢?因为他说过一句不该说的话!之前我们讲胡惟庸有五大罪状,所以他一点也不冤。胡惟庸五大罪状但是之后的李善长,似乎并没什么大的罪状。而且李善长是一个半退休的状态,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似乎对老朱没什么威胁,那么为什么老朱还要杀李善长呢?这里注意一下,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告老还乡

  • 临死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你看看金牌背面写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朱元璋,李韩公,胡惟庸,免死金牌,李善,明朝

    丹书铁券,免死金牌,皇权特许免除一死,这种东西在古代而言,可以说是种至高无上的东西,任何人在得到之后,都将好好地供奉,但是,这种“皇恩浩荡”的恩赐,真的能够免除一死吗?在明朝初年,1370年的时候,刚刚建立大明王朝,开始了论功行赏,对于一些功勋们朱元璋是该赏赏该封封,但是在这些功勋之中,却有几人却因

  • 韩国公李善长,七十七岁落得满门抄斩,冤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韩公,朱元璋,胡惟庸,刘伯温,汤和,张廷玉

    说起李善长,那可是大明朝的开国文臣第一。看看朱元璋给他的封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这样的封赠是何等荣耀?古往今来太师这种荣誉,一般人活着压根得不到。国公这种爵位也是位极人臣,还世袭罔替。中书左丞相,相当于后世的国务总理。

  • 76岁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依然没有放过他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朱元璋,李韩公,胡惟庸,刘伯温,郭子兴,刘邦

    文|飞鱼说史公元1367年9月,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后改官制,以左为大,官封李善长为左相国,相比较为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武将,李善长对于朱元璋就好比萧何对于刘邦。朱元璋率大军南征北战,都会让李善长留守大后方,负责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而李善长也做得极为出色,从没有让朱元璋因为粮草而

  • 斩首前,李善长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笑道:擦亮眼睛看上面

    历史解密编辑:凌瑶读史标签:李韩公,朱元璋,免死金牌,胡惟庸,郭子兴,明朝

    在古代,君权无双,皇命难违。无论这个人之前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常常是皇帝的一句话,就可以要了他的性命,可也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持有皇帝御赐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在古代,皇帝们为了犒劳对国家有着巨大贡献的臣子,往往会奖励一些丹书铁券,后来演变成了免死金牌。具体的作用也很明显,一个是如朕亲临,另外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