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凉州在今天的甘肃武威,接下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汉末三国时期的凉州人有多厉害。
1969年,甘肃武威,在备战备荒口号的指引下,当地群众挖掘了当地一座叫雷台的高大土台,要在这里修一所防空洞。
不久后,他们在雷台下面意外地挖到了一座古墓,几个胆子比较大的人沿着挖开的土洞钻进墓室,不成想,自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政治群体的神秘面纱。
接到施工方的报告之后,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后来被称为“雷台汉墓”的古墓葬进行了发掘,雷台汉墓的墓主人是东汉末年凉州一带的一个官员,姓张,官职为“守张掖长”,也就是当时张掖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
别看张君只是一个地方的军事长官,但墓中出土的一组以墓主人生前出行车马仪仗为原型缩小后制作的铜车马仪仗队震惊了所有的考古人员。
这组仪仗队中,主车舆车通长36厘米,马高40厘米,奴婢俑高19.5-24厘米。铜车马出行仪仗,由38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
矗立在这只仪仗队最前面的,就是著名的铜奔马马踏飞燕。
按说墓主人只是一个地方的军事长官而已,他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出行排场呢?
这座墓中的惊人发现,让我们不禁联想到那个叱咤汉末三国魏晋时代的著名政治群体凉州武装豪族集团。
东汉中后期,活跃在汉朝西北边境的羌族开始与汉帝国进行军事对抗,这场被后世称为汉羌之战的战争,历时百余年。
而在汉羌百年交战的过程中,一些凉州当地的地主,借助镇压羌族变乱,朝廷给予各种便利资助的机会,趁机创建、培植和训练私人武装或者部曲,普通的豪强地主可能只有看家护院的家甲,而凉州集团的豪强地主,个个都是拥兵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的地方一霸。这就是被后世称为“凉州集团”的凉州武装豪族的发家史。
后来,这些人的势力强大到连汉帝国的地方长官都要对他们低头哈腰,低眉顺眼,他们每个人不但是富甲一方的土财主,更是拥兵自重的土皇帝。
到了东汉晚期,三国时代,天下大乱的时候,这些人开始借助自己的武装势力,兴风作浪。轻则割据自立,重则祸乱四方。正因为政府管不了,官员管不了,那位身为张掖长的张君,才能拥有阔气堪比皇族成员出行的仪仗队伍。
真正让凉州武装豪族集团名满天下或者说遗祸四方的人,是董卓。
董卓的得力部下,基本上个个都是实力比张君更猛更强大的凉州土霸王级别的角色,其中既有能征善战的武将,也有聪明绝顶的谋臣。
武将中,最为出类拔萃的,就是后来控制了东汉朝廷十余年的四位大将:李、郭汜、樊稠、张济。这四个人加上吕布和被关公砍了的华雄,被誉为董卓的“六府”,而开“府”就相当于颁发给这些豪族们可以拥有私人部曲的“通行证”。
在董卓死后,李、郭汜、樊稠、张济带领他们的部曲数十万人,血洗了朝廷,控制了汉献帝。朝廷被迫给他们加官封爵:李为车骑将军、开府,兼司隶校尉、假节,封池阳侯;郭汜为后将军,封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封万年侯;张济任镇东将军,封平阳侯。
而文臣方面,最有名的一个就是被誉为三国第一毒蛇谋士的贾诩。
凉州武装豪族集团成员,大多数身经百战,战斗力不一般,而且,由于他们长期在边境地区与少数民族作战,熟悉少数民族的战法,因此他们成为三国时期各方军阀势力拉拢的对象,不仅董卓依仗他们发家,在其他主要的割据者阵营中,也不乏来自凉州集团的大角色。
比如说袁绍的手下的名将鞠义,就是出身凉州的豪族,此人能征善战,屡建战功,而且他特别精通少数民族战法,率领着袁绍的精锐部队,在袁绍和公孙瓒的战争中,他率领的“特种兵”大败公孙瓒手下的少数民族骑兵白马义从。
再比如曹操手下的名将丘兴、丘俭父子,也是世居凉州的豪强出身,父子两代都战功赫赫,尤其是儿子丘俭,曾经率军长途远征,打败高句丽,俘虏了高句丽的国王。
总之,凉州豪族集团是汉羌战争中崛起的军阀性质的地方政治集团,这个集团极深的影响了整个汉末、三国的历史,后来他们也成为魏晋时期建国于凉州地区的“五凉”(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所仰仗的重要力量。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今天我们就去马腾,马超,董卓,韩遂,马岱这些三国牛人的故乡「凉州」去看一看。
中华九州,先雍后凉凉州,随之而来的还有西凉,雍凉等字眼,所以要说凉州,就不得不谈雍州,要谈雍州,就不得不谈「中华九州」的由来。
在古籍「尚书」的记载中,九州即冀州,豫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和雍州,这就是「中华九州」。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包括冀州,幽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益州,凉州,朔方及交趾,即「十三刺史部」。
汉武帝在参照古九州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调整,其中一点就是将雍州改为凉州。古籍中的雍州包括今陕西全部,甘肃,宁夏,青海及新疆部分地区,而汉时首都在长安,长安周边地区归属「司隶校尉部」管理,故凉州的地理位置范围比雍州要小一些。
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的郡治一般都在今甘肃省武威市,古城姑藏,我们比较熟悉的甘肃酒泉,张掖等地区均在其管辖范围之内。
凉州是汉羌交接融汇地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原王朝能直接管理的最西北地区和军事重镇。汉武帝时期出使西域或出击匈奴,很多时候都是从凉州出塞,包括霍去病出击匈奴,李广利出击大宛等。
凉州因为是民族融合部,所以民风彪悍,悍不畏死,又由于游牧部落的存在,当地民众的战斗力十分强悍,有「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之说。
东汉末年,董卓之所以能顺利入京把持朝政,便是借助西凉地区的军事力量。后来马腾韩遂马超等之所以能够割据一方,亦是如此。
一直到近代民国时期,盘踞青海,宁夏等地的马鸿逵,马步芳的马家军依然十分彪悍,红军西路军的失败便与其有关。到了解放战争后期,中国野战军横扫大西北,最终彻底摧毁了马家军。
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凉州长期作为中原王朝的西北大门和重要的军事要塞,成为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节点。
三国时期魏蜀对峙时,凉州依然是双方非常重要的战略地盘。特别是蜀汉,一直希望利用马超马岱等在西凉的影响力,向西凉渗透。在蜀汉,马超,魏延乃至后期的姜维都一直遥领凉州刺史一职,可见蜀汉政权对凉州的重视。
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五湖乱华」的大混战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中原战火涂炭,凉州因其远离中原,成为北方相对安宁的地方。大批北方士族和战乱中的平民百姓纷纷西迁凉州,特别是凉州的首府姑臧(武威)。
中原人口的大量迁入,带去了先进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姑臧一时繁荣无比,与东晋首都建康有「北有姑臧,南有建康」之说。在唐朝时,凉州首府姑臧更成为唐朝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古凉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脉络,成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节点。古凉州地区,今甘肃西部的武威,酒泉,张掖等地,必然也会借此东风蓬勃发展,并带动甘肃及西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时代在变迁,凉州并没有消失,它就在我们身边,甘肃武威市下辖的「凉州区」便是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