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在古代女性出行在外是如何解决内急的?

在古代女性出行在外是如何解决内急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969 更新时间:2024/1/23 18:42:12

一、解决办法:

1、古代的女性都很细心的,大户人家的不用担心,路上都会带马桶。

2、普通女子出门都会做好准备少喝水,出门时间短不需要方便的;如果时间长了感到内急会有些麻烦,如果在闹市里,确实没条件去厕所,也只能先憋着回住处再去解决了。所以古代女性有时需要受点罪,具备憋尿的功夫,如果出远门,或许一天都不上厕所。当然她们也都会做好准备的,尽量减少这方面的麻烦。

二、如厕简介:

如厕,文言,“上厕所”的意思。“如”,在古语里有“遵从、依照”的意思;而“入”,就是“进入”。如厕,就是解手。但古文中的“如厕”大多是指“到厕所去”的意思,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上厕所,解手”----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句中之”如厕“就是”往厕所去“的意思。入厕,直译就进厕所。进厕所未必上厕所(也有可能递草纸)。因此,如厕,即上厕所。比入厕更贴切。

三、设置:

古代厕所修在院子的最边处,厕同侧,房屋居室称为堂、室,四面围挡上方未完全封闭的叫所。古人上厕所叫如厕,这一叫法沿用至清朝,可谓古老。厕所之前的称呼是藩溷。古代对厕所也有规定,汉朝规定城市必须五十步一厕。

俗话“活人还能被尿憋死”,肯定是找个相对隐蔽的地方“开闸”。

古代两军是如何交战的?

这个问题只能看当时的时代背景,今天我们谈古代人交战,没有发言权。

古代两军交战,千万不要以为是那种将军先分出胜负,然后士兵再拼的战法(这是体力活)。这种情况仅仅存在于中国古代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及各种演义小说里边。要真是这样,项羽时代估计没人打得过他,以后就不要说什么刘邦的汉帝国了。还有三国时候,估计就是吕布做皇帝了。

那真正交战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在古代(咱主要说冷兵器),战争比现在的热武器战争更考验的是统帅的谋略,和排兵布阵的本领,还有就是情报的获取能力。一般来说,战争一般来说,两军实力相差无几的正面决战是较少(虽然这种情况在小说中写的很是精彩,但是现实中没有那个两军愿意这么做的),更多的以多打少,偷袭,孤军深入(这个也少)等!

古代打仗,感觉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对战,想问一下古代真能有这么多兵力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得分时代。

以中国来看,这种动辄出兵几十万,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时代。

这主要是当时的军事科技过于落后,士兵们的武器简陋。虽然弓弩已经大规模使用,但决胜的往往还是冷兵器肉搏。

由于双方兵器都差不多,所以士兵多少意义非常大。

大家也知道秦军非常厉害,战斗力是七国中最强的。

但是,李信率领20万秦军去攻打楚国,仍然被楚军打的惨败。

后来,王翦带了60万秦军,这才灭了楚国。

然而,从汉代开始,随着军事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弓箭手、骑兵、步兵战术的演变,军队的数量不在是唯一要求。

同时,出动大量军队,还会有严重的后勤补给问题。

大家要知道,大部分军队主力对阵,只要陷入持久战,往往看谁的后勤能够支持得住。

比如长平之战,由于40万赵军需要的军粮是天文数字,必须依靠后方源源不断运输。

一旦被秦军切断粮道,赵军数量太大,无力维持粮食消耗,很快就完蛋了。

相反,如果军队数量少但战斗力强,需要的后勤补给就会比较少,对战斗是比较有利的。

所以,实际上后来的军队往往不会太多。

比如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其实只有11万军队,曹操有4万多人。

赤壁之战,小说上曹操是83万大军,号称百万。

其实曹操兵力大概20万,其中还有六七万是刘表的降军。孙权有4万精兵,刘备大约有2万。

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军队有8万人,前秦实际上同东晋交手的军队只有前军,总兵力25万人。所以,前秦虽然强行征兵,凑集了所谓87万大军,实际上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历史上记载的古代战争,双方投入的兵力都非常多,动辄几十万到上百万,但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说穿了就是虚报人数,达到吓唬敌人的目的。因为在实战中,自己出动多少人马,这是高度军事机密,是不可能让对方轻易掌握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旦自己的兵力被对方掌握那就是要命的事。

所以在开战前,一方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兵力。

是战争就有胜负,最后战争结束了,谁还能掌握对方出动多少兵力?

失败的一方还会告诉胜者,老大,我们此战出动多少兵力,被你们打败了。

战败的将领回国后都要被问责,轻者降职重则开除甚至掉脑袋。

为了减轻或者免于处罚,回国后,战败的将领都要拼命夸大对方的兵力,以告诉领导:不是我无能,实在是对方兵力太多,寡不敌众。

一般来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没有资格写历史。

胜利者往往都要把每次战争中失败者的兵力尽量往多出写,以衬托自己的英明伟大。

胜利者也不是没有打过败仗,在书写他们打败仗的时候,也要把对方兵力往多里说,以说明失败是因为以少战多,是客观因素。

而两军要过招,讨伐对方的时候,为了能震慑对方,先声夺人,给敌人压力,都要夸大自己的兵力,“号称”多少万,十几万、几十万。

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都知道这个套路,他们在决策的时候,不是看对方声称出动多少人马,而是看对方有多少灶火,从灶火多少来判断对方参战人数。战国时齐国名将孙膑非常狡猾,在跟自己师兄魏国将领庞涓交战的时候。故意采取减灶的办法隐瞒自己兵力,麻痹了对方,最后战胜了庞涓。

也许有人会说,在战国的时候军事科技非常落后,士兵们的武器特别简陋。虽然弓弩已经在战斗中大规模使用,但交战中往往还是冷兵器肉搏。

这种观点是非常荒谬的,经不起推敲。从战国到汉唐,甚至到明清,一直都是冷兵器时代,作战方式都是近战肉搏,从来没有任何改变。战国的时候各国总人口更少,出动几十万兵力并不比后代容易。

我们拿东汉末期的三国为例,从战国到东汉时间过了几个世纪,人口增加很多,尤其是曹魏政权采取休养生息、屯田等政策,人口得到恢复。那时候三国兵力有多少呢?

魏:总兵力在40-45万左右,西线雍凉为6-7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州10万,洛阳及各据点10-15万。

当时魏国占了中原地区的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面积大致相当于战国赵国、秦国、燕国、韩国、魏国几个国家面积的总和,而且魏国所处的也是争霸时代,面临两国强敌,当时魏国实行的是先军政治,拼命扩军备战,兵力宁多不少。

但魏国总兵力才40到45万,而关于长平之战,史书上说赵国出兵45万人,秦军投入兵力50万,用脚指头想想都太多水分了。

我们姑且相信秦军投入兵力50万,按照每人每天消耗1.5斤粮食计算,战斗人员每天就要消耗75万斤粮食。

战争打了多久呢?

说法多种,一说是打了两年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打了五个月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一说是打了九个月。

我们姑且按照第二种说法,战斗进行了五个月,大概是150天左右。

在此期间,一个士兵要消耗225斤粮食,50万士兵一共消耗粮食11250万斤。50万士兵要不要喝水,要不要睡觉,要不要洗衣服,如果没有人伺候怎么打仗?

这些粮食要多少人、多少匹马来运输,运输的人和马到路上要不要吃东西。而且战场上的兵器在作战中都会消耗、损坏,后勤必须及时向前方提供兵器。

大致算下来,担任后勤保障的人数不能低于三十万。

而战国时秦国的人口一共才有300到500万人。秦国四面环敌,和赵国交战的时候,必须要在边境保留大量驻军,以防别人背后捅刀子、腹背受敌。

秦国国内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治安部队,首都要有卫戍部队。

我们不必再算了,结果大家都心里有数了。所谓的几十万大军,应该是出动的总人数,战斗部队不可能这么多的。

所以说在古代时候,出动那么多兵力是不靠谱的。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记载当代历史的史书,记述战争的时候,兵力就没有那么多水分了。

比如赤壁之战,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说曹操总兵力是83万,但正史《三国志》记载说曹兵一共约20万,这就比较可信了。

所以说,当史书上说,双方在战争中投入多少兵力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动动脑子,千万别被误导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二战期间有哪些奇葩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常德会战期间的一件事。常德会战是抗战中,最惨烈的几次防御战役。防御这里的74军第57师官兵,同强大的敌人血战十多日,最终全军覆没。期间,却有一起斗智斗力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很奇葩。日军反复攻击国军一处碉堡。战前,这个碉堡前修筑了很多工事,最外层有大量砍倒的树枝,上面都是很尖锐的树杈

  • 古代傍晚要准时关城门,回来晚了还能进去吗?有何历史依据?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这么说吧,在古代,城门都是准时关门的,除非有最高指挥者命令或者特殊的通行证件(比如有战事,八百里加急),除此之外是万万不可能打开城门的。若是要强行通过,估计小命就葬送于此了,那么有没有其他小路或者暗道可以悄悄进城呢?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一个巨大区别,就是中原王朝喜欢筑城。在封建专制王朝,除了个别的强悍

  •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么打的?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赤壁之战”描写的极为精彩。不过,《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毕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实际上赤壁之战的过程并不复杂,分为“赤壁初战”和“火烧乌林”两部分。简单叙述一下这场战争的过程吧。曹军南下,刘琮投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之后,开始讲战略中心转向南方。

  • 清朝甲午战争中清军有没有打胜日本的小战役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就说说清军胜利的辽阳东路争夺权战。1894年11月,日军决定夺取辽阳,奉天,第3师团和第5师团分别两路进军。先导部队就是混成第10旅团,11月13日,日军侦察队,步兵大尉足立武政带领1个中队作为尖兵进入到赛马集,遭到清军依克唐阿部队的伏击,八旗骑兵突然冲进日军队伍当中,最后,日军逃回出发地。另外

  • 高丽弹丸之地为何让隋唐那么头疼?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导读:隋唐时代,战争频发,吐谷浑、突厥、吐蕃等国均有战争发生,在隋唐史上,有一个国家,被两代帝王征讨,那就是高句丽,一个弹丸之地,让两个朝代的帝王头疼不已。为了对付这个高句丽,隋炀帝冒着灭国风险,也要诛灭于它,唐太宗甚至为之御驾亲征。为了征服高句丽,隋唐两朝,都做了无尽的努力,但是为什么这么一个小国

  • 为什么从汉朝到隋唐、蒙古都要发兵进攻朝鲜,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老龙史社品读历史,希望让你有所收获!在朝鲜旧土上曾经存在多个政权,比如卫氏朝鲜、高句丽、新罗、百济等等,这其中有一些和当时的华夏政权是处于友好的,也有冲突不断的,但是抛开政治军事等方面不谈,之所以数个朝代都欲对这个地方的政权除之而后快,而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一、大陆接壤的唯一农耕国家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

  • 赤壁之战的立头功的是周瑜还是诸葛亮?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虽然说决战前孔明出谋献策,草船借箭,用火功的方法来取胜。那只是序曲。头功当然是周瑜了。因为孙刘联军,主要是周瑜率领的三万水军,成为击败曹操的主力军。这是其一。赤壁之战,主要是周瑜指挥的。这是其二。取胜的关键人物是黄盖,胜负难料时,黄献计,诈降。才使得火烧赤壁圆满成功。把曹操的水军烧得干干净净,如此痛

  • 赤壁之战中曹操二十万大军,为什么会败于不到两万的孙刘联军?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赤壁之战,就是一场遭遇战。其影响止于三分荆州,而三分天下则是以后的事情,跟赤壁之战没啥关系。三分荆州,曹操吃亏了吗?赤壁之战前,曹操即将拿下整个荆州,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龟缩在江夏郡。赤壁之战后,曹操只剩下荆州北部、刘备拿下了荆州南部、孙权拿下了荆州中部和东部。看着是曹操吃亏了。但放大尺度看,曹操真没吃

  • 古代军营中如何过年?有没有趁此机会出兵偷袭对手的案例?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春节是普天同庆的节日,这个节日放在中国古代,年味更浓,讲究更多,也更看重。所以在古代一般朝野上下,民间市井,乃至保境安民的军队都有许多庆祝活动。在过年期间,军队守卫着和平,当然更要提高警惕不能放假,但也有许多庆祝活动。部队都是青壮劳力,满满的荷尔蒙,因此,如兵器对决,骑马,射箭,蹴鞠,相扑等比武竞技

  • 为什么元朝征服了大半个亚洲,却留下了朝鲜半岛?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元朝并没有征服大半个亚洲,只是征服了东亚大部分地区。首先,元朝与蒙古四大汗国不是一回事儿,不要弄混了。朝鲜并没有被落下,被落下的地区多了,还有南亚、东南亚和日本。公元892年,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分别是“新罗、后百济、泰封(后高句丽)”。新罗王族的弓裔898年建都在开城,称为“泰封国”,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