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如果,那就假设一下喽
在古代骑一辆自行车,街上的行人是都没有见过自行车的,所以是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有疑惑是肯定的,也有猜着看的,也有拦下我问的,不过我不认为会引起骚乱,或者惊慌。
不要把古人想象得太蠢或者古板,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不是已经都发明出来木牛流马了么?古代人的智慧不可小觑,古代的发明也是很多的,自行车这种级别的估计在古代也不算什么神物。
发生在战争史上的事情,有哪些想来是细思极恐的?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里有这样一个片段,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志愿军180师被美军围歼,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副司令员邓华,洪学智等都在为180师的巨大牺牲而难过,这时候司令员彭德怀突然走到了地图前,说出了一个名字:“铁原。”邓华问:“铁原怎么了,”彭德怀激动的喊道:“同志们,我们不能在继续难过了,再继续难过下去就会全军覆没。”
彭老总这样说,是因为他看透了李奇微的战略企图,如果李奇微的计划得以实现,历史就会被改写,细想起来是极其恐怖的大事件。
这要从第五次战役说起。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我军为打破美军实施两栖登陆的作战计划,以攻为守,提前对美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刚刚接替麦克阿瑟,坐镇东京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命令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执行“磁性战术”计划,让士兵跳上坦克,汽车,后撤二十公里,志愿军都是靠两条腿走路,敌军是机械化行军,我军刚追上敌军,一开战敌军马上又撤退,我军虽然看着敌军一路溃败,却始终抓不住敌军主力予以歼灭。
志愿军司令部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前线推进速度很快,但没什么战果,甚至连续几天,都没有抓住一个美军俘虏,战线越拉越长,对我军后勤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负责后勤工作的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把物资都囤积在铁原仓库里,全军的粮弹补充都是来自铁原。
彭德怀司令员果断的下达了“停止进攻,等待补充”的命令。李奇微为打赢这次战役,向白宫要来了大批飞机,加强对我军后勤补给线的轰炸,道路桥梁被炸毁,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汽车损失严重,前线部队粮弹短缺,志愿军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撤退。
李奇微学会了我军运动穿插的战术,他命令范弗利特用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师组织一个特遣队,在飞机掩护下,沿公路迅速向北反扑,直插志愿军后勤大仓库“铁原”,铁原也是我大军后撤的咽喉之路,李奇微算定,只要拿下铁原,三八线以南几十万志愿军弹尽粮绝,就会被美军消灭,美军在朝鲜战场就可能取得全胜,将战线推到鸭绿江边,那对我们的新中国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且美军乘胜对中国发动进攻也是有可能的,后果不堪设想。
而我军对李奇微实施穿插战术,事先是没有预料到的,铁原是我军后方,也没有重兵把守,一旦铁原失守,美军将掐住了我几十万大军的咽喉,铁原是坚决不能丢的,可守铁原的部队在哪呢?
危急时刻,副司令员邓华联系到了一只部队,十九兵团六十三军,这只部队是在前线打完硬仗,先期撤下来休整的,这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如果没有六十三军,铁原很快就会失守。
彭老总下达了命令,就算把六十三军打光了,也要坚守铁原十五天。没有上级命令不许撤退,这样的命令是前所未有的,十九兵团司令杨得志,六十三军军长傅崇碧同时接到了命令,六十三军马上进入了阵地。
进攻铁原的美军指挥官范弗利特,是一个简单粗暴的家伙,他的战术就是以超出平时数倍的弹药量进行轰击,然后是坦克,步兵发起冲锋,他认为:在这样的轰击下,坚守的部队肯定会伤亡巨大,很快败下阵来。而且他不仅炮火方面占据优势,人数也比六十三军多一倍,这不是胜券在握吗。
军长傅崇碧根据实际情况,很快做好了战斗部署,他采取纵深梯次和少摆兵多屯兵方法,派出多个战斗小组到前沿阵地和敌人进行纠缠,使敌不能过早迫近我主阵地。
189师师长蔡长元,坚守种子山阵地,为了减少敌人炮火造成的伤亡,他下令全师九千人,以连为单位布置成二百多个阵地,敌军每前进一步,都要反复拼杀,有效拖延了敌军前进的速度,为大部队撤退争取宝贵的时间,当时还没有坑道战术,这种战术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战况之惨烈可想而知。
铁原阻击战,六十三军抵挡住了范弗利特弹药量的进攻,使我志愿军大部队转危为安,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奇微消灭志愿军主力的计划彻底破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