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在内政方面的举措差强人意,在对外战争中却不断失利

武则天在内政方面的举措差强人意,在对外战争中却不断失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235 更新时间:2024/1/24 6:42:31

不过,要说她是极优秀的皇帝,似乎还没到那个份上,要说十分糟糕也不至于,毕竟也是“政开元治宏贞观”。

任用贤能与酷吏

武则天善用人,这个是很多后世的人所给予的评价。但是,在这方面有所矛盾。

对于有才能的人,武则天从来都不会吝啬欣赏和提拔。

她先是改良了原有的科举制度,将每年平均的录取人数增多。后来,又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制度。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她做了一项空前绝后的举动,那就是规定设立“武举”。

武举的内容总共包含七项:射靶,骑马,步射,身高相貌,言论,举重等。虽然武举人当时的地位仍然低于文举人,但是,这个倒是开创全民健身和全民强身健体的先河。

当时武举并没有能培养出将军和军事人才,而且针对的范围比较小,武举规定只针对六品以下的官员,并且商人后代、平民子弟不得参与,可以说主要是从勋贵家庭和低级官员里寻找文武全才的人。但是这个理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培养出的文职官员也比较全面,可以保证朝廷的人才身体健康强壮,才能在当政之时有所作为,这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科举示意图

其中最令人赞赏的,就是不论是什么出身的人,只要有才华,都可以通过科举而被提拔。

武则天此举,一方面的确提拔了不少人才,比如狄仁杰姚崇宋璟等人。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朝堂上有许多滥竽充数的人,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笼络地方势力。

按《通典·选举》所记:“天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天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此外,武则天在位的时候,任用酷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虽然受到惩罚的人当中有一些是不称职之人,但也包括了李氏后裔。

武曌

司马光对武则天用人的才能做出了一番评价。按《资治通鉴》记载:“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在举贤这一方面,武则天还是有所贡献的,最起码重挫了长久以来的门阀制度,让有才之人不再因为出身的局限性而没法发展抱负。

经济发展

武则天执政以后,到她退位的那一年,经济是属于长足发展的。可以从人口和粮食存储情况来看。

按《唐会要》记载:“户口数永徽三年七月。户部尚书高履行奏。计户三百八十万。”“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户部尚书苏瑰奏。计户六百一十五万六千一百四十一。”历时五十三年,可以看到户数已经涨了近一倍。

至于粮食方面,洛阳县尉杨齐哲在长安四年向武则天上书,曾经提及当时的粮食储备情况。

按《唐会要》所记:“神都帑藏储粟。积年充实。”

而在1971年被发掘出来的含嘉仓遗址,让人们对唐朝粮食的充实程度有了更形象地理解。

含嘉仓

据报道称,含嘉仓储粮的主要时段是在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

被挖掘出来的粮窖有287座,而考古工作者预估这些粮窖按照连接情况应该原有400余座,能够储备约580余万石的粮食。

相信这些粮食里面,有部分也是武则天的功劳。

武则天一再下令“劝课农桑”,让地方官吏要多注意发展农业生产。

对于封建社会来说,农业人口的增加和耕田数量的增加,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对于初唐时期来说,虽然经过了贞观年间的休养生息,但中原地区经过了隋朝末年的混乱,不是那么容易恢复的。所以武则天时期仍然在注意发展生产,将田地数量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与官员的升迁惩罚状况联系在一起。同时,对失地的农民也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

初唐的农业发展主要还体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上面。曲辕犁出现,让农民能有更高的耕田效率。同时灌溉工具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轱辘、翻车被普遍使用,还出现了全新的灌溉工具水车、筒车等等。整体的水利设施也有了发展。

陶瓷

武则天时期的手工业分为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主要类型以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为主。

无论是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都比前朝有了较大的发展,纺织品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类型,包括丝、绢、绫等等,棉织品也开始出现。陶瓷业更有唐三彩流传于世。

武则天时期,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以政治性为主,但商业性也在政治性的城市当中不断发展。

以长安为例,长安既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长安城内有一百零八坊和东西两市,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私房珍奇皆所积集。”

武则天时期的交通已经相当发达,有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两种。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东至宋城(河南商丘)、汴梁(河南开封)、山东半岛,西至岐州(陕西凤翔),西北至凉州,北至范阳(北京)等等。几乎可以说交通动脉连接了整个中国。

同时路上丝绸之路,沿着河西走廊,通往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东南亚、印度、波斯。

军事战争

不得不承认,武则天在刚称帝的时候,为了牢牢握住手上的政权,残杀了许多不该杀的人。

黑齿常之

这些被杀的人,也包括了一些守卫大唐疆土的将士,比如王方翼、黑齿常之、程务挺等……

王方翼对抗西突厥有功;黑齿常之擅长用兵,曾让吐蕃人不敢进犯唐朝边境;程务挺同样是名猛将,威震突厥。

这些将士都被武则天所杀,造成唐朝对边境的防御力越来越弱,在很多场战争连连失利。

之后的突厥复国、吐蕃多次来犯、契丹祸乱、丢失安西和安北等,武则天的失误算是其中一个导因。

大唐军队的战力在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再也不复从前了。幸而后来政局渐渐稳定,边疆的问题得到了改善。武则天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只能说差强人意。而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武则天忙着内斗,巩固政权而分身无暇吧。

战事的失利也影响到了内政,《旧唐书》记载:“近缘军机,调发伤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剔屋卖田,人不为售,内顾生计,四壁皆空。重以官典侵渔,因事而起,取其髓脑,曾无心愧。州县役使,十倍军机。枷杖之下,痛切肌肤。愁苦之地,不乐其生也。”《新唐书》说:“加以武后之乱,纪纲大坏,民不胜其毒。自高宗已后,岁益增多,而功利繁兴,民亦罹其弊矣。”韦嗣立上疏: “今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租调既减,国用不足。理人之急,尤切于兹。故知务学之源,岂唯润身进德而已?将以诲人利国,可不务之哉!”“今陛下仓库之内,比稍空竭,寻常用度,不支一年。倘有水旱,人须赈给,征发时动,兵要资装,则将何以备之?其缘仓库不实,妨于政化者,触类而是。”

社会风气极度开放,女子地位提升

古代社会女子是男人的附属品,大丈夫三妻四妾实属平常不过了,甚至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历史传记里,女子连名字都没有,只能以丈夫的姓氏称呼自己。而到了武周时期,女子不仅袒胸露乳,打马球,参加运动,而且从武周开始,很多皇室的公主,皇后都想亲自处理国政屡屡发生“女性称帝”的事件,虽然只有武则天成功,后面的好多都没有成功,但是证明当时的女子已经非常有自己的独立的价值和属性,以及想要在军国大事上又一番自己的作为。

武曌

武则天秉承的是“贞观遗风”,唐太宗时期这种女子地位上升的现象已经初露端倪。

贞观年间,李世民觉得宰相房玄龄平时公务劳苦,赏赐了他一个宫女,聊以给他遣怀。但是房玄龄的妻子卢氏一听,大发雷霆,表示有宫女就没她,房玄龄也无可奈何,李世民派专人去做思想工作,卢氏就是油盐不进,后来李世民生气了,赐给卢氏一杯毒酒,卢氏面对皇帝天威,依然毫不让步,拿起酒来,一饮而尽,后来发现竟只是一壶醋,李世民被他搞得苦笑不得,只好作罢。“梁公夫人至妒,太宗将赐公美人,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迥。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曰:‘妾宁妒而死。’乃遣酌卮酒与之,曰:‘若然,可饮此鸩。’一举便尽,无所留难。帝曰:‘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

到了武则天称帝以后,这种风气更加成熟。从唐代出土的各类文物、绘画可以看出当时的女子生活非常丰富,并且对于感情、事业以及自身价值都有着非常高的觉悟。

作为唯一一个被中国正史记载的正统女皇帝(有国号,不是自称的那种,也不是犹如皇帝的那种),武则天的表现一直都被人拿来评比。

武曌

有人说她杀人如麻,有人说她顺应民意,有人说她颠覆传统。国家在武则天统治之下,有得有失,也不是只言片语可以说得完的。

武则天作为初唐时期的政治家,执政五十年,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在她的执政期间,整个唐朝在经济、农业、商业等各个方面都不断发展,可在对外方面却屡战屡败,甚至影响到了内政,这就是其一大不足。具体的功过,还是让那块无字碑去评说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雍正留下遗诏,列出五个人名让乾隆予以照顾,但仅有两人结局不错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遗诏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雍正总结了继位以后取得的政绩,第二部分主要是交代了自己死后传位给宝亲王弘历;第三部分交代了一些未解决的重大政务;第四部是本文的重点,所以将该部分全文列出:弘历仰承祖宗积累之厚,受朕训诲之深,与和亲王弘昼同气至亲,实为一体,尤当诚心友爱,休戚相关。亲正人,行正事,

  • 武则天借助唐高宗取得大权,高宗驾崩后架空两个儿子最终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身在桥上,怎能拆桥?唐高宗李治不仅仅是武则天的丈夫,而且还是她的政治盟友、权力的源泉;武则天如果站在李治的对立面,其地位就失去了法理基础,权力也就丢掉了抓手。武则天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政客,而不是毫无章法的悍妇,这就是她与儿媳妇韦皇后的最大区别。从尼姑到皇后,武则天的秘诀,就是不断寻找盟友。当初李世民驾

  • 雍正王朝:老十三送邬先生侍女到底是何用意,监视邬先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王朝电视剧距今已有二十年之久,可谓是经久不衰,可以说是清宫剧中的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而剧中的一众人物更是使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诸如侠肝义胆的老十三、职场达人张廷玉和图里琛、老狐狸佟国维、老实人张五哥等等,而焦晃版康熙和唐国强版雍正更是经典至极,可以在这些演员的用心演绎之下,这些人物是被刻画的是惟妙

  • 唐玄宗得以登基、掌权与三次政变关系密切,在政变中逐步巩固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李隆基的上位史,可以说是李家内斗的血泪史。他的发家和“三次清除外戚的政变”有关——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李隆基主导了第三次“唐隆政变”,最后发家。垂拱元年(685年),李隆基出生于东都洛阳,他的父亲李旦在一年前刚被立为皇帝,李旦虽然是皇帝却没有听政的权利,军政大权被李隆基的祖母武则天掌控着,

  • 清朝县衙和电视剧中的一样吗?别再被骗了,它规模堪称“小朝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升堂、威武,这是古装电视剧中十分常见的一幕,在古代可不像现代社会,大小事务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所管辖,在古代,大事小事几乎全部由县衙的知府一个人说了算,所以每次出现大事小事,很快就是升堂。也不知是不是道具组比较缺钱的原因,影视剧中清朝的县衙给人一种十分廉价的感觉,但事实上,即使是最低级别的县衙,其规模都

  • 唐朝虽实行三省六部制但因政治形势不同导致宰相权力和数量均有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和尚书左右仆射,其中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原本是尚书令,武德年间,李世民曾在朝中做尚书令,因此,李世民继位之后,尚书令不再有人任职,而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变成了原本是副手的尚书左右仆射。这三省的最高长官就是唐朝的天然宰相,在武德年间到贞观前

  • 清朝灭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仍有守墓人,他们是谁?工资谁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以来,尤其是宗法社会下,祖坟之地事关子孙后代的发展,因此不论上至达官贵族,或下至黎民百姓,都尤为重视祖宗之地。而作为封建王朝的皇族,则更加重视陵墓的建设,以及守护。守护陵墓不仅守护家族“风水”,更是怀着对祖宗的敬仰之心,感恩之德,保护他们最后的净土。而且在古代陪葬制度之下,皇陵无疑成为盗墓者眼中

  • 唐朝的法律规定有五种处罚方式,其形式制度既影响后世也影响外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武德七年(624年),正式颁布新律《武德律》,为唐朝法律奠定基础。《旧唐书》有载:“撰定律令,大略以开皇为准。于时诸事始定,边方尚梗,救时之弊,有所未暇,惟正五十三条格,入于新律,余无所改。”唐太宗继位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修改《武德律》,是为《贞观律》。唐高宗继位后,又命长孙无忌删修《贞观律》,

  • 清朝入关前只有813名汉人有资格做包衣,八阿哥胤禩也做过包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唐国强饰演的雍正帝大家好,我是兰台。今天兰台和大家聊一聊清朝的包衣究竟是不是“奴才”。满文里包衣的正式名称是“booi”,比较亲切的说法是“booi niyalma”(家里人)。而奴才的正式名称为“aha”,有的也称呼为包衣奴才“booi aha”。包衣和奴才(aha)是完全不同的。包衣在清朝,是法

  • 雍正的三大宠臣中,为何只有李卫能够善终?其实秘诀只有一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在宫中最器重年羹尧、隆科多和李卫这三人,可是这三个人只有李卫得以善终,其他两人最后的下场都不如意,李卫又是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李卫传奇之路的开始康熙二十六年,李卫在江南铜山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富贵人家,但是李卫从小就不爱学习,只喜欢吃喝玩乐,到处潇洒。到了成年还是一事无成,幸好他的家庭颇为富裕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