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平壤之战清政府准备的如此充足,为何最终仍会大败?

平壤之战清政府准备的如此充足,为何最终仍会大败?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269 更新时间:2023/12/24 8:25:29

甲午战争中的平壤之战,可以说是整个甲午路战场上打得最像是近代化战争的一场战役,因为有大量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陆军部队投入战斗,所以即使是清军一方,也显得不是那么菜。

不过这场战役前,清政府一方根本谈不上准备充足,实际上是非常的不充足,最主要的两点就是兵力不足和后勤补给跟不上,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清军放弃平壤的主要原因所在。

下面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甲午战争中清军打得最像样的这一场陆战,从中很容易看到败因:

清军:四大军入朝

1894年7月末,日本海陆军先后在朝鲜动手,挑起丰岛海战和牙山之战。在大战已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负责对日战守的北洋大臣鸿章根据当时朝鲜半岛的形势,认为日军已经在朝鲜汉城和南部地区集结大量兵力,清军无力在此地区增兵争夺,于是决定抢守朝鲜北方的重镇平壤,依托大同江实施防御,保住北部朝鲜。

(甲午战争时日本报纸上刊登的平壤全景图。画面右侧最高处是平壤的制高点牡丹峰,由奉军驻守。画面近处大同江上的舟桥一带,由盛军、毅军驻守,也是日军正面佯攻的方

由此,在李鸿章的调度下,甲午战争中清军首个大规模的陆军兵团编成,4支清军从各自的驻地向平壤地区急行军,历史上称为“四大军入朝”。分别是驻防天津小站一带的淮军精锐部队盛军(统领卫汝贵)、驻防旅顺口的毅军一部(统领马玉)、驻防奉天以及辽东沿海地区的奉军(统领左宝贵)和靖边军(分统聂桂林)、还有驻防中朝边境地区的奉天练军盛字营(统领丰升阿)。除此外,原本驻扎在朝鲜南方牙山的叶志超部直隶练军、武毅军在牙山兵败后,绕道朝鲜东海岸,也集结到平壤。总计5支军队中,以直隶提督叶志超的职务最高,成为诸军总统,也就是平壤清军的总指挥。

清军的防御方略

集结于平壤的5支清军,总兵力实际上仅有不到2万人,因为还分出数千人负责转运粮草和守卫平壤后方的安州、博州地区,驻防平壤的清军规模略相当于日军的一个师团多一点。

对于防御策略,叶志超采取的是以平壤城墙为依托,分区防御。即4支清军部队各守一块,分区负责,另以直隶练军一部为总预备队,。其中平壤的南城方向是日军由南方北上的必经之路,被作为重点防守区域,由盛军和毅军一部防守,为防日军北上渡过大同江来攻,清军还主动前出到大同江的对岸设立桥头阵地防御。

(清军在平壤的营盘工事截面图。夯土墙的外侧是壕沟,顶部有胸墙,士兵可以依托进行射击。在夯土墙的内侧后方,地面之下挖掘了猫耳洞,是清军的兵舍)

比较有趣的是,盛军等部显然军事知识较为丰富,在平壤的城南一带还构建了颇具特色的营盘阵地,整个阵地用夯土围成城墙,城墙内地表没有太多建筑,主要的兵舍等全部挖掘在地下,形成了类似猫耳洞一般的可以防敌方炮火的工事。而要作战时,士兵就从“猫耳洞”里钻出,爬到城墙上依托胸墙居高临下俯射。

(平壤朱雀门外的清军营盘工事。可以看到营盘内地表几乎没有建筑,清军的兵舍主要都在地下。这也使得日军火炮射击时,未能造成清军大量伤亡)

清军的致命问题

平壤战前,清军致命的问题由两个,兵力不足;后勤不支。

1.因为可用的总兵力仅有1万多人,而且担负了坚守平壤的使命,清军不敢于不顾平壤主动前出进行机动作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被动挨打的防御战。

因为兵力不足,清军无法防御过于广阔的地域,所以集中力量在平壤一点,而平壤以外的地域则处在没有防御的真空状态,极容易遭敌包抄合围。

因为兵力不足,清军在平壤城的防御也是捉襟见肘,1万多部队平均分撒在平壤城各地,造成了处处有兵,但处处兵力都不足,处处都是薄弱点的问题。

2.后勤不支的问题在当时极为严重。平壤距离中朝边境尚远,沿途没有优良道路,而且朝鲜境内缺乏骡马车辆,仅有的是牛车,清军从中国国内向平壤运输弹药、粮草极为困难。至平壤大战爆发,驻守平壤的清军所拥有的弹药和粮草,都只是四大军出征时随行的补给物资,在到达平壤之后,几乎没有再获得过新的补给。

而大量运送给平壤清军的物资,事实上直到大战爆发,还积压在中朝边境的安东、义州一带,无从运输。

由此造成了平壤守军粮食、弹药储存极为有限的严重问题,一旦被敌围城,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从这两点看,清军丝毫谈不上准备充足。

日军:四面包围

日军于1894年8月末做出进攻平壤的战役决心,由第五师团(广岛师团)长野津道贯统一指挥。根据平壤的形势,以及所获取的平壤清军的情报,日军攻打平壤的总体策略为:正面佯攻牵制,侧翼包抄合围。

(日军对平壤形成四面合围的态势)

具体部署是由大岛义昌混成旅团作为正面佯攻兵力(3600人),沿大路向平壤城内方向开进,实施正面强攻。

第五师团第十旅团(2400人)从平壤北方的大同江江段涉渡,而后秘密运动向平壤城东北,称为朔宁支队。

第三师团一部(4700人),从元山登陆,而后运动向平壤城北,截断清军退往国境的通道,称为元山支队。

第五师团主力(5400人),从平壤南方的大同江江段涉渡,秘密运动向平壤城西。

总体上,日军投入兵力近2万人,略多于清军。其战略,则是利用清军株守平壤的机会,在没有清军防御的平壤城外地区预先将大兵团渡过大同江,对平壤形成合围态势。

战事:

平壤之战于1894年9月15日打响。

在平壤城南方向,盛军、毅军对正面强攻的日军大岛义昌旅团实施了坚决防御,甚至清军发起反冲锋,接连夺取了大岛旅团的三道前沿阵地。

(照片中右侧为平壤的制高点牡丹峰。左侧依稀可见的城门,是牡丹峰之内的平壤外城玄武门。驻守此地的奉军统领左宝贵在战役前一天突发中风,战斗中毅然由部下抬上玄武门督战,最后阵亡)

在平壤城北方向。平壤城北有全城的制高点牡丹峰,驻防清军为左宝贵部2000余人。平壤之战打响后,日军第十旅团一部,和第三师团一部,即7000余人强攻这一方向,最终失守。

在平壤城西方向。日军第五师团主力与卫汝贵部盛军激烈交战,日军始终未能得手。

撤退;

9月15日白天,清军在平壤城西、南、东方向均抵御住甚至反击了日军的进攻,唯独驻防兵力单薄的平壤城北外线阵地被日军攻破,而且制高点牡丹峰被占,日军得以俯击全城。

当天傍晚因为下雨,双方暂停作战。中方统领叶志超鉴于平壤制高点失守,加之经历了一天的恶战后,所余弹药已经不足以再支持一天的作战,城中粮食又即将耗尽,于是和各将会议,共同决定放弃平壤。

1894年9月15日下午4时40分左右,平壤城的各处城墙上先后出现了白旗,朝鲜平安道观察使、平壤监司闵丙作为清军代表,从玄武门方向找到日军元山支队前哨,递送了关于清军休战的书信,日方因言语不通没有立即回复,关于清军请求让城一事甚至没有在第一时间报送到第五师团司令部。而清军方面则误以为递送了弃城的书信后便平安无事,未等确切回复便于当天夜间9时左右打开北侧的静海门、七星门,全军冒雨蜂涌而出,沿义州大道向北方撤退,结果在接近日军元山支队警戒线时遭日军攻击,清军队伍大乱,左奔右突,人马互相践踏,死伤枕藉。

(平壤撤退中被俘的清军)

(平壤溃逃遇伏后,在绝望中自杀的清军)

此战日军战死180人,受伤506人,失踪12人,清军战死2000余人,被俘总兵谭清远以下683人,其中清军伤亡和被俘主要出现在9月15日晚的撤逃中。

平壤之战败,有多重原因。自上而下,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与光绪为首的主战派争议不断。形成帝后之争,主和的慈禧握有实权。帝党大多是无实权的官。虽然光绪作了备战准备,即“实力备战以为和地”。

最终清政府对日宣战,同时派大同镇总兵卫汝贵率13营盛军、高洲镇总兵官左宝贵率9营奉军、提督马玉昆率4营毅军、副都统丰升阿率6营奉天练军盛字营和吉林练军,共32营,共计13500人,入朝参战。卫汝贵率6000人入平壤,马玉昆率2000人入进义洲,左宝贵率部开赴平攘,为往牙山增兵。

李鸿章租英国商船,由北洋三舰护航载3营兵从海路运往朝鲜。然情报泄露,运兵船被伏。1200余官兵除300名遇救外其余皆壮烈殉国。

1894年6月26日,日军向牙山东北20公里的成欢进犯,聂士成率3000清军奋勇抵抗。而日军猛攻聂部较薄弱的左翼,聂多次派兵增援。终因弹药不足,杀出重围,成欢失陷。

四路大军入朝,清军占据优势,本应抓住战机,南下进攻汉城曰军。虽然光绪下肯“星夜前进,直抵汉城,相机进取,力挫凶锋。”可李鸿章置之不理。令各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结果四路大军入朝后,既不南下攻敌,又不据守险要之地,而是聚集在平攘,给敌军陆续增援和集结兵力赢得了时机。叶志超兵败又谎报军情。向清廷邀功,朝廷不辨真伪。赏银两万并任命其为平壤统帅,逃将升官,全军哗然。叶不认真备战,天天花天酒地。日军利用这一时机增平30000余人。

中日宣战后,清廷坚持避战静守的策略方针,消极防御。坐等日军进兵,最终平壤被攻陷。左宝贵等爱国将士为国捐躯,叶志超弃城北逃。

帝后失和,导致前方将士,首鼠两端,不知进退,贻误战机。处事不密,导致援军被截。任用逃将,军心不稳,攻守皆不备,焉有不败之理。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关注。谢谢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萨尔浒之战,如果你当明军统帅,怎么赢得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萨尔浒之败不是前敌统帅责任,谁去都会败,除非你是皇帝,或者内阁首辅是张居正那样人物;说杨不行的,看看洪承畴,洪承畴后来是稳打稳扎吧,没有分兵出击吧,怎么还是败了?还有天下军事奇才卢象升怎么也败了?说刘挺作战不行,李如柏,杜松怎样不配合,说杨瞎指挥,都是见识浅薄,他们都参加过抗倭援朝战争,刘挺参加万历

  • 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为何调到北方打鞑子军就没怎么赢过?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答:在戚继光有生之年,他所带领的戚家军,始终是神一般的存在,南征扫北,未尝一败!提问问题的网友说“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口气还是有些怯生生、不自信。说明他对戚家军了解太少了。我可以付责任地告诉你,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不是“基本”全胜,而是全部全胜。不但全胜,而且胜得惊艳,胜得漂亮,手段直接,

  • 三国时期的凉州在如今什么地方?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时期的凉州在今天的甘肃武威,接下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汉末三国时期的凉州人有多厉害。1969年,甘肃武威,在备战备荒口号的指引下,当地群众挖掘了当地一座叫雷台的高大土台,要在这里修一所防空洞。不久后,他们在雷台下面意外地挖到了一座古墓,几个胆子比较大的人沿着挖开的土洞钻进墓室,不成想,自此揭开了中国历

  • 在古代女性出行在外是如何解决内急的?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一、解决办法:1、古代的女性都很细心的,大户人家的不用担心,路上都会带马桶。2、普通女子出门都会做好准备少喝水,出门时间短不需要方便的;如果时间长了感到内急会有些麻烦,如果在闹市里,确实没条件去厕所,也只能先憋着回住处再去解决了。所以古代女性有时需要受点罪,具备憋尿的功夫,如果出远门,或许一天都不上

  • 二战期间有哪些奇葩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常德会战期间的一件事。常德会战是抗战中,最惨烈的几次防御战役。防御这里的74军第57师官兵,同强大的敌人血战十多日,最终全军覆没。期间,却有一起斗智斗力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很奇葩。日军反复攻击国军一处碉堡。战前,这个碉堡前修筑了很多工事,最外层有大量砍倒的树枝,上面都是很尖锐的树杈

  • 古代傍晚要准时关城门,回来晚了还能进去吗?有何历史依据?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这么说吧,在古代,城门都是准时关门的,除非有最高指挥者命令或者特殊的通行证件(比如有战事,八百里加急),除此之外是万万不可能打开城门的。若是要强行通过,估计小命就葬送于此了,那么有没有其他小路或者暗道可以悄悄进城呢?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一个巨大区别,就是中原王朝喜欢筑城。在封建专制王朝,除了个别的强悍

  •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么打的?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赤壁之战”描写的极为精彩。不过,《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毕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实际上赤壁之战的过程并不复杂,分为“赤壁初战”和“火烧乌林”两部分。简单叙述一下这场战争的过程吧。曹军南下,刘琮投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之后,开始讲战略中心转向南方。

  • 清朝甲午战争中清军有没有打胜日本的小战役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就说说清军胜利的辽阳东路争夺权战。1894年11月,日军决定夺取辽阳,奉天,第3师团和第5师团分别两路进军。先导部队就是混成第10旅团,11月13日,日军侦察队,步兵大尉足立武政带领1个中队作为尖兵进入到赛马集,遭到清军依克唐阿部队的伏击,八旗骑兵突然冲进日军队伍当中,最后,日军逃回出发地。另外

  • 高丽弹丸之地为何让隋唐那么头疼?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导读:隋唐时代,战争频发,吐谷浑、突厥、吐蕃等国均有战争发生,在隋唐史上,有一个国家,被两代帝王征讨,那就是高句丽,一个弹丸之地,让两个朝代的帝王头疼不已。为了对付这个高句丽,隋炀帝冒着灭国风险,也要诛灭于它,唐太宗甚至为之御驾亲征。为了征服高句丽,隋唐两朝,都做了无尽的努力,但是为什么这么一个小国

  • 为什么从汉朝到隋唐、蒙古都要发兵进攻朝鲜,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老龙史社品读历史,希望让你有所收获!在朝鲜旧土上曾经存在多个政权,比如卫氏朝鲜、高句丽、新罗、百济等等,这其中有一些和当时的华夏政权是处于友好的,也有冲突不断的,但是抛开政治军事等方面不谈,之所以数个朝代都欲对这个地方的政权除之而后快,而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一、大陆接壤的唯一农耕国家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