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军营中如何过年?有没有趁此机会出兵偷袭对手的案例?

古代军营中如何过年?有没有趁此机会出兵偷袭对手的案例?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538 更新时间:2024/1/24 9:22:16

春节是普天同庆的节日,这个节日放在中国古代,年味更浓,讲究更多,也更看重。所以在古代一般朝野上下,民间市井,乃至保境安民的军队都有许多庆祝活动。

在过年期间,军队守卫着和平,当然更要提高警惕不能放假,但也有许多庆祝活动。部队都是青壮劳力,满满的荷尔蒙,因此,如兵器对决,骑马,射箭,蹴鞠,相扑等比武竞技等活动自然少不了。《辽史礼志》中就有记载,春节期间,军队举行射柳祈福大赛,“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负的一方还要向胜者进酒。

另外,中国自古民以食为天,春节期间,地方州县都送来肉粮来军队慰问,军队杀猪宰羊,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犒劳军卒,改善伙食,大伙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吃好喝好不想家。

有记载,在唐代,戌边军队的标准莱谱,人平2升酒,2斤牛肉,1张蒸饼,3合食羹,5合白米,2张薄饼,1个馒头,3两葱,5两蔬菜,1两姜,1合醋,等等。几十人绕桌一坐,行酒令,荤段子,胡吃海塞,其乐融融,不亦乐乎。

当然也有利用春节期间,放松警惕挑起战事,谋反夺权的。例如,隋朝灭陈之战,就是名将韩擒虎利用大年初一这个特殊时间节点,夜渡长江,直捣陈国都城。

在这里,再讲一件利用春节,发动政变的著名故事。

话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世宗柴荣只有七岁的恭帝,迎来了继位后的第一个春节,正在朝堂接受群臣拜贺的时候,有大臣奏报,北方辽国联合北汉发兵攻打,皇帝年幼,主政符太后慌了手脚,病急乱投医,与宰相范质一合计,决定派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带兵出征。

赵匡胤调动全国精锐兵马,于初三发兵抵达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休整一晚上。晚上喝了点酒的赵匡胤一觉醒来,被弟弟赵光义,部下赵普等人来个“黄袍加身”,赵匡胤一副被迫无奈,无辜不知情的样子,半推半就中就从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于是初四,赵匡胤率领兵变队伍回师开封,当时京城上下都还沉浸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孤儿寡母符太后和小恭帝,也正在亲祭天拜地过新年。赵匡胤队伍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初五,后周就被改朝换代,点检真的做了天子。

初一确定出兵,初三发兵,初四兵变回京,初五恭帝禅位,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仅仅五天时间,实现了我国古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改朝换代。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在古代,军事行动不会选择在春节,是有原因的:其一,即使是在古代,春节也是中原文明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抑或争战双方,都不愿选择在这个时候采取军事行动,因为这对于敌我士兵而言,都是违背人性、有悖人伦;

其二,古代没有现代化的砖石或柏油水泥路面,车辆须在常年形成的、有些深达尺许的车辙中才能快速行进,而春节正值隆冬季节,雨雪结冰或冰雪融化都会使行军、尤其后勤辎重车辆变得十分缓慢艰难,并且会因取暖而徒增消耗,这种情况贸然采取行动也不利于军队战力发挥,没有将帅愿意未开战先因冻伤而非战斗性减员。二战时德军进攻苏联的失利,不正是由于恶劣天气影响吗?

其三,尽管战争都是欲置对方于死地,但曾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争战双方仍有一些特殊的“战场礼仪”或潜规则要遵循,例如“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举白旗投降或义和等等。

其四,从军事防御角度讲,愈是特殊时期,军方的防卫意识愈重!这是一个连老百姓都明白的基本常识,要选择在除夕发动军事行动,除了要承担巨大风险,还要面对天下舆论道义谴责带来的政治被动。一旦一方选择在春节进攻,无疑会激起对方强烈的愤慨和反击!就像日本当年的偷袭珍珠港,却无形中帮美国将是否参战的争论迅速统一成了举国反击。

古代军营过春节这要看是卫戍治安性质的军队、还是边防战备部队,不同的职责和任务,其过“节假日”的方式也不同。

例如西汉时期就每六天设立一个“沐日”(类似我们现在的星期天),而春节为三个沐日。在此期间,除了负责朝廷各种祭典、祭祖、祭天籍田之类的“值更”戍卫外,京畿之地的期门军中部分有功将士或高官子弟甚至可以回家团聚一日,但须在当日归营。

对比那些戍边的边防驻军就无此幸运了,远离京畿的边关荒漠,将士难免思念故土,为了缓解这种紧张、单调的军营生活,古代军营每逢春节除了加餐加食这类常见庆贺外,都会结合军营特色来开展一些“博戏”类的文体活动,通过奖励来调动将士情绪,除了赛马射箭、“博重”(类似举重)这类常见娱乐性比试,普遍比较受欢迎的是“蹴鞠”“马球”之类,参与人多、观赏性强,很受大军营喜爱。而场地小、人数少的城寨便以“投壶”类游戏为多,以距离、精准度和数量来判定输赢,由于其简单有趣、娱乐性强,在历代军营多有流传。

但若非大捷或朝廷特赐的慰问劳军,即使是在春节,多数朝代的正规军都是禁酒和严禁博彩赌博,一方面担心将士玩物丧志、涣散军心,另一方面,当时粮食主要用来维持部队生计,用来为数十万将士酿酒?那是影视剧!有哪个朝代能做到如此铺张奢靡?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我的头条号:大相无形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元朝征服了大半个亚洲,却留下了朝鲜半岛?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元朝并没有征服大半个亚洲,只是征服了东亚大部分地区。首先,元朝与蒙古四大汗国不是一回事儿,不要弄混了。朝鲜并没有被落下,被落下的地区多了,还有南亚、东南亚和日本。公元892年,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分别是“新罗、后百济、泰封(后高句丽)”。新罗王族的弓裔898年建都在开城,称为“泰封国”,与新

  • 赤壁之战为什么能成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赤壁之所以能成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原因如下:1,战争规模较大,是三国时期规模较大的三大战役之一。曹操号称83万大军南下,孙刘号称20万大军,是百万人的大战。三国时期能有如此大规模的战役除了官渡之战,夷陵之战就是赤壁之战了。2,历史意义深远,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三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曹操兵

  • 没能力还是没兴趣?为何中原王朝历来对朝鲜半岛网开一面?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其实朝鲜的情况类似于清代之前的蒙古、西藏,主要是中国的国家军事扩张并没有达到这个区域,施加的更多的是文化影响。清末袁世凯驻军朝鲜时曾上书朝廷,请求将朝鲜作为一个省并入中国,但那时中国的国力已经不支持统治朝鲜了。从中国历史上看中国的军事扩张在隋唐时期就已经达到了顶峰,之后的各个朝代均把军事作为辅助手段

  • 赤壁之战导致三分天下,为何曹操会在最关键的时候输掉?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答:有以下几点1.《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记载:“(建安)十三年,秋八月,公南征刘表。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中另一处记载:“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由此可得出结论,由于风土习惯的不同,导致曹操军队身染疾病,造成大多的伤亡,加之北方人

  • 浅谈蒙宋阳平关之战,为何蒙军入蜀已呈必然之势?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宝鸡到成都中间,有一个小镇名叫阳平关,它就是蜀道的锁钥。它的北边是秦岭山脉,南面是大巴山,嘉陵江水依镇而过,据传说当年赵子龙就在此镇守。蒙古、宋朝之间爆发的阳平关之战,是南宋保卫四川的关键之战。此关的守将就是南宋名将曹友闻,他是宋初名将曹彬的12世孙,以忠义闻名,也是著名的“进

  • 你知道许昌有哪些名人故事吗?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河南许昌历史悠久,名人众多,今天介绍几位1988年以后授衔的许昌籍解放军高级将领,他们是:△刘永治,河南鄢陵人,解放军上将军衔。1944年11月生,196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大学学历。历任陆军集团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解放

  • 割据敦煌的归义军是如何灭亡的?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归义军最后是被西夏吞并的。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51年),河西大族出身的张议潮领导沙州汉人起义,驱逐吐蕃势力后,消息传回了唐都长安,中原人心为之一振。失去了六十年的河西走廊终于回归唐土。宣宗皇帝听说后,也是十分振奋,便下旨设置归义军,治所就设在沙州,首任归义军节度使由张仪潮出任这就是归义军的来由。关

  • 兵家必争之地幽云十六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幽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燕云十六州”。“燕云”这一名称最早现于《宋史-地理志》,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北京、天津全境、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广大地区,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具体有:幽州(又称燕州,今北京市)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蓟州(今河

  • 满清进攻明朝,朝鲜积极出兵帮忙,满清当年是如何对待朝鲜的?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此题还是有一点小瑕疵的,其实在丙子之役(皇太极第二次发动对朝鲜的征服战争)后,尽管朝鲜屈服于清朝,并且助兵助粮,但是这态度实在算不上积极,最多只能是消极应付,这敷衍的态度有时候会气的皇太极暴跳如雷,恨不能身上装个翅膀直飞汉城痛扁朝鲜国王李。皇太极第二次征朝鲜是在崇德元年(1636)十二月,清军集结1

  • 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反败为胜的?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历经十六次大的会战,其中,朱棣方胜十二次,败四次。整体而言,靖难之役分为两个阶段,题主所说的反败为胜的转折点,或者说表面上的原因,应该发生在第一阶段北方平原战场结束,朱棣转而开辟南方战场的节点上,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北方平原战场的所谓“败”,倒不如说是朱棣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