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决办法:
1、古代的女性都很细心的,大户人家的不用担心,路上都会带马桶。
2、普通女子出门都会做好准备少喝水,出门时间短不需要方便的;如果时间长了感到内急会有些麻烦,如果在闹市里,确实没条件去厕所,也只能先憋着回住处再去解决了。所以古代女性有时需要受点罪,具备憋尿的功夫,如果出远门,或许一天都不上厕所。当然她们也都会做好准备的,尽量减少这方面的麻烦。
二、如厕简介:
如厕,文言,“上厕所”的意思。“如”,在古语里有“遵从、依照”的意思;而“入”,就是“进入”。如厕,就是解手。但古文中的“如厕”大多是指“到厕所去”的意思,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上厕所,解手”----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句中之”如厕“就是”往厕所去“的意思。入厕,直译就进厕所。进厕所未必上厕所(也有可能递草纸)。因此,如厕,即上厕所。比入厕更贴切。
三、设置:
古代厕所修在院子的最边处,厕同侧,房屋居室称为堂、室,四面围挡上方未完全封闭的叫所。古人上厕所叫如厕,这一叫法沿用至清朝,可谓古老。厕所之前的称呼是藩溷。古代对厕所也有规定,汉朝规定城市必须五十步一厕。
俗话“活人还能被尿憋死”,肯定是找个相对隐蔽的地方“开闸”。
古代两军是如何交战的?
这个问题只能看当时的时代背景,今天我们谈古代人交战,没有发言权。
古代两军交战,千万不要以为是那种将军先分出胜负,然后士兵再拼的战法(这是体力活)。这种情况仅仅存在于中国古代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及各种演义小说里边。要真是这样,项羽时代估计没人打得过他,以后就不要说什么刘邦的汉帝国了。还有三国时候,估计就是吕布做皇帝了。
那真正交战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在古代(咱主要说冷兵器),战争比现在的热武器战争更考验的是统帅的谋略,和排兵布阵的本领,还有就是情报的获取能力。一般来说,战争一般来说,两军实力相差无几的正面决战是较少(虽然这种情况在小说中写的很是精彩,但是现实中没有那个两军愿意这么做的),更多的以多打少,偷袭,孤军深入(这个也少)等!
古代打仗,感觉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对战,想问一下古代真能有这么多兵力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得分时代。
以中国来看,这种动辄出兵几十万,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时代。
这主要是当时的军事科技过于落后,士兵们的武器简陋。虽然弓弩已经大规模使用,但决胜的往往还是冷兵器肉搏。
由于双方兵器都差不多,所以士兵多少意义非常大。
大家也知道秦军非常厉害,战斗力是七国中最强的。
但是,李信率领20万秦军去攻打楚国,仍然被楚军打的惨败。
后来,王翦带了60万秦军,这才灭了楚国。
然而,从汉代开始,随着军事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弓箭手、骑兵、步兵战术的演变,军队的数量不在是唯一要求。
同时,出动大量军队,还会有严重的后勤补给问题。
大家要知道,大部分军队主力对阵,只要陷入持久战,往往看谁的后勤能够支持得住。
比如长平之战,由于40万赵军需要的军粮是天文数字,必须依靠后方源源不断运输。
一旦被秦军切断粮道,赵军数量太大,无力维持粮食消耗,很快就完蛋了。
相反,如果军队数量少但战斗力强,需要的后勤补给就会比较少,对战斗是比较有利的。
所以,实际上后来的军队往往不会太多。
比如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其实只有11万军队,曹操有4万多人。
赤壁之战,小说上曹操是83万大军,号称百万。
其实曹操兵力大概20万,其中还有六七万是刘表的降军。孙权有4万精兵,刘备大约有2万。
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军队有8万人,前秦实际上同东晋交手的军队只有前军,总兵力25万人。所以,前秦虽然强行征兵,凑集了所谓87万大军,实际上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历史上记载的古代战争,双方投入的兵力都非常多,动辄几十万到上百万,但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
说穿了就是虚报人数,达到吓唬敌人的目的。因为在实战中,自己出动多少人马,这是高度军事机密,是不可能让对方轻易掌握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旦自己的兵力被对方掌握那就是要命的事。
所以在开战前,一方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兵力。
是战争就有胜负,最后战争结束了,谁还能掌握对方出动多少兵力?
失败的一方还会告诉胜者,老大,我们此战出动多少兵力,被你们打败了。
战败的将领回国后都要被问责,轻者降职重则开除甚至掉脑袋。
为了减轻或者免于处罚,回国后,战败的将领都要拼命夸大对方的兵力,以告诉领导:不是我无能,实在是对方兵力太多,寡不敌众。
一般来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没有资格写历史。
胜利者往往都要把每次战争中失败者的兵力尽量往多出写,以衬托自己的英明伟大。
胜利者也不是没有打过败仗,在书写他们打败仗的时候,也要把对方兵力往多里说,以说明失败是因为以少战多,是客观因素。
而两军要过招,讨伐对方的时候,为了能震慑对方,先声夺人,给敌人压力,都要夸大自己的兵力,“号称”多少万,十几万、几十万。
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都知道这个套路,他们在决策的时候,不是看对方声称出动多少人马,而是看对方有多少灶火,从灶火多少来判断对方参战人数。战国时齐国名将孙膑非常狡猾,在跟自己师兄魏国将领庞涓交战的时候。故意采取减灶的办法隐瞒自己兵力,麻痹了对方,最后战胜了庞涓。
也许有人会说,在战国的时候军事科技非常落后,士兵们的武器特别简陋。虽然弓弩已经在战斗中大规模使用,但交战中往往还是冷兵器肉搏。
这种观点是非常荒谬的,经不起推敲。从战国到汉唐,甚至到明清,一直都是冷兵器时代,作战方式都是近战肉搏,从来没有任何改变。战国的时候各国总人口更少,出动几十万兵力并不比后代容易。
我们拿东汉末期的三国为例,从战国到东汉时间过了几个世纪,人口增加很多,尤其是曹魏政权采取休养生息、屯田等政策,人口得到恢复。那时候三国兵力有多少呢?
魏:总兵力在40-45万左右,西线雍凉为6-7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州10万,洛阳及各据点10-15万。
当时魏国占了中原地区的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面积大致相当于战国赵国、秦国、燕国、韩国、魏国几个国家面积的总和,而且魏国所处的也是争霸时代,面临两国强敌,当时魏国实行的是先军政治,拼命扩军备战,兵力宁多不少。
但魏国总兵力才40到45万,而关于长平之战,史书上说赵国出兵45万人,秦军投入兵力50万,用脚指头想想都太多水分了。
我们姑且相信秦军投入兵力50万,按照每人每天消耗1.5斤粮食计算,战斗人员每天就要消耗75万斤粮食。
战争打了多久呢?
说法多种,一说是打了两年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打了五个月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一说是打了九个月。
我们姑且按照第二种说法,战斗进行了五个月,大概是150天左右。
在此期间,一个士兵要消耗225斤粮食,50万士兵一共消耗粮食11250万斤。50万士兵要不要喝水,要不要睡觉,要不要洗衣服,如果没有人伺候怎么打仗?
这些粮食要多少人、多少匹马来运输,运输的人和马到路上要不要吃东西。而且战场上的兵器在作战中都会消耗、损坏,后勤必须及时向前方提供兵器。
大致算下来,担任后勤保障的人数不能低于三十万。
而战国时秦国的人口一共才有300到500万人。秦国四面环敌,和赵国交战的时候,必须要在边境保留大量驻军,以防别人背后捅刀子、腹背受敌。
秦国国内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治安部队,首都要有卫戍部队。
我们不必再算了,结果大家都心里有数了。所谓的几十万大军,应该是出动的总人数,战斗部队不可能这么多的。
所以说在古代时候,出动那么多兵力是不靠谱的。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记载当代历史的史书,记述战争的时候,兵力就没有那么多水分了。
比如赤壁之战,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说曹操总兵力是83万,但正史《三国志》记载说曹兵一共约20万,这就比较可信了。
所以说,当史书上说,双方在战争中投入多少兵力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动动脑子,千万别被误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