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命刘三吾删节《孟子》,儒生冒死进谏,他只鄙夷地说:愚蠢

朱元璋命刘三吾删节《孟子》,儒生冒死进谏,他只鄙夷地说:愚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009 更新时间:2024/2/20 12:27:38

[var1]

孟子虽然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他真正受到重视是始于唐朝。文学家韩愈曾在《原道》一文中说:“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孟子是孔子的继承人的说法自此开始流传。孟子及《孟子》一书的地位才不断上升。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将《孟子》列入十一经之内。北宋神宗时,《孟子》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而孟子则被追封为邹国公,配享孔庙。南宋朱熹将《孟子》列入四书之列。元文宗时,孟子被封为亚圣公,简称为亚圣。至此,孟子仅次于孔子的地位才真正得以确立。

朱元璋对《孟子》采取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刚开始为吴王时,他对《孟子》非常欣赏。尤其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句,更是被他时常引用。他也曾说,春秋战国时但凡有人能够运用孟子之说,早就已经定鼎为一了。可是等他一统天下,登基称帝后,他再次翻看《孟子》时就有了另一番感受。尤其是对“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这句极为恼怒。认为他这是大不敬,“十恶不赦”,于是下令将孟子撤出孔庙配享行列。不过这却引得天下的儒士们不满。为此,刑部尚书钱唐以死进谏,抬着棺材上朝,终于打动了朱元璋,让他取消了上述命令。不过朱元璋对《孟子》始终存有芥蒂,时刻想着对此进行改造。

[var1]

洪武十八年,经通政使茹常推荐,73岁的刘三吾来到南京,得到朱元璋的接见。他曾经在元朝担任过儒学副提举,也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大儒。一见面,他就对朱元璋展开吹捧。“赖陛下威德,四方无虞,盗贼屏息,岁比丰登,民咸安乐”;“圣心拳拳,若此恩德,及民者深矣。”在他的嘴里,朱元璋仁义无边,治理下的国度离大同社会都已经不远了。这样的赞美让朱元璋心花怒放。他很快便被朱元璋提升为翰林学士,成了翰林院的头领。在经过编纂《省躬录》、《环宇通志》等书的测试之后,朱元璋终于将删节《孟子》的任务交给了他。

朱元璋为了让这件事有理有据,他对群臣说:“朕每观天象,自洪武初有黑气凝于奎璧,今年春暮其气始消,文运当兴,尔等宜考古证今,有所述作,以称朕意。”刘三吾自然欣然领命。他于是组织人马,夜以继日,开始对《孟子》一书反复挑选,时刻以窥测皇帝心意为目的,凡是可能引起朱元璋心生不满的都删去。他以“言论荒谬”为由共删除了三分之一的内容,并重新改名为《孟子节文》。

其中很多内容被删除的莫名其妙。最有意思的一条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明不饥不寒”。刘三吾觉得这个目的太高远了,朱元璋很难达到。不能达到,就不能成为王。为了防止百姓质疑朱元璋,刘三吾作主将其删除了。

[var1]

此书一经发布,在儒生中引发轩然大波。山东道监察御史游义同与十几名同僚联名上疏,跟当年的钱唐一样抱着必死之志。可是此时的朱元璋已经铁了心了。这些人被逮捕入狱。不久,游义生等吞金自尽。当朱元璋得知后,也只是说了句:“噫,戆哉。”意思是,真是一群傻蛋。《孟子节文》之事也逐渐成为定局。

不过,此事遭到后世儒生们的批评。像永乐九年,福建儒生孙芝就指责刘三吾为“逆臣”,极力批评《孟子节文》。而《孟子节文》也没有被后世所接受。在《明史·艺文志》中就没有将其记载入列。

刘三吾虽然一直在揣测朱元璋的心意行事,但是却也难免圣威难测。在洪武三十年的会试中,因为录取的学生多为南方人,遭到北方学子们的举报。朱元璋盛怒之下,便将所有的罪责归结到刘三吾身上,说他徇私舞弊。但是刘三吾确实是公正办事,只不过当时南方学子的水平比北方学子高而已。朱元璋也只不过是让他顶缸,一如《孟子节文》一事一样。

但是刑部官员却不能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定他的罪,又始终找不到他舞弊的证据。当时的儒士们对刘三吾又怨声载道,刑部于是将他与胡惟庸案结合在一起,说他主动为胡惟庸鸣冤,将其定为“反叛罪”。不过朱元璋毕竟还是念些旧情,没有将其斩杀,而是发放到边塞充军。

[var1]

建文帝即位之后,朱允炆想要重新用他。可是刚被召至南京,刘三吾便突然暴毙而亡。没有任何疾病的征兆。关于其死因,一直是个疑案。《明史》也只不过草草几字了事,并没有提到死因。后世有学者猜测:“是士大夫雇凶将其杀死呢?还是士大夫不想让这位御用文人再受重用呢?抑或真是怕亚圣灵魂报复而自裁。”

其实刘三吾一直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就是承受骂名也不在乎。会试舞弊案爆发之后,朱元璋一是希望有人来承担责任,给北方学子一个交代;一也是想让刘三吾暂时避避风头,暂时隐居蛰伏,等新帝登基之后再重新任用。他应该是朱元璋给皇孙朱允炆留下的储备人才之一。就像方孝孺、解缙、李景隆等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建文帝一即位就将其召回。至于他的死因,不被儒生们所接受,雇凶杀之也是很有可能的。

更多文章

  • 东晋时期的十六国混战,到底是有多么的动荡残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毅东晋,东晋政治特点,中国通史东晋完整版

    期间北方各异族在北方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国家有数十个,大小不一,强弱不等,其中存在时间较长,且相对具有影响力的国家有16个,因此这段历史也被称作五胡十六国。如果要用一篇文章来介绍这段123年的历史,那篇幅实在是太长了,少说都要几万字。因此本文就简单介绍下十六国年间的大事年表,具体的十六国情况,就等以后我

  • 春秋战国,西周灭亡跟童谣等几个历史传说有没有关联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西周灭亡后诸侯争霸,朝代灭亡前童谣,西周灭亡的历史记载

    历史的传播主要是两个途径,一个是当朝史官的记录,一个是后世历史学家的补记。这都是非常重要的珍贵资料。那么,春秋战国初期,西周的灭亡到底是周幽王无道造成,还是褒姒乱政造成的呢?我们从《东周列国志》中好像发现了一些踪迹。[var1]关于西周灭亡,民间的理由倾向于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戏弄了诸侯,等北狄真来侵

  • 公元前5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为啥会被吴国打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吴国被楚国统治多少年,春秋五霸楚国争霸,楚国与战国七雄

    不过呢再强大的国家,也会有马失前蹄,阴沟里翻船的经历。就比如楚国和吴国之间的战争,沃土千里的楚国,竟然会在公元前506年被吴国攻破国都郢都,不仅当时的楚国老大楚昭王逃往出走,就连前任老大,楚昭王的父亲楚平王,都被伍子胥给掘墓鞭尸。[var1]这不禁令人好奇,为什么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到春秋末期,会被

  • 春秋战国石碏虽然大义灭亲,但也有失察之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石碏谏宠,石碏是什么材料,石碏大义灭亲全文拼音

    提到大义灭亲这个词,大家都想到出自春秋战国《左传》的一篇史记,从那时候开始,人们都把敢于对亲人的过错进行纠正,叫做大义灭亲。但是,作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卫国大夫石碏在儿子石厚小时候就跟卫桓公的弟弟州吁鬼混,他就发现了苗头,以至发展到唆使州吁弑兄夺位,犯下滔天大罪,他有没有失察之责呢?家教之责。现代教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为何鲁国却能活到前249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史称,秦始皇灭六国历史背景,秦始皇只灭六国为何却统一了齐国

    但再怎么不可能,鲁国最终还是活到公元前249年,此时离秦国吞并韩国,仅过去19年。离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也仅过去28年。相比于那些春秋时期就被吞并灭国的小国家来说,鲁国的运气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夹杂在齐国、楚国之间,鲁国能存活这么久实属不易。既然是小国,连战国七雄都排不进去,为何却可以存活到公元前

  • 秦国公主孟赢:本是嫁太子,却因美貌被公公收入后宫,记入史册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国公主孟赢现状,孟赢太后,大公主为什么叫孟赢

    在电视剧《芈月传》中,秦王赢驷的长女孟赢公主,是芈月在秦王宫认识的难得性格脾气都相投的人,也是芈月的好朋友,曾经几次救助芈月于危难之中。后来为了国家利益,远嫁燕国,成为燕国的王后。[var1]孟赢公主前半生为了秦国,为了父王,牺牲自己的婚姻幸福,后半生为了自己的儿子筹谋,又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他与苏秦

  • 嬴稷:战国“超长待机”的腹黑霸主,秦国灭六国的实际奠基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国嬴稷简介,秦国灭六国的实际奠基人,嬴稷统一了六国吗

    [var1]对一个国君来说,他把大秦带到了一个新台阶,直接帮他曾孙子嬴政扫平了统一六国的障碍,是霸主、雄主。但对于他的对手和有利益冲突的人来说,就绝对是狠毒奸诈了,并且寿命超级长(在那个平均寿命30-40岁的年代,他活到75岁)在战国时期可是熬死了多位对手和亲人,堪称战国超长待机中的战斗机,在位时间

  • 起源于春秋战国的清明节,从追忆怀念演变为珍爱生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明节怀念爷爷怎么说,清明节怀念先烈感悟,清明节怀念语句图片

    清明节,作为对逝者的哀思和追忆,从古至今都是我国民间的一项重要节日。但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这个节日也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如今的清明节,不单单是对逝者的追忆,对过去式的怀念。相反,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绵长的珍惜。相传,春秋晋国公子重耳逃亡期间,因饥饿面黄肌瘦寸步难行,随行介子

  • 战国名将李牧之死,历史上有两种说法,哪种更可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武安君李牧是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由于他作战勇敢有勇有谋,在历次战斗中都能险中取胜,深受人们的喜爱。即使到了现在,人们谈起李牧,不仅为他的军事才能折服,还为他的冤死感到惋惜。而对于李牧的死,《史记》和《战国策》都有记载,虽然结果都是以死为终,但过程却大相径庭,到底哪种说法更确切一些呢?按《史记》的记

  • 李世民:别人家的孩子,17岁营救隋炀帝,20岁封秦王,28岁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599年李世民出生,成为李渊的次子。自幼就十分聪明的他,什么博览全书、学习武艺都是他的基本功,可以说李世民能有后来的成就,跟他从小的勤奋是离不开的。就这么的,打小就优秀、努力的李世民,便受到许多长辈们的喜爱,尤其是右骁卫大将军长孙晟,在李世民不过15岁的时候,就把自己仅仅13岁的女儿许配给了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