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并没有征服大半个亚洲,只是征服了东亚大部分地区。首先,元朝与蒙古四大汗国不是一回事儿,不要弄混了。
朝鲜并没有被落下,被落下的地区多了,还有南亚、东南亚和日本。公元892年,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分别是“新罗、后百济、泰封(后高句丽)”。新罗王族的弓裔898年建都在开城,称为“泰封国”,与新罗、后百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王建是弓裔手下一位足智多谋,文武双全的大将,他918年推翻弓裔的统治,篡夺其权力,在开城建都,称国“高丽”。王建十几年时间,先后攻灭了新罗和后百济,重新统一朝鲜半岛。这就是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朝。
蒙古崛起的时候,半岛正是高丽王朝时期,蒙古攻打高丽,爆发“蒙古高丽战争”,高丽王朝迁往江华岛。蒙古虽然数次征伐高丽,一直没能完全平定,但高丽也是元气大伤,大臣分为文臣派和武臣派,武臣派主张继续抗击蒙古,但文臣派主张议和,向蒙古屈服以保持高丽的主权。最终,文臣派在内斗中胜出,高丽还都开城。所以元朝建立后,高丽成为元朝的藩属国。元朝征讨日本时,高朝还被勒令要为元朝提供士兵、船只和粮草。1274年,高丽忠烈王继位,他向忽必烈请求娶蒙古的公主为妻,忽必烈把大女儿齐国大长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许配给忠烈王为王妃,从此以后就形成惯例,高丽的君主是元朝的驸马。
元朝灭亡以后,朝鲜半岛还是高丽王朝末期。1388年,高丽君主王派右军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走到半路回身发动军事政变,废黜王,立王的儿子子王昌为一个傀儡性质的高丽王,李成桂则借此控制了高丽的军政大权。王昌一年左右就被杀害,称为“废王”,李成桂又立府院君王钧的儿子王瑶为王傀儡王,到1392年李成桂索性废除王瑶,在开城自立为王,并经过向明太祖朱元璋请示后,由明太祖为新王朝定国号为“朝鲜”,李成桂就是李氏朝鲜的太祖。李氏朝鲜一直存在到1892年,统治朝鲜半岛长达500年。
李氏朝鲜的太祖李成桂。
李成桂的父亲原名叫李子春,但有个蒙古名字叫“吾鲁思不花”,为什么会有蒙古名字呢?因为李成桂的父亲是元朝斡东千户所的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元朝地方官,也可叫作“掌印官”。这个斡东千户所在今天朝鲜咸镜北道恩德郡,元朝时隶属于辽阳行省开元路,到元朝末期又归附了高丽。
蒙古人横扫亚欧大陆时,强如花剌子模、西夏、大金、大宋都悉数被灭。
然而,当时统治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却“幸存”了下来。
高丽王朝,是怎么“幸存”下来的呢?
拼尽全力,撑过“灭亡”危机古代的朝鲜统治者,长期奉行“事大”主义。
宋初立时,高丽王朝朝贡于宋,辽强盛后,高丽王朝麻溜朝贡于辽,金崛起后,高丽王朝又“懂事”朝贡于金。
所以,蒙古崛起时,高丽王朝也是很懂事的,很快就纳贡求好。
当时,辽东地区反抗蒙古军的契丹人退入高丽境内,占领了江东城。高丽王朝与蒙古军结盟,出兵配合蒙古军,一起攻破江东城。
然后高丽自己成了蒙古人的下一个目标。
在辽东的斡赤斤任意诛求,蒙古使者傲慢无礼,激怒了高丽统治者,两国关系断绝。
随即,蒙古人以“问罪”为由,攻入高丽。
高丽军不是对手,蒙古人很快取城40余,逼近王京。高丽王被迫遣使求和。
蒙古人在王京及附近州县置72员达鲁花赤,撤军西还。
蒙古汗国时期的达鲁花赤,就是治理征服地区的地方长官。
显然,蒙古人虽然接受了高丽王的遣使求和,但并不打算归还攻占的土地,而是想对此次攻占的区域实施直接统治,并很可能接下来继续攻击高丽。
高丽王深感危险,为应对蒙古人的威胁,他迁都到江华岛,并杀掉了蒙古人所置的达鲁赤花。
此后,高丽与蒙古人时战时和,苦力支撑。
难解之题成吉思汗将蒙古草原东部及以东地区分封给了诸弟,也就是所谓“东蒙古宗王”。
这些宗王,虽效忠大汗,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与大汗的关系更是有些微妙。
蒙古大汗一直忙于对金、南宋及西征,所以,蒙古帝国虽大,但对高丽的征伐,一直只是辽东地区的东蒙古宗王。
辽东地区,聚居的多是契丹、女真及其他民族,蒙古人要统治好辽东地区已经费力,更难以继续东进,在高丽建立有效统治。
所以,蒙古人多次击败高丽,但始终无法留下足够力量实施直接统治。
直到忽必烈成为大汗后,这道难题才得以解开。
各取所需蒙古所要的,是财富、人口。
所谓财富,主要是粮食、生产资料、奇珍异宝,所谓人口,主要是为了兵源。
高丽王所要的,无非就是自己对朝鲜的世代统治。
忽必烈找到了解决方法。
蒙古国仍然安排达鲁花赤到高丽,督促、监督高丽纳质、助军、输粮、设驿、供户数籍及贡纳珍宝等事宜。
达鲁花赤确保了所有必要的监督,如:禁止高丽下层民众私藏兵器,限制高丽王的“僭越”之举,甚至派兵驻高丽监督其举动。
如此,高丽不但要履行征兵作战的任务(如征日本),也贡大量耕牛、粮食等各类物资入元。
除此之外,对于高丽王对地方的统治,达鲁花赤无权干涉。
如此,双方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各取所需,关系算是长期稳定下来了。
设置行省忽必烈灭南宋后,加强了对高丽的控制。
1281年,为了东征日本,忽必烈设置了征东行省。
征东行省在高丽王都设置行省,与高丽政权分署办公。
高丽的军国大事,基本上由行省管理了。
行省的左右司,管理日常事务;都镇府司,管理军务;理问所,掌管法律诉讼;儒学提举司,掌管学校、科举;医学提举司,掌管医药疗治。
无论是中央机构、官员的编制、任免,还是全国性的法令,乃至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基本上皆由行省掌管。
与元在其他地区设置的行省相比,征东行省只有2个区别。
1、行省长官,即行省丞相,由高丽王世袭兼领。
2、征东行省只在王都设置官署,没有建立管辖路府州县的地方统治体制。
除此之外,其与内地行省基本没有区别。
一些行省官员擅作威服或一些行省决策触及高丽贵族利益时,高丽王也只能通过向元帝申诉,不得擅自抵制。
可以说,此时的高丽,既是元的内属国,也是元的特殊行政区域。
而另一方面,元也注重“因其俗而治”,重视对高丽王及其政权独立性的尊重。
所以,双方的关系非常融洽。
执礼惟谨,直到最后高丽守东藩,执臣礼惟谨,亦古所未见。《元史.地理志》。
高丽王对元代一直非常恭谨。
高丽王世代与元联姻,因此得了个“驸马国”的称号。
而高丽王对元的忠诚,伴随其始终。
明朝建立后,高丽王一面与明修好,一面又继续保持对北元的恭顺。
高丽王继续接受北元的册封,使用北元的年号,甚至不惜出兵辽东,攻打大明。
时为高丽东北面都元帅的李成桂以“以小事大,保国之道”,劝高丽王恭顺大明,可惜高丽王不听。
最后,李成桂以明朝称时任高丽王非先王之后为名义,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李氏王朝。
高丽王对元的恭顺,可谓延续到了元朝灭亡之后!
如此恭顺、忠诚,恐怕就是元在内地诸行省也比不上吧!
古代,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不来自朝鲜,朝鲜的主要威胁也不是中原王朝。
因此,双方的关系,不是“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相互征伐的必要不强。
同时,如朱元璋所说,朝鲜“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古代辽东开发程度不高,往朝鲜陆路条件困难)。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中原王朝也没有对其征服的必要。
所以,尽管蒙古、女真在成为中原王朝之前,曾与朝鲜发生过战争。
但在成为中原王朝后,元、清与朝鲜保持了友好关系。
尽管元、清,其宗藩关系的紧密度都远胜过一般的(如与琉球等国)宗藩关系,但元、清统治者也都承认“其俗异于中国”的事实,尊重其独立性。
这正是古代东亚宗藩关系与后来西方殖民关系的区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