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之洞的得意门生,过得非常潇洒,却阴差阳错因康有为变法而殉难

张之洞的得意门生,过得非常潇洒,却阴差阳错因康有为变法而殉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982 更新时间:2024/1/19 13:45:27

1898年夏秋的那场变法,不仅开展百余日便遭扼杀,更由“戊戌六君子”的颈血画上了句号,愈发染上悲怆的色彩。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林旭杨深秀的名字,从此在诸多历史书写中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为改革而牺牲的经典象征。 “六君子”的合称,让六人的个性差异在大众眼中显得模糊不清,似乎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小团体。事实上,在经历、性格乃至政见上,他们之间颇有不同之处,并不能一概视之。在当时人看来,六君子中死得最冤的非杨锐莫属。他不似谭嗣同那样思想激进,不像林旭那样意气张扬,更不如杨深秀、康广仁那样公认是“康党”,相反却站在康有为一派的对立阵营。他的遇难,完全是阴差阳错的结果。

陈寅恪曾说,戊戌变法在思想上有两种不同的来源,一种是康有为从经学中提出的“孔子改制”学说,另一种则是若干官员在实践中体会出的变法需要。张之洞是后一派的领军人物,而杨锐是他最心爱的弟子和最器重的幕僚之一。张之洞担任四川学政时,曾游眉州三苏祠,纪游诗中有“蜀才尽是读书人”一句。当时随行的,便有张之洞开办的尊经书院高才生杨锐。

1884年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召这位得意门生入幕。他最重要的工作,是从1895年开始长期住在北京,为张之洞打探情报并处理各种事务,用当时的术语叫作“坐京”,职责犹如今天的驻京办。虽然他的身份一直只是个闲散的内阁候补中书,不过每月有张之洞提供的100两津贴,生活比起同乡刘光第要潇洒多了。

进入戊戌年后,京中风云多变,杨锐的工作对张之洞来说也越来越重要。7月23日,杨锐的大哥杨聪在四川病逝。这时变法正在高潮,张之洞闻讯,连忙打电报要杨锐暂时不要奔丧。但他归心似箭,准备8月31日动身。不过,由于此前陈宝箴的保荐,29日有旨令杨锐预备召见。张之洞大约松了一口气,甚至心中暗喜。杨锐由此不得不留在北京,又进入了政治中枢军机处,对他是莫大的帮助。然而六君子殉难之后,他必然悔恨万分:这真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军机章京的工作,让杨锐感到相当头痛。在他看来,当时的上书,大多是揣摩上意、投机取巧的货色,没什么可行性。但如果加以驳斥,又恐怕和同事闹意见。四章京分成两班工作:谭嗣同与刘光第一班,杨锐与林旭一班。他觉得,谭嗣同虽然“最党康有为”,但还算安分,而林旭“随事都欲取巧”,让他很难共事。紧接着,越来越有危机感的光绪帝单独召见他,发下一道密诏,让他和同事们商议,怎样能罢免顽固昏庸的大臣,全面推进变法,又不至于惹怒慈禧

自然,这是完全无法办到的。5天后,政变发生。这道密诏,被杨锐的门生黄尚毅缝在衣领里,连同老师的灵柩一同带回了四川。1909年,慈禧死去,与政变关系莫大的袁世凯也被罢斥。杨锐的儿子杨庆昶带着密诏进京,想为父亲平反,但被政府压了下去。不过,再过两年,也轮不到大清朝为杨锐平反了。

杨锐,字叔峤,四川绵竹人,1855年生,1898年9月28日被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杨深秀:“戊戌君子”中最年长一位,为康有为频递奏章招来攻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1898年夏秋的那场变法,不仅开展百余日便遭扼杀,更由“戊戌六君子”的颈血画上了句号,愈发染上悲怆的色彩。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林旭、杨深秀的名字,从此在诸多历史书写中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为改革而牺牲的经典象征。 “六君子”的合称,让六人的个性差异在大众眼中显得模糊不清,似乎是一个志同道合的

  • 同治没有子嗣,去世后慈禧给出一个大臣无法反对又居心叵测的建议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慈禧太后是清帝国实际掌门人,她继承的这份遗产来自其亡夫咸丰帝。咸丰为道光帝第四子,也是清帝国第九位皇帝。道光二十六年(1846)被立为储君,三十年(1850)接替乃父继位。被史家称为“苦命天子”的咸丰生不逢时。清帝国刚刚度过中英交涉的困难期,不久即迎来席卷东南半壁的太平天国起义,动荡经久不息,而且

  • 慈禧给光绪找了个“大阿哥”,两人不但嫌隙冰释还更加互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重新理解光绪帝在政变之后的病,我的看法是:既有生理上的,更有心理上的。光绪帝幼年时代就身体不好是事实,肾功能有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大婚十年依然没有儿子,可能就和其身体状况有关。至于心理上的,既然说不清楚与康、梁“保皇”运动的关系,那剩下的路只有一个,以离开换取太后的认同、信任。所以我们看1898年底

  • 慈禧为何选择了光绪?除了是其亲侄子,更重要的是竞争者槽点太多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18岁的小皇帝亲政。不到两年,同治十三年(1875)十二月初五,小皇帝驾崩。但因清帝国的整体利益,她迅速从个人悲伤中走出,建议为咸丰帝——而不是同治帝——选择一个新的接班人。她的理由是,天下毕竟是咸丰帝的天下,咸丰传给了他的儿子同治。同治没有儿子,现在所要选择的皇帝,只

  • 戊戌政变后光绪没有被幽禁在瀛台?光绪帝确实病了,而且不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戊戌政变是突发事件,也并非过去所说是戊戌维新运动激进措施引起的反动,而是各种政治势力误读误判的结果。康有为一再说他们的目标是“保皇上救中国”,而其结果却是害了皇上,也害了中国。戊戌政变发生后,光绪帝无法解释清楚与康有为等人的关系,无法让慈禧太后在内心深处重新认同他。因此,光绪帝不得不请求太后再度垂

  • 两道决定大清命运的奏折,慈禧看后彻夜未眠,但有一事一直没看懂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1898年9月14日,伊藤博文抵京来中国游历。1898年9月19日晚,就在光绪召见伊藤博文的前一天,康有为拟写《时局艰危,拼瓦合以救瓦裂折》,以杨深秀的名义上呈。康在奏折中提出“合邦”之策,认为中国“非联合英、美、日本,别无图存之策”,同时向朝廷推荐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和日本原首相伊藤博文,认为他们

  • 光绪向康有为倒苦水,维新派却全体乱了阵脚,手捧密诏竟然都哭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戊戌政变中,袁世凯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1898年八月初三日7时至9时,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谭对袁世凯说,当前形势对皇帝大大不利。荣禄将于今年九月(农历)天津阅兵时杀掉皇帝,要袁世凯八月初五(9月20日)到光绪皇帝处要朱谕一道,令其带兵在天津杀掉荣禄。然后带领手下兵马入京,一半围住颐和园,另一半守住宫

  • 和咸丰关系最好的郡王,捉拿肃顺成为他一生的荣耀,动辄炫耀一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五个儿子,咸丰皇帝的亲弟弟,慈禧太后的亲妹夫,同治皇帝的亲叔叔,光绪皇帝和摄政王载沣的老父亲,生来就是天潢贵胄,注定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活着时有数不清的奴婢仆人伺候,死后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随葬。人的家庭不可选择,家庭的责任也不可逃避,尤其是在皇家,贵为直系皇族的一支,

  • 咸丰关系最好的弟弟,参与政变耀武扬威,但教育起同治却一点没辙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晚清民国时期,政治波云诡谲,城头变幻大王旗。所谓的成功人士只是历史的一个短暂存在,刚刚达到辉煌,便被后来者取代。多少卑微低贱的人爬上来,多少位高权重的人跌下去,成功与失败之间似乎只有一念之隔,所得与所失之间难以清晰界定,历史的时空有时显得那么错乱。奕譞、载沣两代醇亲王是政治权贵,贵为皇帝之父,一人

  • 摆脱老人政治,任用年轻人推动改革,看似没毛病但光绪还是太天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希望通过这次政治改革,在短时间内改变大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从诏书的发布到政策的实施,从新官的任用到旧臣的黜免,基本出于圣裁。作为一代有志于改变大清命运的皇帝,我们不能怀疑他的发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家国一体,皇帝与王朝的命运关联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