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借助唐高宗取得大权,高宗驾崩后架空两个儿子最终称帝

武则天借助唐高宗取得大权,高宗驾崩后架空两个儿子最终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372 更新时间:2024/3/11 1:41:04

身在桥上,怎能拆桥?唐高宗李治不仅仅是武则天的丈夫,而且还是她的政治盟友、权力的源泉;武则天如果站在李治的对立面,其地位就失去了法理基础,权力也就丢掉了抓手。武则天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政客,而不是毫无章法的悍妇,这就是她与儿媳妇韦皇后的最大区别。

从尼姑到皇后,武则天的秘诀,就是不断寻找盟友。

当初李世民驾崩后,那些没生下皇子、公主的后宫们都被送进感业寺当上了尼姑,但身处其中武氏早已为自己安排好了退路。

有一次,在李世民的忌日那天,唐高宗李治来到感业寺上香拜佛时,当见到自己的“故人”武氏,其后两人眉目相交、暗自垂泪。但王皇后听说这事后不仅不生气,反而一边吩咐武氏蓄发,一边主动劝说李治把武氏纳入后宫。

常言道后宫如战场,王皇后为啥如此大度?有个外交思维叫作“离强而合弱、远交而近攻”(李世民岳父长孙晟的杰作),王皇后之所以积极拉拢武氏,是因为这个困局:她身患不孕症,儿女双全的萧淑妃则正当红,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自己的皇后之位。因此,引入身份不怎么清白、在朝廷无依无靠的武氏,理论上能够有效分散李治对萧淑妃的宠爱。

王皇后

武氏不负所望,在进宫后,她侍奉王皇后极为谦恭有礼,处处刻意逢迎;而王皇后也感叹自己没看走眼,多次在李治面前替武氏美言。

就这样,没过多久,萧淑妃确实像王皇后计划的那样失了宠,但已经被提拔为昭仪的武氏迅速填补了空缺,一跃成为李治身前最当红的后宫。

王皇后这下傻了眼,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她和萧淑妃迅速摒弃前嫌、同仇敌忾,携手针对武氏;后者也不甘示弱,凡是王、萧二人的敌人,武氏都刻意与其结交。

没过多久,在武氏阴狠的策略下,王皇后彻底失去了李治的信任,甚至到了后位不保的地步。这时,在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武后成为了李治的政治盟友。

李治之所以铁了心要改立皇后,并不仅仅因为王皇后不能生育,更不是由于他偏爱武氏,而是为了对抗关陇勋贵、夺取属于自己的权力。

李治

当初李世民驾崩前,几乎给儿子打点好了一切,开国元勋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勣作为辅政大臣,对大唐王朝进行着全方位的保护。李治即位初期,“无忌与褚遂良同心辅政,上亦尊礼二人,恭己以听之”,他对二位辅政大员几乎言听计从,史官对当时的朝廷评价是:“有贞观之遗风”。

但站在李治的视角来看,这种评价却像是在讽刺: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眼下自己却完全沿用了父亲留下的班子、延续了先帝的政策,自己不要面子的吗?更何况,亲舅舅长孙无忌逐渐有独断专行的趋势,就像被他陷害而薨逝的吴王李恪所说的那样:“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而改立皇后,正是李治展现权威、对抗辅政大员的绝佳机会。

关于为啥要改立皇后,李治给出的理由很充分:“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即:这是以传统接代为出发点的家事;而褚遂良等人反对的依据则很义正辞严:“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也就是说,在他们眼里,出自关陇世家的王皇后(西魏名臣王思政的孙女)是先帝唐太宗钦定的,所以这就是件牵涉到大是大非的国事,是原则性问题,绝对不能改。

但这种“政治压迫”,反而让李治铁了心要改立皇后:你们眼里、心目中只有先帝,没有朕是吗?在李世勣、李义府许敬宗等人的支持下,他于永徽六年(655年)正式改立武氏为皇后;数年后,在武后的运作下,褚遂良、长孙无忌先后被杀,关陇集团许多元老都受到株连。

从此,唐高宗终于得以大权在握,彻底摆脱了父亲的阴影,成了完完全全的九五之尊。同时,西魏、北周、隋朝以及初唐以来在政坛呼风唤雨的关陇集团也遭受了重击,封建皇权得到了空前加强(当然还有科举制的关键功劳)。

武曌

在这个过程中,武则天既是李治的借口,也是积极出谋划策的“贤内助”,双方各取所需、配合密切。

后来,李治风疾频发,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政务的处理。为了避免大权再度落入大臣之手,他选择了依赖自己的皇后,史书称:“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而足智多谋、饱读文史的武后不负重托,对政务的处理意见,与李治的想法几乎完全吻合。于是,直至李治去世,两人长期处于共同辅政的状态,被称“二圣”。

但要明白一个基本的概念:封建王朝政权归属的本质是“家天下”,在政权稳定、形势发展积极向上的趋势下,那时大唐朝野忠诚的对象是李氏。武则天之所以能够参与治国理政,完全来自李治的授权。作为一个独立自然人,武则天不具备任何执政的法理基础;但在李治的亲自许可下,这就完全不一样了,君权神授、臣权君授,唐高宗的授权,才是武则天从政的前提。

在麟德元年(664年),李治曾一度想废除武则天的皇后之位,甚至连诏书都草拟好了。但在闻讯赶来的武则天的一番“自诉”下,李治最终改变了主意。

武则天到底对李治说了什么?也许会涉及到夫妻之情,但这绝对不是重点,只有政治、国事才能说服李治。

设身处地假想一下,李治风疾频发,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如果除掉武后,辅佐自己处理政务、掌控群臣的重任委托给谁?是“打工人”宰相,还是年仅11岁的太子?亦或是用宦官?毕竟在历史上,朝臣从来都不是皇帝最信任的对象,这就是外戚、宦官屡屡得势的原因。

武曌

而相对而言,自己的老婆才最可靠,而且能力合格,无疑是最佳人选。

那么,为什么在李治驾崩后,武则天跟能架空儿子、自己篡位呢?

首先,武则天称帝是一个循序渐进、耗时甚久的过程,更是权术博弈、利益交换的系统工程,不是杀个人就能解决的;其次,但也是最重要的:武则天能够摆弄继位的皇帝,凭借的是自己高宗遗孀、当朝太后的身份。百善孝为先,从汉朝开始,太后联合大臣册立皇帝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武则天不敢把丈夫李治怎么样,却能有无数个理由折腾自己的儿子。

那么,如果武则天昏了头毒杀自己亲丈夫,结果会怎样?后来的韦皇后就是个反面典型。即使昏庸如李显,不明不白驾崩后尚且能激起皇室、朝臣的激烈反扑;带领唐朝达到新高峰的李治,岂能是任人宰割的软柿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雍正王朝:老十三送邬先生侍女到底是何用意,监视邬先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王朝电视剧距今已有二十年之久,可谓是经久不衰,可以说是清宫剧中的一个难以企及的巅峰。而剧中的一众人物更是使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诸如侠肝义胆的老十三、职场达人张廷玉和图里琛、老狐狸佟国维、老实人张五哥等等,而焦晃版康熙和唐国强版雍正更是经典至极,可以在这些演员的用心演绎之下,这些人物是被刻画的是惟妙

  • 唐玄宗得以登基、掌权与三次政变关系密切,在政变中逐步巩固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李隆基的上位史,可以说是李家内斗的血泪史。他的发家和“三次清除外戚的政变”有关——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唐隆政变;李隆基主导了第三次“唐隆政变”,最后发家。垂拱元年(685年),李隆基出生于东都洛阳,他的父亲李旦在一年前刚被立为皇帝,李旦虽然是皇帝却没有听政的权利,军政大权被李隆基的祖母武则天掌控着,

  • 清朝县衙和电视剧中的一样吗?别再被骗了,它规模堪称“小朝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升堂、威武,这是古装电视剧中十分常见的一幕,在古代可不像现代社会,大小事务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所管辖,在古代,大事小事几乎全部由县衙的知府一个人说了算,所以每次出现大事小事,很快就是升堂。也不知是不是道具组比较缺钱的原因,影视剧中清朝的县衙给人一种十分廉价的感觉,但事实上,即使是最低级别的县衙,其规模都

  • 唐朝虽实行三省六部制但因政治形势不同导致宰相权力和数量均有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和尚书左右仆射,其中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原本是尚书令,武德年间,李世民曾在朝中做尚书令,因此,李世民继位之后,尚书令不再有人任职,而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变成了原本是副手的尚书左右仆射。这三省的最高长官就是唐朝的天然宰相,在武德年间到贞观前

  • 清朝灭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仍有守墓人,他们是谁?工资谁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以来,尤其是宗法社会下,祖坟之地事关子孙后代的发展,因此不论上至达官贵族,或下至黎民百姓,都尤为重视祖宗之地。而作为封建王朝的皇族,则更加重视陵墓的建设,以及守护。守护陵墓不仅守护家族“风水”,更是怀着对祖宗的敬仰之心,感恩之德,保护他们最后的净土。而且在古代陪葬制度之下,皇陵无疑成为盗墓者眼中

  • 唐朝的法律规定有五种处罚方式,其形式制度既影响后世也影响外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武德七年(624年),正式颁布新律《武德律》,为唐朝法律奠定基础。《旧唐书》有载:“撰定律令,大略以开皇为准。于时诸事始定,边方尚梗,救时之弊,有所未暇,惟正五十三条格,入于新律,余无所改。”唐太宗继位后,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修改《武德律》,是为《贞观律》。唐高宗继位后,又命长孙无忌删修《贞观律》,

  • 清朝入关前只有813名汉人有资格做包衣,八阿哥胤禩也做过包衣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唐国强饰演的雍正帝大家好,我是兰台。今天兰台和大家聊一聊清朝的包衣究竟是不是“奴才”。满文里包衣的正式名称是“booi”,比较亲切的说法是“booi niyalma”(家里人)。而奴才的正式名称为“aha”,有的也称呼为包衣奴才“booi aha”。包衣和奴才(aha)是完全不同的。包衣在清朝,是法

  • 雍正的三大宠臣中,为何只有李卫能够善终?其实秘诀只有一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在宫中最器重年羹尧、隆科多和李卫这三人,可是这三个人只有李卫得以善终,其他两人最后的下场都不如意,李卫又是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李卫传奇之路的开始康熙二十六年,李卫在江南铜山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富贵人家,但是李卫从小就不爱学习,只喜欢吃喝玩乐,到处潇洒。到了成年还是一事无成,幸好他的家庭颇为富裕才

  • 雍正可能至死都不知道,龙凤胎名字连读,竟是甄嬛背叛他的铁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爱新觉罗·胤禛,便是大名鼎鼎的雍正皇帝。他是大清第5位皇帝,同时也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但中国描写历代皇帝的影视剧总喜欢把帝王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因此许多上不了台面的负面史料就被自动过滤了。在《甄嬛传》的小说中,雍正的爱妃甄嬛为他诞下龙凤胎,这对于皇帝来说绝对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可他到死都不知道的是,

  • 唐朝国力在开元时期达到鼎盛,但疆域的巅峰期却在唐高宗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等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了保证自己统治武则天打压唐朝宗室。忠诚于李唐的将领或被杀、或调整,而吐蕃、契丹、突厥都趁机侵占土地或者复国。唐朝版图也大幅缩水,到唐玄宗时期才凭借鼎盛的国力逐步恢复了部分疆域。但是此时的唐朝版图与高宗时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大唐在唐太宗时期完成了中原一统,在高宗时期迅速把唐朝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