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割据敦煌的归义军是如何灭亡的?

割据敦煌的归义军是如何灭亡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819 更新时间:2024/2/23 18:06:03

归义军最后是被西夏吞并的。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51年),河西大族出身的张议潮领导沙州汉人起义,驱逐吐蕃势力后,消息传回了唐都长安,中原人心为之一振。失去了六十年的河西走廊终于回归唐土。

宣宗皇帝听说后,也是十分振奋,便下旨设置归义军,治所就设在沙州,首任归义军节度使由张仪潮出任这就是归义军的来由。

关于归义军,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张议潮鼎盛时期,其地盘基本涵盖了河陇地区(现在的甘肃省),将整个河西走廊完全打通。所以实际上,张仪潮应该担任河西节度使,在凉州坐镇才合适。并且张议潮也一直对内自称为河西节度使,河陇百姓们也是这么称呼他的。但由于唐朝不信任归义军,对张仪潮这支从吐蕃人手里独立出来的新势力也心存芥蒂,便拒绝授予其为河西节度使,才给了他归义军节度使的称号。

这就好比说,以张仪潮的地盘和功绩应该封他当甘肃省长,让他到兰州办公才对,但朝廷担心整个河陇地区都归了张仪潮,就只是封了他一个敦煌市长,让他在敦煌办公。当然这也是正常现象,当时藩镇割据,朝廷不信任所有藩镇,不单是针对张仪潮一个人。

面对唐廷的怀疑,张议潮非常深明大义,他一面向朝廷进贡珍宝,一面派出大哥张议潭入长安,作为人质,表明自己的心意。同时他还把自己刚刚打下来河西重镇武威主动送给了朝廷。(武威就是当年的河西节度使驻地凉州,张仪潮送给唐朝才一年,唐军就又弄丢了,从此再也没收复)

后来大哥张议潭病死,张议潮便亲自前往长安做人质。而归义军的实际统治权,张仪潮则更深明大义的交给了大哥张仪潭的儿子张淮深接任。(张仪潮最后病死于长安)

张淮深执掌归义军时期,吐蕃人一直对失去河西陇而耿耿于怀,同时西域的吐火罗人在西域待不下去,往河西走廊迁徙,于是这两股势力便凑在了一起,蚕食归义军领地,令张淮深非常头疼。

后来甘州回鹘脱离归义军,这让张淮深更是头疼不已。

虽然张淮深不断地率军向甘州发起反攻,并杀死了甘州回鹘可汗,但是却不能将他们连根拔起。而唐廷此时历经黄巢起义,全国藩镇全独立了,唐廷对势力强大的归义军非常害怕。于是唐朝就想了个馊主意,让甘州回鹘牵制归义军,让他们都没精力打自己的主意。唐朝对甘州回鹘的默认,这无疑是给了归义军一记巨大打击。让归义军失去了利用大唐这个“金子招牌”讨伐回鹘人的便利。

如果说归义军的压力只限于外部,那就罢了。当时归义军最大的问题,在于内部。

由于张仪潮有儿子,所以张淮深就要面临要不要把节度使位置还给自己的堂弟张淮鼎的选择。张淮深没处理好这个问题,后来他就死在了自己人手上。

关于张淮深之死,历史上有不同说法,根据宋朝人编写的《新唐书》记载,认为是张议潮女婿索勋杀的;但当代有学者认为,应该是唐廷赐死的,或是李茂贞发兵杀死的。由于存在不同说法,这里就不深究了。

张淮深死后,张议潮的儿子张淮鼎接任节度使之位。他在位置上只待了两年即病死,临死前托孤索勋,让他扶立自己的儿子张承奉接位。但索勋辜负了张淮鼎,他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引起了张议潮第十四女、李明振之妻张氏(索勋的小姨子)的不满。

于是在公元894年,张氏派三个儿子杀死了索勋,拥立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即为第五任归义军节度使。

张承奉接任后,先是推翻了欲把自己当作傀儡的姑妈和姑父,紧接着东征西讨,欲恢复爷爷张仪潮时期的荣耀。但是张承奉的扩张非常失败,他当时一面向西域打,进攻西州回鹘,一面又向东面扩张,打甘州回鹘,结果他两头都没打下来,反被两面夹击,被揍得很惨。

公元904年,朱温唐昭宗,并策划了“白马驿大屠杀”。这件事让很多节度使都非常不满。归义军是唐朝册封的藩镇,张承奉和其他地方的节度使一样,也非常不满朱温的大权独揽。因而在唐朝灭亡的前一年,归义军就独立了。

公元906年,张承奉自立为王,自称“白衣天子”,把归义军改为“西汉金山国”。

PS:“西汉”的意思是“西部汉人”,“金山”的意思是敦煌西南的金鞍山。“西汉金山”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西部的汉人在敦煌建立的国家。

张承奉的这个举动,可能是想利用自己称王的号召力,凝聚内部民心,以便同甘州、西州两回鹘相抗衡。但是自立为王,显然不是一步好棋,因为唐朝当时还未灭,甘州回鹘可以借“背叛朝廷”为理由,攻击归义军。而且张承奉自立为王,不向朱温称臣,也得罪了朱温。

公元911年,在后梁朱温的支持下,甘州回鹘猛攻归义军。张承奉不敌,被迫与甘州可汗签订了屈辱的城下之盟。

当时甘州回鹘的可汗狄银逼迫金山国的宰相和高僧向他下跪,还侮辱性地要求张承奉出城亲自下跪,让他认可汗为父。最后张承奉只好狡辩称,可汗应该先跪拜他的父亲,才能接受他儿子的跪拜。由于当时可汗的父亲不在场,所以此事暂时作罢。

这起事件后,归义军元气大伤,沙州军民人口伤亡惨重,郊外的农田和果园被焚毁,灌溉系统也被破坏严重。不过张承奉还是不死心,他虽然被迫废了西汉金山国,但仍然以敦煌王自居。

后来张承奉病死,由于他没儿子,而且张氏也确实没资格继续坐节度使的位置了,所以张承奉死后,沙州大族就公推曹议金为节度使,接过了张氏的权柄。

曹议金接任后,他意识到作为领土狭小、缺乏战略纵深的绿洲邦国,以强硬的方式打击四周外族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划算的。并且将原本的藩镇强行升级为王国,这不仅在政治上把自己树立成了靶子,同时对领土控制权的渴求又缺乏应有的实力基础。可谓是没实力还要强行装叉的典范。

所以,曹议金接任后,他第一时间就废除了敦煌国号,改回了归义军,并奉中原王朝为宗主国。

此后,不管中原谁当家,曹氏控制的归义军政权都派使者去称臣纳贡,主动请封。

当然了,只巴结中原王朝还是不够的,毕竟归义军的头号大敌是甘州回鹘。当年甘州回鹘可汗放了狠话,只要归义军赶走出敦煌地界,就血洗敦煌城。所以曹议金时期,他积极和周围民族改善关系,比如他就曾把几个女儿嫁给了甘州回鹘的可汗和于阗王,给各国领导人当老丈人。

曹议金死后,儿子曹元德接任,此后又传了六代,分别是曹元深、曹元忠、曹延恭、曹延禄、曹宗寿、曹贤顺。

其中曹元德、元深、元忠是三兄弟,都是曹议金的儿子,元忠死后,大哥曹元德的儿子曹延恭即位。曹延恭死后,其小叔曹元忠的儿子曹延禄即位。

曹延禄时期,归义军再次和甘州回鹘发生大规模战争,这引发了民众极度不满。因为归义军和甘州回鹘已经快一百年没打仗了,所以归义军内部就发生了兵变,曹延禄被曹延恭之子曹宗寿杀死,曹宗寿在同时获取了北宋和辽国的承认后,出任归义军节度使。

值得一提的是,曹宗寿时期,西夏已经在西北崛起,但因为有甘州回鹘在东面挡着,而且当时党项人也确实打不过甘州回鹘,所以归义军当时还没有受到西夏的挤压。

不过甘州回鹘人的游牧气息很重,始终无法建立有序的统治秩序,内部四分五裂。而西夏人的势力不断壮大,最后以小吞大,反倒把甘州回鹘灭了。

甘州回鹘完犊子后,归义军知道党项人下一个就要对付自己了。当时的节度使曹贤顺到处求援,北宋、辽国、西州回鹘,周围能求援的全部求了一个遍,但这些大国都没有向他伸出援手。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党项军队大兵压境,归义军无力抵抗,只得投降,这个存在了170多年的政权,终为西夏所灭。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归义军的历史非常复杂,萨沙也是略懂。

归义军是以敦煌为中心的一个政权,维持了长达100多年,从唐末到宋朝初年,最终被西夏消灭。

这个政权的出现,是有一定原因的。唐代长期控制河西走廊,安史之乱后又被吐蕃王国长期控制。这里民族成分复杂,属于多民族杂居地区,汉人也不少。

后吐蕃王国也迅速衰败,对于河西走廊控制力下降,回鹘人又开始涉足这里。回鹘同吐蕃长期厮杀,两败俱伤。

大概在848年,敦煌本地豪族领袖,汉人张议潮起兵反对吐蕃,建立了归义军。

当时吐蕃在河西走廊的实力所剩无几,被归义军打败。由此,张议潮成为归义军第一代领袖,他向唐朝表示臣服,得到任命,成为藩属国。

张议潮的能力出色,加上本地汉人众多,他逐步控制了河西走廊十一个州,不断和吐蕃、回鹘交战。

没多久,回鹘汗国在黠戛斯人攻击下崩溃,河西走廊基本完全被归义军控制。汗国灭亡以后,大量回鹘人逃到河西走廊,被归义军收编,人口猛增到百万以上。

归义军在这里建立了多民族政权,随后连续击败回鹘人的攻击,但地盘有所缩小。

唐末,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

由于小国寡民,加上民族很多,归义军主要向强者称臣,包括辽国和宋国。

辽国和宋国都认为,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要隘,与其交给回鹘人和吐蕃人成天混战,还不如交给汉人归义军掌控,至少可以保证到西域的通商道路。

而远征归义军呢?路途遥远,非常困难。况且就算占领河西走廊,还要使用大军驻守,性价比极低。所以,这个政权维持到1035年,最终被西夏李元昊消灭。

有意思的是,西夏没多久又失去对河西走廊的控制,看来这里确实不容易搞定。

直到1070年前后,西夏才实际掌握了这里。

归义军的有趣之处,在于汉胡杂居,汉人回鹘化,回鹘人汉化,创造了很有意思的多民族文化。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兵家必争之地幽云十六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幽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燕云十六州”。“燕云”这一名称最早现于《宋史-地理志》,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北京、天津全境、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广大地区,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具体有:幽州(又称燕州,今北京市)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蓟州(今河

  • 满清进攻明朝,朝鲜积极出兵帮忙,满清当年是如何对待朝鲜的?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此题还是有一点小瑕疵的,其实在丙子之役(皇太极第二次发动对朝鲜的征服战争)后,尽管朝鲜屈服于清朝,并且助兵助粮,但是这态度实在算不上积极,最多只能是消极应付,这敷衍的态度有时候会气的皇太极暴跳如雷,恨不能身上装个翅膀直飞汉城痛扁朝鲜国王李。皇太极第二次征朝鲜是在崇德元年(1636)十二月,清军集结1

  • 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反败为胜的?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历经十六次大的会战,其中,朱棣方胜十二次,败四次。整体而言,靖难之役分为两个阶段,题主所说的反败为胜的转折点,或者说表面上的原因,应该发生在第一阶段北方平原战场结束,朱棣转而开辟南方战场的节点上,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北方平原战场的所谓“败”,倒不如说是朱棣方进

  • 靖康之耻具体发生在今天哪里,详情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下北宋靖康之耻的真正原因及过程。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讲述的是在北宋公元1126年间,北方的女真族攻占当时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并掳走北宋皇帝宋钦宗、太上皇宋徽宗和皇室、宫女嫔妃、大臣等数十万平民的事件,由于此事年发生于宋钦宗靖康年间,因而得名。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靖康之耻

  • 上古时期涿鹿之战的真相,蚩尤究竟是谁?或真实存在过吗?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逐鹿之战,历来描写者很多,很多描写甚至赋予了玄幻色彩,因此,显得扑朔迷离。我认为,远古时期,那场大规模战役应该是真实发生过,而对比世界其他地区同时期类似战役的描写,逐鹿之战的细节相对靠谱,抛开呼风唤雨、召唤天神等玄幻色彩后,基本可以说得通。逐鹿之战应该发生过,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特点决定的对于逐鹿之战

  • 谁知道明万历年间援朝平倭的战争详解?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1592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从釜山登陆,连陷汉城,平壤。应朝鲜请求,明神宗派李如松率军援朝,和倭寇争夺平壤,初战失利,游击史儒战死,但明军加强攻势,最终夺取平壤,倭酋小西行长弃城败逃,中朝联军乘势收复汉城。光复朝鲜。到1597年,丰臣秀吉再次侵朝,此时战事主要在海上,明军和朝鲜李舜

  • 赤壁之战诸葛亮和周瑜谁的功劳大,曹操是自己烧掉战船撤退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很显然,这首词是赞扬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英雄气概。周瑜在赤壁之战的功劳是世人皆知的。诸葛亮只是在之前,被刘备派为联络代表,到江东解说了一番联盟的必要性。《蜀书-先主传》记载“(孙刘联军)与曹公战于赤壁”。《吴书-吴主传》记载:“瑜,普

  • 赤壁古战场今何在?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点灯熬蜡整到下半夜,弄了四五千字,回答了一个赤壁古战场的问题,居然没有阅读量,这让豹眼很不爽。不是力作,起码是呕心,但这情况很伤情绪,已经不明白究竟如何来回答问题啦。再借这个问题,换个角度,换个思维尝试一下吧。问题的回答,满足自己的感觉是第一要的,但阅读者没感觉,自己也就无法满足感觉啦哈。鉴于许多文

  •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谢安叔侄如何做到以少胜多?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组成87万大军南下,自称投鞭可以断流,以一举灭晋。晋相谢安使谢玄等率北府兵8万迎战,在洛涧(即洛河,在今安徽淮南东)大破秦军前哨,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严整,遥望八公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由来。晋军进至淝水,要求秦兵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想乘晋军半渡时

  • 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宁远大捷阻止了后金汗国南下进军的步阀。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汗王在不到一年时间两度折戟于宁远城下。在红衣大炮(明朝皇帝敕封红衣大炮为安寇平掳大将军)的威力下,后金八旗铁骑死伤无数,最后皇太极无可奈何之下悻悻然撤兵回盛京。对这场战役后金汗国死伤人数明清双方记载都语焉不详,似乎有意隐瞒。明朝官方史料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