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明万历年间该不该入朝对日作战,不过不作战会不会保留住相当的军事实力与清军抗衡?

明万历年间该不该入朝对日作战,不过不作战会不会保留住相当的军事实力与清军抗衡?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635 更新时间:2023/12/24 8:26:04

万历年间应该入朝对日作战,对后来和清军的作战影响不大!首先,大明入朝作战的起因是日本丰臣秀吉统一的之后,为了平息内部的分封不均各诸侯势力,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军队15万渡海至朝鲜作战,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进攻大明为由,发动朝鲜战争。

大明朝必须要出兵理由如下:理由一:保护本土的安全,战场外移

日本进攻朝鲜实则是想要利用朝鲜进攻大明王朝,朝鲜确实是中原王朝必须要控制的地方,如果日本攻占朝鲜,下一步的目的将是直指中原的大明王朝,到时候战场转移,对大明的江山社稷是不利的,也不避免了大明疆域的百姓因为战乱流离失所。

理由二:朝鲜是大明的附属国

朝鲜是大明的附属国,每逢新王登基都要奏报大明,对于这样的小弟被别人欺负了,天朝上国的大明如果不出兵,很难安抚其他的附属国,这样就可能导致大明王朝从内部开始瓦解,不利于大明的政治统治。

理由三:大明的国力足以支持这场战争

明朝万历年间,全国人数上亿,可以说是中原王朝人口最多的时期了。恰逢此时,日本入侵朝鲜,大明王朝币不会善罢甘休,而且无论是朝鲜,越南,大明都认为日本是倭国,在化上进行鄙视,这就导致,大明没有理由像一个倭奴妥协,你若来战,我自当奉陪到底

理由四:明朝整个王朝的气节

可以说明朝是整个中原王朝最有骨气的一个朝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就导致大明从来不会困难低头,既然你敢来打我,那我一定接招,你来侵略如果我不反抗如何去面对列祖列宗,这样有骨气的王朝定然会出兵朝鲜。

事实上朝鲜的战争明朝很容易就取胜了。

至于这次战争对于明朝灭亡的影响,可以说不大。我总结了明朝灭亡的理由包括小冰河世纪,土地兼并严重粮食短缺导致的农民起义,儒家文人结党营私,贪财大量内耗,国库空虚,没有钱发军饷,导致将军队哗变。

喜欢的可以点赞关注,和司马笨李白一起了解历史!

如果明军不入朝,那么丰臣秀吉必然占领朝鲜。

那么九成可能,什么清朝都不会出现了,日本下一步必然攻打东北,努尔哈赤在日本进军途中基本不可能幸村。

甚至于,明朝直接准备和实力更进一步的日本在东北甚至长城一线进行大决战吧。

汉灭朝鲜,为何比打匈奴还费劲?

这个问题有瑕疵。

汉灭朝鲜之战,虽然有点小挫折,但远远称不上“异常艰难”,更谈不上比打匈奴费劲。进攻朝鲜的部队只是汉军的偏师,并非最精锐的主力,战场指挥员也不是第一流的战将。更重要的是,没有明确陆军与海军统一指挥的问题,致使陆军与海军各自作战,互相拆台,延误战机。

下面,我来说说朝鲜之战的大略过程。

第一阶段:杨仆轻敌,首战遇挫。

朝鲜之战的诱因,是大汉使者涉何在出使朝鲜过程中,擅杀裨王;朝鲜国王卫右渠发兵辽东,击杀涉何。小小朝鲜竟敢太岁头上动土,汉武帝刘彻大怒,决定东征朝鲜。

元封二年(前109年)秋季,刘彻将全国被判死罪的囚犯赦免,编入远征军。曾在南越战场与东越战场立下战功的楼船将军杨仆,担任远征军的海军统帅,率领庞大的战船,下辖五万名士兵,从齐地出发,出渤海,直趋朝鲜。陆军统帅由左将军荀彘担任,从辽东出发,进逼水。

汉朝的水上力量十分强大,杨仆的海军进攻朝鲜,创下中国军事史上远距离跨海作战的先例。楼船将军杨仆立功心切,带领七千人的先头部队,率先登陆,进逼王险城(平壤),可是他确实低估了朝鲜的军事力量。朝鲜军队出城迎战,杨仆被打得大败,他的七千名士兵很快就溃散了,逃窜到山林中。杨仆发现自己快成为光杆司令了,也只好逃入山中,躲了十几天,才慢慢找回失散的部队。

陆路的进展也很不顺利,左将军荀彘率由辽东士兵为主力的汉军先锋,挺进到水以西,与驻守在此的朝鲜军队交战。但是师出不利,出现不少逃兵,进攻也遭遇挫折。

第二阶段:互不信任,和谈告吹

汉武帝是做两手准备的,一方面从海、陆两路压迫朝鲜,另一方面也积极谋求外交解决。在杨仆与荀彘先后吃败仗的情况下,汉朝特使卫山抵达王险城,与朝鲜国王卫右渠会晤。

卫右渠深知两国实力相差悬殊,对抗并非上策。卫山持着皇帝的信印符节前来,他马上表示愿意投降。为了谢罪,卫右渠准备了五千匹上好的马作为呈献给皇帝的礼物,同时遣朝鲜太子入中国朝见汉武帝,并派一万名官兵随行。到了水东岸时,左将军荀彘担心朝鲜诈降,要求朝方一万名官兵放下武器渡河,他对朝鲜太子说:“现在你们已经投降,不宜携带武器。”朝鲜太子心生狐疑,担心一旦放下武器,卫山与荀彘将利用这个机会屠杀朝鲜人,便拒绝汉方的要求。

双方在是否携带武器一事上相持不下,相互间不信任。朝鲜太子愤而返回王险城,投降一事便这样不了了之。和局不成,双方只好继续兵戎相见,在战场上一分高下了。

第三阶段:兵围王险城,两大将领相互拆台

左将军荀彘在兵力得到补充后,继续对水一线发动进攻,终于凭借优势兵力突破朝鲜军队的防线,挺进到首都王险城。此时,楼船将军杨仆的五万名海军士兵也完成登陆,与荀彘兵团合围王险城。

汉军的指挥中枢的缺点暴露出来了。武帝任命荀彘为远征军陆军统帅,杨仆为远征军海军统帅,相互不受对方节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挥系统,这导致了前线协同进攻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荀彘从西北方向进攻王险城,杨仆则从南面进攻。杨仆主张与朝鲜政府和谈,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他频繁派出使者进王险城,与卫右渠谈判,想抢得首功。荀彘则是主战派将领,凭借燕、代的悍兵,对王险城展开一波接一波的猛烈进攻,然而进展迟缓。荀彘屡屡要求杨仆兵团配合攻城,杨仆每次都答应了,但荀彘发起总攻时,他还是按兵不动。

杨仆之所以屡屡毁约,是因为朝鲜国王卫右渠秘密派出使者,诈称要投降。杨仆自以为胜券在握,坐等卫右渠将王险城拱手相让,好抢下朝鲜之战的首功。

其实,卫右渠根本就不打算投降,只是以派出使者,羁縻杨仆,耍了一个计谋罢了,同时还离间两位汉军主将。有一次,荀彘也派出使者,以强硬的态度,要求卫右渠投降,卫右渠故意说:“我打算向杨仆将军投降。”

两位大将相互拆台,导致王险城久攻不下。

第四阶段:荀彘总揽兵权,朝鲜投降

这件事让汉武帝很不高兴。他派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往朝鲜,调查两位大将失和的原因。临行前,皇帝密授公孙遂“有便宜得以从事”,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有当机立断的权力,不必事先请示朝廷。

公孙遂到了左将军荀彘军中,荀彘抱怨说:“王险城这么久攻不下来,都是因为杨仆每次到了约定总攻日期,总是按兵不动。”荀彘还认为,杨仆私下里跟卫右渠频繁往来,而卫右渠又没有投降的迹象,他怀疑杨仆有叛反的可能,并告诫公孙遂:“现在如果不把杨仆抓起来,恐怕会酿成大害。”

公孙遂听了荀彘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便以符节召楼船将军杨仆到左将军营中。杨仆刚入左将军帐中,立即将逮捕,他的五万名军队也被荀彘所吞并。

荀彘吞并了杨仆的兵团之后,实力大增,重新发动对王险城的进攻。在十万汉军的猛攻之下,王险城的沦陷只是时间问题。

朝鲜的宰相路人以及官员韩陶、尼溪相参、王等私下商议,王险城已经危在旦夕,国王卫右渠又拒绝投降,这样只能是死路一条。路人、韩陶、王三人逃出王险城,向荀彘投降,而尼溪相参则留了下来。他试图保全王险城,避免军民更大的伤亡。

尼溪相参收买了部分王宫中的近卫军,又派出刺客潜入宫中,将国王卫右渠刺死,控制王宫,然后打开城门,向荀彘投降。至此,卫氏朝鲜灭亡。其土地被并入汉的版图,分置为四郡:乐浪郡、临屯郡、玄菟郡、真番郡。

朝鲜战争虽然打得不算艰难,却暴露出汉军的许多问题。在这场战争中,汉军缺乏统一的指挥系统,导致海/陆军统帅前线争功,相互拆台,不能协同作战。海军统帅杨仆被莫名其妙解职,战后陆军统帅荀彘被莫名其妙诛杀。汉武帝派去的使者卫山、公孙遂最终都因为办事不力被诛杀。这种混乱不清的惩罚机制,让人直呼看不懂。朝鲜之战是汉武帝时代战争的转折点,在此之后,汉军开始全面走下坡路了。

回望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守护大中华纵横捭阖的血脉精魂。欢迎关注“君山话史”。

费劲不费劲,其实问题出在前线作战指挥上。并非像打匈奴一样费劲。先说汉朝和朝鲜关系演变。汉惠帝元年时(公元前194年),燕国难民卫满偷袭朝鲜王险城(今平壤),自立为王,后人称为卫氏朝鲜。本来在汉惠帝时,曾通过辽东太守即约卫满为汉之外臣,约定卫氏朝鲜应遵守:“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后期,卫氏朝鲜趁汉朝无暇顾及,趁机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打压阻隔吞并周围小国与汉往来。到公元前161年,也就是汉文帝时期,卫满之子卫蒙接替其位,在位三十余年,此时,汉朝正值文景之治,朝鲜也算安分守己,与汉朝相安无事。

公元前129年,卫满之孙卫右渠成为朝鲜王,此时,汉朝正是武帝时期,东北亚局势开始动荡,也是中国武力与文化向外拓展的时代。据《史记.朝鲜列传.第五十五》记载,后来因朝鲜以兵力侵略其旁之真番等小邦,而众多小邦国打算入汉朝拜见天子,卫氏朝鲜又加以“阻隔不通”,汉朝天子派使臣往谕,右渠王又不肯奉诏,导致汉武帝决心动用楼船等大军讨伐朝鲜,汉朝与卫氏朝鲜关系完全破裂。再说武帝对朝鲜用兵情况。元封二年秋,汉武帝召集众臣,决定派海陆军联合征讨卫氏朝鲜。汉军东征的陆军指挥官为左将军荀彘,海军指挥官是楼船将军杨仆。陆军辽东出发,跨鸭绿江,直击水;海军山东出发,横跨渤海,朝鲜登陆。此役,海陆两军配合并不默契,海军先抵达朝鲜,7000士兵在大同江入海口登陆,而陆军主力部队数万人还未渡河。卫右渠发现海军部队人少,立即发起突击,将汉朝海军楼船部队打散,杨仆花费十几天才将散乱士兵集结起来。陆军数万人在水则遇到朝鲜顽强抵抗,进展缓慢。这时,汉朝派出了外交官卫山到朝鲜谈判,卫右渠表示顺服,双方达成一致:卫氏朝鲜遣太子到长安道歉;献上五千马匹作为赔礼;为汉朝军队供应军粮。两军后来实施停战。事情并没有按照约定发展,问题出在朝鲜太子身上,他本来要去长安道歉,结果到了汉朝边界,他要带着一万多全副武装的卫兵去,这自然被使臣卫山所拒绝,汉朝完全可以保证其人身安全,没曾想这太子以此为由拒绝了,不相信汉朝,掉头回国了。双方战事再起。荀彘的陆军突破朝鲜防守的水,推进至朝鲜王险城西北,杨仆的海军也推进至王险城南门,两军将朝鲜王城团团包围。就在这大好形势下,汉朝海陆两军指挥官在指挥策略上发生分歧,荀彘主张强攻一举拿下,杨仆主张劝降。而武帝在派出二人时并没有指定最高指挥官,导致二人意见僵持不下,被朝鲜所利用。后来,朝鲜王险城内派出使节,和杨仆去谈条件,故意拖延时间,却迟迟不做决断。荀彘想去强攻,杨仆也不配合。荀彘要和朝鲜谈判,对方也置之不理,只和杨仆去谈判,这让荀彘起了疑心。武帝觉得这场战争拖得太久了,就派了个大臣公孙遂来督战。荀彘趁机打起了小报告,说杨仆和朝鲜有来往勾结,会加害他们,公孙遂信以为真,就召杨仆前来,趁机将其拿下,押回了长安。荀彘取得了全部指挥权后,就集中围攻朝鲜王城,结果王险城内乱,多位大臣投降汉军,朝鲜王卫右渠也被手下政变的大臣杀死。最终,汉军杀入城内,官民纷纷投降。这样立国87年的卫氏朝鲜宣告灭亡。卫氏朝鲜被灭后,汉武帝将其划分为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号称汉四郡归汉朝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分设太守及郡县,郡设都尉县设县令。两级官员及其随从,均由中央派往。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后金尸体被火化,广渠门大捷后金尸体又掉河里,场场大捷就是没有敌人人头?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提问者之所以会这么发问,肯定就是以首级数质疑宁远之捷和己巳之变时北京城外广渠门之捷的真实性。就我个人看来,宁远之役、宁锦之役、己巳之变中的广渠门之役对明廷来说确确实实是胜仗,虽然这三场胜利从过程上有些遗憾,如宁远之役中,觉华岛被后金攻陷,但至少这三次战役打破了八旗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刹住了辽东战局明军

  • 古代战争两军对阵,为什么将帅先拼杀?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这都是演义小说作家们骗人的。看过《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都会发现,兽人首领阿索格是站在高峰之上指挥军队,这才是古代主将正确的操作方式。公元1004年,辽国名将萧挞凛随萧太后、辽圣宗南下侵宋。在澶州之战中,萧挞凛自恃勇猛,亲自率队到澶州城外探视地形。他原以为自己远在弓箭的射程之外,却不料已经被一种大

  • 明朝的灭亡和壬辰倭乱有关系吗?万历皇帝为什么要出兵救朝鲜?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日本统治者丰田秀吉派十四万精锐军队发动侵朝战争,连续攻克,汉城,开平,平壤,朝鲜国王逃到新义州,多次请求万历皇帝出兵援朝。朝鲜危亡在旦夕,万历经廷议,决定抗日援朝。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正义当先的明王朝,先后派大将李如松等名将入朝做战,击败日本侵略军,收复平壤,开城,汉城。在谈

  • 和通泊之战战况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这一战清朝确实败的极惨,说全军覆没并不为过,而且损失的都是精锐部队。后果也非常严重,原定西北两路合围被彻底突破,清朝经营多年才取得的绝对优势几乎丧失。可以算做清朝中期军事上最惨痛的失败,需要重点指出的是,这次惨败清军的京营八旗也损失惨重,那是清朝最精锐的武力。战争背景反复的准格尔康熙年间,噶尔丹东征

  • 古代大规模交战后的尸体是怎么处理的?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战争可谓是人类文明双生儿,全世界有记载中的战斗个人类文明粗略估算是2:1,平均一年就有两次战争。可以说是兵锋年年有,狼烟岁岁烧。那么问题就有了,不管是几方交战和胜负如何,战场上总会留下或完整或残缺不全的大量尸体,当然,这里也包含了真死或装死的仁兄们!战场上成百上千的尸体处理一直是和大问题,一个

  • 如果你在古代骑一辆自行车上街,会发生什么情景?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既然是如果,那就假设一下喽在古代骑一辆自行车,街上的行人是都没有见过自行车的,所以是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有疑惑是肯定的,也有猜着看的,也有拦下我问的,不过我不认为会引起骚乱,或者惊慌。不要把古人想象得太蠢或者古板,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不是已经都发明出来木牛流马了么?古代人的智慧不可小觑,古代的发明也

  • 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发生在郑州还是新乡?为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是一系列战斗组成的大决战。战斗的地点有多处,但最终的决战在官渡,因而史称“官渡之战”。但这个官渡究竟是在郑州还是新乡,一直存在争议。大多数史料认为是郑州的中牟县境内,而且中牟县的官渡镇有古战场的旅游开发,很像那么一回事,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官渡是在新乡阳武县。

  • 有人说两次万历朝鲜战争奠定了此后东亚三百年的历史,你怎么看?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万历朝鲜战争,即朝鲜所说的壬辰倭乱,日本所言的文禄·庆长の役。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是在日本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武家代表人物丰臣秀吉。因为这场战争,东亚各个阵营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万历十六年,即日本天正十六年(1588年),虽然日本重臣太阁丰臣秀吉基本完成了对日本的统一,但是日本

  • 隋朝是征服朝鲜半岛而耗空国力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三征朝鲜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急功近利开凿大运河,不顾实际情况劳命伤财,大动劳役,干戈。原因之三是任用奸臣,朝纲混乱,荒淫无度,加速灭亡。隋炀帝杨广三次东征高丽(即朝鲜半岛)是消耗国力最大也是国家最后一次被他挥霍的“机会”。好战分子杨广三次东征高丽,第四次国库空虚,实在无力支撑,而作罢。一征高丽大

  • 攻灭高句丽、百济之后,唐军又在朝鲜半岛驻扎了多少年?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继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后,唐高宗派兵在660年攻入百济首都泗,668年攻入高句丽首都平壤,设立都护府并驻军,后来由于昔日盟友新罗反叛,和唐朝西部吐蕃势力崛起,唐军撤出,676年,新罗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中南部。所以,从660年到676年,唐军在朝鲜半岛驻扎了约16年。655年,高句丽和百济联军入侵