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清朝甲午战争中清军有没有打胜日本的小战役有哪些?

清朝甲午战争中清军有没有打胜日本的小战役有哪些?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65 更新时间:2024/1/23 18:54:48

我们就说说清军胜利的辽阳东路争夺权战。1894年11月,日军决定夺取辽阳,奉天,第3师团和第5师团分别两路进军。

先导部队就是混成第10旅团,11月13日,日军侦察队,步兵大尉足立武政带领1个中队作为尖兵进入到赛马集,遭到清军依克唐阿部队的伏击,八旗骑兵突然冲进日军队伍当中,最后,日军逃回出发地。

另外一支日军步兵第22联队第1大队,也在附近的连山关遭到清军阻击。随后,日军第22联队主力赶往增援。但是就在11月25日,清军依克唐阿的5000清军,聂士成的1500清军抢先发动反击。

尤其,依克唐阿部队冲锋非犀利,步兵统领寿山,马军统领永山亲自带队发动冲锋。彼此双方枪炮射击,子如雨注。日本参谋本部在日清战争实记当中记载说,这支清军与众不同,不使用防御手段,而是以攻势的紫檀前进。敌人奋勇直前,攀岩石,冒弹雨,我军冲锋。

到11月26日,日军第10旅团司令立见尚报告,第22联队战斗伤亡和冻伤人数,已经达到全军十居八九。要求返回凤凰城进行休整。

12月5日,日军在撤退过程当中,清军1000多人在分水岭发动伏击战。日本参谋本部在日清战争实记第15篇说:依克唐阿漂亮的实行了三种运动战。第一广泛袭击日军侦察队,第二,在战斗当中,前后夹击日军,第三,派遣骑兵袭击日军,掩护主力运动。

辽阳东路作战,是清军在甲午战争当中,为数不多的战斗。也让依克唐阿,这位在1852年阻击太平军北伐军的僧格林沁军队的一名骑兵,成为清末名将。被誉为“虎将军”,1899年,依克唐阿病逝在东北。依克唐阿的实战水平,其实远远高于其老长官僧格林沁。

严格说起来,没有。

因为军语中,战役、会战和战斗不是一个概念。

战斗构成会战,会战构成战役。

甲午战争中清军打赢的战斗都屈指可数,战役什么的就别想了。

但如果要问有没有清军打得比较好的小战役?这还是有的。

比如1894年的缸瓦寨之战

缸瓦寨又称感寨,位于辽宁省海城西南16公里处的西庙山子北脚。

1894年12月17日,清军庆部,远出至缸瓦寨东北方的四台子和东、西柳公屯(今西柳镇)、盖家屯(今西柳镇盖家村)一带,以警戒海城方面的日军。

18日晨,驻守柳公屯的清军前哨队与日军遭遇,遂撤向盖家屯。日军远藤大尉命所率日军侦察中队向驻守盖家屯的清军发动突袭,实施火力侦察,结果立即遭到清军的顽强阻击。清军以墙壁为掩护射击日军,使毫无炮火掩护准备的日军无法靠近。经过半小时的对射激战,清军以正面吸引日军,并以两哨从村的西侧迂回,欲攻袭日军右翼。日军试探性进攻被击退,已产生6名士兵轻伤(战斗详报则称为7人),恐得不偿失,便撤出阵地。

19日。日军到达八里河子,准备进发缸瓦寨。

此时,清军也在加紧进行军事战备。

中午时分,第5旅团长大迫尚敏所部前卫队从下夹河子村西南,与宋庆部前锋遭遇交火。同时,下夹河子村北部日军也发起疯狂进攻。进驻下夹河子的清军先头部队受敌腹背夹击,因寡不敌众而撤退。

13时15分,日军驻在盖家屯的炮兵进占下夹河子村,并迅速在村西端布置阵地。

13时20分,当日军向马圈子前进200米之遥时,埋伏在树林里的清军突然向日军左翼猛烈射击,日军战斗队形被打乱。中日两军展开激战,清军顽强阻击。当日军再度疯狂进攻时,马圈子村的清军奋勇出击,侧击日军的右翼,日军不仅受阻,且队伍又陷于混乱。原准备直接进攻缸瓦寨的日军炮兵3个中队闻讯马圈子的战况后,当即于13时35分逐次赶到下夹河子村西北端抢占阵地,用18门火炮猛轰驻守马圈子村的清军,全力以赴地掩护步兵前进。

双方战斗异常激烈,,清军炮兵“弹丸雨注”般地射向日军。日军在没有隐蔽物,无法躲避的情况下,冒死突进至400米处,“将校兵士伤亡颇多”,“鲜血淋漓.染红了满地积雪”。侥幸活着的日军慌不择路,只好就近跳入道旁与马圈子方向成斜向交叉的沟内躲避炮弹。

下午2时,小野寺实少佐率部击退了在于官屯村的清军骑兵1哨,轻取了该村,并于15时10分向缸瓦寨突进。清军撤至缸瓦寨,清军其他各部也陆续撤至缸瓦寨一线集中固守。14时10分,日军炮兵第1大队中村三郎少佐指挥炮兵第1、3中队为掩护其骑兵、步兵向缸瓦寨进攻,开始集中火力向缸瓦寨猛轰。因距离太远,日军炮击未达预期效果。炮兵在第6联队第1大队协助下将阵地前移。至14时20分,12门火炮抵达有效射程的阵地,向缸瓦寨清军炮兵、步兵连续抵近轰击达一小时。铭军的炮队亦不示弱,用4门速射炮进行猛烈“回敬”,弹着日军炮兵阵地。其中一发炮弹准确命中炮兵第5中队第4炮车,日军炮兵当场毙命1人、重伤2人,并炸死战马1匹。据日方记载,“我骑兵和炮队都尽全力攻击缸瓦寨敌军,大迫部队的步兵亦急起猛击突进。两军交战正酣,彼我炮声如轰雷,天地为之震撼。敌军据缸瓦寨和祥水泡子的民家墙壁,向我狙击。我兵没有可据之地物,只是在茫茫的原野上纵横奔驰,加以积雪达两尺,军队的动作极不自在。……我军的确站在苦战的地位。”随即,鉴于日军炮火报复性轰击太猛,15时50分一度被压制的清军炮兵“暂时沉默”。但铭军步兵向日军进行“更猛烈的射击”,迫使日军寸步难行,“步兵潜伏在地物的后面还击”,日军的攻势被清军打退,大迫所部只好“等待大岛部队到来”。

为更好发挥有限的炮兵作用,清军炮队声东击西地自缸瓦寨村中央悄然转移至村南,重新布置阵地,扬长避短,专以猛烈炮火轰击逐渐逼近的日军左翼步兵。与日军左翼的第5旅团第6联队第1中队紧邻的是第19联队2个中队及第6旅团第7联队的1个中队。清军的炮击准确率之高,就连日军也瞠目结舌地承认:“敌弹是瞬发弹,其着发距离测定之精确也是清军从曾有。炮弹落在我军各中队的前后左右,我军奋战在弹片与雪泥之中”。一部分清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日军炮兵阵地左前方出击,“甚至不再凭借清军善于使用的障碍”,有的直着腰冲向日军,“进行猛烈的射击。这真是清军从来没有的勇敢行为”。第7联队左翼的1个中队和第19联队各中队,被清军射击线与正面火力夹击,由于“受到交叉火力的射击,(日军)伤亡特别多。这些中队伤亡特别多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地物”。

中日两军正在酣战之时,清军援兵毅军抵达并及时投入战斗,总兵宋得胜“出力真打”,士兵勇往直前。危急关头,主将“振臂一呼,碚者起,疲者奋,裹创肉搏,赴死不悔”。铭军士气更为振奋,铭毅两军广大爱国官兵英勇奋战,浴血苦斗,甚至竟前所未有的誓死精神发起令日军“颇为意外”的反冲击。对于清军的英勇精神和不屈表现,日军表示:“敌兵亦不愧为闻名的白发将军宋庆的部下,不轻露屈挠之色。”此战中,清军利用地形地物作战,除以战场中央的松林作掩护外,还凭借松林下面的坟地,以及坟墓后面的堡垒,以此构成了第一道防线。日军则没有地物的遮掩,处于开阔的雪原上,被动挨打,死伤惨重,双方持续数小时,打得难解难分。桂太郎亲自督率日军发起冲锋,至16时20分,不甘蛰伏的清军炮队再次向日军发起怒吼。

日军最后,经20分钟奋战,在强有力的步炮攻势下,突破了清军第一道防线。清军“撤至第二线固守,抗战不屈”。进攻缸瓦寨正面的日军为第7联队第2大队及第6联队第2大队,该部在抢占清军第一道防线的松林后,也以松林作掩护,攻击缸瓦寨内的清军,双方对峙射击达数十分钟。时值日将西下,第7联队长三好成行大佐督率所部出击,攻占清军第二道防线,逼近到清军前沿阵地三、四百米处。同时,右翼第18联队第1大队在侵占马圈子后,也向缸瓦寨方向逼近,推进到距清军祥水泡子阵地仅300米处。此时,日军中央阵地的部队与右翼部队排成一线。

坚守在缸瓦寨村内的清军广大官兵,“奋激战斗将近三小时”,仍把日军阻击在村外。敌我双方经过整日浴血鏖战,均已精疲力竭。恰在此时决胜关键之际,小野芳次郎少佐所率总预备队投入战斗,“急起反击”,各队协同并进,突至阵前200米处。至此,第三师团主力全部投入战斗,使清军处于不利地位。

17时05分,日军突入缸瓦寨东端的防御工事,与守军展开近战肉搏。至17时30分,守军不敌,从缸瓦寨以西及西北向田庄台撤退。17时35分,日军宣告攻占缸瓦寨。

此战,清军阵亡约200名左右,负伤约300名。仅以毅军而言,伤亡约200人,其中死者78人。另外,毅军分统总兵宋得胜左腿中弹负伤,“子已取出,腐肉未消,约须半月以外可望收口”,月内短期“恐难赴敌”。

至于日军伤亡,据《日清战争实记》记载:大迫尚敏的第5旅团,伤亡计146名。其中第6联队长本胜嘉大佐、第1大队长冈本少佐、柴山、千秋中尉负伤;士兵伤亡71名;第18联队第1大队伤亡计75名,其中军官负伤4名,死亡1名;所有小队长全部负伤,军士负伤15名,兵士负伤55名,死亡6名。大岛久直的第6旅团伤亡合计254名,其中第七联队军官中只三浦少尉战死,宇野大尉和五十岚少尉负伤,士兵伤93名,计伤亡96名。第19联队第2大队参加当天战斗的人员共367名,伤亡达160余人,尤其是第七中队,14名军士中有13名负伤,森川、本两大尉、高屿、大村、平冈三中尉和山冈少尉等6名军官负伤。第5、6旅团伤亡为400名,连同野炮第3联队战死3人,伤5人,伤亡总数达408名。《缸瓦寨战斗详报》所载是日军“死伤412人,内将校14人”。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伤亡408人,还是412人的数字,都未将因冻而死伤的人数计算在内。据日方自供:“部队自清晨在积雪中行动,迄于夜间,一直奔走于数里的道路上,因而有冻死者,其人数惊人。”据日方战后统计,此役除战斗伤亡者外,计冻伤达1062名,其中重伤539名。尽管日军只战死69人,但战伤、战病死为25人,合计死亡94人。这是因为积雪深达没膝,伤员未及时救治,导致冻死,“众多的伤员倒在雪地上,卫生队不停地东奔西走,用担架把伤员送进野战医院。不仅伤员众多,而且入夜以后战斗才告停止,夜间,担架队不知伤员之所在,为此伤员拼命地呼喊担架,其声音凄惨,令人不胜忧伤。”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高丽弹丸之地为何让隋唐那么头疼?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导读:隋唐时代,战争频发,吐谷浑、突厥、吐蕃等国均有战争发生,在隋唐史上,有一个国家,被两代帝王征讨,那就是高句丽,一个弹丸之地,让两个朝代的帝王头疼不已。为了对付这个高句丽,隋炀帝冒着灭国风险,也要诛灭于它,唐太宗甚至为之御驾亲征。为了征服高句丽,隋唐两朝,都做了无尽的努力,但是为什么这么一个小国

  • 为什么从汉朝到隋唐、蒙古都要发兵进攻朝鲜,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老龙史社品读历史,希望让你有所收获!在朝鲜旧土上曾经存在多个政权,比如卫氏朝鲜、高句丽、新罗、百济等等,这其中有一些和当时的华夏政权是处于友好的,也有冲突不断的,但是抛开政治军事等方面不谈,之所以数个朝代都欲对这个地方的政权除之而后快,而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一、大陆接壤的唯一农耕国家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

  • 赤壁之战的立头功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虽然说决战前孔明出谋献策,草船借箭,用火功的方法来取胜。那只是序曲。头功当然是周瑜了。因为孙刘联军,主要是周瑜率领的三万水军,成为击败曹操的主力军。这是其一。赤壁之战,主要是周瑜指挥的。这是其二。取胜的关键人物是黄盖,胜负难料时,黄献计,诈降。才使得火烧赤壁圆满成功。把曹操的水军烧得干干净净,如此痛

  • 赤壁之战中曹操二十万大军,为什么会败于不到两万的孙刘联军?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赤壁之战,就是一场遭遇战。其影响止于三分荆州,而三分天下则是以后的事情,跟赤壁之战没啥关系。三分荆州,曹操吃亏了吗?赤壁之战前,曹操即将拿下整个荆州,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龟缩在江夏郡。赤壁之战后,曹操只剩下荆州北部、刘备拿下了荆州南部、孙权拿下了荆州中部和东部。看着是曹操吃亏了。但放大尺度看,曹操真没吃

  • 古代军营中如何过年?有没有趁此机会出兵偷袭对手的案例?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春节是普天同庆的节日,这个节日放在中国古代,年味更浓,讲究更多,也更看重。所以在古代一般朝野上下,民间市井,乃至保境安民的军队都有许多庆祝活动。在过年期间,军队守卫着和平,当然更要提高警惕不能放假,但也有许多庆祝活动。部队都是青壮劳力,满满的荷尔蒙,因此,如兵器对决,骑马,射箭,蹴鞠,相扑等比武竞技

  • 为什么元朝征服了大半个亚洲,却留下了朝鲜半岛?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元朝并没有征服大半个亚洲,只是征服了东亚大部分地区。首先,元朝与蒙古四大汗国不是一回事儿,不要弄混了。朝鲜并没有被落下,被落下的地区多了,还有南亚、东南亚和日本。公元892年,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分别是“新罗、后百济、泰封(后高句丽)”。新罗王族的弓裔898年建都在开城,称为“泰封国”,与新

  • 赤壁之战为什么能成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赤壁之所以能成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原因如下:1,战争规模较大,是三国时期规模较大的三大战役之一。曹操号称83万大军南下,孙刘号称20万大军,是百万人的大战。三国时期能有如此大规模的战役除了官渡之战,夷陵之战就是赤壁之战了。2,历史意义深远,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三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曹操兵

  • 没能力还是没兴趣?为何中原王朝历来对朝鲜半岛网开一面?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其实朝鲜的情况类似于清代之前的蒙古、西藏,主要是中国的国家军事扩张并没有达到这个区域,施加的更多的是文化影响。清末袁世凯驻军朝鲜时曾上书朝廷,请求将朝鲜作为一个省并入中国,但那时中国的国力已经不支持统治朝鲜了。从中国历史上看中国的军事扩张在隋唐时期就已经达到了顶峰,之后的各个朝代均把军事作为辅助手段

  • 赤壁之战导致三分天下,为何曹操会在最关键的时候输掉?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答:有以下几点1.《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记载:“(建安)十三年,秋八月,公南征刘表。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中另一处记载:“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由此可得出结论,由于风土习惯的不同,导致曹操军队身染疾病,造成大多的伤亡,加之北方人

  • 浅谈蒙宋阳平关之战,为何蒙军入蜀已呈必然之势?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宝鸡到成都中间,有一个小镇名叫阳平关,它就是蜀道的锁钥。它的北边是秦岭山脉,南面是大巴山,嘉陵江水依镇而过,据传说当年赵子龙就在此镇守。蒙古、宋朝之间爆发的阳平关之战,是南宋保卫四川的关键之战。此关的守将就是南宋名将曹友闻,他是宋初名将曹彬的12世孙,以忠义闻名,也是著名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