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后来怎么样了?为什么老师不敢说?
说起古诗,很多人应该背过,特别是小时候我们就要被各种古诗,小编小时候也是这样,被母亲关在屋子里面背书,背不出来不能吃饭,吃饭的时候不能剩饭,一旦剩饭就会被母亲用李绅的《悯农》来教育我,说“粒粒皆辛苦”,那么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也说过,可是你们有没有好奇他后来怎么样了?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强调“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后来怎么样了?为什么老师不敢说?
李绅是唐代的诗人,当时他写下《悯农》的时候大概是二十多岁,他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强调了事物的来之不易,每一粒都很辛苦,相信老师在叫我们这首诗的时候应该就跟我们简单的介绍了李绅的生平,一般老师只说唐代的诗人,从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爸爸等等,接下来就说这首是诗,也没有说后来的李绅怎么样了?其实老师是不敢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往下看就知道了。
当时李绅写下这首感慨人民辛苦劳作的诗时,他也是刚当上了官,因为他也是一位很多才能的人,很得到皇帝的喜爱。本来一位懂得人民疾苦的诗人,又当上了官员,这对人民来说是一件好事,能够帮助人民发家致富的,可是人好像有钱有地位就变了。
李绅后来官越做越大,最后还当了宰相,这宰相之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要他为人民多做出贡献的话,他应该是能够被老师赞扬的人,可是老师却不敢说。
因为后来的李绅变了,他当了官员不是为百姓造福,也不再懂得人民的辛苦,他想的是自己,就想以前有一个他经常喊叔叔的人,之后他当官之后曾经的叔叔把自己称为“孙子”才入李绅的眼。他也没有为民造福,而是折磨人民。当时人们会议论“李绅的族叔叔都反过来当李绅的孙子,李绅曾经的好朋友被李绅变成囚犯被流放,这样的一个人老师怎么敢跟说呢?老师一般只赞扬好的人让我们学习啊!
这就是老师为什么不敢说的原因?本来是一个懂得人民疾苦的人,最后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这真的是因为权力和钱财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吗?这答案可能要因人而异了,老师一般让我们学习好的榜样,有瑕疵的地方老师会规避,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