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因为登城并不是必死。
题主可能是受图中这种印象的影响,觉得古代战争中的攻城战都是这种形式的。实际上,这种形式的攻城战极少发生。
兵法里有句话叫做“守大城必野战”。像北京、南京这种大城,是没法依城墙拒守的,除非是真没有办法了,比如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这种。
大城城墙长,突破口多,防御力量再多,一旦分散到几十公里的城墙上也非常薄弱。而攻城方却可以攻其一点,所以守城墙得话几乎只有被动挨打,攻城方可以组织数倍的兵力来重点突破。攻城方的优势是大于守城方的,并非像影视剧中那样好像守城方有很大优势似的。
除此以外,如果守城方据城墙而守,就说明他已经抛弃了一切机动空间,跟外界彻底丧失了联系,也没有了物资给养。这样的城池一是会人心惶惶,二是会被活活困死,很难守住。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几场守城战,比如张巡守睢阳,祖大寿守锦州等,最后都到了吃人的地步。
所以守大城的将领,一般都会城下列阵,与敌人硬碰硬,将城墙作为最后的防御手段。如果敌军已经攻上城楼,那么只说明一点城下迎战的守军已经崩溃,那么这场仗也没什么好打的了,登上城墙的攻城士兵只剩下抢人头了。
如果不是大城的话,的确会发生这种以城墙为根据地的攻城战。
图中是西安城墙的城楼,城楼算是比较高的了,但是其实如果实地看过的话就会发现,西安城墙也没多高,大多数就属于两三层楼那种高度,很容易登上去。
现在的西安城墙是清朝城墙,西安在清朝还是省城,城墙尚且如此之低。如果是普通州县,那么大概率是夯土城墙,非常脆弱。就算是砖石城墙也高度很低,很容易攻破。
而守卫这种城墙的部队,一般也就是地方守备部队而已,不会是什么精锐。相比于攻城的野战军,简直不堪一击。
当然了,像图中这种理解的战争也不是没有,打仗终究要打硬仗。这种情况下驱动士兵登城的方式就是软硬兼施。
“先登”在古代战争中是非常大的功劳,甚至属于头功。只要先登上城墙并且活下来,加官进爵是肯定的,金钱和战利品也是随便挑,清朝时候,一个普通士兵先登,都能得到百两之巨的赏银。
而如果不往前冲的话,将领的督战队也不是百给的,明晃晃的刀子就在士兵的后面。对于逃兵和畏缩的人一个字杀。所谓登的上会所嫩模,登不上下地干活(实际上连下地干活佛的机会都没有),还想啥呢兄弟?冲吧!
行军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再个进攻模式就是那样,打仗不是都是先前会动员,喝壮行酒,宣布规矩军律的吗,怕死那就只能吃败仗,像古代那样冷兵器时代,行事作风都是比较蛮干的。
既然是军队就讲究军令如山,生死置之度外,其实都是被逼的,进攻也是死,但是后退当逃兵那也是要被杀头的。
如果在进攻幸运没死,那就是功臣,勇士了,如果仗打赢了,赏钱又多,古代讲升官发财,无尚的光荣,前途无量。
如果是逃兵,败军,重者杀头,轻者打入天牢等候发落,或发配边疆,灭九族;各种刑罚,让人不敢逃,不敢退。
在军队大营中,军令如山倒,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就是这么来的,军人士兵贪生怕死,你说还打什么仗,就像现在有些后生自己应征上了兵役,然而到了部队怕苦怕累,退缩要回家,在以前那就是逃兵,要吃枪子的,在军队行军作战可不是开玩笑的。古代可没有现在这么人性化,因为古代是强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年代,败仗等待着被处理吧。
欢迎关注。欢迎评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