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满清进攻明朝,朝鲜积极出兵帮忙,满清当年是如何对待朝鲜的?

满清进攻明朝,朝鲜积极出兵帮忙,满清当年是如何对待朝鲜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466 更新时间:2024/2/1 8:05:07

此题还是有一点小瑕疵的,其实在丙子之役(皇太极第二次发动对朝鲜的征服战争)后,尽管朝鲜屈服于清朝,并且助兵助粮,但是这态度实在算不上积极,最多只能是消极应付,这敷衍的态度有时候会气的皇太极暴跳如雷,恨不能身上装个翅膀直飞汉城痛扁朝鲜国王李。

皇太极第二次征朝鲜是在崇德元年(1636)十二月,清军集结12万大军,浩浩荡荡的跨过鸭绿江。从军队规模来看,很显然皇太极感觉第一次征朝鲜给朝鲜国王的教训不够深刻,这次决心一口气摆平朝鲜,使之绝对屈服于清朝。战斗过程基本上就是朝鲜倒地挨宰,清军势如破竹,将朝鲜国王包围于南汉山城,在外援无望的情况下,朝鲜国王李于崇德二年一月三十日率昭显世子和文武百官等出城西门,至汉江东岸的三田渡对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率三公六卿行三拜九叩头之礼于平地”,献明朝所颁之印绶,筑坛盟誓投降,签订了屈辱的《三田渡盟约》,主要条款有去明之年号,奉清之正朔;选派质子;助兵助粮攻明;纳贡等项,至此清、朝之间建立了宗藩关系。

在皇太极眼里看来,此番出兵那肯定是达到预计的效果了。首先就让朝鲜国感受到了八旗军的“无敌兵威”。其次,还签订了正式条约,并且朝鲜世子为质,可以作为胁迫朝鲜履行盟约的筹码。在签订盟约之后,为了检验朝鲜对新宗主的忠诚度,根据盟约中“朕若征明国,降诏遣使,调尔步骑舟师,或数万,或刻期会处,数目限期,不得有误”一款,令朝鲜助战船50艘征伐皮岛。

《清太宗实录卷三十四》:又命贝子硕、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率每牛录甲士四人,及三王下全军,升红衣炮十六位,并朝鲜战船五十艘,往取明皮岛。

此次朝鲜助兵迫于清军兵威,还是非常积极的,尤其是朝鲜方面的主帅林庆业提供的情报极有价值,让清军得以突破明军的防线攻陷皮岛,此役朝鲜方立下了大功。

《丙子录》:庆业曰:“岛之一面阻山,山下海水想通,岛人不设备于此,若乘夜举船窬山,潜渡以入,则可以陷之。”贼大善其计,一如林言,终以此谋陷岛。

皮岛攻克之后,皇太极设宴款待随征朝鲜将士,给首功林庆业大量的财物以示表彰,“庆业以攻岛之功,多受贼赏,至受贼爵”。

《清太宗实录卷三十五》:赏朝鲜国总兵林庆业缎、貂裘、鞍马、银两,以其从征皮岛有功也。

从以上动作来看,皇太极对朝鲜的合作极其满意,毕竟投名状都交了,怎么看你和我当然就是捆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了。可是,接下去的事态,绝对会让皇太极心里拔凉拔凉的,史载:太宗有云:“朝鲜人真会玩,朕还是太年轻了。”(开个玩笑)

对朝鲜方面来说,200余年来一直以“至诚事大”的态度侍奉明朝,这回由于武力值不足的原因不得已从“奉明”转向了“事清”,且明之于朝鲜有存亡继绝之恩,成为清王朝的臣属,朝鲜君臣从心理上实在是难以接受,仍然对明怀有深厚的情感,因而尽管与清朝签订了君臣盟约,可是私下里仍然开动脑筋抵制与清朝建立的宗藩关系。

而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军事上百般敷衍,消极怠战。如崇德三年八月,皇太极第六次破塞功明,命朝鲜助兵5000。然而朝鲜不肯履行义务,以《沈阳状》观之,清朝从七月初开始催促朝鲜助兵,直到九月,师期已过,朝鲜军队还未全部到齐,清廷大为恼怒,朝鲜所派军队悉数发还,皇太极派使者英俄尔岱、马福塔交涉此次援兵失期之事,对朝鲜进行指责。

《沈阳状启》:朝鲜军兵至今不来。往在戊午年,明朝所征,则凿山通谷,不分昼夜,及期赴战,厮杀我人;今番所征,则百般称烦,至今不送。存亡继绝之恩则有大于明朝,而命令则慢侮不行,不亦怪甚乎?军既失师期,此后则虽来,更无可用之处。故马夫大明日出去凤凰城,入来军兵尽为驱逐还送。此意世子知之!”

而在崇德五年,清军兵围锦州,命朝鲜率兵5000,船115艘,载米10000包支援清军,途中竟遭风浪,又遇明军,三船飘没于明境,此事让皇太极大生疑惑,怀疑朝鲜与明暗通消息(此事在松锦会战后得到洪承畴的证实,确有此事)。

《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二》:言三舟飘入明境,暗通消息。及见明之兵船,不即迎敌,乃诿于重载,退避不前,岂非私与明人通谋而然耶?

迨至崇德五年十月,皇太极对朝鲜的敷衍态度忍无可忍,历数朝鲜国王十大罪状,表示朝鲜国王“种种罪状,难以悉数”。

甚至就连派往锦州前线的朝鲜军队也是质量不精,所派之1500人之中,只有200人习炮者,其余根本不堪作战,“柳琳所领炮手中百名,则技艺颇精;又百名则之次;其余则皆为生疏不精”。而这些炮手甚有不配合清军作战之事,比如朝鲜炮手李士龙由于放虚铳,被清将识破斩杀。

《丙子录》:星州居炮手李士龙囊配四十余丸,虚放见觉,为胡将所杀。

所以,朝鲜还谈不上积极出兵帮助,基本上本着能敷衍就敷衍,能拖延就拖延的心态替清朝做事。

至于,皇太极对朝鲜的态度就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首先,对朝鲜境内的反清势力,那是肯定要肃清的,一经查获,不是斩杀便是囚禁。就比如在崇德二年征朝结束后,对极力主战的朝鲜国台谏官洪翼汉、校理尹集、修撰吴达济斩杀。再如崇德七年十月,由于洪承畴等人投降清朝,供出了朝鲜暗通明朝之事,皇太极愤怒不已,立刻遣人调查此事,将阁臣崔鸣吉,兵使林庆业兄弟三人皆拿至沈阳拘押,其余如吏部判书李名翰、礼部判书倪杰英、都察院参判霍杰等俱削职为民。

其次,不断安抚朝鲜,争取认同。如清与朝鲜自结宗藩关系以来,虽然对朝鲜敷衍了事的态度极其愤怒,但仍不忘施恩于朝鲜,其意就在于通过怀柔手段逐渐改变朝鲜君臣、百姓对清的看法。如崇德五年,下诏书免去朝鲜岁贡米万包,减其九成,只贡千包便可。

《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三》:想尔国岁贡米万包,皆取给于民者,令减去九千,止贡千包,俾尔臣民,同沾浩荡。

当然,随着清王朝统治的逐渐稳固,最后朝鲜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改变了传统事大于明的观念,转向事大于清,在顺治、康熙、雍正时期清朝、朝鲜宗藩关系得到牢固。

引用文献:《清太宗实录》、《丙子录》、《沈阳状启》、《燃藜室记述》

满清在努尔哈赤时代,一直于明朝对抗,无暇顾及朝鲜。朝鲜身为大明的藩属国和出于明朝抗倭援朝的再造之恩,每次明朝对后金的军事行动,朝鲜都积极参与。这让努尔哈赤深感忧虑,但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也对此无可奈何,只能暂且隐忍。

到皇太极继位时,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多次大的战役和明朝火器部队的叛逃,再加上几任辽东经略的胡乱指挥,明朝在与后金的对抗中的优势丧失殆尽。皇太极开始腾出手来,策划征讨朝鲜。

此时,大量辽东汉人逃到朝鲜,朝鲜都给予接纳,激起后金贵族的不满。皇太极也刚刚继位,需要大的战役,树立威信,而此时的朝鲜真的是再好不过了。

第一次征伐朝鲜(朝鲜称“丁卯胡乱”)

公元1627年(大明天启七年)正月初八,皇太极派遣阿敏、郑亲王齐尔哈朗、岳托率八万大军,征讨朝鲜。一路上后金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

据朝鲜文献《李朝实录》中记载“八旗,铁骑长驱,一日之内,可行八九息之程。”没过多久,后金军攻克平壤,朝鲜国王李带着王公大臣和家眷逃至江华岛。在后金的逼迫下,又经过近一个半月的谈判,朝鲜与后金签订城下之盟。主要内容:

一:后金与朝鲜结为兄弟之国,后金为兄,朝鲜为弟。

二:纳贡。

三:通商互市。

二次征讨朝鲜(丙子胡乱)

鉴于朝鲜并未完全遵循兄弟之国应做的事和朝鲜使臣在皇太极称帝登基典礼上拒不下跪,使得皇太极恼羞成怒,决定再次征伐朝鲜。

1636年十二月,皇太极以“朝鲜败盟逆命”为由开始二次征伐朝鲜。皇太极亲率十多万大军直逼朝鲜王城。清军所向披靡,仅用十二天便打到朝鲜王城汉城。朝鲜国王故计重施,把家眷安置到江华岛,自己逃往南汉山城固守待援。并与清军谈判,以此拖延时间,但是各路勤王之师均被清军击溃,再加上多尔衮已拿下江华岛,且南汉山城粮草也不多,无奈朝鲜国王只能接受投降朝鲜仁祖于翌年正月三十穿青衣出城受降,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史称“丁丑下城”,并再次签订城下之盟《丁丑条约》。

主要内容:

一:朝鲜与大清为君臣关系,并只能认大清为宗主国,断绝与大明关系。

二:把国王的长子和次子全部送到盛京(今沈阳)

三:纳贡。

至此,皇太极通过两次对朝战争,满清消除了后顾之忧,开始专心对抗大明。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反败为胜的?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历经十六次大的会战,其中,朱棣方胜十二次,败四次。整体而言,靖难之役分为两个阶段,题主所说的反败为胜的转折点,或者说表面上的原因,应该发生在第一阶段北方平原战场结束,朱棣转而开辟南方战场的节点上,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北方平原战场的所谓“败”,倒不如说是朱棣方进

  • 靖康之耻具体发生在今天哪里,详情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下北宋靖康之耻的真正原因及过程。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讲述的是在北宋公元1126年间,北方的女真族攻占当时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并掳走北宋皇帝宋钦宗、太上皇宋徽宗和皇室、宫女嫔妃、大臣等数十万平民的事件,由于此事年发生于宋钦宗靖康年间,因而得名。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靖康之耻

  • 上古时期涿鹿之战的真相,蚩尤究竟是谁?或真实存在过吗?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逐鹿之战,历来描写者很多,很多描写甚至赋予了玄幻色彩,因此,显得扑朔迷离。我认为,远古时期,那场大规模战役应该是真实发生过,而对比世界其他地区同时期类似战役的描写,逐鹿之战的细节相对靠谱,抛开呼风唤雨、召唤天神等玄幻色彩后,基本可以说得通。逐鹿之战应该发生过,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特点决定的对于逐鹿之战

  • 谁知道明万历年间援朝平倭的战争详解?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1592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从釜山登陆,连陷汉城,平壤。应朝鲜请求,明神宗派李如松率军援朝,和倭寇争夺平壤,初战失利,游击史儒战死,但明军加强攻势,最终夺取平壤,倭酋小西行长弃城败逃,中朝联军乘势收复汉城。光复朝鲜。到1597年,丰臣秀吉再次侵朝,此时战事主要在海上,明军和朝鲜李舜

  • 赤壁之战诸葛亮和周瑜谁的功劳大,曹操是自己烧掉战船撤退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很显然,这首词是赞扬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英雄气概。周瑜在赤壁之战的功劳是世人皆知的。诸葛亮只是在之前,被刘备派为联络代表,到江东解说了一番联盟的必要性。《蜀书-先主传》记载“(孙刘联军)与曹公战于赤壁”。《吴书-吴主传》记载:“瑜,普

  • 赤壁古战场今何在?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点灯熬蜡整到下半夜,弄了四五千字,回答了一个赤壁古战场的问题,居然没有阅读量,这让豹眼很不爽。不是力作,起码是呕心,但这情况很伤情绪,已经不明白究竟如何来回答问题啦。再借这个问题,换个角度,换个思维尝试一下吧。问题的回答,满足自己的感觉是第一要的,但阅读者没感觉,自己也就无法满足感觉啦哈。鉴于许多文

  •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谢安叔侄如何做到以少胜多?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组成87万大军南下,自称投鞭可以断流,以一举灭晋。晋相谢安使谢玄等率北府兵8万迎战,在洛涧(即洛河,在今安徽淮南东)大破秦军前哨,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严整,遥望八公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由来。晋军进至淝水,要求秦兵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想乘晋军半渡时

  • 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宁远大捷阻止了后金汗国南下进军的步阀。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汗王在不到一年时间两度折戟于宁远城下。在红衣大炮(明朝皇帝敕封红衣大炮为安寇平掳大将军)的威力下,后金八旗铁骑死伤无数,最后皇太极无可奈何之下悻悻然撤兵回盛京。对这场战役后金汗国死伤人数明清双方记载都语焉不详,似乎有意隐瞒。明朝官方史料称:“

  • 统万城战役中,坐拥坚固城池的夏军,为何却被北魏骑兵击败?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统万城战役是北魏和胡西夏的以骑兵攻城的经典战例载入史册。北魏能战胜拥有固若金汤城池西夏几条因素如下:1.当时胡西夏新王巳故,国内争权夺利纷乱的内忧。2.又界入了与西秦战争削弱了战力的外患。3第一次诱敌出城歼灭其夏兵力。4.坚壁清野扫清了城池附近可依靠有生条件。5.西夏弃城逃避引已恐乱。6.北魏王当机

  • 朝鲜身为明朝的附属国,是怎样的被清朝征服的?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有过好几次战争。在著名的萨尔浒战役中,朝鲜曾经出兵1万3000人助战。但萨尔浒战役中,明军大败,朝鲜援助也被击溃,伤亡数千人,多名高级军官包括主帅姜弘立在内投降。当时满清为了拉拢朝鲜,将被俘的朝鲜军官都放了回去。此战失败以后,朝鲜国王光海君判断辽东局势转为满清占优,开始转为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