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浅谈蒙宋阳平关之战,为何蒙军入蜀已呈必然之势?

浅谈蒙宋阳平关之战,为何蒙军入蜀已呈必然之势?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胖次 访问量:4733 更新时间:2024/2/23 18:06:20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宝鸡到成都中间,有一个小镇名叫阳平关,它就是蜀道的锁钥。

它的北边是秦岭山脉,南面是大巴山,嘉陵江水依镇而过,据传说当年赵子龙就在此镇守。

蒙古、宋朝之间爆发的阳平关之战,是南宋保卫四川的关键之战。

此关的守将就是南宋名将曹友闻,他是宋初名将曹彬的12世孙,以忠义闻名,也是著名的“进士”将军。

为什么说阳平关之战后,蒙军入蜀已成必然之势?主要还是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阳平关是入蜀的北大门,可以说它就是四川的“山海关”,此关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蒙古西路军进攻四川的必经之地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发动了第一次侵宋战争,它的西路军直逼四川,由窝阔台次子阔端等率领。

进攻四川的阔端军,先攻春巩,再围天水。

大战在即,曹友闻散尽家财,快速招募士兵8000余人,同其弟曹友万,先后据守仙人关、七防关、白水江等要塞。

这年12月,蒙古军攻陷略阳,直逼大安。

曹友闻被紧急调往阳平关,他探知蒙古兵联合西夏、女真、回回、吐蕃等地军队号称50万,即将大举来犯。

在阵地上,他对亲弟弟曹友万说:“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众寡不敌,岂容浪战。惟当乘高据险,出奇兵,藏埋伏以待来犯,誓与阵地共存亡。”

也就是说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不可硬拼,而要出奇制胜,要埋伏精兵来对付来犯之敌,我军已经没有退路,此战关系四川的门户,必须人在阵地在。

其二、阳平关失守,曹友闻战死,蜀中唯一具有野战能力的精锐部队从此覆灭,蒙军入蜀已成必然之势大敌当前,曹友闻派遣部将,急速前往鸡冠隘、阳平关据守。

宋军主力一分为二,曹友万率军一万驻守鸡冠隘、阳平关一线,曹友闻自率精兵8000设伏于刘溪、黑水一带谷地。

宋军相约,如果蒙古军进攻阳平关,曹友万务必先折其锋,佯败入堡,曹友闻则乘机攻其背面,两声鼓为信号,听见信号则同时出击,内外夹击,以破蒙军。

可惜蒙古军没有进入曹友闻的设伏地点,而是直接进攻鸡冠隘、阳平关一线的宋军阵地。

于是,曹友闻率军队快速增援阳平关,行20里后,暴雨如注,人马疲乏,部将吕嗣宗建议等天亮再走,曹友闻考虑到鸡冠隘驻军原定坚守五日,时间非常紧迫,一旦城破,将无计可施,于是命令全军继续前进。

曹友文的宋军,及时赶到了阳平关附近的水牛岭,于是兵分三路攻入蒙古军营地,激战至拂晓,连破敌营数十座,快速直插到阳平关、鸡冠隘一线。

然后发出信号,曹友万等将领,闻鼓声后,也率军快速突出堡垒夹击蒙军。

曹友闻也命令步骑直冲前去,宋军左右夹攻,蒙军蹀血10余里,敌方败退。

阳平关之战,内外两军皆殊死战斗,夹击敌军,血流20里,蒙古人的营寨被宋军连破数十个,尸体更是在阳平关外堆积如山。

阔端本来已经绝望,想就此撤退,没想到蒙军的援军,在汪世显的率领下,及时赶到阳平关。

蒙古军有了生力军,力量的天平开始倾斜。阔端乃分骑兵部队为百十队,向宋军轮番驰突,鏖战多时,宋军还能击杀蒙古军过半,终因寡不敌众,战斗力大减,宋军又没有援军及时增援,因此陷入被动。

宋军时常用“绵裘”代替铁甲,因被雨湿透,不利徒步战斗。28日黎明,敌将汪世显率大批蒙军蜂拥而至,以铁骑四面包围了宋军。

曹友闻叹息说:“这难道是老天注定的吗?我唯有为国战死而已!”

他杀死自己的战马,以表示殉国之决心。

最后的血战开始了,曹友闻不幸中箭身亡,宋军几乎全军覆没,曹友万余部退入鸡冠隘。

汪世显感叹道:“蜀将军真男儿也”,他盛礼以厚葬之。

曹友万退入鸡冠隘后,宋军仅存500士兵,29日,曹友万、刘孝全等见不到援军,城中又无粮,乃率军突围,转战至阳平关附近之龙门洞,不幸被包围,最后全部战死,无一人投降。

曹友闻、曹友万等人战死后,蜀中再也没有一支能够野战的部队。

从此,蒙古军长驱直入,成都、利州、潼川三路二十余州,很快都被蒙古军占领。

综上所述,阳平关是入蜀的北大门,可以说它就是四川的“山海关”,此关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蒙古西路军进攻四川的必经之地。

阳平关之战,宋军功亏一篑,缺乏援军,最终阳平关失守,曹友闻战死,蜀中唯一具有野战能力的精锐部队,从此覆灭,所以说蒙军入蜀已成必然之势。

宋蒙阳平关之战,是一场长期被人遗忘的战斗。此战荡气回肠,奈何天不遂宋,良将陨落,全蜀沦陷。

大战在即,天赐良将曹友闻,宋初名将曹彬的十二世孙,文官出身,却成了四川战场的顶梁柱。

成吉思汗围攻西夏时期,曾派兵攻略宋境。很快,就兵临天水。此时,正要上任的曹友闻,单骑入天水,与守将一起招募兵勇,奋力死守。不久,成吉思汗死,蒙军退,天水得保。

四川制置使制“满身胆”大旗,赐予曹友闻。

宋室将危,天下又出“一身是胆”的良将。

蒙古军继续进犯西路。四川制置使错误地采取“保三关,弃五州”的策略,三关之外多被蒙古军蹂躏,唯曹友闻散尽家财招募得忠勇之士五千,力保天水。

自此,曹友闻转战各地,四处救援,每战必亲冒矢石,多有战功。

大战来临,挫敌先锋1235年,蒙古军挟灭金之威,发动了大规模侵宋战争。其中,西路由阔端率领,取凤州,沿嘉陵江取四川。

沔州高稼祥战死,制置使赵彦呐被围于青野原。曹友闻闻讯,“青野原蜀之门户,不可缓。”率军过嘉陵江,走小道,于半夜攻击蒙古军,与赵严呐两面夹击,大败蒙古军,救出被围宋军。

救出青野原宋军后,曹友闻得知蒙古军先锋要攻大安,说:“国家存亡,在此一举,不可浪战,应该凭险而守,出奇兵败敌人。于是,立刻回师抵达阳平关、鸡冠隘。就在曹友闻刚刚部署好阳平关防务后,数万蒙古军抵达。曹友闻指挥大军激战,并亲自率亲兵突出阵前,左右驰射,击退蒙古军。随后,曹友闻判断蒙古军将攻鸡冠隘,立即引军增援,两面夹击,大败蒙古军。

当时,很少有人能与横行亚欧的蒙军野战。曹友闻算一个。

胳膊拧不过大腿,无奈的第二方案随后,蒙古军合番汉军五十余万大军至(蒙古每攻坚,必驱民为工役,此数包含了民夫)。曹友闻认为众寡不敌,乘高据险,出奇设伏以制之。

但蒙古军攻破兴元(汉中)后,赵彦呐紧急命令曹友闻退守大安,以保蜀口。

曹友闻认为:大安无险可守,不利于防守。而如果他保存有生力量在后,蒙古军必然不敢不顾后方而入蜀作战,建议不移防。

但赵制使一日七催,要求曹友闻移防守。

有宋一代,名将悲剧特别多!

曹友闻无奈,只得下令弟弟曹友万引兵上鸡冠,多张旗帜,示敌坚守;曹友闻自己秘密在流溪设伏。两军约定:敌人到了,内以鸣鼓举火为号,外呼杀声,内外夹攻以歼敌。

天不助宋,血战到底不久,蒙古军巴图鲁(敢死队)万余人抵达鸡冠,曹友万引军出战。一时间,矢石如雨,曹友万身受数伤,令人举烽火为号。

曹友闻闻迅,立刻兵分三路,分别出击敌军的前队、中队、后队,全军出击。曹友闻自己率领三千精兵疾驰到隘下,先派出刘虎帅敢死士五百人冲锋,但蒙古军敢死队也不是盖的,没有冲动敌军。友闻又埋伏三百骑于道路旁,再令刘虎冲突敌阵。

正此时,风雨大作,泥泞没足。由于四川宋军多以锦裘替代铁甲,被打湿后,行动不便,因此,诸将请求暂缓,等天晴后再战。

曹友闻责骂:“现在敌人已知道我们的伏兵在此了,我们要抓紧时间,否则,必死无疑!”他催动军队,奋力搏杀,一直杀到龙虎头。

此时,曹友万得知曹友闻抵达,也冲出隘口与曹友闻军会合,两军内外夹击,殊死搏杀,连续攻破蒙古军营寨。血流二十里!

但毕竟大雨淋湿锦裘,不利步战。战至黎明,蒙古军“大兵益增”,以铁骑围攻宋军,血战更加惨烈了。

曹友闻叹息:“此天殆乎?吾有死而已!”回头杀掉自己的战马,以表示自己决意死战。宋军大受激励,血战到底,终至全军覆没!

全蜀陷落随着曹友闻的全军覆没,四川宋军已经没有了能够与蒙古军野战的部队了。

阔端在击灭曹友闻后,分军入蜀。宋方不乏死守到底的忠义之士,但因外无野战部队救援,蒙古军能从容部署,或断其水道,或以炮攻之,四川难以坚守。蒙古军一路进军,攻破成都。

历史一再证明,外无机动部队的情况下,山险不能久守。

此后,虽然宋依仗孟珙、于这样的良将及时稳住了局面,但“财富甲天下”的四川已经残破,所存州县几无,宋朝的国力,受到了严重打击!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曹友闻能打造的一支可以与蒙古军激烈野战的部队,可谓世之良将。

假如宋能以他自主用兵,以山地主动作战,必不至犯险,全军覆没。又或者天不助蒙古,宋军得以充分发挥战力,蒙古必受重挫,四川或可保全。

可惜宋不放手用良将,天亦不助宋,全蜀陷落,也在所难免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你知道许昌有哪些名人故事吗?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河南许昌历史悠久,名人众多,今天介绍几位1988年以后授衔的许昌籍解放军高级将领,他们是:△刘永治,河南鄢陵人,解放军上将军衔。1944年11月生,196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大学学历。历任陆军集团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解放

  • 割据敦煌的归义军是如何灭亡的?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归义军最后是被西夏吞并的。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51年),河西大族出身的张议潮领导沙州汉人起义,驱逐吐蕃势力后,消息传回了唐都长安,中原人心为之一振。失去了六十年的河西走廊终于回归唐土。宣宗皇帝听说后,也是十分振奋,便下旨设置归义军,治所就设在沙州,首任归义军节度使由张仪潮出任这就是归义军的来由。关

  • 兵家必争之地幽云十六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幽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燕云十六州”。“燕云”这一名称最早现于《宋史-地理志》,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北京、天津全境、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广大地区,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具体有:幽州(又称燕州,今北京市)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蓟州(今河

  • 满清进攻明朝,朝鲜积极出兵帮忙,满清当年是如何对待朝鲜的?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此题还是有一点小瑕疵的,其实在丙子之役(皇太极第二次发动对朝鲜的征服战争)后,尽管朝鲜屈服于清朝,并且助兵助粮,但是这态度实在算不上积极,最多只能是消极应付,这敷衍的态度有时候会气的皇太极暴跳如雷,恨不能身上装个翅膀直飞汉城痛扁朝鲜国王李。皇太极第二次征朝鲜是在崇德元年(1636)十二月,清军集结1

  • 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反败为胜的?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历经十六次大的会战,其中,朱棣方胜十二次,败四次。整体而言,靖难之役分为两个阶段,题主所说的反败为胜的转折点,或者说表面上的原因,应该发生在第一阶段北方平原战场结束,朱棣转而开辟南方战场的节点上,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北方平原战场的所谓“败”,倒不如说是朱棣方进

  • 靖康之耻具体发生在今天哪里,详情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下北宋靖康之耻的真正原因及过程。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讲述的是在北宋公元1126年间,北方的女真族攻占当时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并掳走北宋皇帝宋钦宗、太上皇宋徽宗和皇室、宫女嫔妃、大臣等数十万平民的事件,由于此事年发生于宋钦宗靖康年间,因而得名。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靖康之耻

  • 上古时期涿鹿之战的真相,蚩尤究竟是谁?或真实存在过吗?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逐鹿之战,历来描写者很多,很多描写甚至赋予了玄幻色彩,因此,显得扑朔迷离。我认为,远古时期,那场大规模战役应该是真实发生过,而对比世界其他地区同时期类似战役的描写,逐鹿之战的细节相对靠谱,抛开呼风唤雨、召唤天神等玄幻色彩后,基本可以说得通。逐鹿之战应该发生过,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特点决定的对于逐鹿之战

  • 谁知道明万历年间援朝平倭的战争详解?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1592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从釜山登陆,连陷汉城,平壤。应朝鲜请求,明神宗派李如松率军援朝,和倭寇争夺平壤,初战失利,游击史儒战死,但明军加强攻势,最终夺取平壤,倭酋小西行长弃城败逃,中朝联军乘势收复汉城。光复朝鲜。到1597年,丰臣秀吉再次侵朝,此时战事主要在海上,明军和朝鲜李舜

  • 赤壁之战诸葛亮和周瑜谁的功劳大,曹操是自己烧掉战船撤退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很显然,这首词是赞扬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英雄气概。周瑜在赤壁之战的功劳是世人皆知的。诸葛亮只是在之前,被刘备派为联络代表,到江东解说了一番联盟的必要性。《蜀书-先主传》记载“(孙刘联军)与曹公战于赤壁”。《吴书-吴主传》记载:“瑜,普

  • 赤壁古战场今何在?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点灯熬蜡整到下半夜,弄了四五千字,回答了一个赤壁古战场的问题,居然没有阅读量,这让豹眼很不爽。不是力作,起码是呕心,但这情况很伤情绪,已经不明白究竟如何来回答问题啦。再借这个问题,换个角度,换个思维尝试一下吧。问题的回答,满足自己的感觉是第一要的,但阅读者没感觉,自己也就无法满足感觉啦哈。鉴于许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