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家争雄:曹节册立为皇后,崔琰替身见外使

三家争雄:曹节册立为皇后,崔琰替身见外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萧家老大 访问量:4695 更新时间:2024/1/22 17:27:34

三家争雄:曹节册立为皇后,崔琰替身见外使

华歆弑了伏皇后,并戮伏氏家族,然后,复报曹操,曹操当然心喜,录为首功,寻且表荐华歆为军师。说起华歆履历,本来是有些名望,曾与北海人管宁邴原,为同学友,时号三人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但华歆佯为高尚,阴实贪惏。管宁尝在园种蔬,锄地见金,掉头不顾,华歆却在旁拾视,然后掷下。管宁见华歆如此举措,已怀鄙薄。一日,同坐观书,闻户外有车马声,管宁不为所动,独华歆弃书出观,自是管宁与华歆割席,不复与友;后来管宁庐居山谷,终身不仕。邴原虽由曹操辟召,入为丞相征事,但仍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两人志趣,俱有足称。惟华歆得为豫章太守,已归服孙吴,嗣复得曹操征命,往投许都,参司空军事。荀彧死后,竟代荀彧为尚书令,竭诚事曹操,居然为虎作伥,弑起伏皇后来了。比曹操尤恶。惟献帝自伏皇后死后,悲怀未释,曹操却进言:“臣女已并邀宠御,次女最贤,可立为中宫。”献帝无奈,遂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正月,册立贵人曹节为皇后。百官因是魏公曹操女儿,格外谀颂,且并至魏公府中拜贺,自不消说。只难为了曹操长女名为阿姊,却要向妹子朝参。曹操复起兵西征,命夏侯渊、张郃为先锋,自率诸将为后应,往图汉中。张鲁闻报,忙与弟张卫商议,张鲁谓曹操兵势大,不如出降;独张卫以为汉中险阻,可以拒曹操,遂号召兵马,据守阳平关。关在丛山峻岭中,却是天然险要,居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形势。曹操连攻旬月,竟不能下,欲引兵退归。西曹掾郭谌入帐谏阻,略言:“张鲁兄弟同守异心,必有内变,不如缓待时机,总可得志,”曹操却想出一计,扬言退军,拔寨齐起。张卫闻得曹操兵引回,即出关追击,哪知行至半途,突有野鹿数千头,掩入张卫军,张卫军自相惊溃,阵势遂乱。不意曹操将后军变做前军蜂拥杀来,张卫如何抵挡?当即奔回。曹兵复乘胜进逼,四面围攻,守兵已无斗志,纷纷遁去,张卫亦只好夜走,与张鲁窜入巴中。张鲁临行时,左右请尽毁仓库,免为敌资,张鲁独慨然道:“我本欲归命国家,只苦意不得达,今不得已出奔巴中,仓廪府库,应归国有,奈何毁去?”当下一律封藏,方才西走。曹操既入阳平关,一路无阻,直抵南郑,见张鲁封库自去,料有降意,便遣人慰谕张鲁,叫他前来投诚,不失侯封。张鲁复书愿降,曹操便派吏往迎,待以客礼,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张鲁五子及部将阎圃等,亦各得封爵,还有马超遗将庞德,也降曹操受封。曹操乃令张鲁就国,留夏侯渊、张郃同守汉中,即日下令班师。主簿司马懿献议道:“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公已得汉中,益州必然震动,若乘胜进攻,定致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应失时哩。”曹操笑答道:“人生苦不知足,既得陇,还望蜀么?”遂不听司马懿之言,起行还邺城。即此可见司马懿之贪狡更过于曹操。

先是曹操妻丁氏无出,妾刘氏生子曹昂,殉难宛城。曹操复纳娼女卞氏,生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遂得专宠。曹操竟以妾为妻废黜丁氏,进卞氏为继室。曹操本来不知礼义。曹植性机警,才又敏赡,尝作《铜雀台赋》援笔立就,彬彬可观,曹操独加宠爱,欲立曹植为嗣子,问诸贾诩,贾诩默然不答,于是曹操再三诘问,贾诩始微笑道:“适有所思,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呢!”语足矣。曹操大笑而止。已而,丁仪、杨修等复屡誉曹植之才,劝曹操立嗣,曹操又觉动疑,密书问及百官,尚书崔琰独露板作答道:“春秋大义,立子以长,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崔琰愿誓死守道,不敢违经。”曹操得书后,未免叹息。且因曹植为崔琰侄婿,不私所亲,更加推重。崔琰尝荐举钜鹿人杨训,辟为丞相属掾;至曹操自汉中引归,群吏复议进曹操为王,杨训更发表称颂,备极阿谀,崔琰览表不悦,即贻书责杨训道:“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曹操竟令左右入白献帝,取得诏命,晋爵魏王。可巧南匈奴单于呼厨泉,遣使入朝,并谒贺魏王曹操。曹操恐仪容不足服众,特使崔琰作为替身,自己执刀旁立,崔琰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所以曹操有此举。及外使谒毕自归,单于呼厨泉,问及魏王德仪,使人笑答道:“魏王原非凡姿,但捉刀人,却是真正英雄。”独具只眼。呼厨泉乃亲自入朝,为曹操所留,岁给钱帛刍米,如列侯例。但使右贤王去卑,监管匈奴。嗣且分匈奴为五部,令呼厨泉子弟,皆作部长,选汉人为司马,充作部监,意在分铩虏势,不令猖獗。但胡人多散居内地,无复防闲,华夷界限,逐渐溃裂,不可谓非曹操作俑哩。曹操自以为威德及远,无人可比。嗣探得崔琰书语,说是会当有变,遂目为怨谤,收崔琰下狱罚充徒隶。一夕登台玩赏,想是铜雀台上。望见曹植妻乘车出游,满身衣绣,装束得非常艳丽,心下不禁愤恨,竟罢赏归家,逼令自尽。复因曹植妻为崔琰兄女,迁怒及崔琰,亦将崔琰赐死,时人无为崔琰呼冤。东曹掾毛玠伤感崔琰无辜,作文哀吊,亦被逮系;幸由僚佐桓阶、和洽代为申理,始得释出,免官归里。

(本篇完)

标签: 曹节

更多文章

  • 三姐妹共侍一夫 曹节挤掉伏寿成皇后 后刘协被废曹节对其不离不弃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曹节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正在腾讯卫视热播,剧中的伏寿成熟稳重,一心想要拯救汉室,一刻都不懈怠,她把自己伪装的很坚强,其实她的心里也是有小女人的一面,她希望可以有人让自己依靠,累时给自己一个肩膀,杨平成为皇帝以后,虽然给伏寿带来很多麻烦,但是他善良而真诚,对伏寿也是温柔体贴,给伏寿不一样的感觉。伏寿慢慢

  • 出卖曹无伤真的是项羽的无心之举吗?曹无伤为何背叛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英子聊生活标签:曹无伤

    其实项羽出卖了曹无伤,并不是像大家所想的那样,他是毫无心机、不小心而为。项羽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项羽其实不太认可曹无伤的这种行为。不论怎么说,曹无伤的这种行为就是叛徒的行为。他在刘邦身边小心翼翼,一直处于伪装的状态,却把刘邦的种种消息都告诉项羽。要知道项羽是一个有大气魄大忠义的人

  • 汉初,晁错建议皇帝削藩,本想这是一件对皇帝有利的大好事。谁知,最后却被皇

    历史人物编辑:小泽爱美食标签:晁错

    汉初,晁错建议皇帝削藩,本想这是一件对皇帝有利的大好事。谁知,最后却被皇帝坑了,落下了个当众腰斩的下场。汉景帝作为太子的时候,就很欣赏晁错。即位之后,晁错上奏,建议削藩,即减少诸侯王的封地。汉景帝召集大臣讨论,除了窦婴之外,大臣们都不敢表示反对。就这样,晁错的建议算是通过了。而削藩的法令一出来,就遭

  • 晁错被腰斩弃世后,袁盎又惨死,汉景帝评论几句话,证明帝王心术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晁错

    在汉朝初年发生过一件震动朝野内外的大事,一是七国之乱,一是“诛晁错,清君侧”的振聋发聩的造反口号。晁错为什么必须死?他不是汉景帝最敬重的恩师和最器重的栋梁之材吗?汉景帝明知道晁错无罪,晁错为何必须死呢?晁错首先死于他的性格,晁错并非是完全无辜的,至少在太史公眼里,晁错性格还是有纰漏的。对于晁错和袁盎

  • 一盘棋引发的血案,竟埋下七国之乱的祸根,晁错成了可怜的替罪羊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晁错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杀了晁错,晁错在景帝还是太子时,曾是太子少师,与景帝的感情甚厚,景帝继位后更是对其宠幸有加,地位甚至超过九卿,如今他却死在了景帝手中,景帝杀他是为了平乱,七王之乱。七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胶西王刘昂。而他们打的旗号是“清君侧,

  • 汉景帝是个好皇帝,但杀晁错、周亚夫之事,可看出他刻薄寡恩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晁错

    总体来看,在位16年的汉景帝的确是个好皇帝。他继承父亲文帝的政策,与民休息,达成了“文景之治”这一治世。从他即位之初,就开始减缓刑罚,残酷的肉刑与致死的笞刑在他这里画上了句号。景帝为人刚决果断,对比于优柔寡断,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本是一个不错的性格。但是这个性格太过极端,就会显得他刻薄寡恩。“七国之乱

  • 晁错:七国之乱的始作俑者,正直的臣子沦为了削藩政策的牺牲品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有坑V标签:晁错

    刘邦统一了天下之后,就把大汉进行了划分,分别赏给了他的几个兄弟。这几个兄弟表面上受到刘邦的统一管辖,但是在封地里想干啥就干啥,其实就是自己封地的小国王。刘邦这样做,看起来是和睦了几个兄弟的关系,却也把朝廷的权力削减了很多。到了文帝的时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诸侯王和文帝关系都不是那么亲密了,很多人

  • 袁盎,是真小人还是无双国士?晁错的死和他有多大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小小星说生活标签:晁错

    杀晁错,袁盎,是真小人还是无双国士?游戏永远不会那么简单!先了解一下袁盎是个什么样的人。01汉文帝很宠爱慎夫人,在宫中设宴的时候经常让慎夫人与窦皇后并肩而坐。有一次,汉文帝带着大臣们前往上林苑游玩,窦皇后和慎夫人随行,当晚在上林苑举行盛大的宴会。在布置宴会的时候,宦官将慎夫人和窦皇后的席位并排,中郎

  • 晁错身死,诸葛亮失败:聪明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你中招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中言说标签:晁错

    西汉初期,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破坏,到处残垣断壁,民不聊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争导致了人口凋零,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汉朝初期的统治者采用清静无为,修生养息的治国方针,“从民之欲,而不扰乱”。经过了七十余年的发展,社会秩序逐渐安定,经济繁荣,人口也有所增加,较之前的萧条景象大有改观,史称“文景之治”。但

  • 七国之乱中,晁错真的是罪魁祸首吗?他死得到底冤不冤?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晁错

    刘邦建立汉朝初期,因为迫于诸将的功劳,曾经封了八个异姓为王。这八个异姓王分别是:燕王臧荼、韩王信(与韩信同名,因为名气不如韩信大,为了区别划分两人,这个韩信便被习惯叫成韩王信。)、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燕王臧荼被刘邦斩杀后,将卢绾封为燕王)、赵王张骜、长沙王吴芮。01那么这八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