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明朝的灭亡和壬辰倭乱有关系吗?万历皇帝为什么要出兵救朝鲜?

明朝的灭亡和壬辰倭乱有关系吗?万历皇帝为什么要出兵救朝鲜?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352 更新时间:2023/12/24 8:25:54

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日本统治者丰田秀吉派十四万精锐军队发动侵朝战争,连续攻克,汉城,开平,平壤,朝鲜国王逃到新义州,多次请求万历皇帝出兵援朝。朝鲜危亡在旦夕,万历经廷议,决定抗日援朝。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正义当先的明王朝,先后派大将李如松等名将入朝做战,击败日本侵略军,收复平壤,开城,汉城。在谈判期间,日本再次大规模增兵,企图扭转败局,结果又被中朝联军击败。历时七年的战争,以日本失败告终。两次侵朝失败,使日本受到沉重打击,元气大伤,丰田秀吉在羞愤中死去,被德川家族取代。日本重新奉大明王朝为中央帝国,德川接受大明万历皇帝的封。大明王朝抗日援朝的胜利,让日侵略野心收敛了三百年,使东北亚各国相安无战事。长达七年的战争,明朝也耗尽国力,明军精锐损失惨重,以至在平定后金叛乱的萨尔浒大战中败绩,使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成功。国库空虚的明王朝不得不加派辽税,派重兵防御后金。灾荒连年,赈灾不力,导致饥民,饥兵造反,使明朝陷入长期内乱和外患两面做战的危机之中。万历朝抗日援朝虽然大获全胜,却为明王朝灭亡埋下伏笔。

在评判这段历史的时候,让人想起四百多年前中国军队垮过鸭绿江,英勇顽强搏杀,血战朝鲜半岛,取得击败日本侵略军的惨烈胜利,至令人钦佩不已。还是用明朝大将李如松的诗,来祭祀四百年前中国军队抗日援朝的胜利的历史吧。

《大明东征提督李如松赠朝鲜都察使柳成龙》

提兵星夜到江干,

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

微臣夜释酒杯欢。

春来杀气心犹壮,

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

梦中常忆跨征鞍。

壬辰战争历时七年之久,消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尤其辽东地区,所受影响巨大。明朝国库因战争消耗而逐渐空虚。战后,明王朝财政日趋紧张,借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从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一、辽东疲敝明朝抗倭援朝,就辽东一地而言,投入兵力最多,牺牲也最为惨烈,特别是为保证朝鲜前线粮饷供应,辽东军民负担相当沉重。战争中的粮草本应由朝鲜筹备,可是朝鲜“猝被凶锋,百年殷庶之业,一败涂地”,连自给自足都很困难。万历二十二年(1594)六月,朝鲜就因缺粮之事向明求救。万般无奈之下,明朝只得自备粮草,首当其冲的就是辽东军民。屋漏偏逢连夜雨,战争期间辽东各地接连发生严重灾害。在这样的情况下,粮饷“自辽东出来者十四万石”。

从兵力损耗来看,辽东地区的明军损失重。壬辰战争的兵源来自全国各地,但由于地理位置、军事统辖等原因,辽东官兵无疑必须担当起先锋作用,不仅需要派出大量士兵,而且在战争中要冲在最前面,伤亡巨大。据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有兵额95000人,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减少约60%。辽河东西25个卫所中,每卫仅有1600名士兵。截止万历四十七年(1619),辽东全镇兵员不超过六万,如果除掉城堡驿站的差员,只有两万多,加上蓟镇的援兵也只有三万余人。辽东兵力不足、防守之单薄可见一斑。

二、女真崛起东征期间,明朝对辽东的控制力减弱。努尔哈赤遂乘此良机,大肆扩一展势力。万历二十一年(1593),当壬辰战争激烈进行之时,努尔哈赤率军大败以叶赫为首的海西四部(叶赫、辉发、哈达、乌拉)、蒙古、锡伯、朴勒寨三部以及长白山的珠舍里、纳殷二部等九部联军,“乘胜逐北,斩级四千,获马三千,铠胄千,并擒乌拉贝勒之弟布占泰,军威大振”。明朝虽然对此不无担忧,但由于还在壬辰战争的泥潭中,无暇他顾。

此外,努尔哈赤还曾自告奋勇,表示愿听从明朝调遣,救援朝鲜。虽然此举由于朝鲜的反对不了了之,但却给明朝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三、国库空虚关于壬辰战争对明朝国力的消耗,史书记载不一。《明史日本传》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国榷》中则称“约费饷银五百八十三万两千余金,又地亩米豆援兵等饷费三百余万金”;《光海君日记》记作“费币八百万”;《明经世文编》又称“约费饷银五百八十二万二千余两”。尽管各种文献记载的数目各异,但可以肯定的是,战争对明朝的消耗是相当巨大的,所费饷银按最保守的估计也需七、八百万两。而当时明朝每年的总收入约为四百万两,依此计算,在七年的抗倭战争中,明朝约耗费掉了一年半到两年的全国总收入。

战争的巨额支出直接导致明廷国库的日益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明朝重要的国库主要是太仓库、太仆寺库和京通仓储等库房,明廷国库日益亏空的这种状况直接反映在这三大国库的日益亏空上。

太仓库。明神宗掌权在之初,太仓库所藏十分丰富,库藏除了万历登基前就有的二百万两、窖房银四百万两外,还有张居正改革时所积累的三百万两。壬辰战争后,太仓库存银所剩无几。万历二十七年(1599),山东道御史李柄上奏说:“环视太仓库房,一空如洗,所存者老库二百万耳。”由此可知太仓库存银的巨大消耗。

太仆寺库。太仆寺库房是明朝为养军马而专门设置的库房,其开支历来都远小于收入。但至万历中期以后,随着政府的支出日增,太仆寺库银经常被挪做他用。尤其是在壬辰战争中,其库银存量日渐减少,以至于逐渐入不敷出。万历三十五年(1607),太仆寺少卿李思勉上疏称:“嘉隆年间旧库积至一千余万……东征倭借五百六十余万……今老库见存二十七万耳。”太仆寺库在嘉隆年间库存银达一千万两,后因战事挪借了太仆寺的大量存银,而援朝战争时挪借多达五百六十万两,现在只剩二十七万两。

京通仓储。与太仓、太仆两库所存皆是银钱不同,京通两仓所藏皆是米粟。在万历十一年(1583)十二月,京通两仓“实在粮共一千八百一十八万五千四百石有奇”。而到万历三十年(1602),“京仓实在之数四百四十八万余石,仅足两年之支”。京通两库由所存丰盈而骤减至库存“仅足两年之支”,其主因是在此期间经历了万历三大征,而援朝之役又是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次战争,因而其耗费的米粟当远远大于其他两次战事。

四、赋税沉重旷日持久的战争导致了明朝国库的日益亏空、入不敷出。在支出日增、财政亏空的情况下,加重赋税成了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这无疑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壬辰战争期间,明政府在原来赋额的基础上每亩再增加3厘5毫,且此后一加再加,导致明朝赋额连年上升。到战争结束时,明朝的赋额已是原来的数倍,致使本已不堪重负的农民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万历二十七年(1599),明朝的赋额“比二十年以前,十增其四。天下殷实之户,比二十年以前,十减其伍”。

明朝的灭亡有许多方面的因素。在壬辰战争中,明朝国力受到很大内耗,财政危机加重,明朝不得不采取加派、重赋等竭泽而渔的剥削政策,以摆脱困境。同时,战争还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实力,原本钳制女真的辽东重镇受到很大损失,客观上为努尔哈赤之崛起提供可乘之机。总而言之,壬辰战争加剧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危机,揭开了明朝衰亡的帷幕,明王朝内有财政匮乏之,外有异族侵扰之忧,从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万历皇帝出兵救援朝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一、字小之义明朝本着对藩属国朝鲜的“字小之义”出兵朝鲜。朝鲜自立国以来,一直对明“事大以诚”,“世守东藩、素效恭顺”,与明朝建立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宗藩关系,成为明朝藩国中的典范。在属国遭到侵略、国破家亡的时候,明朝认为有责任也有义务加以援手,以宗主国的身份照顾藩国的安危。

二、唇亡齿寒明朝与朝鲜在地理位置上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有大臣直接指出日本攻打朝鲜本意是侵略中国,援助朝鲜就是保卫中国。倘若日本占据朝鲜半岛,将对明朝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造成重大威胁。

三、维护东亚国际秩序万历神宗皇帝认为,自己是“主天明命、君主华夏”,且“方今万里威宁,四溟安静”,而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是破坏了这种“威宁”和“安静”。作为“主天明命、君主华夏”的明朝皇帝,面对日本这种挑战传统东亚国际政治秩序的行为,是不能坐视不管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和通泊之战战况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这一战清朝确实败的极惨,说全军覆没并不为过,而且损失的都是精锐部队。后果也非常严重,原定西北两路合围被彻底突破,清朝经营多年才取得的绝对优势几乎丧失。可以算做清朝中期军事上最惨痛的失败,需要重点指出的是,这次惨败清军的京营八旗也损失惨重,那是清朝最精锐的武力。战争背景反复的准格尔康熙年间,噶尔丹东征

  • 古代大规模交战后的尸体是怎么处理的?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战争可谓是人类文明双生儿,全世界有记载中的战斗个人类文明粗略估算是2:1,平均一年就有两次战争。可以说是兵锋年年有,狼烟岁岁烧。那么问题就有了,不管是几方交战和胜负如何,战场上总会留下或完整或残缺不全的大量尸体,当然,这里也包含了真死或装死的仁兄们!战场上成百上千的尸体处理一直是和大问题,一个

  • 如果你在古代骑一辆自行车上街,会发生什么情景?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既然是如果,那就假设一下喽在古代骑一辆自行车,街上的行人是都没有见过自行车的,所以是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有疑惑是肯定的,也有猜着看的,也有拦下我问的,不过我不认为会引起骚乱,或者惊慌。不要把古人想象得太蠢或者古板,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不是已经都发明出来木牛流马了么?古代人的智慧不可小觑,古代的发明也

  • 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发生在郑州还是新乡?为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是一系列战斗组成的大决战。战斗的地点有多处,但最终的决战在官渡,因而史称“官渡之战”。但这个官渡究竟是在郑州还是新乡,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史料认为是郑州的中牟县境内,而且中牟县的官渡镇有古战场的旅游开发,很像那么一回事,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官渡是在新乡阳武县。

  • 有人说两次万历朝鲜战争奠定了此后东亚三百年的历史,你怎么看?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万历朝鲜战争,即朝鲜所说的壬辰倭乱,日本所言的文禄·庆长の役。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是在日本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武家代表人物丰臣秀吉。因为这场战争,东亚各个阵营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万历十六年,即日本天正十六年(1588年),虽然日本重臣太阁丰臣秀吉基本完成了对日本的统一,但是日本

  • 隋朝是征服朝鲜半岛而耗空国力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三征朝鲜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急功近利开凿大运河,不顾实际情况劳命伤财,大动劳役,干戈。原因之三是任用奸臣,朝纲混乱,荒淫无度,加速灭亡。隋炀帝杨广三次东征高丽(即朝鲜半岛)是消耗国力最大也是国家最后一次被他挥霍的“机会”。好战分子杨广三次东征高丽,第四次国库空虚,实在无力支撑,而作罢。一征高丽大

  • 攻灭高句丽、百济之后,唐军又在朝鲜半岛驻扎了多少年?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继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后,唐高宗派兵在660年攻入百济首都泗,668年攻入高句丽首都平壤,设立都护府并驻军,后来由于昔日盟友新罗反叛,和唐朝西部吐蕃势力崛起,唐军撤出,676年,新罗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中南部。所以,从660年到676年,唐军在朝鲜半岛驻扎了约16年。655年,高句丽和百济联军入侵

  • 在古代哪个朝代允许百姓挎刀佩剑?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记着好像五代剩以十六。中国最早的禁武令是秦始皇收九州之兵,铸十二铜人。在随后的朝代里并未禁止百姓挎刀佩剑。唐朝的书生都有佩剑的习惯。如李白。但是,历朝历代都不允许百姓持有弓弩甲胄。一直到宋朝建立,宋代最早的“禁武令”颁布于北宋开宝年间。当时,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限制民间武装力量的发展,公开下令:“京都士

  • 骑墙术不好玩,皇太极两次征伐朝鲜王国,为何加速明朝灭亡速度?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导读:明朝后期,后金和大明鏖战。朝鲜奉大明王朝为正朔。朝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其实和毛文龙是一样的。就是在后方牵制后金,使得后金不能全力进攻明朝。只有先全力征服朝鲜,才能去掉后顾之忧。整合朝鲜和后金的实力后全力攻打大明。明朝失去了毛文龙和朝鲜两个支点后,只能在正面战场实打实的比拼消耗。如果仅仅是这样还只

  • 当时的后金为什么不进攻邻近的朝鲜,反而要进攻比自己大很多的明朝呢?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只要皇太极不傻,自然是要避免腹背受敌的局面的,更何况当时毛文龙与朝鲜关系密切。因此在后金入关之前就曾两次进攻朝鲜,并最终迫使朝鲜与其议和,与明朝断绝藩属关系,转而向后金(大清)臣服。简单介绍一下这段历史吧。朝鲜发生政变,与明朝关系弱化朝鲜身为明朝的藩属国,对大明一向比较恭敬,也曾与明朝两面夹击进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