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反败为胜的?

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反败为胜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029 更新时间:2024/1/23 20:22:21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历经十六次大的会战,其中,朱棣方胜十二次,败四次。

整体而言,靖难之役分为两个阶段,

题主所说的反败为胜的转折点,或者说表面上的原因,

应该发生在第一阶段北方平原战场结束,

朱棣转而开辟南方战场的节点上,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北方平原战场的所谓“败”,倒不如说是朱棣方进入战略休整阶段,但是有一个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份暂时的宁静。1、建文帝方的胜利,是召回纨绔子弟曹国公李景隆的后果。

召回了只会被朱棣牵着鼻子走的李景隆,赋予盛庸以全权指挥之权是建文帝方在靖难之役中为数不多的几次正确决策之一。

而且,迅速见效了。

建文二年十二月,斩燕军头号战将张玉,大败燕军于山东聊城。

建文三年三月,大败燕军于保定夹河,朱棣亲自带着十几个人断后,居然成功掩护大军逃脱。

原因只有一个,盛庸不敢杀,因为建文帝说了,别让朕背负上杀叔的坏名声!

泰林说趣史个人认为,建文帝的意思是把朱棣在北方就地解决了算了,别跑到应天府来让我亲自对付他。

但,显然,建文帝的所有将领,都不是这么想的。

2、夹河战役的第二天,建文帝的好运气,已经没有了。

第二天,刮东北风,盛庸军正好在西南,风沙大作,老天帮朱棣的忙,盛庸军大败。

五月,张远带着兵冒充朝廷军队,偷偷的跑到江苏沛县,把盛庸运粮草的船给烧了。

七月,明将平安在离北京五十里的平村,被燕将刘江大败,退回正定。

九月,燕王亲自带军大败大同守将房昭于易州西水寨。

燕将刘江赶走辽东守将杨文于永平。

3、对朱棣起钳制作用的大同和辽东明军的失利,盛庸军的败退,并没有使朱棣的地盘扩大多少。朱棣只解决了,活下来的问题。

这显然是因为朱棣的兵力太少,只能守住北京,保定,永平等几个大的城池,

朱棣军获得了难得的一点喘息的时间。

依整个战场态势来看,朱棣应该觉得应天府,建文帝,离得自己很遥远,并且困难重重。

因为,朱棣的兵力以骑兵为主,北方平原战场才是骑兵发挥作用的好地方,尚且只打成了防守的态势。

而水网纵横的南方战场,足以捆住骑兵的手脚,使只能孤军深入,因粮于敌的朱棣叛军陷入重重的困境。

所以,此时的燕军可以说得上是虽胜尤败,虽然已经达成了初始的战略目标,但看不到多少胜利的希望。

甚至朱棣及他的谋士们很可能希望在北方战场继续以运动战各个击破平叛的明军,逐步扩大本方的地盘和军队数量。

这一切,被一个人的到来,打破了,整个战场态势因此扭转。

小人物的逆袭,被罢黜的一个太监投靠了朱棣,报告了南京应天府的空虚。历史的车轮有的时候就是被一个小石子硌了一下,就转了方向。

1、有个太监,也有说是一群太监的,在地方上招摇索贿,建文帝大怒,这正打着仗呢,捣什么乱!

抓起来!

就有这么一个太监跑到了北京,告诉朱棣南京应天府的守备是如何如何空虚,天兵所指,一定能轻松打下来!

2、道衍和尚(俗名姚广孝)也劝朱棣,绕过北京和南京之间的城池,直接打南京,是个不错的选择。

3、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只有朱棣这样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才能行险完成。

孤军深入打大城池,围攻济南的惨败,可还没过去多久啊。

燕军打济南时,一是久攻不下,二是不断地被明军断粮道。

如果深入南方,一是没有骑兵优势,二是没有粮道支援。

哪怕是打到了南京城下,谁敢说不会陷入围攻济南时的困境?

但是,现实是,留在北方慢慢扩大地盘已经被证明是几乎没有希望,

而直接蛙跳式进攻去打南京,看似渺茫,但是仍有一线希望。

打!朱棣下了决心!

下了决心并不意味着一蹴可就,朱棣的燕军有两次几乎要北归。1、朱棣差点在灵璧送了命,多亏好侄子帮了大忙。

朱棣大军并不是像咱们想象的那样一路唱着凯歌就到了南京城下了,哪有这么简单。

但是,绕过德州,济南确实是真的,

正月,经过一系列的试探进攻,朱棣率大军一路克东阿,汶上,兖州,东平,沛县,直逼徐州城下。

盛庸赶紧从德州跑到淮河准备阻击,

而平安则随燕军之后准备尾随邀击。

建文帝又慌忙命魏国公徐辉祖率军援助。

而燕军把徐州的明军打的吓得不敢动之后,直接南下。

两军于灵璧对垒。

燕军连失大将,全军上下竟然除了朱棣和朱能,都想北归。(据《明史朱能传》)

至此生死存亡的忧急时刻,朱棣的好侄子建文帝果断帮忙!

建文帝忽然发现手底下的精兵良将都去围攻朱棣去了,

京师竟然没有良将了!

立刻将徐辉祖召回!

2、灵璧一战燕军大胜!

要说朱棣就是厉害,徐辉祖一走,

朱棣立刻又一次主动出击,竟然去劫明军的粮道去了!

搞得明军没办法,打算四月二十八日号炮三声撤军到淮河就粮。

也不知道朱棣是怎么知道了这件事,二十八号一早,燕军悄悄抵近明军,

替明军放了三声号炮。

已经饿得头昏眼花的明军一定号炮就乱糟糟的争先恐后的往营门口跑。

结果,被早已守候于此的燕军击溃。

是役,大将平安等三十七名将领被俘,何福单骑遁走,十余万明军投降燕军,燕军上下一片欢腾!

淮北一带的明军就此土崩瓦解!

3、燕军浦口被徐辉祖击败,打得朱棣也想议和北归了,但是,朱高煦来了。

仅有朱高煦是不够的,儿子哪有侄子亲,建文帝又来帮忙了!

建文帝听说盛庸兵败,赶紧叫都督佥事陈带着水军前往支援,结果,陈降燕!

朱棣渡江败盛庸军,下镇江,兵指京师。

4、建文帝其实也想走,可是被方孝孺给劝住了。

方孝孺认为,京师还有二十万军队,足以坚守待援。

可惜,人心已背,李景隆大开城门,迎降朱棣。

建文帝自焚而亡。

靖难之役,朱棣反败为胜创造了藩王逆袭成功的独一无二的战例。朱棣以一隅之地,挑战建文帝全国之力。

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处于全面的劣势。

但是,燕军一直由朱棣亲力亲为的指挥,一直以骑兵的灵活机动,抓住了战斗的主动权。

而反观明军,先是李景隆送人头,后面又先后以盛庸,徐辉祖为将,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显然缺乏配合,分进合击进行的杂乱无章,以至于最后只能以坚守城池的防守策略去应对势弱的燕军。

虽然说是那个投降朱棣的太监帮助朱棣下决心在靖难之役的最后半年直击南京,

但是如果没有建文帝朱允以及他的那些书呆子谋臣们的“积极配合”,

再加上朱棣坚持到底的决心,灵活机动的战术,燕军是绝不可能反败为胜,获取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的。

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反败为胜的?

燕王朱棣之所以能最终成功,主要是由于朱元璋在位时期,诛杀了许多功臣,加之朱允内部能打硬仗者寥寥无几,所以朱元璋凭借自己的智慧与靠前指挥,一举夺得自家江山。

一、靖难之役靖难之役的本质,是明朝廷内部争夺皇位的政治斗争,也是燕王朱棣自导自演的易改江山的一出大戏。朱棣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召集藩王的力量,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驱赶建文帝下台,让自己早登大宝、黄袍加身。

在大明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在传位的时候,由于嫡长子朱标早逝,朱元璋就把位子隔空传给了孙子朱允。这里说的隔空,是指朱元璋跳过四皇子朱棣,而直接将位子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了。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朱棣的神经,也是靖难之役的导火索。

朱允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上台以后,明里暗里知道燕王对自己的威胁和对自己江山的觊觎,所以朱允先下手为强,强力实行削藩政策。他借口将燕王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意欲除掉朱棣。朱棣得知消息后,非常恼火,于是在建文元年(1399年)他挥师南下,剑指帝都应天(今南京)。这场战争前后历时4年,史称靖难之役,也叫靖难之变。

二、朱棣为什么能夺得江山回归题主问题,在这场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是怎么能够获胜的呢。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不论是郡县制还是分封制,各诸侯藩王想要举事起兵反叛朝廷,很多都以失败而告终,因为相对于藩王来说,皇室的武力从规模和数量、包括战斗力上,都是比较占优势的,也就是说,那些藩王的兵力根本不堪一击。但靖难之役是个例外,燕王朱棣可以说轻而易举的夺得了自家江山。

首先,从太祖朱元璋说起。回溯历史,太祖朱元璋开国功臣有34位之多,但到临了被他诛杀的功臣就有30位,这几乎是杀光的节奏。所以爷爷辈留给孙子朱允能打仗的已经寥寥无几,所以从指挥将领来说,并不占优势。

其次,朱允自身原因。朱允能当上皇帝,是爷爷看重了他的仁,但他的仁是软弱的仁。他不善于统兵打仗,没有军事谋略。战事临近时,他派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而且另外一名大将李隆在南京已经率先投降。所以相对于朱棣的虎狼之师,建文帝简直不堪一击,何况他们此时内部已经自乱阵脚,无暇征战了。

第三,再说说朱棣。自被朱元璋封为燕王以来,朱棣曾多次参与北方军事行动,亲率铁骑北征。而且在太祖建功立业前后,朱棣也曾立下汗马功劳,相对于建文帝来说,朱棣更具实战经验,所以在这一点上,建文帝也胜燕王不得。

这场靖难之役,因朱棣大胜而收尾。战斗中,朱允也下落不明。有人说他在战火中被烧死,有的说他已经逃往南方做了和尚。但不管怎样,江山社稷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如果没有一定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即便江山赋予你,你也只会白手送人。

三、当初朱元璋选朱允有何用意也许大家会问,这四年内战,不是朱元璋埋下的祸根吗,当初如果把皇位传给朱棣,何来靖难之役呢,也不会给大明王朝带来时局震荡、民不聊生。

我们知道,朱元璋一生驰骋疆场,征战无数,按道理来说,他应该把皇位传给最像自己的四皇子朱棣。可他并没有这么做。因为朱元璋在选择继承人时有过犹豫,他想自己的接班人,日后能布施仁政、能以德化人,即,实行仁政天下。所以朱元璋最后选择孙子朱允,就是因为他看中了孙子的仁德。

自古武能安邦、文能治国。作为江山领袖,必须文治武功样样精通,如果只是没有建树的仁德,没有全面治理国家的方略,只能算是软弱的文治,那么国家是迟早要被灭的。所以对比朱棣久经沙场、智慧与武功并存的特质来说,建文帝确实嫩了点,大明江山最后的易帜也是理所当然。

(对于靖难之役,您有何想表达的呢,欢迎关注@山城小哲,欢迎点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靖康之耻具体发生在今天哪里,详情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下北宋靖康之耻的真正原因及过程。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讲述的是在北宋公元1126年间,北方的女真族攻占当时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并掳走北宋皇帝宋钦宗、太上皇宋徽宗和皇室、宫女嫔妃、大臣等数十万平民的事件,由于此事年发生于宋钦宗靖康年间,因而得名。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靖康之耻

  • 上古时期涿鹿之战的真相,蚩尤究竟是谁?或真实存在过吗?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逐鹿之战,历来描写者很多,很多描写甚至赋予了玄幻色彩,因此,显得扑朔迷离。我认为,远古时期,那场大规模战役应该是真实发生过,而对比世界其他地区同时期类似战役的描写,逐鹿之战的细节相对靠谱,抛开呼风唤雨、召唤天神等玄幻色彩后,基本可以说得通。逐鹿之战应该发生过,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特点决定的对于逐鹿之战

  • 谁知道明万历年间援朝平倭的战争详解?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1592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从釜山登陆,连陷汉城,平壤。应朝鲜请求,明神宗派李如松率军援朝,和倭寇争夺平壤,初战失利,游击史儒战死,但明军加强攻势,最终夺取平壤,倭酋小西行长弃城败逃,中朝联军乘势收复汉城。光复朝鲜。到1597年,丰臣秀吉再次侵朝,此时战事主要在海上,明军和朝鲜李舜

  • 赤壁之战诸葛亮和周瑜谁的功劳大,曹操是自己烧掉战船撤退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很显然,这首词是赞扬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英雄气概。周瑜在赤壁之战的功劳是世人皆知的。诸葛亮只是在之前,被刘备派为联络代表,到江东解说了一番联盟的必要性。《蜀书-先主传》记载“(孙刘联军)与曹公战于赤壁”。《吴书-吴主传》记载:“瑜,普

  • 赤壁古战场今何在?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点灯熬蜡整到下半夜,弄了四五千字,回答了一个赤壁古战场的问题,居然没有阅读量,这让豹眼很不爽。不是力作,起码是呕心,但这情况很伤情绪,已经不明白究竟如何来回答问题啦。再借这个问题,换个角度,换个思维尝试一下吧。问题的回答,满足自己的感觉是第一要的,但阅读者没感觉,自己也就无法满足感觉啦哈。鉴于许多文

  •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谢安叔侄如何做到以少胜多?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组成87万大军南下,自称投鞭可以断流,以一举灭晋。晋相谢安使谢玄等率北府兵8万迎战,在洛涧(即洛河,在今安徽淮南东)大破秦军前哨,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严整,遥望八公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由来。晋军进至淝水,要求秦兵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想乘晋军半渡时

  • 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宁远大捷阻止了后金汗国南下进军的步阀。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汗王在不到一年时间两度折戟于宁远城下。在红衣大炮(明朝皇帝敕封红衣大炮为安寇平掳大将军)的威力下,后金八旗铁骑死伤无数,最后皇太极无可奈何之下悻悻然撤兵回盛京。对这场战役后金汗国死伤人数明清双方记载都语焉不详,似乎有意隐瞒。明朝官方史料称:“

  • 统万城战役中,坐拥坚固城池的夏军,为何却被北魏骑兵击败?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统万城战役是北魏和胡西夏的以骑兵攻城的经典战例载入史册。北魏能战胜拥有固若金汤城池西夏几条因素如下:1.当时胡西夏新王巳故,国内争权夺利纷乱的内忧。2.又界入了与西秦战争削弱了战力的外患。3第一次诱敌出城歼灭其夏兵力。4.坚壁清野扫清了城池附近可依靠有生条件。5.西夏弃城逃避引已恐乱。6.北魏王当机

  • 朝鲜身为明朝的附属国,是怎样的被清朝征服的?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有过好几次战争。在著名的萨尔浒战役中,朝鲜曾经出兵1万3000人助战。但萨尔浒战役中,明军大败,朝鲜援助也被击溃,伤亡数千人,多名高级军官包括主帅姜弘立在内投降。当时满清为了拉拢朝鲜,将被俘的朝鲜军官都放了回去。此战失败以后,朝鲜国王光海君判断辽东局势转为满清占优,开始转为中立,

  • 为什么我觉得万历朝鲜战争明军被日本爆的挺惨的?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一场结果早已盖棺定论的战争,却成了如今各种争论不休的话题,直到现在万历年间,当时在朝鲜半岛上,明军是VS日军的那场对决“到底谁更惨”,始终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同时,更要去了解,首先是看《明史》是由来谁“编纂”的,包括当时的日本&朝鲜,站在其各自的立场上,是如何记录这段历史的。从公元159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