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有以下几点
1.《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记载:“(建安)十三年,秋八月,公南征刘表。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中另一处记载:“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由此可得出结论,由于风土习惯的不同,导致曹操军队身染疾病,造成大多的伤亡,加之北方人不熟悉水战,所以使得凭借一场赤壁之战造就了周瑜。
2.造成赤壁之战曹操最失败的还是在他个人,首先曹操之前率大军攻打刘表,结果大兵压境之下,刘表病死,荆州内乱,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荆州。第二:东吴当时的状况分为两派,主战和主降,所以内部不团结。而且曹操打荆州时不费吹灰之力,而东吴的10万军队根本不可能跟曹操83万大军相抗衡。所以曹操打赤壁之战是抱着虐菜鸟的想法去的!
在记载中:“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从侧面可以印证到,曹操只要听从建议做好上文中所做的,那么荆州必然唾手可得,可是老天就是这么爱开玩笑,也是历史有缺的地方。
望采纳
任何战争,无论古今,都会首先考虑“天时地利人和”即所谓的战争三要素。汉未著名的“赤壁之战”中,曹操在“天时、人和”上拥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很关键的“地利”上,则陷入严重的不利。反观孙吴方;君臣无惧曹操讹诈威胁,坚决对曹抵抗。在周瑜大都督的正确指挥下,曹操输掉了这一关键战役。
(赤壁之战双方态势图)
在赤壁大战前的半年,周瑜发动了重要的“江夏之战”,击败了刘表手下大将黄祖,夺取了汉水进入长江的重要关隘沔口,并且趁机向西扩展到陆口一线,这里距离赤壁仅有十里路程。
这个战役有两个意义:
一,提前为吴军进行作战热身。
二,军队西移至陆口,为在赤壁消灭曹魏大军作好了战场的选址准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十月,江夏战役结束后半年,已经攻占了荆州的曹操,立即剑指东吴,只见江中的战船密、北岸铁骑飞扬,大战一触即发!
周瑜和鲁肃是坚定的主战派,在孙权的赞叹声中,坚决要和曹军血战到底。
我们现在应该搞清楚的是,曹操在军队人数上存在极度夸张的办法,以图在声势中压垮兵力仅有三万的东吴,所谓“八十万”大军的威胁,在精明的周瑜统计下,除去荆州降军七、八万,曹操军只有十万多人,加在一起实际上仅有二十万左右。
另一个应该清楚的是,赤壁之战古战场就是现在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北省蒲圻市西北的赤壁镇。
赤壁大战的序幕徐徐拉开,犹如武林高手的对决,揭幕战仅仅是试探性质,当然,这是曹操当时的看法。
而周瑜心中的秘密则是把曹军引到赤壁对岸一个叫乌林的地方。据《三国志》五十四卷周瑜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己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这就说明,刚一开战,曹操并没有在长江南岸停留、驻扎;但是,熟悉地形地貌的周瑜,抢先守住南岸之赤壁,一旦曹操进入了北岸之乌林,将再次与曹军作战。
时年不到三十六岁的周瑜,虽然面对的是业已五十四岁的曹操,但是,周瑜此战的智商和谋略,超过了曹操。
周瑜最大的智慧就是对战场地址的选择
它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赤壁附近的陆口,曾经是荆州刘表的地盘,也是部下大将黄祖的军事要塞,防守设施齐全,现在这里作为东吴的势力范围,周瑜等于是在自己的家门口作战。而且赤壁所在的长江南岸地形是地势陡峭的连绵山岗,易守难攻,周瑜占尽“地利”优势。
而赤壁对岸的曹军驻地乌林地区,是广阔而低洼的沼泽湿地,楚国时代的“云梦泽”就是这里。
这种沼泽低洼地带,兵法上称为“沮泽”,凡是指挥将领,都会避开这些险恶之地。
《孙子兵法.九地篇》认为:“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地。”
红军长征路上的草地,就是属于沮地;兵法称为圮地,“”就是崩溃的意思。所以红军迅速撤离北上,离开了这个凶险之地。
再谈谈赤壁面对的长江水势,在赤壁的上下游,水面都是一千五百米到三千米,而赤壁江面仅有一千一百米,水面在此收窄,江流格外湍急。
火烧赤壁,如果火借风势,必然要把下风的战船燃成一片火海。
周瑜所在的南岸赤壁,由于地势高陡,江风遇阻反吹向北岸。周瑜在夺取陆口的战斗中,就曾经指挥黄盖使用火攻,从而大败黄祖。
周瑜精心策划了这个圈套,只要曹操进入了这个陷阱,必败无疑。
以后的黄盖诈降曹操,等候风向,实施火攻,曹操中计,东南风起,火烧战船,曹操败走华容道,于是汉未纷争结束,三国鼎立,其中过程各位都很清楚,余不再叙。
结束语:赤壁之战是周瑜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有利条件,利用北兵不善水战,水土不服的窘境,取火攻的熟悉战法,使曹魏水军陷在狭窄、湍急的江面,无法展开优势兵力,从而导致大败,此战也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与“井径之战”“淝水之战”一样,成为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