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高丽弹丸之地为何让隋唐那么头疼?

高丽弹丸之地为何让隋唐那么头疼?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342 更新时间:2024/2/23 13:58:10

导读:隋唐时代,战争频发,吐谷浑、突厥、吐蕃等国均有战争发生,在隋唐史上,有一个国家,被两代帝王征讨,那就是高句丽,一个弹丸之地,让两个朝代的帝王头疼不已。为了对付这个高句丽,隋炀帝冒着灭国风险,也要诛灭于它,唐太宗甚至为之御驾亲征。为了征服高句丽,隋唐两朝,都做了无尽的努力,但是为什么这么一个小国家,倒成为了难啃的骨头了呢?

隋唐两朝对高句丽的反复无常,非常头疼,誓要征讨这个国家。那么为什么两代帝王都对这个地方耿耿于怀呢?

1、高句丽对于隋唐两朝都是两面三刀的性子,时而臣服,时而背叛,令煌煌天朝很是头疼恼火。

2、隋朝发动征伐高丽的原因,是为了收复辽东四郡,但是效果并不是太好,以至于造成国内的叛乱,动摇了大隋的国之根基,为亡国埋下了伏笔。

高句丽为什么难以征服,和他的地理位置有莫大的关系。地理位置决定了远征的困难,首先高句丽的位置是易守难攻,有山作为天然屏障,要攻下来也实在不容易。

古代高句丽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而隋唐两代的都城,距离高句丽实在遥远,再加上古代的交通工具实在是不太方便,长途跋涉本就辛苦,更何况是要对高句丽发动战争了。

高句丽的位置,决定了他的战略优势

史书介绍,高句丽的控制范围在辽阳铁岭一域,但是实际上,以高丽的性子,应该不仅仅是这些地方被控制,北京附近,河北北部长城一线,应该都有他们的足迹,要不然隋唐两代帝王不能对一个弹丸之地念念不忘。

高句丽的“高”指的是方位,“句骊(丽)”指的是“山川纡曲”,可以想见,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极其偏远,有山作为依凭,从高句丽的名字解释来看,其位置应该在,辽东“二江”流域高峰曲谷之地。这种偏远而有天然屏障的地方,确实不好征伐,凭山而附,易守难攻。

隋炀帝的第一次征讨,因为冒进轻敌而失败,第二次因为路途遥远,天气恶劣失败,几次失败动摇了国了根本,加速了亡国步伐。隋炀帝第一次征伐高句丽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个国家放在眼里,一个骄傲的人,注定会失败。

隋朝大军浩浩荡荡到达辽河之时,他完全没有考虑过高句丽的地形,还有远征的困难,盲目自信。他命令将士修筑浮桥渡河,高句丽的屏障在此,岂能让隋军轻易就成功,高句丽军早就设下伏兵,只等隋军自投罗网,在隋军渡河一半之时,开始了反击,此战隋军伤亡惨重。

虽然隋军有所伤亡,但是高句丽也是倾尽了力气,在战事进行到一半之时,高句丽突然请降,隋炀帝当真,不再继续进攻,但是此时因为他的狂妄自大,给高句丽了拖延的时间,如此反复无常,造成了战机的延误。

因为隋炀帝对于高句丽的轻视导致第一次征伐,并没有落下什么实惠,这个国家依然反复无常。

第二次征讨失败是因为,战线拉得过长,粮草辎重负荷太大,再加上天气寒冷,根本无法正常作战。

由于隋炀帝的三征高句丽,穷兵黩武,导致起义频发,内忧外患,实在没有精力再去征讨一个偏远之地,所以高句丽的历史问题又甩给了唐朝。

唐太宗曾经御驾亲征,并没有消灭高句丽,但是起到大大的震慑作用,到唐高宗时代,高句丽依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公元644年,唐太宗御驾亲征,和李世、李道宗和长孙无忌带领浩浩荡荡十万大军,开拔高句丽。

皇帝亲征,必然士气高涨,再加上唐朝的国力繁荣,这简直就是一个上高中的孩子打幼儿园小朋友,公元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天然防线,长驱直入准备一举攻下高句丽,眼看胜利的果实就要被摘进框里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唐太宗在安市受阻(今辽宁鞍山海城境内),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苦寒之地的霜雪挡住了唐太宗前进的道路,这一次依然无功而返。

唐太宗这一次东征,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结果,但是连续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等十几座城池,还从辽州、盖州、岩州三洲,迁徙了七万人口到了中原地带,缴获牛、马各五万余,这一战的收获其实不小,也大大震慑了高句丽。

到显庆五年三月初十时,唐高宗命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刘伯英等水陆大军13万渡海登陆,再一次征讨高句丽,唐军先锋抢滩登陆,上山结阵,与百济守军展开激战。唐军再次大破百济军,斩首百万,百济宣告灭亡,这一次高句丽的盟国被消灭了。唐高宗又对高丽发起了数次战争皆未成功,高句丽依然坚挺。

高句丽的灭亡,起于内乱,隋唐两朝打不下来,也是有其历史原因严格说来,高句丽的灭亡是内乱所致,高句丽泉盖苏文死后,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然后自己出巡了,弟弟泉男建、泉男产协助料理国家事物,泉男建趁机篡权,自任莫离支,发兵要讨伐泉男生,这种戏码是不是很常见,泉男生没有办法,在最危急的时刻,只好求助大唐。

唐朝派大将军救泉男生,并且讨伐高句丽。此后唐军与泉男生鼎力配合,终于在唐军冲进城那一刻,俘虏了泉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

据史料记载:唐军平定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

又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新罗。

高句丽如此难以征讨,两代王朝都拼力而为,都有其历史原因不能拿下。

综合历史原因,高句丽这块硬骨头难啃,有如下几点:

1、高句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国家的难以征服,虽然他的武力值不是最佳,但是打防守还是绰绰有余,一旦凭借天险,任你苦战也讨不得半点好处。

2、天气恶劣,远征本就讨不得好,适合打仗的时间不多,等军队千里迢迢赶到,已经耽误了最佳战斗时机。

3、高句丽能成为一个国家,自然有国家的完整体系,并不是散兵游勇,具备一个国家的军事体系,以及政治体系。

高句丽反复无常,表面臣服,其实内心并不乐意做附属之国,如果不是内乱,他龟缩一隅,还真不知道怎么才可以拿下这块硬骨头。

首先,要廓清一个概念:这里的“高丽”是指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地方政权“高句丽”,有别于公元10世纪建立在朝鲜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再者,高句丽的疆域不小,人口不少,不可谓“弹丸之地”。第三,高句丽确实给隋唐等中原王朝带了很大的麻烦,让隋炀帝、唐太宗们头疼,前者还因此而丢掉了江山。下面,小牛就与各位一起简单探讨一下题主的问题。

一、高句丽是个长寿的地方政权,熬过了中原十余个王朝,谁能比得了?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王子朱蒙逃至卒本川,联合当地的貊人,建立了卒本夫余政权,定都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市五女山城)。34年后,他的儿子琉璃明王渡过浑江,迁往尉那岩(今吉林集安市),建都国内城。天凤元年(公元14年),琉璃王占领了王莽新朝的玄菟郡高句丽县,正式改国号为高句丽。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又迁都朝鲜半岛上的平壤。有趣的是,他死后又埋葬在尉那岩国内城,那里现在叫将军坟。

高句丽一直都是中国中原王朝下的地方政权,多数情况下双方关系还算和谐。只是高句丽一天天做大之后,对中央王朝产生了巨大威胁,隋唐两朝的四位帝王不得已采取征伐措施,力图消除掉安全隐患,但是代价确实太大了。隋文帝杨坚发兵30余万讨伐高句丽,损兵十分之八九,铩羽而归。隋炀帝杨广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间,出动百万大军,发动了三次征讨高句丽战争,却被敌人分兵合围,各个击破,最后以惨败告终。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八年(644年)七月至次年九月,进攻高句丽。在重创敌军有生力量后,因天气转冷、粮食补给不足等原因,被迫撤军。直到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唐高宗李治出兵,毕其功于一役,最终将高句丽灭国到此为止,高句丽已让隋唐四大帝王足足头疼了半个世纪。高句丽共存续了705年,高氏一脉传位28王,跨越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和唐朝,在纷乱动荡的东北亚岿然不动,展现了极强的生命力。

二、高句丽幅员辽阔,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奠定了雄厚的国力基础,想不强大都难。全盛时期高句丽的疆域,北至第二松花江畔,南到朝鲜半岛的汉江流域,东临日本海,西接辽河。高句丽拥有东北亚地区最优质的区域,有山川大海做屏障,使他们远离中原战争,获得了较为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高句丽核心地带鸭绿江流域的山谷地带,气候温暖,降雨丰富,空气湿润,森林茂密,河流水量充沛,沿岸土地肥沃,适宜种植五谷和桑麻。中原动荡之时,大量中土农民进入该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迅速提高了高句丽农业生产水平。良种大范围推广,铁制农具广泛应用,牛耕代替人力耕种,带来生产力的革命,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因为国家有了丰富的余粮,高句丽还出现了发达的酿酒业。高句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周边的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物质文明程度可以与中原地区相媲美。有了雄厚的国力做后盾,高句丽人雄心勃勃,跃跃欲试,就有了称霸东北亚的企图,也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原王朝相冲突。

三、高句丽民风骁悍,胜兵数十万,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称霸东北亚,你说厉害不厉害?高句丽人口以貊族系为主,杂以人与三韩人等。他们接受了中原文化熏陶,崇文尚武,体现出较高的整体素质。长期生存发展于崇山峻岭之中,与周围恶劣的生存条件打交道,又锤炼了吃苦耐劳、百折不挠、不断进取的民族性格。建立之初,高句丽就把开疆拓土当作基本国策,早早地就显露出凶猛的进攻性和持久的韧性,这是周边民族不能比拟的。

朱蒙统一了高句丽五部,击溃了北方的肃慎,征服了沸流国,灭掉了北沃沮,在浑江、鸭绿江流域站稳了脚跟。对待强大的夫余,他们先是纳质称臣,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待到第三世太武神王时,高句丽不仅将夫余王斩首,武力攻取后,把盖马国变成高句丽的郡县,而且公然向东汉乐浪郡发动进攻。其后,历代高句丽王先后打败契丹、百济、倭国,收降了夫余,攻取了乐浪带方两郡,后来完全占有了辽东地区。长寿王时攻陷汉城,迫使百济南迁,使高句丽统治的重心过渡到半岛地区。

高句丽最盛之时,疆域超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300万。要知道,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时大唐人口也不过1300万。高句丽拥有胜兵60万,而且训练有素。他们动辄出动数万大军,攻击四邻,以数量质量双重优势取胜敌人。上述三项数据,足以使高句丽据雄踞东北亚,傲视周边各民族。他们充分利用中原地区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壮大,并逐步具备了强大的实力,敢于在东北地区挑战中原王朝的权威。

四、隋唐消耗国力,劳师远征;高句丽以逸待劳,出奇制胜,确实令人头疼。隋唐两朝攻打高句丽,通常是采取海陆并发、合围突击的战略。战争进程缓慢,旷日持久,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超常规超限度的透支,拖垮了隋朝的经济,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炀帝调动113万兵力,向高句丽发起了总攻击。其陆路进攻路线迂远曲折,先是通过榆关(今山海关),绕过辽东湾,渡过辽水,趋向平壤,鼓角相闻,旌旗绵延近千里。水军由东莱出发,穿越惊涛骇浪,抵达朝鲜半岛,在水河口登陆,几百艘战舰首尾相连,竟达百里。为加强水军,隋朝在四川等地伐木取材,在扬州等地造船,在登州等地训练。如此巨大规模的战争,需要调配举国资源,投入数百万甚至更多的人力,千里馈粮,保障供应。一旦战事失利,前功尽弃,几十万士卒抛骨他乡,多少人家破人亡……隋炀帝用兵力度过大,造成巨大的灾难,终于引发了农民起义,导致王朝覆灭、身死人手的结局。

高句丽人则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优势,拖垮隋唐军队。并不失时机,主动出击,骚扰、偷袭并围歼敌人,以弱胜强。东北地区夏秋季多雨,冬季寒冷多雪,道路不是泥泞不堪,就是冰滑难行。起伏多变的山峦丘陵,不利于隋唐大部队的行进。隋炀帝第三次征讨高句丽时,就陷入泥潭无法自拔。乙支文德抓住隋军急于取胜的心态,将对手牢牢拴住,使其动弹不得,耗尽粮草,在实力占优的情况下不得不黯然退兵。唐太宗御驾亲征,本期待全胜而归,不想却遭遇了比乙支文德还要强大、还要狡猾、还要难缠的渊盖苏文,结果也是十分惨淡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什么从汉朝到隋唐、蒙古都要发兵进攻朝鲜,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老龙史社品读历史,希望让你有所收获!在朝鲜旧土上曾经存在多个政权,比如卫氏朝鲜、高句丽、新罗、百济等等,这其中有一些和当时的华夏政权是处于友好的,也有冲突不断的,但是抛开政治军事等方面不谈,之所以数个朝代都欲对这个地方的政权除之而后快,而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一、大陆接壤的唯一农耕国家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

  • 赤壁之战的立头功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虽然说决战前孔明出谋献策,草船借箭,用火功的方法来取胜。那只是序曲。头功当然是周瑜了。因为孙刘联军,主要是周瑜率领的三万水军,成为击败曹操的主力军。这是其一。赤壁之战,主要是周瑜指挥的。这是其二。取胜的关键人物是黄盖,胜负难料时,黄献计,诈降。才使得火烧赤壁圆满成功。把曹操的水军烧得干干净净,如此痛

  • 赤壁之战中曹操二十万大军,为什么会败于不到两万的孙刘联军?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赤壁之战,就是一场遭遇战。其影响止于三分荆州,而三分天下则是以后的事情,跟赤壁之战没啥关系。三分荆州,曹操吃亏了吗?赤壁之战前,曹操即将拿下整个荆州,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龟缩在江夏郡。赤壁之战后,曹操只剩下荆州北部、刘备拿下了荆州南部、孙权拿下了荆州中部和东部。看着是曹操吃亏了。但放大尺度看,曹操真没吃

  • 古代军营中如何过年?有没有趁此机会出兵偷袭对手的案例?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春节是普天同庆的节日,这个节日放在中国古代,年味更浓,讲究更多,也更看重。所以在古代一般朝野上下,民间市井,乃至保境安民的军队都有许多庆祝活动。在过年期间,军队守卫着和平,当然更要提高警惕不能放假,但也有许多庆祝活动。部队都是青壮劳力,满满的荷尔蒙,因此,如兵器对决,骑马,射箭,蹴鞠,相扑等比武竞技

  • 为什么元朝征服了大半个亚洲,却留下了朝鲜半岛?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元朝并没有征服大半个亚洲,只是征服了东亚大部分地区。首先,元朝与蒙古四大汗国不是一回事儿,不要弄混了。朝鲜并没有被落下,被落下的地区多了,还有南亚、东南亚和日本。公元892年,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分别是“新罗、后百济、泰封(后高句丽)”。新罗王族的弓裔898年建都在开城,称为“泰封国”,与新

  • 赤壁之战为什么能成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赤壁之所以能成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原因如下:1,战争规模较大,是三国时期规模较大的三大战役之一。曹操号称83万大军南下,孙刘号称20万大军,是百万人的大战。三国时期能有如此大规模的战役除了官渡之战,夷陵之战就是赤壁之战了。2,历史意义深远,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三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曹操兵

  • 没能力还是没兴趣?为何中原王朝历来对朝鲜半岛网开一面?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其实朝鲜的情况类似于清代之前的蒙古、西藏,主要是中国的国家军事扩张并没有达到这个区域,施加的更多的是文化影响。清末袁世凯驻军朝鲜时曾上书朝廷,请求将朝鲜作为一个省并入中国,但那时中国的国力已经不支持统治朝鲜了。从中国历史上看中国的军事扩张在隋唐时期就已经达到了顶峰,之后的各个朝代均把军事作为辅助手段

  • 赤壁之战导致三分天下,为何曹操会在最关键的时候输掉?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答:有以下几点1.《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记载:“(建安)十三年,秋八月,公南征刘表。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中另一处记载:“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由此可得出结论,由于风土习惯的不同,导致曹操军队身染疾病,造成大多的伤亡,加之北方人

  • 浅谈蒙宋阳平关之战,为何蒙军入蜀已呈必然之势?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宝鸡到成都中间,有一个小镇名叫阳平关,它就是蜀道的锁钥。它的北边是秦岭山脉,南面是大巴山,嘉陵江水依镇而过,据传说当年赵子龙就在此镇守。蒙古、宋朝之间爆发的阳平关之战,是南宋保卫四川的关键之战。此关的守将就是南宋名将曹友闻,他是宋初名将曹彬的12世孙,以忠义闻名,也是著名的“进

  • 你知道许昌有哪些名人故事吗?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河南许昌历史悠久,名人众多,今天介绍几位1988年以后授衔的许昌籍解放军高级将领,他们是:△刘永治,河南鄢陵人,解放军上将军衔。1944年11月生,196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大学学历。历任陆军集团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