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战争可谓是人类文明双生儿,全世界有记载中的战斗个人类文明粗略估算是2:1,平均一年就有两次战争。可以说是兵锋年年有,狼烟岁岁烧。
那么问题就有了,不管是几方交战和胜负如何,战场上总会留下或完整或残缺不全的大量尸体,当然,这里也包含了真死或装死的仁兄们!
战场上成百上千的尸体处理一直是和大问题,一个不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大瘟疫,除非指挥官想用生化战给当地来个大灭绝。
大战或小站过后的尸体处理有很多种,在下不才,愿与诸君分享我的个人观点!
首先我们要从战斗模式来说!
第一种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正面大规模交战了,几万或者几十万大军在正面战场厮杀,在双方优势都不明显或短期内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时,战场上的尸体一般是视距离而定,也就是说谁离得近谁收拾。收拾回去的尸体会被洗劫一遍,值钱的不值钱的都会被搜刮一空,毕竟普通士兵是很穷的。搜刮完尸体后就该处理,处理方式通常有三种。第一是掩埋,很简单,挖一个或者多个大坑,然后将完整或不完整的,真死或假死的,通通丢进去,再用土填平,然后,就没然后了。第二种,火烧,不多解释。第三种就有点残忍了。学名叫筑京观,简单的说用敌人的人头垒金字塔。
以上是农耕文明对尸体的处理方法,草原游牧文明就没那么麻烦了,草原狼群会是最好的清洁工!即使狼偶尔挑食也不用担心,地大人稀的大草原会让人见识一下真正的自然之力,尸体会是最好的肥料。
阵地战说过了,我们再说说追击战,追击战不像阵地战那样有坚固和长时间的据点。在追击战中,不管是逃跑的还在追击的,双方都是在快速移动状态的,一个想要将对方斩尽杀绝,一方这是为了小命而飞奔。所以双方都不可能停下来收尸,于是,收尸的工作就落到了广大群众的肩上。
以上是我个人的简单理解,因为时间关系,所以写的不甚详细,觉的我说的有点道理您就给个赞,觉得狗屁不通的您就当个乐
非常简单,基本上,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挖坑埋掉。尸体腐烂降解所搞出来的一切不好味道的东西,都会被土壤完美吸收,然后转变成养分,等待植物吸取。往往头年埋过死者的地方,上面的草都长得绿的发黑,太有营养了。我国古代历来有土葬习俗。讲究入土为安。
而且,土葬的好处是,可以很方便的处理大量遗体。避免瘟疫。
在我国山西省长治市高平发现了许多白骨墓坑。这些就是当年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长平之战的遗迹。秦国养不起数十万赵国俘虏,一坑了之,一直到现在被考古者发现,成了历史记载的有力佐证。也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性。
第二种,火化,骨灰带回去!
让人意外的是,除了长平之战的白骨遗址被发现,以前古代记载的那么多大战,留下的白骨遗址几乎没有。那么,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古代处理战争尸体的方式,还有别的方式。而自己一方的战士,如果战死,还有家人在后方嘛。所以,火化取灰,带回家乡,也是一种处理方式。我记得《三言二拍》中有类似的例子,但是记不清楚了。倒是记得武大郎死后是火化的,领头处理事情的那个人姓何。可见宋代火化有专业的人来做,选择火葬的人数也不少。
第三种,露天,风化成白骨。
这个,往往是失利之后,没办法收敛自己一方战士的尸骨,而敌方也不管的情况。印象中,北宋和西夏的好水川之战,宋军大败。过了数年,才去收敛的大将任福等人的尸骨。而无数普通战士,那就只好抛尸郊野了。那句古诗不是说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最后,经过好多年,黄沙和青草慢慢把散落的白骨掩埋。但是如果有许多野狗野狼的话,那就都消化成渣渣了。这是因为,骨头里面是有骨油的,可以提供一定的营养。野狗野狼饿得饿得没吃的时候,会直接把这些骨头啃掉。
就说这么多吧。这个话题有点沉重。还是和平来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