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最大的功绩养廉银制度何以失败?四个问题没有解决

雍正最大的功绩养廉银制度何以失败?四个问题没有解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680 更新时间:2023/12/29 7:59:00

雍正养廉银与对部分官员的“爱”

其实,对于官员,他的铁腕力度并不是最大的。在我统计的清朝一二品高官的经济案件共139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案例数分别为11例、20例、11例、58例。

按照在位年限分别为顺治每年1例(从顺治七年开始算,之前是多尔衮时代,所以顺治实际掌权11年);康熙(从鳌拜被抓开始算抛去6年还剩55年)每2年9个月1例、雍正每1年2个月1例、乾隆每1年3个月1例。可以说,顺治反而是最铁腕,康熙是最纵容。

雍正对于一二品官员的惩贪力度不如顺治,除了康熙外,顺雍乾三朝力度都差不多。因此,除了看热闹的外,就要看门道儿了。雍正最大的反腐“贡献”其实是顶层设计,也就是他开创了养廉银制度。这也是雍正在吏治改革上的最大的贡献。

2.雍正的改革是半拉子工程,四大问题雍正没有进行制度化整理

雍正元年(1723年)设立的“该薪给制度”其实就是“养廉银”。第二年又下旨“火耗归公”从而对明太祖制定的“低薪制”进行了改革,其后乾隆将其固定化。他的反腐的最大贡献是这个。

“养廉银”制度确实对贪腐起了一定作用。至少清廉的地方官可以养家糊口,当然,因为清朝的其他顶层设计的缺陷,使得“养廉银”的作用没过六十年就失去了价值。

雍正的“养廉银”制度的作用,其实只管理六七十年,贪腐、吏治确实起了一定作用。然而,最终这种“高薪养廉”还是失败了,其根源在于:

其一,养廉银只是针对地方官员,京官不包括其内

既然,你认可地方官员“低工资制”有问题,那么,所有官员就都面临这一问题了。为何不进行进一步改革呢?京官虽然就在你眼皮子底下,似乎你容易控制。但数万京官围着你一个皇帝,谁能控制谁呢?所以,京官没有“养廉银”他只能靠“权力”向地方官要了。

其二,对陋规惩治一直不稳定,财政紧张了就整治,财政宽松了就纵容

“陋规”说到底就是“人情社会”顽疾,只要有人情存在、只要有两极分化存在、只要有想钻空子走捷径的人存在就会存在。

简单地说,陋规就是领导(京官、求得着的单位)过年过节过生日,下属、同级总要送些东西祝贺;上级升迁、调出了,作为下属、同事总要践行;上级来市场工作了、办案子来了,作为下属或接待地方总要给迎风招待吧。

老百姓打官司、上缴各种税、赋等等,总要请请相关人员照顾吧。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其三,“两套班子”问题的背后是整个官员选拔制度的问题,由此,官员受到吏的控制,“两套班子”使得地方官员不得不贪

清朝最大的特点是“科举制”加上“文字狱”导致出来的官员普遍实际工作能力比较低。

比如司法,你总要背熟法律条文吧;

比如知县,你总要懂得税法和田亩以及水利、虫害等问题吧,如此等等。但问题是,出来做官的都是些满嘴“之乎者也”的人。

有人会说,没有工作经验多干两年不就成了。但问题是,有些工作能允许你吗?

比如审判案件等,你不熟悉、你不懂,出现杀人案件了,你能说“等我熟悉工作了再审吧”,行吗?

比如国家税法,每年你这个县要交20万两,你能说“先别交了等我工作熟悉了再交吧”。

因此,这就需要工作经验多的人在旁边带你、帮你。谁能帮你?谁能带你?而且他不会害你?

所以,清朝官员往往是“一个政府两个牌子”,一个正规衙门,一个“影子内阁”。

比如县衙里有“三班六房”(实际生活中根据县的大小会有数目不同,但标配就是三班六房)。三班是皂、壮、快三班衙役。六房就是跟六部对接六个办公室,也即吏、户、礼、兵、刑、工书吏房。

“影子内阁”就是与“三班六房”对应的县令自己花钱请的各种师爷、仆人、衙役等。这些人是县令为了防止“地方世袭”的“三班六房”利用熟悉地方蒙骗自己,而花钱雇来的监视人。

在封建社会,甭说你是一二品大员,就是八品官员也是外派,也要空降,为什么?防止当地人熟悉当地情况,以权谋私。

在这种情况下,铁打的营盘就是三班六房的这些人。这些人知道地方上谁是意见领袖、权威,知道是好对付谁不好对付,知道各种各样的猫腻儿。因此,他们可以更有效地工作。但同时,他们也可以利用对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来蒙你。

三班六房的人,有的家族是从明朝就开始干这行,到了清朝还干。父传子、子传孙、孙传曾孙,遇到的各种问题几乎全遇到过,怎么应对有多少种方法,他们都烂熟于心。你一个外来人能对付了他们?所以,他们就需要请对这些工作同样在行的各种师爷、各种闲杂人等来帮他们。

师爷里面最主要的就是钱粮(税)、刑名两位。现实生活中这些人的钱可都是自己花呀,别忘了县令不见得一两个女人和家人,除了这些开销之外,还有给这些人开工资。而县令的钱每年就五六百两(普遍的,像直隶知县比较高)。

其四,财政报销问题

清朝许多事务,如自然灾害、打仗等需要地方协助的工作都需要地方上先垫付,然后,再进行报销。

那么,财政收入比较好的地方还好说,但问题是,全国能有多少财政收入可以随便花的地方政府?所以,为了完成工作,打仗了,军方要求你送多少粮,你没钱买、没钱运,你贻误了军机怎么办?人家可不管你没钱!

所以,以上种种,雍正都没有进行改革或者说进行制度性修正吧。上面四点还仅是问题的小部分,当然,我认为是四个最重要的问题。

这四个问题,没有一项是可以靠权力来解决的,都需要对人性、工作经验有较多的充分理解,并考虑实际工作需要进行通盘考虑的。很显然,这超出了封建社会皇帝的个人能力和视野。

李鸿章左宗棠各有高下,但仅凭一点文襄远远高于文忠

朱元璋强令百姓如何吃饭穿衣,连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也要管

北洋海军战败,慈禧浪费的钱、李鸿章贪腐的钱,购买几个舰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武则天在内政方面的举措差强人意,在对外战争中却不断失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要说她是极优秀的皇帝,似乎还没到那个份上,要说十分糟糕也不至于,毕竟也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任用贤能与酷吏武则天善用人,这个是很多后世的人所给予的评价。但是,在这方面有所矛盾。对于有才能的人,武则天从来都不会吝啬欣赏和提拔。她先是改良了原有的科举制度,将每年平均的录取人数增多。后来,又创立了

  • 雍正留下遗诏,列出五个人名让乾隆予以照顾,但仅有两人结局不错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遗诏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雍正总结了继位以后取得的政绩,第二部分主要是交代了自己死后传位给宝亲王弘历;第三部分交代了一些未解决的重大政务;第四部是本文的重点,所以将该部分全文列出:弘历仰承祖宗积累之厚,受朕训诲之深,与和亲王弘昼同气至亲,实为一体,尤当诚心友爱,休戚相关。亲正人,行正事,

  • 武则天借助唐高宗取得大权,高宗驾崩后架空两个儿子最终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身在桥上,怎能拆桥?唐高宗李治不仅仅是武则天的丈夫,而且还是她的政治盟友、权力的源泉;武则天如果站在李治的对立面,其地位就失去了法理基础,权力也就丢掉了抓手。武则天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政客,而不是毫无章法的悍妇,这就是她与儿媳妇韦皇后的最大区别。从尼姑到皇后,武则天的秘诀,就是不断寻找盟友。当初李世民驾

  • 雍正王朝:老十三送邬先生侍女到底是何用意,监视邬先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王朝电视剧距今已有二十年之久,可谓是经久不衰,可以说是清宫剧中的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而剧中的一众人物更是使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诸如侠肝义胆的老十三、职场达人张廷玉和图里琛、老狐狸佟国维、老实人张五哥等等,而焦晃版康熙和唐国强版雍正更是经典至极,可以在这些演员的用心演绎之下,这些人物是被刻画的是惟妙

  • 唐玄宗得以登基、掌权与三次政变关系密切,在政变中逐步巩固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李隆基的上位史,可以说是李家内斗的血泪史。他的发家和“三次清除外戚的政变”有关——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李隆基主导了第三次“唐隆政变”,最后发家。垂拱元年(685年),李隆基出生于东都洛阳,他的父亲李旦在一年前刚被立为皇帝,李旦虽然是皇帝却没有听政的权利,军政大权被李隆基的祖母武则天掌控着,

  • 清朝县衙和电视剧中的一样吗?别再被骗了,它规模堪称“小朝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升堂、威武,这是古装电视剧中十分常见的一幕,在古代可不像现代社会,大小事务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所管辖,在古代,大事小事几乎全部由县衙的知府一个人说了算,所以每次出现大事小事,很快就是升堂。也不知是不是道具组比较缺钱的原因,影视剧中清朝的县衙给人一种十分廉价的感觉,但事实上,即使是最低级别的县衙,其规模都

  • 唐朝虽实行三省六部制但因政治形势不同导致宰相权力和数量均有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和尚书左右仆射,其中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原本是尚书令,武德年间,李世民曾在朝中做尚书令,因此,李世民继位之后,尚书令不再有人任职,而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变成了原本是副手的尚书左右仆射。这三省的最高长官就是唐朝的天然宰相,在武德年间到贞观前

  • 清朝灭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仍有守墓人,他们是谁?工资谁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以来,尤其是宗法社会下,祖坟之地事关子孙后代的发展,因此不论上至达官贵族,或下至黎民百姓,都尤为重视祖宗之地。而作为封建王朝的皇族,则更加重视陵墓的建设,以及守护。守护陵墓不仅守护家族“风水”,更是怀着对祖宗的敬仰之心,感恩之德,保护他们最后的净土。而且在古代陪葬制度之下,皇陵无疑成为盗墓者眼中

  • 唐朝的法律规定有五种处罚方式,其形式制度既影响后世也影响外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武德七年(624年),正式颁布新律《武德律》,为唐朝法律奠定基础。《旧唐书》有载:“撰定律令,大略以开皇为准。于时诸事始定,边方尚梗,救时之弊,有所未暇,惟正五十三条格,入于新律,余无所改。”唐太宗继位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修改《武德律》,是为《贞观律》。唐高宗继位后,又命长孙无忌删修《贞观律》,

  • 清朝入关前只有813名汉人有资格做包衣,八阿哥胤禩也做过包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唐国强饰演的雍正帝大家好,我是兰台。今天兰台和大家聊一聊清朝的包衣究竟是不是“奴才”。满文里包衣的正式名称是“booi”,比较亲切的说法是“booi niyalma”(家里人)。而奴才的正式名称为“aha”,有的也称呼为包衣奴才“booi aha”。包衣和奴才(aha)是完全不同的。包衣在清朝,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